【被隐藏的后半句】被隐藏的后半句名言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5-08 07:48:23 浏览

【被隐藏的后半句】被隐藏的后半句名言

本文是被隐藏的后半句、被隐藏的后半句名言的相关知识内容,以下精选被隐藏的后半句名言的相关解答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被隐藏的后半句名言【1】

1、从小到大,背了那么多名人名言,并信以为真。

2、现在才知道,原来这些名言都是有后半句的!。

3、父母在,不远游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论语·里仁》释义、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和理由。

5、坑娃的理由、不是不让你去啊有木有……。

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7、”—《庄子·养生主》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8、就是告诉你你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求啊,二货!。

9、三思而后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10、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1、”—《论语·公冶长》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很多次。

12、孔子知道后说,考虑两次就够了。

13、老人家的意思是两种角度去考虑问题就OK了,不要想太多!Justdoit!想来想去的还不行动,表要墨迹!。

14、老来多健忘“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15、”—白居易《偶作寄朗之》这句就很好理解了吧~重点是不忘相思呀!人家老白是想跟老婆表白浪漫一下说无论老成啥样,神马都不记得都不会忘了想你,不是说自己老了就痴呆了!你说孩子们怎么就那么不懂事呢?。

16、闭门造车“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17、”—朱熹《〈四书〉或问》卷五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就算关起们来制造车辆,使用时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同(古代的车两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符合规格,就能合辙。

18、)。

19、宋朝是个推崇法制的时代,朱老也解释的很清楚,古时“闭门造车”是称赞“出门合辙”的巧妙!不是贬义词呀……。

20、人是生而自由的“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21、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

22、”—让·雅各布·卢梭《社会契约论》多么痛的领悟……!。

23、中国是一头沉睡的巨狮“中国是一只沉睡的巨狮,当他醒来全世界都会震惊,那就永远别让他醒来。

24、”—拿破仑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Kitty……。

25、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

26、”—爱迪生我说天才,我们还能不能愉快的玩耍了?!。

被隐藏的后半句名言【2】

1、又到了涨姿势的时候,原来我们平时熟知的名言名句还有下半句——。

2、父母在,不远游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3、”——《论语·里仁》  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和理由。

4、点评、不是不让你去啊有木有……。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出自《庄子·养生主》。

6、一直被许多人用于鼓舞学习者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在但却忽略后面那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7、意思简述、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8、点评、就是告诉你你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求啊,二货!⊙﹏⊙!。

9、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  原句、“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

10、”——爱迪生  啥都不说啦!我小学还对墙上这句话发过誓……。

11、老来多健忘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12、——白居易《偶作寄朗之》  点评、人家老白是想跟老婆表白浪漫一下说无论老成啥样,神马都不记得都不会忘了想你,不是说自己老了就痴呆了!你说孩子们怎么就那么不懂事。

14、闭门造车  朱熹《〈四书〉或问》卷“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15、”  意思是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就算关起们来制造车辆,使用时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同(古代的车两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符合规格,就能合辙。

16、)。

17、点评、宋朝是个推崇法制的时代,朱老也解释的很清楚,古时“闭门造车”是称赞“出门合辙”的巧妙!不是贬义词呀……╮(╯▽╰)╭。

18、相濡以沫  《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19、”  点评、几乎等于白话了……果然自古后句出真相。

21、人是生而自由的  话不多说,客观只要看了全句就懂、“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22、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

23、”——让·雅各布·卢梭《社会契约论》  点评、伟大的卢梭估计在地下哭了几百年了吧……。

2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5、三思而后行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26、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7、”出自《论语·公冶长》  现在的人多误解了意思,觉得做事应该想三次甚至更多。

28、点评、老人家的意思是两种角度去考虑问题就OK了,不要想太多!Justdoit!想来想去的还不行动,墨迹泥煤啊!滚去学习!!!。

29、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被隐藏的后半句名言【3】

1、这些名言都是有后半句的,以前都按前半句理解,太坑人!父母在,不远游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论语·里仁》  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和理由。

3、点评、不是不让你去啊有木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出自《庄子·养生主》。

4、一直被许多人用于鼓舞学习者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在但却忽略后面那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5、意思简述、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6、点评、就是告诉你你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求啊!三思而后行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7、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8、”出自《论语·公冶长》  现在的人多误解了意思,觉得做事应该想三次甚至更多。

9、点评、老人家的意思是两种角度去考虑问题就OK了,不要想太多!Justdoit!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后半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10、出自道济禅师(活佛济公)之口。

11、这句话本是一个悲壮的典故、话说明朝张献忠攻打渝城(成都)时,在城外的庙里驻扎,还强迫寺里和尚吃肉。

12、当时有个叫破山的和尚说、“只要你答应不屠城,我就吃肉。

13、”张献忠答应了,于是破山和尚一边吃,一边念着这句话。

14、他是为了城里数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

15、济公认为只是大神通圣人在特定情况下,为度众生才吃肉。

16、而济公自己吃了两只死鸽可以吐出两只活鸽来。

17、如果你也可以做到,尽管吃肉,做不到的话还是老老实实持戒吧!  点评、我们这些凡人,不要混淆概念,狮子跳的过去的悬崖,兔子去跳只能摔死。

18、老来多健忘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19、——白居易《偶作寄朗之》  点评、人家只是想跟老婆表白浪漫一下说无论老成啥样,什么都不记得都不会忘了想你,不是说自己老了就痴呆了!闭门造车    朱熹《〈四书〉或问》卷“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20、”  意思是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就算关起们来制造车辆,使用时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同(古代的车两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符合规格,就能合辙。

21、)  点评、宋朝是个推崇法制的时代,朱老也解释的很清楚,古时“闭门造车”是称赞“出门合辙”的巧妙!不是贬义词呀……相濡以沫  《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2、”  点评、果然自古后句出真相!人是生而自由的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23、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

24、”——让·雅各布·卢梭《社会契约论》点评、伟大的卢梭估计在地下哭了几百年了吧……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  原句、“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

25、”——爱迪生万星人莎莎莎的下个夏天投稿。

26、自己抢个凳子坐坐。

被隐藏的后半句名言【4】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3、)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 ——《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

5、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6、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7、)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8、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9、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10、)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1、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1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13、小人反是。

14、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15、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16、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17、)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

19、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2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1、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22、) 当仁,不让于师。

23、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24、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2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6、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27、)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28、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29、 ——《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

30、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31、) 。

32、小不忍,则乱大谋。

33、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

34、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35、) 小人之过也必文。

36、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37、)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8、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39、)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40、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41、)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2、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43、) 三思而后行。

44、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45、) 多行不义必自毙。

46、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47、)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8、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好的人。

49、) 不以一眚掩大德。

50、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51、) 人一能之,己百之。

52、人十能之,己千之。

53、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

54、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55、)。

56、知耻近乎勇。

57、 ——《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58、) 以五十步笑百步。

59、 ——《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60、)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61、 ——《孟子》 (译、君子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62、) 人皆可以为尧舜。

63、 ——《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64、)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65、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66、 ——《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

67、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68、)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69、 ——《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

70、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71、)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72、 ——《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

73、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74、)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75、 ——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

76、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77、) 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78、 ——《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应该先做到的。

79、)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80、)。

81、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82、 ——《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8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4、 ——《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 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85、) 业精于勤,荒于嬉。

86、行成于思,毁于随。

87、 ——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

88、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

89、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

90、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91、)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92、 ——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93、)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94、 ——《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95、)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6、 ——《荀子》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97、)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8、 ——王之涣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

99、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100、) 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101、 ——《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102、) 玉不琢,不成器。

103、人不学,不知道。

104、 ——《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

105、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106、)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07、 ——《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108、)。

109、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110、 ——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111、) 学不可以已。

112、 ——《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113、)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4、 ——《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11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6、 ——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117、)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18、 ——《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119、)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120、 ——《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121、) 学而不化,非学也。

122、 ——杨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123、) 好学而不贰。

124、 ——《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12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26、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127、)。

128、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129、 ——《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130、)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131、 ——《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132、) 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133、 ——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134、)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

135、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136、 ——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

137、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138、)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139、 ——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

140、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141、) 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142、 ——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143、)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44、 ——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145、 ——《左传》 (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146、)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47、 ——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148、)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49、 ——《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150、)。

15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152、 ——《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153、)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154、 ——《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155、) 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156、 ——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157、)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

158、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159、 ——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

160、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161、)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162、 ——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

163、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164、) 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165、 ——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166、)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67、 ——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168、 ——《左传》 (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169、)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70、 ——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171、)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72、 ——《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173、)。

174、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175、 ——《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176、)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177、 ——《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178、) 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179、 ——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180、)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

181、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182、 ——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

183、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184、)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185、 ——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

186、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187、) 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188、 ——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189、)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90、 ——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191、 ——《左传》 (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192、)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93、 ——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194、)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95、 ——《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196、)。

197、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198、 ——《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199、)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200、 ——《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201、) 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202、 ——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203、)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

204、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205、 ——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

206、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207、)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08、 ——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

209、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210、)。

被隐藏的后半句名言【5】

1、靠签到混到了10级,还是出来露个脸。

2、父母在,不远游。

3、下半句是“游必有方”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

5、“言必信,行必果”。

6、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7、后面还有一句、“硁硁然小人哉”。

8、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

9、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

10、“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

11、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12、“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13、“不孝有无后为大。

14、”这句话现在人们普遍理解作为儿女,要为家族续香火,不然就是不孝,完全错了。

15、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话是“不孝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16、”意思是不孝的事情有很多(有三种之说,但孟子说过有五不孝),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

17、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一舜出家在外,二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古有以帝王为父母一说,三舜的父亲对他很暴力,即使这样他还是很孝顺。

18、所以君子们都认为一样)。

19、和生孩子续香火没一毛钱关系。

21、中国是一头沉睡的巨狮,当他醒来全世界都会震惊,那就永远别让他醒来。

22、--拿破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阳平),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改进提升自身不足),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23、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一般人的理解、“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被隐藏的后半句名言【6】

1、据说,爱迪生是个大骗子,骗了人们一个世纪。

2、他说“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然后这话成为了中国小学生语文考试的必背句目。

3、不过,小学生们用这句话混了多年笑贺的模范作文后,终于有人跳出来抗议、“你们都被教科书洗脑了。

4、”“爱迪生的话其实被隐藏了下半句,原话这么说的——如果没有1%的天赋,99%的努力都没啥卵用!”不久后,又有一批较真的网友经过详细考证,海外网站翻墙搜寻,并未发现“爱迪生名言的后半句有外文版”。

5、也就是说,所谓爱迪生名言的“下半句”,很可能是中国人给他添上去的。

6、一句名言,两次反转,正反双方各执一词。

7、那么,天赋和努力,究竟哪条道路距离罗马城更近?为什么不同群体对“天赋”和“努力”孰优孰劣的认识,竟是天差地别?01先来讲一个关于“天赋”的非典型故事。

8、这个故事还是发生在阳哥熟悉的象棋界。

9、有位老棋手,名叫阿胜。

10、今年已经62岁了,过去一年,他的棋艺突飞猛进,从一位乡村级棋手跃升为地区级选手。

11、2016年3月,一场全市范围的高规格邀请赛上,他还进入了前10名。

12、全市棋迷都缠着阿胜问、你到底吃了什么药?怎么进步这么快?阿胜说,老子下了30多年象棋,今年才突然开了窍,哪来的什么狗屁灵丹妙药?要是有的话我年轻的时候早就嗑了。

13、那么问题来了、阿胜到底有没有象棋天赋?如果说有吧,为什么下了30多年棋仍稳定在村手水平?如果说没吧,为什么仅仅一年就脱胎换骨?这“天赋”到底是隐藏得多深,沉睡了这么多年才爆发?02再来一个非典型天赋故事,这次的坐标是乒乓球界。

14、阳哥一个邻居的儿子,5岁多开始打乒乓球,9岁夺得全省少年组乒乓球赛冠竖磨军。

15、很快,他就被广西某专业体校招募入队。

16、然后,十几年过去了,这孩子现在至少是国家队队员,准备跟马龙许昕张继科竞争奥运参赛名额了吧?嗯,差不多了,这哥们现在正在为广西玉林北流县代表队的资格苦战呢——前段时间,玉林地区队内选拔比赛,他意外落选。

17、于是,此后的代表队名额选拔,他只能从资格赛打起。

18、一个“天赋”异禀的乒乓神童,为何成年后的成绩如此平庸?03分析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很有意思的结论。

19、首先,“天赋”并不是一种恒定的能力,它具有阶段性,时多时少,时有时无。

20、很多人会把“天赋”视作“某种领域生之俱来的过人悟性”,或者“学习某项知识(技能)效率、速度快于常人的能力”,实际上,这碰纤派两种表述都过于想当然。

21、现实往往是,“从零基础菜鸟进阶到初级水平”和“从初级水平进阶到中高级水平”,再从“中高级水平进阶到水平”所需要的“天赋”很可能大相径庭。

22、人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水平瓶颈不同,突破某个境界,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也不同。

23、大多数时候,入门时需要的“天赋”,跟达到水平所需要的“天赋”,完全是两码事。

24、所以,突然“开悟”的“象棋神叟”阿胜,就是在错误的时间开了对的窍。

25、他“从菜鸟到熟手”的“天赋”可能很一般,但是他“从熟手到高手”的“悟性”却反超了其他人。

26、“灵感”和“开悟”的年龄比较晚,就缔造了所谓的大器晚成。

27、而乒乓神童“泯然众人矣”,也不是什么很意外的结局。

28、少年早慧仅仅是指起跑线上“天赋”比普通人稍高而已。

29、这点1%的天生慧根,这点微不足道的起步优势,是不足以漫长的生涯赛跑一路领先的。

30、04更何况,“天赋”很多时候并非“天生”。

31、首先,在遭遇瓶颈的时候突然“灵光一现”、“柳暗花明”的“开悟”,突飞猛进地推动了能力的提升和工作的进展,这种悟性并不是什么生之俱来的“天赋”,而是原有的工作记忆和知识储备在起作用。

32、也就是说,“灵感”很有可能是后天习得的一种能力。

33、失败是成功之母。

34、一个失败N次的人,为什么比一个接触的菜鸟更容易成功?因为,失败经验本身也是在逆向促进知识增值和技能提升,错误路子里通常也包含正确的元素。

35、那些被证伪的知识,那些被试错的教训,恰恰成为了“悟性”和“灵感”的重要铺垫,它们会在适宜的时机下,催动被暂时封锁的灵感喷薄而出。

36、人们只看到了“开悟”瞬间爆发的力量,却未曾想过“开悟”的背后经过了多少漫长艰苦的隐忍和蓄力。

37、05回到爱迪生论灵感的名句里,1%的灵感,99%的汗水,实话说,灵感的比重还是偏高了。

38、1%的灵感和99%的汗水并不是割裂存在的,而是辩证互补的,甚至可以说,那点灵感本身就孕育在足量的汗水之中。

39、足够努力的人,邂逅有效“灵感”的概率和次数,也比普通人多得多。

40、所以,他们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天才”。

41、还是那句老话,你必须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42、“天赋迷信”盛行,只不过是一群loser自我开脱的借口罢了。

43、正因为天赋迷信论者看不到“开悟”、“灵感”背后的产生机制,他们把一些诱人的创意当成是上天的眷顾,或者干脆就认为是智商的差距。

44、喜欢到处传播爱迪生所谓“下半句”的,就是他们这类人。

45、牛逼的人用加倍的努力快马加鞭,傻逼的人用所谓的“天赋论”放任自己的懒惰和无能。

46、你对“天赋”持以什么样的态度,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的价值和地位。

被隐藏的后半句名言【7】

1、图片来自、静OO姝的百度相册。

2、可以认为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吗。

3、这个有些是假的,而且全篇都没有来源,所以全篇都是疑问。

5、楼主好久不见~。

6、没有标点,断章取义的结果,还有只取对自己有利的。

被隐藏的后半句名言【8】

1、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

2、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

3、”    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4、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    (见刘宝楠《论语正义》)。

5、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6、”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

7、近人蒋伯潜认为“     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8、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

9、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0、’”又《论语·里仁》、“君子欲    讷于言而敏于行”。

11、义相同。

12、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13、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14、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    余也。

15、”(《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

16、言易出,故要谨。

17、”(《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   《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1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19、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罔”,迷惘。

21、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

22、    “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23、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

24、当从前解。

25、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

26、    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27、”(《论语疏证》)    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

28、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29、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

30、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1、’”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32、孔安国注、    “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33、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

34、”(《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    二义、“说话必须真实。

35、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36、”(《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    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37、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38、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9、包咸注、“讷,迟钝也。

40、言欲迟而行欲疾。

41、”     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

42、力行难,故欲敏。

43、”《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    (《为政》)、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     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44、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45、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

46、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47、’。

48、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

49、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50、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51、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52、’”《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53、”《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54、’”也即此章义。

55、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56、”(《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

57、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8、’”    孔文子,卫大夫。

59、“文”是他的谥。

60、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61、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    盖亦人所难也。

62、”(《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    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63、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64、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5、”按字义,文,文采。

66、    质,质朴。

67、彬彬,杂半之貌。

68、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69、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70、质者,本也。

71、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72、”孔子此言“文”,    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

73、“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    “君子”。

74、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75、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

76、另一则反映了    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

77、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78、“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79、虞夏之文,不胜其质。

80、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81、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

82、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83、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84、”(《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    “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

85、《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86、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87、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88、”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    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

89、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    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90、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

91、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92、”    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93、”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    己立己达也。

94、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

95、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

96、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97、”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98、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    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99、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    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    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100、  。

101、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

102、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03、又见《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104、《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105、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

106、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

107、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

108、”    (《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109、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

110、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11、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112、    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

113、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114、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

115、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16、《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117、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

118、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119、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

120、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121、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22、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

123、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

124、    已得则乐之而忘忧。

125、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

126、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

127、近人康有为《论语注》、    “忘食,则不知贫贱。

128、忘忧,则不知苦戚。

129、忘老,则不知死生。

130、非至人安能至此”。

131、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132、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

133、《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

134、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

135、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136、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  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37、  。

138、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

139、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140、《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    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

141、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42、    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

143、    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144、“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    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

145、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    作矣”(同上)。

146、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14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

148、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9、’”    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

150、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151、”   (《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

152、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

153、是彼二人,皆为吾师。

154、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155、此之谓也。

156、”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

157、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

158、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159、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16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

161、语出《论语·述而》。

162、《说文》、“坦,安也。

163、”荡荡,广远之称。

164、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165、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166、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167、皇侃疏引江熙曰、   “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

168、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

169、”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

170、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171、”(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17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

173、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74、雕,凋谢。

175、松柏,喻栋梁之材。

176、朱熹引谢上蔡注曰、   “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177、”(《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178、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

179、”   (《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

180、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    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181、”  。

18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

183、《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84、”《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    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

185、审物明辨故不惑。

186、定心致公故不惧。

187、”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88、”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    故曰、“夫子自道也。

189、”(《宪问》)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

190、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91、”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

192、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

193、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

194、民信则为本。

195、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

196、后朱熹有曰、   “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197、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198、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199、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

200、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

201、如之何”时所言。

202、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

203、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

204、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

205、民贫,则君不能贫。

206、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207、”(《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208、”“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209、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210、    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211、”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

212、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13、小人反是。

214、”     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

215、”      《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

216、己能,亦乐人之能也。

217、”与孔子之意相近。

218、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

219、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

220、”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221、”   “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

222、”(《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223、”(《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

224、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225、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226、欲速则不达。

227、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28、”    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

229、”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

230、《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

231、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

232、   《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233、”  。

234、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名言。

235、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236、’”“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

237、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

238、    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239、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240、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   (《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

241、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24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

243、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44、’”“是知也”之“知”,同智。

245、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

246、”(《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    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

247、”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

248、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249、”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  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250、”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名言。

251、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2、’”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

253、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

254、”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

255、    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

256、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

257、”(《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258、”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名言。

259、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260、’”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261、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

262、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

263、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

264、    亦自弃其德也。

265、”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

266、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

267、”   (《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

268、”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269、。

被隐藏的后半句名言【9】

1、这些名言都是有后半句的,以前都按前半句理解,太坑人!0父母在,不远游。

2、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3、”——《论语·里仁》释义、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和理由。

4、哭晕的理由、不是不让你出去啊有木有……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5、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6、”——《庄子·养生主》释义、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有害的。

7、哭晕、就是告诉你,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求啊!0三思而后行。

8、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9、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0、”——《论语·公冶长》释义、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很多次。

11、孔子知道后说,考虑两次就够了。

12、哭晕、老人家的意思是两种角度去考虑问题就OK了,不要想太多!Justdoit!想来想去的还不行动,墨迹啥?!0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13、原文、“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14、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15、”——道济禅师(活佛济公)释义、这句话本是一个悲壮的典故、话说明朝张献忠攻打渝城(成都)时,在城外的庙里驻扎还强迫寺里和尚吃肉。

16、当时有个叫破山的和尚说、“只要你答应不屠城,我就吃肉。

17、”张献忠答应了,于是破山和尚一边吃,一边念着这句话。

18、他是为了城里数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

19、哭晕、济公认为只是大神通圣人在特定情况下,为度众生才吃肉。

20、而济公自己吃了两只死鸽可以吐出两只活鸽来。

21、某些人如果你也可以做到,尽管吃肉,做不到的话还是老老实实持戒吧!0老来多健忘。

22、原文、“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23、”——白居易《偶作寄朗之》释义、这句就很好理解了吧~重点是不忘相思呀!哭晕、人家诗人是想跟老婆表白浪漫一下的说、无论老成啥样,神马都不记得都不会忘了想你。

24、并不是说自己老了就痴呆了!0闭门造车。

25、原文、“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26、”——朱熹《〈四书〉或问》卷五释义、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就算关起们来制造车辆,使用时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同(古代的车两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符合规格,就能合辙)。

27、哭晕、宋朝是个推崇法制的时代,朱老也解释得很清楚,古时“闭门造车”是称赞“出门合辙”的巧妙!不是贬义词呀……0相濡以沫。

28、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9、”——《庄子·大宗师》释义、泉水干涸了,两条鱼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苟延残喘。

30、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安安定定地回到大海,互不相识的来得好哭晕、只看见了美好的开头,却很少有人看到故事的结局。

31、0人是生而自由的。

32、原文、“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33、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

34、”——让·雅各布·卢梭《社会契约论》哭晕、多么痛的领悟!0中国是一头沉睡的巨狮。

35、原文、“中国是一只沉睡的巨狮,当他醒来全世界都会震惊,那就永远别让他醒来。

36、”——拿破仑哭晕、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Kitty……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

37、原文、“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

38、”——爱迪生哭晕、我说天才,我们还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