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沈冰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08 11:32:10 浏览

主持人沈冰

1、前主持人沈冰自述成长历程(4)于是,我和姐姐常常成为别人家教育自己小孩的楷模,爸爸和妈妈自然高兴,严在嘴上,乐在心里。同时,学校里的一次次演讲和文艺活动也形成了我性格的自然、大方、活泼、开朗的特点,人再多也不怕了。更重要是,原本有些怯懦的我也一天天自信起来。不知道是不是家里伙食营养太好的缘故,自小学三年级之后我的个子就飞快的跃了起来,比同年龄的小孩都要高。爸爸说女孩子要内外兼修,仅仅是学习好、文静、秀气是不够的。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更要加强体育锻炼,让性格更活泼、开朗,还能够在成长中多一点勇敢和坚强。篮球让我吃尽苦头我七岁那年就被爸爸送进了学校的篮球队。因为个子高,我一开始就成为学校女子篮球队的中锋,参加过许多场比赛。练篮球可不像演讲比赛什么的那样风光,训练所承受的苦痛只有我自己清楚。每天早晨,当班上的同学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父亲就不得不叫醒睡得正香的我,骑自行车送我去训练。我坐在自行车后面,靠着爸爸的后背就又迷迷糊糊睡着了。心怀歉意的爸爸把车骑得很稳,生怕惊醒了我。一直到了学校,才把我叫醒。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在露天的水泥篮球场上练习,日日如此,终年不断。七点钟练完,父亲再骑车赶来,拎着我的早饭和一套干爽的衣服。吃完早餐,八点半再去学校上课。江南的冬天,潮湿而阴冷,温度降至零度以下,冰冷刺骨。我就穿着大大厚厚的棉衣裤,和队友们一起打球,等身体热了,再脱掉身上的一件衣服。打完球以后,全身都是汗,怕着凉,再把衣服都穿上。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参加苏州市小学生篮球比赛,在训练中不小心把脚踝扭伤了,走路时疼得一拐一拐的。老师和同学都劝我放弃,不要再去参加比赛了。可想到队里我是中锋,不能轻易就说放弃,还是咬着牙,强忍着疼痛打完全部比赛。可我那只受伤的脚却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完全恢复,一到阴雨天就会隐隐作痛。这也是自负倔强性格第一次让我吃到苦头。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刚刚十二岁的我就被苏州少年体校的教练钱宁、陈寒羽等老师看中了,于是我就进了苏州少年体校开始专业的篮球训练。在那里,我开始了艰苦、专业的训练,也从那时起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因为爸爸妈妈都在张家港工作,少年体校在苏州,虽说我离得并不太远,可也只能住校,只有到月末才可以回一次家。在少年体校,十二岁的我开始独立生活:饿了,自己填饱肚子;渴了,自己喝口凉水;每天训练结束,都要蹲在水池边把运动服洗干净。那一年的锻炼,对我在日后的人生路而言受益匪浅。小小年纪的我,训练再苦再累我都不怕,我害怕的事情是洗衣服。打篮球容易脏衣服,每天下来打一次球,衣服就已经脏了。女孩子又天性爱干净,衣服脏了得马上洗,天气寒冷,手碰到水以后刺骨地冷。手都冻僵了,可是,还是要把运动服洗干净,因为下午还要穿着再练习;有时候,手冻得像个红萝卜似的,还裂着大血口子,忍不住就哭了起来,要面子还得背着人哭。每当看到别的队友可以周末回家,或者节假日的时候别的家长来队里送吃的,我就特别特别想家。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就偷偷跑了回去,妈妈先给我做一顿好吃的,爸爸再黑着脸把我送回来。为此我哭了多少次,我一哭,妈妈和姐姐都跟着哭,可是父亲坚决不让我放弃魔鬼一样的训练。当时的我总觉得自己受了委屈,我的父亲不像别的父亲那样疼爱孩子,还曾刻意地疏远他。直到我十三岁那年,我才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那一段时间,妈妈没少背着我掉过眼泪。我知道妈妈心疼我,篮球训练是苦,我回家洗澡浑身上下都是伤,通常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可在训练和比赛场上,我从不叫苦,可能是天生的倔强逼着我咬牙坚持。我觉得我如果能坚持篮球训练,就能克服人生中的种种障碍。在这段时间,我喜欢上了文学,床头放着大部头的文学名著,并把父母给我买生活用品的零花钱节省下来,自己去报了周日的“蓓蕾”写作班学习,后来,我写的《我与篮球》还获了奖。

2、当年央妈足球的流量密码,每年世界杯都会有惊喜。今年卡塔尔可能只有凡凡马凡舒了,杨茗茗开始转行带货了,“乌贼刘”刘雨熙穿梭各个网络平台,沈冰2002年《你好世界杯》给人眼前一亮,当时觉得足球主持人还可以这么漂亮,随后也是昙花一现。#主持人沈冰#

3、徐俐不单是央视第四套节目的知名主持人(她的同事沈冰也很知名,不知何故有好些年没见她主持节目了)而且她的嗓音很不错,连《青藏高原》都唱得上去。

4、被捕入狱的六位央视主持人个个罪有应得第一位,郎永淳第二位,沈冰第三位,邱启明第三位,苪成钢第四位,方宏进第五位,成蕾

5、前主持人沈冰自述成长历程(14)对话吴敬琏让我审视自己在《对话》中,我每次面对的都是国际国内的第人物,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也许会受用终生。刚到《对话》不久,就赶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做嘉宾,那时吴老正处于舆论中心,他对中国股市混乱和无序的批驳言论的发表,正遇到一些经济学家的反击。在这期节目上,吴先生流泪了,他说到他的老师顾准,说到了顾准所代表的知识分子的理想境界:“虽不能致,心向往之。”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期节目是我经历的现场观众火爆的《对话》,其热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明星。我刚一站到观众席,就有人拉我的衣服,有人碰我的手指,还有人想抢我手里的话筒,有人干脆直接站起来发问,这令我万分惊讶。整个现场有一种失控的感觉,实在没辙了,冲吴老说,“今天现场有许多人都是个博士生,您教教我该怎样跟他们打交道吧。”吴老摆摆手,客气地,“没关系,你就让他们问吧。”后来节目现场放了一段交响曲《我的祖国》,是吴老年轻时喜欢的,瞬间犹如打开了吴老心灵的钥匙。吴老深情地回忆起他曾与老师有过的交往,讲得感人,甚至流下了热泪。当然,这也是我们栏目组在前期策划阶段都体现出的良苦的用心,也是《对话》的一个人性化的体现,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出嘉宾的真情实感。从金庸到柳传志到吴敬琏,我涉足了许多自己不熟悉的专业与领域,每次我虽然精心准备却仍然惊得一身冷汗。每当我要失去分寸时耳边就会响起父亲的嘱托:保持自信,临乱不惊。就这样,无数次把将要失控的场面稳定了下来,一场节目录制完毕,我已经汗透衣背。虽说压力很大,但也很适合我。可能是我从小就比同龄的孩子成熟,比较认真、严肃,这一点用在现在职场里很讨巧,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而重要的是要有开拓精神,每期节目从请业内人士座谈、出题,我都全程参与,节目所有的文案,包括现场的问题、怎么开场、结尾。都是自己写,身边的资料袋不到节目完成是不离身的,这里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临时有什么点子也会赶快加进去,《对话》的成功取决于整个团队的力量,每期节目前会都会有个智囊级人物参与讨论,也会先采访嘉宾,和观众聊问题。要强促使我进北大充电做了二十来期《对话》的我,荧屏上看上去越来越镇静,但现场也经常遇到“卡壳”的时候。比如有时准备的问题拿到场上嘉宾和观众都不感兴趣;个别嘉宾场下发挥得很好,可到了场上有些话就不愿意说了;有时候观众把准备好的问题忘了。每期节目都这样,总会在局部的什么地方出问题。我这人还算沉着,后来才发现自己的定力还是不够,有时候在场上还是会急,对突发情况的临场反应是慢慢积累起来的。有时候,一场节目录下来我时候挺个 自己的各种不满意。而那时北大毕业的撒贝宁、张泉灵等都给我留下了满腹诗华的感觉,因此我也特别期望自己能去北大回回炉,添加点北大气质,让自己的专业性更强一些。

6、前央视主持人沈冰的倾情回忆-我和我的世界杯(3)世界杯期间,我听到了加入央视以来多的批评声。在理智占上风的时候,我会说“你要露得起这个脸就要丢得起这个人”来表示对这些批评的理解和接受,因为事实上,不可能有一个人能同时被所有的人喜欢。我强调态度很重要,因为很真挚的态度是赢得大家的基础,我觉得有这样一个基础,大家认同或是不认同我,我都能接受,因为这就是真实的我,你可以喜欢这样的沈冰,也可以选择不接受。我很感激那些批评的声音,我九岁开始打篮球,过去在训练队里的教练经常会对我们说,骂你是因为你有希望。尽管从理智上可以理解并接受批评,但在感情上,第一次如此多而言辞激烈的批评却又给我带来挥之不去的压力感,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不喜欢我?这个玩笑式的口吻背后却是,这些批评多多少少有些激起了我的斗志,当时我;就想,不能被这些批评声打趴下,否则就更证明那些批评是对的。不被接受是我在离开《对话》选择加盟世界杯报道时已经想到的可能结果,我也问过建宏对于我没有直播经验这一点是否担心,他说有信心。当时我就想,别人相信我,我为什么不给自己机会试一下呢?正是这种为什么不试一试的心态让我有机会出现在四十亿次国人的眼前。但在尝试前必须想清楚可以接受的坏的结果,这是我一直强调的,但这一次,在初做决定的时候,时间紧得连坏的结果可能是什么都还没有想清楚,我就已经决定加入了。因为,对入行刚刚一年半的我来说,这在平时是一个求都求不来的积累直播经验的机会,而自己却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如果说失去了什么,那只是些休息和锻炼的时间罢了。一个多月连续的直播实在是个难得的机会,直播节目做起来很过瘾。直播结束了,我倒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在骂声中我越挫越勇以新加坡《联合早报》财经记者的身份参加二○○○年底央视举办的“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这是我第一次为大家所关注。从《联合早报》到央视主持人大赛,从大赛银奖再到《对话》栏目主持人,从《对话》跳到《你好,世界杯》,每一次尝试,都意味着上一级台阶,短短一年半的时间,我让自己“家喻户晓”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接连需要作出四个可能影响自己命运的重大决定,其实选择本身是一个特别痛苦的过程,因为你永远不可能知道你放弃了什么。外人不可能知道我在当初作选择时的痛苦,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那年的世界杯盛会除了带火了央视体育频道之外,也带火了我,因为不管你是喜欢我还是不喜欢我,都让你记住了我。节目越是火爆关于我的负面评价也扑面而来:想抽空歇会儿的来了精神,听听我今天是不是还没闹明白为什么头顶球不会受伤,俩脑袋撞一块就会流血;想上厕所的先憋会儿,看看我还会不会像邻家女孩那样为偶像的出局在大庭广众下哭鼻子。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下“关注”或“点赞”,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主持人沈冰#

7、前央视主持人沈冰倾情回忆-曾经美满的婚姻生活(7)二○○八年八月八号,身为奥运频道总主持人的我身着一袭桃红色旗袍亮相演播室,这是我个人和屏幕上从未展现过的形象,同事们评价惊艳,我则希望好运,愿这东方女性独有的优雅与内涵形象带给我更多的激情与动力。说是总主持,其实奥运期间我享受的是螺丝钉的激情和快乐。奥运项目多,频道也多,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们都很难看全所有比赛,“总主持”也是为观众服务,比如将其他赛场的信息报告给大家、做好从赛场到总演播室的总串联、提供大家讨论的话题、介绍比赛项目的历史、帮助大家理解和欣赏奥运会等等。和世界杯截然不同,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给观众更有含金量的信息,在大家都占有相同信息量的同时,使央视的奥运报道锦上添花,是对主持人能力的极大考验。不想再拿眼泪作文章央视奥运频道全天有两班总主持人,我和沙桐每天下午四点多到晚上十点半“值班”。我值班期间,奥运会赛艇女子四人双桨决赛结束,中国队的四个姑娘获得一块金牌,这是中国赛艇在奥运会上的第一枚金牌。央视解说员刘星宇兴奋失声。当我看到中国队的四个姑娘像四个孩子一样在一起尖叫、拥抱、痛哭时我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六年前,二○○二年世界杯上,阿根廷输了,我的偶像巴蒂也输了,我像个孩子一样,在镜头前哭个不停。但和六年前的伤感之泪不同的是,这次是高兴之泪、兴奋之泪、激动之泪。这一次我很冷静,并没有在镜头前哭泣,只是沙桐报料:“沈冰也因此哭了”。后来有记者联系上了我,我承认自己这次情不自禁流泪,是因为这几位巾帼英雄实现了中国在赛艇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这让我感动。但我却并不愿意多谈此事,只说“这次我没在镜头前流泪,不必费笔墨了。谢谢关心!新人辈出让人心惊在这次奥运攻坚战中,有媒体评价说我再次大火于荧屏,其实我只是顺利完成了自己的播出任务而已。倒是这次冒出的几个新任女主播让我眼前一亮,有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心惊感,一个是欧阳夏丹,一个是方琼。欧阳夏丹其实与我同年参加工作,她是广西桂林人,以桂林市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一九九九年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工作,主播过《上海早晨》,《新闻夜线》等。二○○三年对伊拉克战争进行特别报道。同年八月,进入央视经济频道工作。欧阳夏丹本来是我们经济频道《第一时间》的主持人。本来《第一时间》只是播报类节目,之前我只觉得她表情亲切,声音好听,但她一坐上《全景奥运》的主持台感觉就不一样了。这档九十分钟的节目需要及时梳理当天的比赛信息,探讨热点话题,播报奥运村发生的故事,对于个人的组织能力、逻辑能力以及应变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欧阳夏丹坦言自己从未主持过体育节目,并不怕观众挑刺,但我认为,她与白岩松的配合堪称。同时她的心态也很轻松,“如果不懂装懂肯定逃不过观众的眼睛。通过我与专业人士的沟通,以自己的角度阐述出来就可以了”。她在《全景奥运》里延续了在《第一时间》里快人快语的风格,明快,有激情,能够表达出对体育的热爱。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下“关注”或“点赞”,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8、前主持人沈冰自述成长历程(13)央视新兵无知却大胆《对话》节目每次时长六十分钟,每次节目由突发事件、热门人物、热门话题或某一经济现象导入,捕捉鲜活经济事件、探讨新潮理念、演绎故事冲突,着重突出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对话》通过主持人和嘉宾以及现场观众的充分对话与交流,直逼热点新闻人物的真实思想和经历,展现他们的矛盾痛苦和成功喜悦,折射经济社会的新动向和潮流,同时充分展示对话者的个人魅力及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第一次主持节目,我有点信心不足,节目完后老老实实坐在椅子上等批评。没想到,得到的却是大伙的鼓励。胆子大了以后,我开始全程介入《对话》的策划,越做越顺。不过,成功的背后永远是付出,到《对话》节目组前三个月,每过一个月我就瘦一公斤。每次节目的文案多可以改八次,以至于后来举行的中国电视节目榜评选中,我一人就被选为年度节目主持人、年度电视新人、佳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等三项候选人。进入《对话》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主持了二十多期节目。到了后来,《对话》节目声名鹊起,几乎所有大型跨国公司的全球总裁,只要来中国,不管有多忙,一般都要挤出时间登陆《对话》。《对话》选择的一般都是些比较前沿的话题。我们并不想把节目做得太小众化,但也不放弃高品位的定位,话题的选择比较专注于专业。主要是新闻事件跟有关的人物的组合。《对话》只有顺应潮流不断发生变化才能保持它永久的生命力。《对话》专业性特别强,再说都是针对行业精英,现场的观众层次也之高,说实话我也在内心深处也生怕自己会出洋相或者控制不了现场的气氛。难得我总能情况下能生出一些“急智”来。在做金庸先生的访问时,我并不是一个金庸迷,只好临阵磨枪,一口气看了一整套《笑傲江湖》,又忙着从四处收集资料与史料。见到金庸的时候,我还在心里打鼓,怯怯地问金庸记不记得自己参加九七年国际大专辩论会时,当时金庸是这届辩论会的评委,自己还找他签过名。想不到金庸马上想了起来,还与我用苏州话聊起家常来了。这一聊,距离拉近了,我也不怕了。联想集团的老总柳传智是企业界公认的三大思想家之一也是《对话》的常客,有一次节目录完后,我调皮地说,“柳总,您能不能把胸前的这个‘联想’徽章送给我做纪念。”柳传智笑着说,“好啊,又多了一个热爱‘联想’的人,我回去再找一个戴上就是了。我见柳总一般出来都戴着‘联想’的徽章,可想而知他始终是把自己的企业放在心上的人。

9、前央视主持人沈冰倾情回忆-曾经美满的婚姻生活(1)我是知名度的受害者静下心来写自传,使我有机会思索了许多这些年不曾思索的东西,我并没有刻意计划写什么,不写什么,我是随心所欲,有感而发。但是,回过头来再看文稿的时候,却发现我生命中美好的那些日子,难忘的那些人、那些事都跃然纸上了。这些年,他们深埋在我心事,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失而减弱他们的色彩,也没有因为磨难而改变我的人生观,我在灵魂里养育着做人的正直、善良、热情,我始终要求自己保持一双明亮的眼睛。知名度是源于职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不能算是成功者。也不能算是失败者,只到今天我依然觉得自己是个命运的幸运儿。我总是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让我尝尽人生百态。虽然也有人性的许多弱点困扰着我,我不断地修正着自己,却也在不断地犯着错误,摔着跟头……真正关上房门开始梳理自己的时候,才发现痛楚的部分依然是我的婚姻与家庭,那些让我无法忘怀的曾经的美。我现在脑子里成天想的都是一些家庭的琐事,那些想扫也抹不掉的生活印迹。我思来想去,困难不在于是否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去,而在于我清醒地知道,曾经的一切都是我与他人共同经历的生活、共同拥有的感情,从道义上讲它们不完全属于我自己,为了尊重我们曾经度过的日子,我仅仅把属于我的部分领走了。做主持人成了社会公众形象,时常觉得自己像街头墙上被孩子们涂抹的画,一会儿红,一会儿白,今儿笑脸,明儿哭相,擦来抹去,印迹越来越多,颜色也越来越复杂,连我也常问自己,这难道就是我?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在学校里忙于学业,在央视里又忙于事业,导致我的感情生活一直是片空白,偶尔的心动都随着时间的流转消失了。我老公蔡建国是上海人,房地产商人。蔡建国的父亲曾在上海任官职,与汪道涵一起共过事,现已退休在家。我是在主持二○○一年成都楼市总评榜“地产之夜”颁奖仪式暨酒会时与蔡建国相识,并开始交往的。蔡建国为人低调,与我交往之后,并不愿暴露在公众视野中,我也希望能够保护好我的家庭,因此我们的感情很低调,我们的恋情进行的很隐秘。二○○一年十月,刚调到央视的我与《对话》栏目组的成员一起应邀参加四川省成都市地产界举办的“地产之夜”颁奖晚会。为了晚会的顺利进行,我忙前忙后,当我好不容易有了一丝空闲时,便跑到前台一个空位上欣赏起节目来。正当我看得起劲的时候,一个同事悄悄拉了拉我的衣袖:“沈冰,快起来,你把嘉宾的座位占了。”我一看,只见身边的过道上站着一位成熟的男子。我马上红着脸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对不起!”来人笑着摆摆手:“没关系,我正想站一会儿,活动活动。”事后,我才知道这个被自己占了座位的男子“来头”不小,竟是上海地产界的蔡建国。当时我对温和礼貌的他添了好感。活动结束后的答谢宴上,我意外地发现蔡建国就在离自己不远的位置上,我走到蔡建国面前说:“蔡总,多谢你了!”蔡建国故意诧异地说:“我做了什么值得你谢的事吗?”我认真地说:“当然了,我占了你的位置,让你站了半天,这还不值得谢吗?”蔡建国哈哈笑起来:“那好,我现在再给你让座。”蔡建国拉过一把椅子请我坐下。宴会结束时,两人成了言谈甚欢的好朋友。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下“关注”或“点赞”,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0、前主持人沈冰自述成长历程(8)谁知就在我处于荣誉的顶峰的时候,父亲却打来电话责备我,说近听我说起的事情都是在外面瞎出风头,我说去图书馆,去英语角,去报社见习,问我是不是准备放弃当初做记者的理想。我愣了,我说我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誓言。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女孩子美丽虽然是一会儿事,但是一个女孩如果只有美丽的外表而没有聪慧的头脑,那么她的美丽对于她就意味着灾难!”父亲说他支持我在人生阶段尝试各种生活各种比赛,但是不支持我沉醉在荣誉之中。我一下子警醒了,一下子明白自己只是一个学生,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充实自己。于是我没有再去做演员模特,而是低调地过着“图书馆—教室—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晚上十点,我都会在漆黑的操场上跑步半个小时。尽管很枯燥,宁可打半小时篮球也不愿跑步十分钟,但我想假如今天连这个毅力都没有,将来我能做什么?在看不到未来的时候,我一直用这样的事情鼓励自己,用这种方式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输了辩论赛赢得了职场为推动华语在新加坡的普及,一九九七年,一家新加坡的企业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举办了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参赛的大学来自世界各地,通过中文进行辩论,论题主要以国际时事为背景,对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话题进行探讨。当时我正在读大二,看到学校为参加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发布的通知以后,就动了试一试的念头。在报完名参加完选拔考试以后,我成为学校辩论集训队的一员。在为期一个月的集训中,我在文史哲上的丰厚实力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后,我成为学校辩论队的正式成员,代表新加坡参加了在中国举行的“九七国际大专辩论赛”。尽管这次初赛新加坡就出局了,但是作为辩手的我在辩论中的迅猛快捷还是令对方出了一身冷汗。这场辩论赛对于我个人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当初如果不报名参加一九九七年的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会,就不会到在《联合早报》的工作机会;要是没有《联合早报》的机会,就不会走进CCTV。正是在这场辩论赛上,我唱分认识到自己作为辩手的如簧巧舌和激辩头脑。正因为我曾是大专辩论赛的受惠者,后来我还在二○○三年国际专辩论会的主席。辩论会的确是我人生中的又一次契机。参加辩论对每一个人来讲是一种很好的经历,尤其是赛前的准备。我渴望像因辩论赛一战成名的姜丰那样可以触手可及的高梦想。但我深知,被辩论直接改变生活轨迹的可能变数,更多的时候,辩论给人的影响是内在的,是暗含着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人的自信,可能在今后很长一段内影响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以前观看的时候,我欣赏辩论会这样一个个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十分佩服蒋昌建等这些个手们的才识和风度。到我自己参与的时候,我是挺偷着乐的。如果一直留在浙大,可能就没机会参加辩论赛了。新加坡只有两所学校轮流参加,一九九七年恰好轮到南洋理工。我觉得幸运,整个准备过程中都在享受这种欣喜,不过,比赛时还是有点紧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