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竹子画【100句精选短句合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07-14 09:34:35 浏览

郑板桥的竹子画

1、郑板桥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概念,对应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观察、构思、实现。而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也正好体现出审美意象生成的三个阶段。

2、比如宋徽宗的竹子,清丽典雅,装饰性很强。

3、因此郑板桥刻意将竹竿画得纤瘦,如此纤瘦的枝干,却能生得又长又直,更加体现出竹子不凡的品质。劲瘦的竹子也隐藏了作者的自喻,就算被排挤、被去官,可仍要一身正气。

4、他画竹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用笔畅达遒劲,构图布局可谓“乱而不乱”,“疏密相间”,用墨“浓淡相宜”、“干湿并举”。

5、竹之所以被称为“君子”,是因为它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文人们咏竹写竹,是用竹子来比喻人正直不屈、不畏险阻的美好品质。

6、也因为这首诗,郑板桥擅长画竹的印象也牢牢地印在了我们的记忆里。不过,他的竹子到底好在哪里,为何卖得那么贵还有人求画,却未必有多少人说得清楚。

7、自从老尚书找吕子敬画过梅花后,吕子敬觉得他的画比郑板桥的强多了,时不时地自我夸耀,说在苏州城里他说第没人敢说第一的。一些朋友们把吕子敬的话带给郑板桥,板桥只是一笑了之。

8、这个"书童"着实有两下子呢!只见他三下两下,在断断续续的墨线上勾勾画画、点点戳戳,哎,竟变成了一群墨竹,粗细浓淡相宜,其中那条墨印变成一竿顶天立地的墨竹,清瘦秀拔,像活的一样立在眼前,不由脱口而出:"妙哉妙哉,好一根竹!"

9、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的作品。

10、他一生写竹的诗有很多,我特别欣赏他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图题诗》:

11、“板桥体”从视觉上就有着强烈的个性,仿佛放飞了自我,大胆。仔细看郑板桥的运笔却暗藏玄机。他将笔划的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都重新打乱排列,错落穿插,却乱中有序,自成一派,放肆中又带着克制,才形成这种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

12、先来看一眼自然界的竹子:

13、交代完背景,说回郑板桥的画。

14、元人画竹,墨竹空前兴盛,几乎所有的画家都擅长画竹。有名的如赵孟頫、管道昇、李衎、高克恭、顾安、柯九思、张逊、倪瓒、吴镇、释觉隐、王冕等。大多师法文同、苏轼,也有学萧悦或赵孟頫的。

15、郑板桥虽为雍正年间的进士,但种种原因使其仕途不顺。也许这一次算是遇着了送上门的好机会,能巴结上刚卸职的尚书大人,无疑会是通向仕途的好机会。然而,郑板桥却推辞说:“尚书大人啊,说起画梅,还是吕子敬先生画的好。这么说吧,他画的梅花值五十两银子,我画的充其量也就值五两。”老尚书听到这话,就拿着银子找吕子敬去了。

16、·枝、叶、干的组合画法·

17、李鳝笑眯眯地把笔在砚台上蘸蘸舔舔,摆开架势,刚要下笔。只听"扑笃"一声,砚台从郑板桥手上一滑,掉在宣纸的正中间,"咕溜溜"地直往纸角上滚。

18、题识:扬州鲜芛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板桥郑燮画并题。

19、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

20、从什么时候的开始,中国画的主流都开始追捧墨竹了呢?转折点就在元朝。当时的汉族文人士大夫缅怀南宋故国,不愿归顺元朝廷,终生不愿意出仕,隐遁乡里。这种抑郁的情绪反映到艺术创作上,导致文人画兴起。

21、主竿出枝形似人体四肢的曲张伸展,姿态万千,出枝方向、位置的不同,决定了竹叶的气势、疏密等。所以出枝要根据构图的需要安排,因势布局。竹子小枝的生长规律是互生,即左右交替生长,切不可画成对生和轮生。出枝开同鹿角、鹊爪,中锋用笔,起笔回锋,行笔要流畅挺健,不可迟缓,收笔果断。

22、至此,吕子敬恍然大悟,感激的说:“郑兄所以不画梅花,为的是给小弟留口饭吃!”

23、【郑板桥的竹子画】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2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板桥

25、因此郑板桥刻意将竹竿画得纤瘦,如此纤瘦的枝干,却能生得又长又直,更加体现出竹子不凡的品质。

26、一提到齐白石的名字,大家认为他只会画虾,对此白石曾无奈地说:予年七十八矣,人谓只能画虾,冤哉!可见白石老人画虾的影响力。

27、他画竹叶,创浓墨叶面、淡墨为叶背的画法,画出了竹子无畏无惧的精神,积极乐观的风貌,画出了竹子的高风亮节,这也是郑板桥画竹的特色。

28、清代书法家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字板桥,墨竹图是其中较为出名的一幅画。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

29、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他笔下的竹子有一个鲜明的特征……

30、先来看几幅郑板桥的墨竹

31、“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正可概其生平,也是确切的赞颂。传统书香门第的楹联,常题:“传家有道存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正是郑板桥的佳写照。

32、从画面构图来分析,布局有疏有密,繁简得体。

33、万艺斋是专业的|中国国画书画|名人字画|国画书法|装饰字画|的销售平台,主营中国国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动物画、装饰画、书法等,每一幅作品都有授权合影或者视频,也可带您见艺术家取作品,为您带来不可估量的升值、鉴赏和收藏价值。V:79516556

34、郑板桥很敢创新,他的书法集真、草、隶、篆于一体,称“六分半体”。他用写字的方法画兰花和竹子,又把书法、诗、绘画完全融合在一起,甚至把书法题在画面中央,这些都是很有突破性的创新。

35、"扬州八怪"里有两位有名的书画家,一个叫郑板桥,一个叫李鳝,两个人都是兴化人,常在一起写呀画的。

36、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37、郑板桥的竹子画,万艺斋小冯

38、据传郑板桥的画作的传神,他的一个朋友请他到家里来画画,于是这个朋友叫来他的儿子帮郑板桥磨墨,郑板桥看到朋友儿子端来的墨汁,连忙摆手:“不行,这墨汁太少了!”。朋友暗奇,难道要半桶墨?

39、第二天,李鳝在前,打扮成书童的郑板桥在后,刚来船摆渡过了江,大和尚已在山门迎接了。大和尚陪着李鳝进了方丈室,小和尚陪着扮书童的郑板桥也随后走了进来。

40、1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与板桥的脾性契合,物我交融。2静观默察、纵横比较和冷静思考

41、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42、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1)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43、寥寥几笔竹叶,简练几句题诗,强烈如同天空惊雷一般的字迹让人倍感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浓浓的情意。再有几幅是郑板桥被贬官后离开潍县,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后作的画,其一画竹图题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

44、当下,大和尚又请李鳝题了字。传说,李鳝和郑板桥就合作这么一次,这幅画解放初期还保存在镇江金山寺里呢。

45、当时城市里的普通打工者一个月大约能赚5两银子,九品官的年薪也仅35两银子,还不够买这位画家几幅画。这位谈起钱来毫不遮掩,态度酷炫狂拽的大爷,就是郑燮(xi),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郑板桥。

46、竹石清·郑板桥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清·郑板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李艾山前辈体(清)郑板桥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清)郑板桥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47、有个回家养老的吏部尚书,精通翰墨,鉴赏力很强。十分欣赏郑板桥的书法和画。他出五十两银子的高价,以《梅花幽谷独自香》为题来到郑的家里求画。

48、宋代画院的画家们笔下,竹子大多也是有颜色的

49、郑板桥画的兰、竹、石,均达到超的水平。尤其是画竹,更是罕有对手。在书画“二绝”上,郑板桥的地位无法撼动,在古代书画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50、吕子敬看着郑板桥作画,惊得张开的嘴好一阵子没有合上。他愣了半天,才嗫喏着说:”郑兄有如此的画梅技艺,何不早早教我?”“怕吕兄谦让,再也不肯画梅,画酬就会少收许多。”郑板桥平静的回答道。

51、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52、据说苏轼还曾画过红色的竹子

53、他画得的竹子体貌疏朗、笔力瘦劲,自有一番超凡脱俗的风格,时称“郑竹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

54、郑板桥笑笑说:"我比你年轻,明天我装个书童去,不就一起有得吃了吗!”

55、画竹中,竹叶的画法比较难,历代画竹大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画竹程式,成组成片的竹叶,都是“人”字、“介”字、“个”字等的组合体,要多注意做这引起组合练习。不同的季节,竹叶的姿态不同,春夏秋冬、风晴雨露,竹叶的画法也有所区别,要注意到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如风叶可根据构图的需要处理成向同一方向倾斜,雨叶则要画出湿润、沉重下坠的感觉。

56、清郑板桥书“难得糊涂”

57、【郑板桥的竹子画】被贬官后,有一画竹图题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

58、竹子是常绿草本植物,一年到头随处可见,梅花是落叶乔木,一年只有早春时节开花。以一个靠画画为精神寄托的半职业画家来说,当然要画随时可以寄托情思的东西,如果画梅花,那他一年有10个月都得另谋寄托了。

59、▲清郑燮行书七律中堂潍坊市博物馆

60、先来看几幅郑板桥的墨竹:

61、问第一家画怎么卖,书生涨红了脸,声音细如蚊子般:“都是些拙作,小生今年上京赶考,想攒些路上的盘缠,您随便给就是了”。

62、这位谈起钱来毫不遮掩,态度酷炫狂拽的大爷,就是郑燮(xi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郑板桥。

63、"你画,我看你画!"李鳝心里话。这张宣纸染上了墨,倒看你怎么画?

64、劲瘦的竹子也隐藏了作者的自喻,就算我被排挤、被去官,变成了小老百姓一个,可我就是要一身正气,不跟你们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65、郑板桥刻意把竹子画出清瘦之感,纤瘦的竹子却长的又长又直,体现了竹子的品质,这也是郑板桥的品质。以竹子自我比喻,他曾经在自己的画上提过一首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以说竹子的品质和他是一体的。

66、▲宋徐禹功雪中梅竹图辽宁省博物馆

67、被贬官后,有一画竹图题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郑板桥的书法“板桥体”也是一大特色,他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融合楷、行、草而独创了一种“板桥体”,自称是“六分半书”。

68、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的作品。

69、郑板桥的墨竹在中国艺术史上实属珍品。所谓“画如其人”。他的竹子极富有变化,他抓住了自然界的规律,通过去粗取精,简练概括,创造出竹的动感,气节和生命力。

70、他以自然为师,在《题雨后新笙图屏风》中写道:“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笙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可。”

71、北宋后期,文同、苏轼一变传统的画竹法,不用双勾着色,枝、干、叶均以水墨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开创了新画风。但文同、苏轼的墨竹尚未摆脱形似的束缚,追求细致、真实。

72、"我写!"郑板桥看看满脸急得通红的李鳞,又望望宣纸,笑笑说:"我不写,我画!”

73、真正长土里的竹子,竹竿子怎么可能像郑板桥画得那么细,跟狗尾巴草似的呢?但是,郑板桥就是要这么画竹子,就是要画得这么瘦。

74、以上场景纯属虚构,但郑板桥的报价可是真的。

75、用提斗笔蘸淡墨侧锋用笔写粗竿,用狼毫笔蘸重墨中锋写细竿,要注意两竿组合关系,两竿不宜平行或十字相交,调重墨画出右侧一组主叶,围绕主叶分别画出其他几组叶,要注意几组叶的疏密关系。

76、当时城市里的普通打工者一个月大约能赚5两银子,九品官的年薪也仅35两银子,还不够买这位画家几幅画。

77、“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78、一叶偃月或片羽,二叶人字或燕尾,三叶个字或金鱼尾,四叶落雁或介字,五叶交雁尾或破分字。下笔要迅速,实按虚起,否则会显臃肿呆滞。画竹叶有五忌:一忌生涩,二忌并立,三忌如叉,四忌似井,五忌如手。

79、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其二《竹石图》中题诗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80、毕竟,除了郑板桥,你说说看扬州八怪还有谁?

81、当时流行的是整齐匀称的楷体,他认为“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

8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83、“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他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

84、郑板桥展纸挥笔,只见他笔走侧锋,由深入浅,画出了苍苍点点带有飞白的梅花竹竿。画花朵时,用墨浓淡相宜,有轻有重,花瓣用淡墨直接点出,等水分未干时又在花瓣下端以焦墨渗化。如此画出的梅花酣畅淋漓,笔法流动,神采飞扬。再看整个画面,只有三四朵梅花画得清晰,余者皆涂涂抹抹,直有‘触目横斜千万树,赏心只有三五朵“的意境。

85、从郑板桥的多幅墨竹图可以看到,他的用墨浓淡相宜,前方主体的竹子用焦墨、浓墨,后面的背景则浅墨,整体布局多不乱,少不疏,竹子清秀挺拔,很好的诠释了这位“君子”风骨。

86、我们许多人都是从语文课本上认识郑板桥的,毕竟这首诗可是要(朗读并背诵全文):

87、由于看尽世态炎凉,他的每幅画都会题诗,凡题诗都不是为了画面好看而凑数,而是反映现实,思想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88、文与可在历史上不仅留下了一副弯头墨竹,还有一个成语“胸有成竹”。他与苏东坡相友善,不仅是表兄弟,情同手足,并且同为“竹痴”。苏东坡那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流芳百世。文同则在苏东坡的文章中多有提及,二人交游品画,可谓亲上加亲,精神上的挚友。

89、唐朝诗人杜甫曾写过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清朝诗人郑板桥的竹石里也写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朝郑板桥的竹一文中表达了对竹的强烈偏爱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竹子在古代都是正直正义的象征,它也代表了坚毅忍让,忠贞不渝的精神。

90、李鳝一望,哎呀,这下不得了,好端端的一张桌面大的宣纸,打下端向上角染了一条墨黑墨黑的杠。再加上砚台在上面颠啊颠的,这根黑杠,断断续续,顶天立地。李鳝气得脸像个紫茄子,这怎么写啊?把笔一摔,对住郑板桥气呼呼地说:"你写吧!”

91、竹之所以被称为“君子”,是因为他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文人们咏竹写竹,是用竹子来比喻人正直不屈、不畏险阻的美好品质。

92、*以上场景纯属虚构,但郑板桥的报价可是真的。

93、清代宫廷画家及建筑师郎世宁,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修士。马画的很有体积感。画竹子的,郑板桥。

94、此作墨色浓淡适宜,新旧枝干一目了然,给人一种鲜明的对比感,通篇一气呵成,也展现出郑板桥深厚的绘画功底,意境悠远,带有浓厚生活气息,是标准的文人画。

95、也因为这首诗,郑板桥擅长画竹的印象也牢牢地印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96、浓墨撇写兰竹,飘逸潇洒,气韵飞动。郑板桥一向重视诗、书、画结合,以其形成不可分割的一体。此幅中诗画相辅,互为点衬,反映了中国文人画的特点。

97、李鳝接到请帖,望望坐在身旁的郑板桥,笑嘻嘻地说:"你老说你名气大,你看我一到镇江人家就来请我了,怎么样?明天,你就看我一个人去吃素菜!”

98、国画前沿动态、国画艺术分享!

99、除了独特的画竹技巧,郑板桥的画还有两处值得称道。

100、《兰竹图》以半幅面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迎风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