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写竹子的诗句
1、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依。
2、正如他在《竹石》一诗中所写的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4、这是一首吟咏竹子的五言律诗,但它与一般泛咏景物之作不同,名为咏竹而实有所指,意在托物言志,以竹之劲节挺秀,抒写一己之宏愿。这首诗不但写出了竹子的劲直潇洒,也写出了竹的幽雅幽雅迷人。
5、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6、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7、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8、诗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出自:清代·郑燮《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释义: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0、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1、任:任凭,无论,不管。
12、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13、诗的头两句赞扬了竹的不可毁其节的刚正,后二句又指竹勇于同大自然的各种考验相抗,不怕风吹雨打,不怕霜煎雪熬,这首诗不仅是咏竹,更是诗人自身品格的抒发与呐喊。
14、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15、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16、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17、释义:竹子深深的屹立在青山之中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的扎在了岩石之中。
18、竹石郑燮yǎodìngqīngshānbùfàngsōng咬定青山不放松,lìgēnyuánzàipòyánzhōng立根原在破岩中。qiānmówànjīháijiānjìn千磨万击还坚劲,rèněrdōngxīnánběifēng任尔东西南北风。
19、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20、在凛凛的冰霜中,竹子那浑身雪白修长的身躯体现出它的气节。不需要用优美的文字来描述它,在月光的辉映下,自然可以感受的到它的传神,它的韵味。
21、【郑板桥写竹子的诗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22、便无文与可,自有月传神。
23、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24、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25、苏轼喜欢吃肉,人所共知,但他却说:宁可不吃肉,也不能住的地方没竹子。没有肉只会让人消瘦,但没有竹子却令人俗气。瘦了还可以长胖,可俗气却没有办法医治。这么爱吃肉的苏轼,为了竹子,都可以放弃肉,看来,竹子高洁的品质也是深深感动了他呀。
26、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27、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28、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29、译文:一节又一节,上千的枝条积攒着的绿叶。我不会去开花,免得找来野蜂与蝴蝶。
30、竹石清·郑板桥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清·郑板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李艾山前辈体(清)郑板桥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清)郑板桥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31、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32、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33、出自:清代·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
34、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35、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36、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37、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38、竹石清·郑板桥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9、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篱竹(清)郑板桥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竹(清)郑板桥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题画(清)郑板桥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题画(清)郑板桥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
40、人们爱竹直而有节,且生来清瘦,更赞美它越老越坚硬、刚强。竹子曾与蒿草、蒺藜同受雨露的滋润,终则伴随松柏傲然挺立于结冰凝霜的寒冬。
41、在白居易看来,竹子不用制作成乐器,也不用制成钓鱼竿。待到花草全部凋零后,下雪时来欣赏它,别有风致。在诗人看来,竹子有着出尘的风致,他物无可比拟。
42、下面三首都是题在画上的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诗云》卫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这是他的诗作郑燮(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3、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44、《题画竹》清:郑板桥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竹》清:郑板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篱竹》清:郑板桥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竹》清:郑板桥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45、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4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47、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48、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
49、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清代·郑燮《新竹》释义: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50、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51、下面三首都是题在画上的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诗云》卫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这是他的诗作郑燮(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2、石清·郑板桥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清)郑板桥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竹(清)郑板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题画(清)郑板桥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53、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54、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55、【郑板桥写竹子的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6、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57、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58、《竹石》是清代画家、书法家郑燮的七言绝句。
59、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60、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61、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62、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63、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64、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2竹
6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一作:韧)
66、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67、喜欢竹子,从来不是因为它创造的阴凉,而是还没有破土而出,就已经有气节了,及至长大后伸展到高处,也无心夸耀。在月朗风清之夜,只有竹子才是我的知音。
68、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69、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70、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
71、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72、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73、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74、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3竹
75、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76、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77、诗句: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出自:清代·郑燮《题画竹》释义: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挺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
78、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79、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80、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81、吹落树叶的秋风昨夜刮过潇湘,它触击岩石,穿越森林,习惯性地发作起它那狂暴的恶势来,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挺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
82、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这首诗颇有哲理。
83、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84、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85、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86、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
87、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88、清代诗人郑板桥用竹子写是自己一身傲骨的诗句应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吧。
89、郑板桥这个人是清代的一名画家,主要是画竹子,他喜欢竹子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态度!才成就了他的画家。他不但在书法上有成就,主要的就是画竹子,把艺术提升了一个档次,郑板桥画竹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多的就是竹子,他画的竹子也是出名的!他喜欢用比较浓墨来画竹子,虽然竹子是一件很常见的植物,能收到文人的喜爱,就是因为竹子的气节,竹子的气节就是清高,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体现,对于读书人来说也是一种精神支持!
90、南窗睡轻起,萧飒雨声回。
91、郑板桥有二首咏竹的诗,其一为“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另一首为“题画竹”:“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
92、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9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94、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95、摘自百度诗经·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选》P200叠石流泉,茂林修竹。——晋·王羲之《兰亭序》竹亦得风,夭然而笑。——苏轼修竹凝妆,垂杨系马。——宋·陆睿词句“水调歌头·咏竹”钱樟明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扬首望青天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6、释义: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97、《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98、扎根在破岩缝里的松树,紧紧的咬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虽然经历了的风吹雨打,仍然坚劲不屈,管它是温暖的东南风还是寒冷的西北风,都是依然坚强如初。
99、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100、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