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冲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02 19:16:45 浏览
一、太冲准确位置图和作用及功效

1、太冲穴是一个常用的穴位,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太冲穴位置在脚背面,在第二脚趾根部结合处、后方的凹陷处,的好找。

2、它的主要作用为疏肝气、调气血。

3、我们平时可按揉太冲穴,可以降肝火,行肝气。

4、还有通乳下奶的作用,足厥阴肝经的很多穴位都有疏通气血的作用。

5、太冲穴现在常常用来做养生保健的穴位,因为它作用比较好、位置也好找。

6、可以每天用拇指点按太冲穴半分钟,反复数次,有疏通气血的作用。

7、比如泡脚的时候揉按太冲穴,对于改良全身的气血循环,也是有很好的辅助作用的。

二、每天刮肝经,无病一身轻

1、刮肝经的方法用掌根从大腿根部推至膝盖处。也可握拳后,用四指的第二个关节向下推。每次推300下。如果觉得疼痛受不了,或者怕划伤皮肤,也可涂一些肥皂或者其他具有润滑作用的油脂。刮肝经可以消除肝脏内的火气。肝火旺会让人出现口渴欲饮、小便黄、发热、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状,有些人还会伴随着易怒、眼干。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典型的肝火旺,上面的症状在他身上几乎都能找到。我建议他每天推刮肝经,肝火两周后就被清除了。后来他告诉我,开始时感觉大腿根部疼痛难忍(这是经络被激活),接着痛的位置下移,到了膝盖内侧附近(这是肝火被泻),几天后这种疼痛的症状全部消失了,脾气好了很多,晚上睡觉也踏实了。意想不到的是,刮肝经之后,大腿竟然瘦了一圈。肝主藏血,指的是肝还有疏泄功能,人的生发之机全都仰赖肝的这个功能。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或心情郁闷,就会破坏肝的疏泄、生发功能,导致气郁,气郁则血流不畅,必然出现浑身无力、四肢冰冷的症状。长期下去就会影响到其他的脏腑。肝还有一个功能是“肝主筋”。所谓的筋,就是连缀四肢百骸,并富有弹性的筋膜。有人出现阳痿、痔疮等病症,中医认为这都是“肝主筋”的功能出现了问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肝藏血”,当肝脏出现问题,体内的血液就不充足,血液不充足,就无法滋养润滑身体的筋膜,于是就出现阳痿、痔疮等病症。肝脏出现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这和很多人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比如,晚上本来就是在家里睡觉的时间,尤其是凌晨1~3点,肝经当令,正是养肝血的佳时机,如果不睡觉,就养不了肝血。如果这时候你为了应酬大量喝酒,就会增加肝疏泄毒素的负担,长此以往,你的肝只能是越来越糟。刮肝经除了可以泻肝火之外,还可以打通肝经,让这条经络的气血畅通。肝经的气血畅通,“肝主藏血”的疏泄功能就会强大起来,体内的筋也会更富有弹性,人的身体怎会不健康、不强壮呢?。

2、肝经病症表现第一,会“两胁下痛”。“胁”指从腋下到腰上的部分;然后“引少腹”,“少腹”指肚脐以下的肚子,“引少腹”就是指使得小腹也会疼痛,因为肝经也从小腹处经过,所以它也会造成小腹的疼痛,同时“令人善怒”。这些都属于肝经的实证病。。

3、第二,会“目无所见”。“肝受血而能视”,就是说如果肝血足,人就能看见东西,所以当人两眼模糊的时候,实际上是肝血不足的象。。

4、“足受血而能卧”,如果脚部能够得到血液的濡养,就能走路。“掌受血而能握”,如果手掌气血充足,人就有握力。“指受血而能摄”,摄取的作用,其实是很精细的,比如小孩子,刚开始是抓东西吃,然后才会一根一根地往外挑,这都是肝气不断壮大的一个象,是肝血足的一个象。如果“卧出而风吹之”,即睡醒以后,出去吹一吹风,人就会“血凝于肤者为痹”,出现痹症,因为气血还没有很好地输布开来,会凝于皮肤之间,形成麻痹之症,然后凝于脉。如果再继续往里深入就会“涩”,涩就是指有点像血脂黏稠的象,如果肝血被凝聚了,就会很黏稠、很涩,气脉不通。“凝于足者为厥”,如果脚受风,就会成为厥症。。

5、第三,“腰痛不可俯仰”。有些人腰痛得很厉害,弯腰都特别难受,如果有这种情况,人可以去按摩一个穴位——太冲穴,它是肝经的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在大脚趾旁边。如果人生气,太冲穴就会有疼痛感,所以大家每天晚上洗脚的时候,按摩太冲穴,可以把疼痛揉开,只要太冲穴不疼,这条经脉就没事了,就算很通了。。

6、第四,“丈夫疝,妇人少腹肿”。肝经是绕生殖器而行的经脉,它不仅绕男性生殖器,也绕女性生殖器,这样男女都会出现生殖系统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阳痿这个症状,中医一般把它归属为肝病,肝主筋,阳痿就属于筋的功能出现了问题。调节时,有一个大方向,就是一定要使经脉通畅,肾经经脉通畅,才能够生肝木。如果人肾精特别亏失,也会造成肝的病变,所以中医经常说肝肾同源。如果一个人已经得了肝病,不要单纯地认为只是肝的问题,因为肝的根本在肾,如果肾出现了问题,人照样会得肝病,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这就是《黄帝内经》传递给我们的一个信息:当人们看任何事物的时候,好多方面地去观察,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一定会有前因后果。。

7、第五,如果肝病发展严重了就会“嗌干”,即嗓子会疼痛。咽喉是“要道”,因为凡是上脑的经脉,统统都要经过这个狭窄的通道上去,肝经也是循着咽喉处走的。所以咽喉病并不是小病,而是重病。很多人会经常犯咽喉病,比如说现在的小孩子,都是聪明的,但是他们想得太多思虑太过,所以小孩子现在也经常会犯咽喉病。第六,如果肝气外泄,一直上亢,条达之性过分,酸收之性不足,人就会口苦、口干,比如有些人早上起来口会很苦。因为肝胆同源,苦,也是病变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注意每个细节。。

8、我建议大家好能有一张中医经脉图,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或者家里,当你哪个地方出现疼痛的时候,先在经脉图上找一找,到底是哪儿的问题,这样你也能向医生表述得更加准确一点。而一个好医生,在问诊的过程中,一定会问清楚病人到底是哪儿疼。比如头痛,是前额痛,还是后脑勺痛,是两边都痛,还是偏头痛,都要问清楚,因为中医认为头痛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前额的头痛属于脾胃的病,有些老太太经常在前额勒一个带子,她们认为是受风,实际上是情志不舒,脾胃有问题,再加上过度思虑,才会头痛。如果又不经常活动,湿气就会很重,会“头如裹”,就好像裹着湿毛巾一样有湿重的感觉。两边的头痛,基本上属于肝胆的问题。后脑勺痛是膀胱痛。与肝经有关的,是头顶,又叫巅顶的中空痛。因为肝经是直接上巅顶的,脑子中空痛,就是肝经的疼痛,这种病是所有的头痛里边难治的一种,因为这是肝血虚的表现,有可能和年轻的时候纵欲过度有关。。

9、第七,会“面尘脱色”。即脸上没有光泽,“如蒙土状”,好像蒙着一层尘土,而且面无表情。“色”代表一种表情,比如“喜怒形于色”,就是喜怒在脸上会显现出来,如果不显现,“脱色”了,就是肝血虚的表现。第八,会“胸满呕逆”。就是人经常会气逆,经常打嗝,气往上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按摩胃和肚子,能够先解决一下,即气上逆时,你就让它下行。假如人郁闷得很严重的话,膻中穴就会被堵,这时,我们可以用大拇指往下捋膻中穴,让气能够降下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苦恼很多,因为欲望太多。如果郁闷,就要有自己的一些解决方法,让自己的气顺畅地下去。“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如果你不喜欢读诗,不喜欢学音乐,起码要学一些基础的医学常识,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这对身体也会有一定的好处。。

10、第九,会出现“飧泄”。“飧”是晚饭的意思,“泄”就是拉稀。“飧泄”就是食谷不化,吃什么东西拉什么东西。得这个病的根本原因就是“下焦无火”,肾阳很虚,没有热性的东西,没有力量。拉稀意味着津的功能减弱了,就是人体内的液向外渗透的功能减弱了,这个渗透的功能可以靠“火”来增强,比如热气就是“火”。。

11、第九,会出现“飧泄”。“飧”是晚饭的意思,“泄”就是拉稀。“飧泄”就是食谷不化,吃什么东西拉什么东西。得这个病的根本原因就是“下焦无火”,肾阳很虚,没有热性的东西,没有力量。拉稀意味着津的功能减弱了,就是人体内的液向外渗透的功能减弱了,这个渗透的功能可以靠“火”来增强,比如热气就是“火”。。

12、疏肝三步曲1)在后背找到肝俞。先涂抹活血剂,刮板与皮肤保持45度到90度从上往下刮,也可以用两只手。会洗衣服就会刮痧。刮痧不一定用很大的力,有病出痧就快,颜色越重说明病重。也可以加上走罐。有结节的地方可以一点点的角推。2)前面刮期门,胸部刮痧从里向外刮。前面刮的要比背部轻一点。胸部也可以留罐10分钟,不要太长时间。3)脚上的太冲穴,可以自己做点按,肝阳上亢的高血压的人经常要点这个穴位。。

三、人类身上的六大止痛穴位

1、解除头痛——揪揉两眉间 无论感冒还是心烦,头疼总是紧紧相连。紧锁眉头时,不妨轻轻舒展,因为那把解除头痛穴位藏在两眉之间。头疼时,不妨用屈曲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揪揉这个部位皮肤,以局部感觉微麻、发胀为宜,如果真有疾患,这个地方会出现一个红或深紫的印子,像被刮出的痧一样。狠良一般揪揉2分钟即可。动作宜慢不宜快,但要稍微有点力度。一般的头痛立刻能见效。据医生介绍,这儿有个穴位叫“印堂穴”,位于督脉之上,按摩印堂穴所在的这个部位有助于推动督脉气血运行,缓解头痛、鼻部不适等症状。 。

2、解除背痛——手助后腰暖 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中,旅行归来一身疲惫,不少人会腰酸背痛。解除背痛的那穴位在哪里呢?很多人在公园散步时喜欢双手叉腰锻炼,双手搓搓后腰,会惊喜发现,腰酸背痛的症状会有立竿见影改良。先将两手对搓发热,紧贴后背脊柱两侧的腰眼处,稍停片刻,用力向下搓到尾闾部位(长强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腰部是中医所指的“带脉”(环绕拒槐光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经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自然有助于缓解腰酸背痛。 。

3、解除牙痛——按虎口下关 牙痛让人坐卧不安,不妨试试两个穴位。一个是在百姓常说的“虎口”附近,以一手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就是这个地方,中医的合谷穴也在这个位置。揉压“虎口”时,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此穴道疗效。但要注意,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刺激。第二个穴位在面部,耳朵前方,颧骨下方的凹陷处。感觉牙痛,可以用手指或指关节按压这个部位,也是下关穴所在。中医认为手阳明经的脉络入下排牙齿,足阳明经的脉络入上排牙齿,合谷、下关两个穴位都是阳明经穴,按摩这两个地方能有助止牙痛。孕妇一般不要按摩合谷,以免耗损了胎气。 。

4、解除肩痛——提揉肩上“井” 很多儿女经常帮感觉肩痛的父母揉肩,但很少有人知道揉肩止痛的原因及标准动作是什么。揉肩止痛除了舒活了肩部气血,还有一个原因是揉到了肩上的一口“井”——肩井穴。此穴位于肩上,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按摩肩井穴能直接或辅助调节肩膀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症状。很多父母年事已高,常感腰酸背痛,“拿肩井”是好办法。具体操作方法是,被按摩者坐直,按摩者立于被按摩者身后,双手虎口张开,四指并拢,搭在被按摩者双肩井部位,四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做有节律的拿捏动作。如果再用空心拳帮老人捶捶后背,效果会更好。肩井穴位的按摩力度伟捕不要过重、过久,尤其血压高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可久按、重按。 。

5、解除心痛——手腕上“玄关” 手腕横纹往上约三指宽处,有一个解除心痛的穴位,是内关穴所在。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是中医用来调节心脏疾病的核心用穴,几乎所有与心脏异常有关的症状均可使用。心脏不好者若突发心绞痛,除了含硝酸甘油,还可按内关穴,对其行点、按能活血通络,止痛。一般需按5分钟。仅作辅助调节以及急救使用。 。

6、解除痛经——脚背对点按 痛经让许多女孩子痛苦。有没有解除痛经的穴位呢?有!就在脚背上,在大足趾和第二个足趾之间的缝隙向上5厘米的凹陷处。这是太冲穴的位置。按揉这个点,具有明显疏肝止痛作用,有助调节痛经。具体按摩方法如下: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 。

四、太冲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1、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科。

2、太冲穴位,属于肝经,它位于足背第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3、它对于身体有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燥湿生风的功效,对于身体出现的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目赤肿痛、足跗肿、下肢痿病等临床疾病,通过局部针灸、艾灸、按摩等方法调理和调节,都有良好的调节上述疾病的效果。

五、太冲行间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太冲行间如何正确按摩

1、1太冲准确位置图在足背部,当第1,2趾间沿第1跖骨内侧向小腿方向触摸,摸到第1凹陷处,或是触及动脉搏动处。

2、2太冲的作用太冲是肝经上重要的穴位,是调节各类肝脏疾病的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熄风止痉,活血化瘀,补肝养血之功,而且对女性月经不调也有调理效果,刺激这个穴位可以疏肝解郁,还能使偏旺的肝火下降,是调护肝脏的保健要穴。

3、主治疾病、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苦咽干,月经不调,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下肢痿痹等,现代常用此穴调节脑血管病,高血压,青光眼,面神经麻痹,癫痫,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等症。

4、3太冲的正确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按压太冲穴,好用指甲尖掐,压,要有一定力度,感到穴位处明显发麻胀痛,坚持半分钟到1分钟,然后再按压另一只脚。

5、注意、按摩太冲前可以先用热水泡泡脚,使身体更放松,按揉时要用一点力度,以产生轻微的酸胀或胀痛感为宜,按压完后可以喝少量的水,以助代谢。

6、凝血障碍者,孕妇忌按摩太冲穴。

7、4行间准确位置图行间穴在足背,第第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8、取穴时正坐垂足着地,或俯身,在足背部,第第2足趾之间,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取穴。

六、太冲准确位置图和作用及功效

1、太冲穴,属足少阳胆经,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别名天衢穴。

2、太冲穴位于头部,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在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分支。

3、主治头痛,癫痫,齿龈肿痛。

4、太冲穴位于头颞部耳廓后上方,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处。

5、或于率谷穴后约0.5寸。

6、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分支。

7、太冲穴主治头面、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鸣、龈肿、项强、癫疾、惊悸、善惊等。

8、现在又多用太冲穴调节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等。

9、以下是其配伍方法、(1)头痛、配风池穴、目窗穴缓解调节头痛。

10、(2)瘿气、配天突穴、水突穴,有软坚散结的作用,主治瘿气。

11、(3)癔病、配百会穴、内关穴、太冲穴,有疏肝理气、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癔病。

12、太冲穴是我们人体的一个重要穴位,有下面几种保健方法、(1)针刺法、太冲穴沿皮刺0.3-0.5寸。

13、(2)艾灸法、太冲穴艾条灸5-10分钟。

14、(3)按摩法、用食指指尖垂直向下按揉,有酸、胀感,每天早晚一次。

15、常用于中青年和老年人疾病的保健及调节,尤其适合以下人群、(1)郁闷、焦虑、忧愁难解的人针对那种随时可以发火,不加压抑,发完马上又可谈笑风生的人。

16、按摩太冲穴,从太冲揉到行间,将痛点从太冲转到行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17、主要表现为眼屎多、舌头红、眼睛红等,这种情况其实是肝火比较旺盛,需要排除体内的毒气,那么就可以通过艾灸太冲穴,清热解火。

18、(1)按摩太冲穴使用的手指,按摩时以中指和无名指在皮肤上轻轻圈圈,手指移动要有规律,切勿损伤皮肤。

19、(2)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0、温馨提示、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作诊断依据。

21、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到医院就诊。

七、太冲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1、等待加载音频...三级甲等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太冲是足厥阴肝经上的一个穴位。

2、太冲的位置在足背部,第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3、在此位置,或许可以触及到动脉搏动。

4、太冲的作用,可以调节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等肝经风热的病症。

5、还可以调节妇科病,比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等。

6、此外,还可以调节一些肝胃病症,比如黄疸、胁痛、腹胀、口苦等。

7、还可用于调节足部疾病,比如足背痛等。

八、太冲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1、等待加载音频...。

2、三级甲等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

3、太冲是足厥阴肝经上的一个穴位。

4、太冲的位置在足背部,第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5、在此位置,或许可以触及到动脉搏动。

6、太冲的作用,可以调节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等肝经风热的病症。

8、还可以调节妇科病,比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等。

9、此外,还可以调节一些肝胃病症,比如黄疸、胁痛、腹胀、口苦等。

10、还可用于调节足部疾病,比如足背痛等。

九、【太冲穴】太冲穴位位置图_准确位置图_太冲穴位的作用_穴位解码

1、太冲穴,中医针灸穴位之出自《灵枢》,足厥阴肝经的第3个穴位。

2、该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3、主要调节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4、出处、《灵枢·本输》、“阴中之少阴肝也,其源出于太冲,太冲二。

5、”。

7、太冲。

8、太,大也。

9、冲,冲射之状也。

10、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

11、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

12、大冲名意与此穴同。

13、肝经俞。

14、俞,输也。

15、本穴物质为热胀的风气,在本穴为输出之状,故为肝经俞穴。

17、本穴属土。

18、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19、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胀散,胀散之气性热燥,表现出脾气的燥热特性,故其属土。

20、穴义、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

22、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急行的风气,其性热燥。

23、运行规律、循肝经上传中封穴。

25、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

26、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第2跖骨结合部之间凹陷中)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

28、(按摩太冲穴位的作用)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腹胀,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

30、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胸肋胀痛。

31、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

33、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咽痛喉痹,青盲,耳鸣,耳聋。

3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遗尿,癃闭,淋病,阴缩,泌尿系感染。

36、外科疾病、疝气,乳痈,肠炎,颈淋巴结核。

37、其他疾病、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四肢关节疼痛,肋间神经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

39、现代常用于调节脑血管病、高血压、青光眼、面神经麻痹、癫痫、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下肢瘫痪等。

40、配合谷位称为四关穴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口喎等。

41、揉太冲穴可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生闷气后产生的反应有疏泄作用。

42、配合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起消除肝脏郁结的作用。

44、在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适等感觉时,按摩脚上的太冲穴减轻感冒带来的不适,甚至可以使感冒痊愈。

45、具体方法是、先用温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而后用大拇指由涌泉穴向脚后根内踝下方推按,连续推按5分钟,然后,再用大拇指按摩太冲穴(大脚趾与二脚趾缝上5分处)由下向上推按,双脚都按摩,每侧按摩5分钟。

46、按摩后,会感到咽痛减轻,其他症状也会随之减轻。

47、甚至痊愈。

49、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50、向上斜刺0.5-0寸,局部酸胀或麻向足底放射。

52、向外下斜刺0-5寸,有时出现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53、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55、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骨间背侧肌。

56、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

57、足背皮肢较薄,皮下组织中走行有足背静脉网及大小隐静脉。

58、足背动脉行于拇长伸肌腱的外侧,向下往拇短伸肌的深面,分出第一跖背动脉、足底深支等。

59、前者分成二支,分布于拇趾与第二趾内面。

60、后者穿第一跖骨间隙至足底外侧动脉吻合,形成足底动脉弓。

61、足背动脉的体表投影在内外踝之间连线的中点和第一跖骨间隙其底间的连线上。

62、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伸肌腱的外侧,穿经拇短伸肌表面的腓深神经(或经其内、外侧)入该肌。

63、足背动脉发出的第一跖骨动脉则在拇短伸肌的深面,因此针再深进第一骨间背侧肌内时,可能刺及或经过动脉的一侧。

64、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腹胀,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