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古诗咏柳的诗意【100句精选短句合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07-15 10:04:17 浏览

二年级古诗咏柳的诗意

1、这首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脾的“暗香”.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正是以动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这种思想品格和一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深情……(应该是吧…………⊙﹏⊙b汗)

2、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4、咏柳的古诗意思是:碧绿的玉把柳树打扮的那么好看,很多条柳条都垂落下来,也不知道这细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份春风裁剪的

5、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6、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7、《咏柳》一诗前二句诗分别描写了柳树的整体形象和千万条垂挂的枝条,第三句在设问问题提出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写到均匀细致碧绿的柳叶,三个句子分别写了柳树的不同方面,句句有内容,笔笔有特点。另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咏唱了柳树,赞美了春天,讴歌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

8、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9、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10、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后一答,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11、①诗人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赞美了春天伟大的创造力。()

12、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13、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景色,风光不与其他季节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更加说明夏天的西湖景色的与众不同。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喻成剪刀,表达了作者的惊喜、赞美、热爱之情。

15、《荀子·王制》:“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1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7、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8、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9、小学古诗写景咏物春天写人写风其他人物动植物季节景色柳树

20、【二年级古诗咏柳的诗意】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2、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4、由学而思语文老师出品的唱读古诗词,把诗唱成歌,在音律当中去领略诗词的魅力,有利于孩子们记住古诗词,这比死记硬背强很多。

25、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6、柳:右边是“卯”,不要丢掉第七笔“丿”。

27、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贺知章《咏柳》诗意及赏析贺知章《咏柳》诗意及赏析。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28、《咏柳》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29、(2)柳树赞美柳树赞美春天无限创造力

30、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31、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第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揭露和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32、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33、诗配画利那毫无疑问一定很多,比如诗与画的结合,就是让人们更能体现出当时诗人的心情,也更能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诗与画融为一体,就算离开了彼此,依然能体现出给人的感觉,但换个角度来思考,凡事有利那肯定也有弊,诗配画的缺点就是有事配的时候没有办法准确很好的掌握,把你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因为诗或画的错误导致不协调感,不流畅,所以在选诗的过程中一定要先知道这首诗的意思于诗人想表达的意境,你自己必须先进到诗人的内心,感受诗,再去选于这首诗符合的画,这样一来,就能真正做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让别人在阅读的时候和你有同样的感觉,同样有在你阅读这首诗的意境。

34、统编版二年级下《古诗两首·咏柳》

35、婀娜玉立的柳树像精美的碧玉装扮而成的妙龄少女,千丝万缕的枝条像少女盛装上垂挂下来的绿色丝带。

36、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37、赏析: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38、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39、门泊“之船”言下之意,接自己出山的船已经停泊在家门口了。船:在古代又称“舟”。《易·系辞下》:“舟揖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船行于水,水映天。船犹如行于天上。船更隐含了学有所成,要去纵横天下的意味导向。

40、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41、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

42、明黄周星《唐诗快》:“尖巧语,却非由雕琢所得。”

43、《咏柳》古诗题目意思是:歌颂柳树,赞美柳树。《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其原文内容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赏析:《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44、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内容,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45、③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6、(资料群下册学习资料开始发啦)

47、【二年级古诗咏柳的诗意】丝(sī)绦裁(cái)剪

48、柳树上长满嫩绿的叶子,好像是用碧玉妆扮成的一样。

49、全诗意思: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50、这个“上”字妙。与天上飞一行白鹭的意境拉开了距离。“上”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这一场景,并有拔高提升的感觉。更可以引发联想到身处荒野的高洁之士被提拔高升了。突出了来船的重要性。杜甫因举荐而要去做官,提拔高升就在眼前。其中的感恩之念更是一个重要的表达。饮水不忘掘井人。一切都是因为来船,这个“船”字突出了这首诗的中心以及重点。更在说明一群高洁之士是被提拔高升的。

51、咏柳这首诗的意思: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丝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还有咏柳:一作《柳枝词》。碧玉:形容柳树枝叶的颜色。这句说春天的新柳碧绿婆娑,如同玉树一般。妆:装饰,打扮。丝绦:丝带。这里借以形容柳条的柔嫩轻盈。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还有(译诗、诗意)春柳如同碧玉妆扮分外娇娆,垂下的万千枝条好象绿色的丝绦。是谁把这柳叶裁得如此精致,原来二月春风——它恰似一把灵巧的剪刀。

52、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

53、黄鹂俗称黄莺,在中国为夏候鸟。(集解)“莺处处有之。立春后即鸣,麦黄椹熟时尤甚,其音圆滑,如织机声,乃应节趋时之鸟也。”唐王涯《广宣上人以诗贺发榜和谢》:“龙门变化人皆望,莺谷飞鸣自有时。”唐罗隐《赠滈先辈令狐补阙》诗:“花迎彩服离莺谷,柳傍东风触马鞭。”

54、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55、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

56、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起细细的波纹,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化作满河的星星,闪烁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展开,引人入胜。“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画了浪动。

57、点击图标播放或暂停文章朗读

58、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59、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其颜色如碧绿色的玉。

60、窗是房屋的配件,房屋表示有人存在。西岭是山。窗含西岭说明房屋不在山上,在山旁边。山旁有人正是东窗才能含西岭,东窗正是读书的地方。读书的地方能见到雪,便有了寒窗苦读的味道。

6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颜色如碧绿色的玉。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高高的柳树像用碧玉梳妆出来,千条万缕低垂的柳枝像绿色的丝条。究竟是谁将这柳叶剪得这般精巧细致?二月的春风可不就像剪刀一样。

62、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

63、全诗以赋的方法写作,且浑然天成,而又恰到好处不露痕迹。以至于外行人以为杜甫这首诗是在描写自然风景。上下两句,两两相对,且那些明比、暗喻让人浮想联翩。是运用“赋、比、兴”的经典之作。让人见识到了什么叫托物言志,什么是诗的语言。读这样的作品几乎是与读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一样引人入胜。诗词之妙莫过如此。杜甫再一次向人们述说:诗是不可翻译的。

64、把春风比喻为“剪刀”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65、诗人细腻的观察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66、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67、①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68、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69、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70、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

71、上了船也就是人生上了一个台阶,脱离了庶人阶级,进入上层阶级。这又强化了“两个黄鹂鸣翠柳”所导向的要出山了的意蕴。更有“一行白鹭上青天”哪种被提拔高升的味道。

72、垂:一共有四个横,不要漏掉一横。

73、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碧绿色的叶子,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呢?就是二月的春风,如同神奇的剪刀。

74、(朝代)唐(诗人)贺知章

75、小朋友,恭喜你又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快和家人一起分享吧!

76、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77、《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78、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船。

79、数学资料包括:预习+课课练、专项、易错、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试卷、口算、应用题强化等等。

80、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81、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

82、贺知章(659~744),字季真,晚号四明狂客,唐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独特,清新潇洒。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83、“两个黄鹂鸣翠柳”引发了“应节趋时”的话题,又从侧面见证了雪存在的久远、船来泊惊起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而又说明了学成要出山的事件。水中有天,人将坐船出行,暗喻将与高洁之士一同纵横天下。“窗含西岭千秋雪”暗示:“寒窗苦读”、“修炼得道成仙”又应承了“应节趋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话题。而东吴之船更点明了全篇的关键,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所有的意象意境都在那里有机地碰撞回荡融合。一切都让人回味无穷。

84、在这里,老师强烈推荐各位家长进入资料群,原因如下:

85、老师讲的内容你都听懂了吗?现在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果吧!

86、“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87、丝绦:丝带。这里借以形容柳条的柔嫩轻盈。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88、“不知细叶谁裁出”,突出了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这一句同时又与第四句“二月春风似剪刀”构成一种设问关系。后两句是诗人的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再加上形象化的比喻,将诗作由描写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描写春风,令人联想到满园的春色,可谓见一柳而知满园春。

89、村居的古诗意思是:小草长出来了,黄莺也在天空中飞翔。儿童早早地放学回家来到草地上放风筝

90、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的诗意:《村居》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咏柳》中的柳树的枝干苍劲有力,枝条细长、柔软,发出黄绿色的新芽。微风一吹,条柳枝随风摆动,就像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91、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92、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作者坚强不屈、不畏牺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93、不知细叶谁裁(cái)出,

94、以折柳表惜别,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杨柳意象有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95、化妆(zhuāng)喝醉(zuì)

96、bìlǜhuàzhuānɡjiǎndāo

97、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98、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99、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100、(作者)李绅(朝代)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