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是怎么来的】二百五的来历故事是什么
本文是二百五是怎么来的、二百五的来历故事是什么的相关知识内容,以下精选二百五的来历故事是什么的相关解答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二百五的来历故事是什么【1】
1、出自《左传》的“二五耦”。
2、春秋时,晋献公侍妾骊姬勾结梁王和东关王二人,想谋害太子申及献公的其他儿子,以便替自己的儿子奚齐夺取君位。
3、时人称之为“二五耦”。
4、“耦”的原意是二人并肩而耕,这里指朋比为奸的意思。
5、后来,梁王、东关王恃宠弄权拥兵作乱,结果梁王自刎,东关王被杀,骊姬也投水而亡,“二王”均不得善终。
6、后来,“二百五”便演化成贬词了。
7、源于一句民谚的讹传。
8、大约距今2000年前有这样一句民谚、“只知二不知一十。
9、”在先秦文学中屡有出现。
10、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就是用某人只知自己有二把五指,却不承认共有十指,来形容越王勾践的幼稚。
11、只是时间太久了,传来传去,传到现在,就逐渐把“二把五”讹传成了“二百五”,借以讥笑那种过于片蠢仿面看问题或者是不太聪明的人。
12、“二百五”这一由数字组成的俗语,早缘带庆起于一则故事,至陕西地方仍有流传。
13、相传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了。
14、齐王很恼怒,要给苏秦报仇,可一时又难缉凶手。
15、于是想出妙计—使人将苏秦的首级悬于城门,书告示、苏秦是个大内奸,谋刺者乃为齐国除了大害,当赏黄金千两。
16、告示一出,就有蠢档握四条汉子声称、“我等杀了大奸苏秦。
17、”齐王诘问有何凭据?”各人都编了一套理由,急于领赏。
18、齐王说、“真勇士也。
19、千两黄金你们如何分?”众答、“算过了,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去斩了。
20、”此后,民间始有俗语“二百五”传世。
二百五的来历故事是什么【2】
1、出自《左传》的“二五耦”。
二百五的来历故事是什么【3】
1、出自《左传》的“二五耦”。
二百五的来历故事是什么【4】
1、二百五的来历故事苏秦身挂六国相印,风光无限,遭到很多人嫉恨,有内部人,也有秦国人。
2、后来,苏秦被刺杀,凶手逃之夭夭。
3、齐王引蛇出洞,声称、苏秦是个大内奸,所以刺杀苏秦的人是义士,是为国除害,奖励黄金千两,刺杀者赶快领赏。
4、古时代人比较单纯,不像现代人有那么花花肠子,于是就有四人领赏了。
5、千两黄金,四人乐滋滋商量后,每人二百五。
6、此时,齐王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从此,民间方有二百五的传说。
7、注意、智商测试的高指数是225分以下属于白痴,25-60分属于亚白痴,50—70属于智力孱弱,90~110为正常才能,110以上属于高才能。
8、据说爱因斯坦的IQ达到了180。
9、至于智商指数达到250的,近代还没发现过。
10、指数2为何成为“二百五”神经病的说法呢?这是因为“天才和精神病只有一线之差”。
11、所以,250这个几乎无人可及的境界,就变成了形容笨蛋的了。
12、这些人说的话,普通人听不懂,所以就说他们是二百不是天才就是蠢材。
二百五的来历故事是什么【5】
1、二百五的来历故事苏秦身挂六国相印,风光无限,遭到很多人嫉恨,有内部人,也有秦国人。
二百五的来历故事是什么【6】
1、二百五加三八加二等于二百九二百五国人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2、二百五的来历由于一个中国国王的故事。
3、三八闽南一带有一句俗语“三八”。
二百五的来历故事是什么【7】
1、二百五加三八加二等于二百九二百五国人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二百五的来历故事是什么【8】
1、“二百五”是一种污辱性词语,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有很广泛的使用。
2、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无知、没文化、缺乏思维能力和常识。
3、其由来大致有两种说法、民间故事说法、在古时候,有一个卖猪肉的人,他固定将每个市斤肉称为“五两”,但是他并不会真的用秤称重,而是凭感觉来猜测。
4、有一次,一位聪明的顾客询问他卖的肉是否准确,他回答说、“准啊,一定是‘二百五’啊!”意思是肉多寡并不重要,顾客们一想就会知道他说的话很荒谬,于是“二百五”这个词就被传了下来,用来形容那些愚笨的人。
5、官场说法、清朝末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学者李鸿章曾经在和英国政府的谈判中被对方套取赔款大量等价于白银二百五十万两,而他只拿到了二百五万两的故事。
6、此事之后,李鸿章就被人戏称成“二百五”,用来形容那些丧失节操实力低下的人。
7、总之,“二百五”这个成语在现代口语中已经极其普及,但它的起源不确定,也没有结论为其归属于哪一种来源。
二百五的来历故事是什么【9】
1、国人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2、据考证,大致有以下几个可能的来源、源于战国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
3、他说服齐、楚、燕、赵、魏、韩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4、 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5、”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
6、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这好办,1000÷4=2每人二百五。
7、” 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
8、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
9、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财色所迷惑的人。
10、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
11、在前开路的小吏原为一员,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
12、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员,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
13、今天,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说明了唐长安群众对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
14、、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有点像我们把硬币包一包,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以后人们也城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15、从前有一个傻瓜,有一天他去卖传家至宝,宝物上写“卖尽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和他讨价还价,硬是只给2他想250就2于是卖得金子250两,很多人笑话他,八两金子很多的,笨蛋。
16、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
17、苏北地方推牌称四点的长二叫二板。
18、某庄家在天门、横门皆摊牌之后,先摊一张,是长他高叫"二板",第二张牌如是五点就统吃,他一面叫喊"五",一面亮牌,结果是一张"么五",合起来是个撇拾,统配。
19、周围人取笑他,叫他"二板五",常熟音误,以为是"二百五"。
20、有人把行事傻里傻气、莽莽撞撞的人,称为二百五。
21、旧时一千钱为一吊,五百为半吊,再打对折为二百伍。
22、常熟方言对人际关系弄不清,憨兮兮的叫打折头,或叫勿实足。
23、而半吊子则因"吊"与"刁"音近而指有点刁兮兮的人,真是越缠越远了。
24、北方人所谓"二百五",上海人所谓"十三点",在无锡则意似"开盖""开盖货",或称为"着三不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