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02 18:27:14 浏览
一、精神是什么意思?如何提高精气神

1、我们必须要用精、气、神来转变欲望。精是什么? 人身体上有肋骨,里面的人体的东西可以聚集一种精,那叫做精神。这个精不可少,男人像男人,就是有精神,女人像女人,也叫有精神。气是什么?这个人讲话都没有气,你说这个人能好吗?讲话都有气无力的,师父在回答节 目的时候经常说,你用点气好吗?没有气,人家说,气不足,人就不行了。人活着就是一口气,死了也就是这口气,对不对?所以,人可以没有气吗?精是筋骨,是钢筋;气是水泥;神就是砖头。面对全世界“聪明”的人坐在我下面,我只能用简单的白话佛 法来告诉你们。因为有了钢筋,因为有了水泥,你的神才能站得住,听得懂吗?人家说,神清气爽,没有精神,难过不难过啊?精神萎靡不振,神不行了;人家说神不行,就是精不行;精神不行了,就要睡觉了;精神不行了,人就要瘫下来了;精神不行了,气也没了。你们都看过足球吗?开始进场的时候,每个人的精气神都很足的,加油,加油,一看,1比0,一看时间差不多了,到了后了,还有5分钟,已经2比0,不可能扳回来了,助威的人不叫了,对方也不叫了,没有精气神,支柱没了。学佛人必须要有支柱,这个支柱就是你心中的佛性,只有佛性能够让人拥有精、气、神,只有有精、气、神,才能克服你身体上的欲望。听得懂吗?这么深奥的佛法,用简单的比喻可以告诉你们,那就叫白话佛法。。

2、 一世当官了,九世当牛,听得懂这句话的意思吗?因为当官的人很容易做错事情,而且当官的人做错事情的话,缺大德的话,他可能要九世做牛,投不了人啊。所以,我们要行善,贵在存恒,存就是保存,就是坚持,恒就是永恒。我们做人、做事情必须要保持一个精神,必须要永恒地向前走。不要我今天做了,明天就不做,对不对?你们打工是不是这样啊?你今天打工了,明天不打工,那你不能保持永恒,你的钱就不够用了,是不是这样?他必须要有一股劲,要永恒地坚定信心地去做。小于帮你妈妈念经,偷偷地念,你永恒吗?天天在给你妈妈念,你忙得这么晚,你自己还要给你妈妈在观音堂念经,你永恒地坚持了吗?坚持了,成功了,你把你妈妈救了,对不对?那叫永恒啊。所以,我们修行贵在存恒,存在在心里的永恒。。

3、我们做人要懂得见人之得,如己之得,看见人家得到的东西,就像自己得到一样欢喜,你们做得到吗?“哎呀,你的孩子生出来了,真的又漂亮又好,真开心啊”,就像自己生出来一样,你们做得到吗?“你这个人这么好,这么幸运,又有什么好事了?”一点不嫉妒,就像自己开心一样,叫见人之得,如己之得啊。看见人家,“哎哟,你生病好了,真开心啊,我真为你开心”,好不好啊?这才叫做人。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啊。看到人家失去了,就像你自己失去一样地难过疼痛,有没有啊?看见人家撞车了,哎哟,真可怜,就像自己撞车一样;看见人家钱包被偷了,真可怜,就像自己的钱包被偷了一样。钟 先生被人家骗了六千 块,心里难过,想想就像自己被骗了六千 块一样的,师父在说这个事情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开心地在笑,心里还在想,这个世界上还有这种傻瓜吗?这个就不是佛性,这个人就没有佛的善心。所以,度众生要无怨无悔。我们度人家要无怨无悔啊,现在有多少人度人家度到一半,一看灵性上身了,吓得要念的不念,要讲的不讲,马上逃走,对不对?那你去度众生的话哪会没有碰到一点怨结啊?你要帮人家的话,你哪会不碰到困难?。

4、无怨无悔地去帮助人家,那才是菩萨。你们碰到一点事情了,马上吓得,“观世音菩萨,我只想度人啊,他现在身上有灵性,请观世音菩萨把他请走,我度过他了,反正我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他的,你让他去念经吧。”你们以为多少人没有讲这个话,吓得跑到家里来不敢去度 人家了,哪一个人帮助人家不付出啊。想想看吧,不要说这个,就说赚钱打工,你都有可能帮人家搬家把手砸了。人家说,“很对不起啊,你把手砸了是为了我搬家。”“没关系的,不痛,出了点血,没有关系的。”哪有不付出的?又想做好人,又不想付出,那是个好人吗?想想如果是度自己的亲人,就不会说只管度人不管念小房子了吧?所以,我们度众生要无怨无悔,我们要无爱无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度人家的时候,心中不要有分别心,不要有爱他之心,也不要有憎恨他之心。没有爱心怎么去度他啊?这个爱指的是没有分别心,我们不能有分别心,不能因为他好看,你去度他,那就有爱了,有杂念了。因为这个人有钱,你去度 他,度了他之后,你就叫他给钱,那也叫有杂念。因为这个人身体很不好,生了肺病,你度他的时候,戴个口罩,怕他的肺病传染到你身上,这个就叫有憎。所以,度  人必须要无爱无憎。 。

5、师父每一句话都要给你们打个比方,虽然我很累,但是我必须给全世界“聪明”的这些弟子们解释一下,因为我不解释,你们也不明白。要明白,障碍为什么要用智慧来去除。这件事情明明不能做的,想开一点,我就不做了。很多女人生不出孩子,看看人家的孩子,她没有一个不喜欢的,她多想有个孩子啊,这个时候心中障碍就来了,她会嫉妒所有的女人,嫉妒所有的家庭,那怎么样用智慧来把这个障碍去除呢?怎么样用智慧把这个欲望来转换成光明呢?就这么想,有孩子,会有孩子的痛苦,没孩子,有没有孩子的幸福;有孩子,有痛苦,也有幸福,没有孩子,也是有幸福,有痛苦;我跟他一样,我也有痛苦,也有幸福,转换了吧?心里这么一想,我上辈子没有债主,我没有欠债的来跟我要债,我也没有还债的要我去还,所以,我没有孩子,我过得很开心,我把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当成我的孩子,我对人家好,人家一定会对我好。。

6、有什么关系?我们都是佛的后代,我们都是有佛性的人,我们难道把爱看得这么狭隘、这么自私吗?要没有想到任何其它的东西,把所有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这就是要人来改变自己的意识,改变自己的思维,来让自己的心中充满着光明,充满着智慧,对不对?你们在马路上看见一个小女孩、一个小男孩可爱的时候,你们走过去抱抱他、亲亲他,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人家的孩子啊?没有吧?这就叫大爱。你们恨不得看见一个小孩子在边上,“妈妈,我肚子饿。”自己就是吃了一半,有时候也会把这一半去给他,你们那个时候想过没想过,这是我的东西,我为什么给他?他又不是我的孩子,你们想过吗?没有,对不对?当你们喜欢一个孩子的时候,你们想过没想过,这是别人爸爸妈妈生出来的,是人家的,我觉得我不能抱他,有没有这种?没有吧?这就叫爱,这就叫无私的爱,这就是没有我的爱,那这才叫大爱。有目的的爱,从我出发,我今天对他好,我要从他身上得到什么目的,那就是自私的爱;我今天跟他说佛法,因为我看见他好看,我愿意多跟他讲,那是狭隘的爱,这种爱有智慧吗?这种爱能有功德吗?。

7、人生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到这个人间只不过是一个过程,来也匆匆,去也空空,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带走。我们的钱财和名誉,只是暂时拥有和保管,只要活着,麻烦永远会有,烦恼永远不会断,只有用智慧才能解决问题,只有用菩萨的般若才能永久地想开,得到永久的快乐。(掌声)。

8、我们要懂得果报,今世之苦,是上一世没有修好;今世的福报,不要嫉妒别人,因为别人上一世积福积德。中华传统讲,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于倒霉的位置。佛法讲,世事无常。其实社会很简单,是我们人太复杂了。俗话说,没心没肺能活百岁,问心无愧做人不累。生活有时候像冲凉一样,水龙头方向转错了,就进入水深火热。现代社会与人相处总是感觉忽冷忽热,要学会随缘改变,否则一定会伤风感冒。(掌声)。

9、昨天是历史,今天是开始,不努力,明天一定不好使。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些摆件,常见一种“三不猴”的造型:三只猴子呈半蹲姿势,模样憨态可掬,第一只用手捂着耳朵,第二只用手捂住嘴巴,第三只用手蒙着眼睛。“三不猴”造型表现的是佛家的思维和思想,三只猴子分别代表:不说,不说他人之事;不看,不看世间繁杂;不听,不听嚼舌之音。“三不猴”也表现了传统的儒家教育,“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对于让人厌恶的行为,我们不要去看;对于闲言闲语,我们选择不听;对于伤人伤己的话,我们选择不说。做人,如果能懂得常用“三不猴”提醒和告诫自己,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与人打交道时,都要小心翼翼,遵守这三只猴子所代表的“三不”之道———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就能免招是非,免惹争端,平安吉祥。(掌声)。

10、敏感的人就犹如拿着一个放大镜在看世界,所有的美好都扩大了,所有的丑恶也加倍看到。学佛人要控制自己过于丰富的想象力。有时候一点点的甜,让我们看到了,甜到发齁;碰到开心的时候,有些人高兴得发狂;遇到一点点生活的苦难,就痛不欲生……自己的心情如同过山车,活着像个双向障碍的脑残人,站起来蚂蚁一个都不见,蹲下来蚂蚁一大片。。

二、什么是贪嗔痴?怎么戒除贪嗔痴?

1、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2、说一下贪、嗔、痴的含义、佛学上的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它缘起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3、不贪就是无求无欲,不贪是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和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的条件。

5、嗔是指不平心,即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它缘起于五蕴(色、受、想、行、识)而成的第七识——思维意识。

6、不嗔就是平等心,不嗔是第七识转为平等智的条件。

7、痴是指妄动分别心,_它缘起于无明,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识。

8、不痴就是清静心,不痴是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的条件。

9、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八识转四智”。

10、这就是佛学上的不贪、不嗔、不痴,即无欲心、平等心、清静心。

11、你可能有疑问,。

12、没有七情六欲我们怎磨修行?佛告诉我们、要随缘随愿舍施你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13、能给他乐之心,名之为慈。

14、能拔他苦之心,名之为悲。

15、庆他得乐之心,名之为喜。

16、于外物不著之心,名之为舍。

17、想戒掉贪嗔痴,首先要能观察到贪嗔痴,如果不能观察到贪嗔痴则不能降服尘劳,譬如有贼侵略国土,要先知贼之所在,然后降服!若能观察到贪嗔痴,则可去除,若烦恼粗重,不知不觉,不能观察到贪嗔痴,则不能降服尘劳。

18、拿什么戒掉呢?。

19、若贪心起时,正知贪心起,贪心灭时,正知贪心灭。

20、嗔心起时,正知嗔心起,嗔心灭时,正知嗔心灭。

21、痴心起时,正知痴心起,嗔心灭时,正知嗔心灭。

22、什么是正知呢?正在当下而知,而不是进行回忆而知。

23、具体的修法,可参看南传“元亨寺版”《大念处经》。

24、对治法可以对治粗重的烦恼,般若可以去除微细的烦恼!。

25、所谓对治法,即是用布施去贪、用慈悲制嗔、用智慧观察去痴,多修学慈悲六波罗蜜门则可戒掉贪嗔痴。

26、然里面以智慧为根本,若无智慧,便不能有法对治,何谓智慧,一切烦恼,皆是因缘所有,其性本空,性不真实,在如幻如化的不真实的空性中,何来贪?何来嗔?何来痴?又观此空性,原本不生,今也无灭,因见不生灭故,心成于忍,于一切尘劳,不取不舍,虽做无量善法,因见空性故,心不染着,虽见无量恶行,因见性空故,心不憎恨,烦恼之中,心得自在,此智慧实为趣究竟之路,能生无量善法、功德之利,近涅槃安忍大城。

三、贪嗔痴的降伏解脱的办法

1、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2、”戒、定、慧“即是对治”贪、嗔(chen-)、痴“的方法。

3、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4、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

5、凡事先自省,向内求。

6、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7、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

8、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

9、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10、降伏解脱的先后次序、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

11、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12、作于春秋时期的《礼记·大学篇》里也描述了类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来有自”、”知止而后有定。

13、定而后能静。

14、静而后能安。

15、安而后能虑。

16、虑而后能得。

17、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8、“”物格而后智生,智生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9、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20、”。

四、什么是贪嗔痴呀?

1、贪嗔痴出处于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

2、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3、(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4、(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5、(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6、扩展资料、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

7、而在具体实践上,则要人们以布施转化贪欲心,以慈悲转化怒心,以智慧转化愚痴心。

8、佛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大乘起信论》),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9、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10、”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贪嗔痴。

五、佛教所谓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1、贪嗔痴出处于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

六、什么叫贪嗔痴?

1、贪嗔痴出处于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

2、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3、(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4、(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5、(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6、扩展资料、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

7、而在具体实践上,则要人们以布施转化贪欲心,以慈悲转化怒心,以智慧转化愚痴心。

8、佛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大乘起信论》),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9、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10、”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贪嗔痴。

七、佛教里的贪嗔痴到底指什么?

1、贪嗔痴指的是非得到不可的执念、发脾气、对是非善恶无法明辨。

2、贪嗔痴是佛教用语,是佛教里所说的三毒。

3、贪指的是对外物的喜好太过于执着,是非得到不可的执念,否则会不甘心。

4、嗔指的是对外相的厌恶太过于执着,如果不满意就会发脾气,容易意气用事。

5、痴指的是对事情的真相不明理,对是非善恶无法明辨。

6、佛教关于贪嗔痴的理念感受其实是人类体验美好人生的一点灵敏之觉,是人类所独有的,同时它也跟眼睛、鼻子、耳朵等器官一样,属于人类正常的功能。

7、因此,感受的存在并非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被感受所绑架,被感受牵着鼻子走,这才是人类所面临的大问题。

8、正因为如此,所以古圣先贤们总是教导人们要修行,通过修行卸除掉攀附于感受上的贪嗔好恶,去体验真正美好的人生。

9、一个人若不能对自己内心的贪嗔好恶有所觉知,则自然会被贪嗔好恶牵着鼻子走,它要我们快乐我们就快乐,它要我们烦恼痛苦我们就烦恼痛苦,内心不能自由,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说贪嗔痴是人类烦恼罣碍根源的原因。

八、什么是贪嗔痴

1、贪嗔痴指的是非得到不可的执念、发脾气、对是非善恶无法明辨。

九、佛教中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1、佛教中的贪嗔痴是、贪是指染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思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

2、”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3、佛教以为,众生生活于人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发生色、声、香、味、触等觉得。

4、这些觉得能惹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而叫做五欲。

5、于此五欲执着并发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

6、因而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7、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敌视、仇恨和损害别人的心思。

8、《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无情乐作损害为性。

9、”《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平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10、”嗔是佛教所说的基本懊恼之与贪和痴一同被称为“三毒”。

11、痴又作无明。

12、指心性迷暗,愚蠢无知。

13、《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

14、”佛教以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蠢,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

15、于是发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懊恼,世事之纷繁扰扰,均由此而起。

16、因而痴为一切懊恼所依。

17、《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18、”又说、“诸懊恼生,必由痴故。

19、”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20、”戒、定、慧“即是对治”贪、嗔(chen-)、痴“的办法。

21、戒,是指一种有品德的、有标准的、有害别人的生活行为规范,斩断由于沾染喜欢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婪。

22、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育。

23、凡事前自省,向内求。

24、防止内向的暴躁和苛求别人引发的嗔恨。

25、慧,是关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

26、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

27、善解人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基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惧。

28、降伏摆脱的先后次第、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沉,贪婪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污染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摆脱基本懊恼,能度一切苦厄。

29、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30、作于春秋时期的《礼记·大学篇》里也描绘了相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来有自”、“知止然后有定。

31、定然后能静。

32、静然后能安。

33、安然后能虑。

34、虑然后能得。

3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6、”“物格然后智生,智生然后意诚,意诚然后心正,心正然后身修,身修然后家齐,家齐然后国治,国治然后天下平。

37、自天子以致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38、”您还可以使用chatgpt帮助你查询星座百科、测姻缘、测事业运、测婚姻、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测八字、姓名速配、测终生运、复合机会,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AI(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