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100句精选短句合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07-15 10:10:45 浏览

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

1、描述的是用高丽贡米及箬叶、菖叶制作香粽。而在清代诗人林苏门的诗句里:

2、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3、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是研究端午民俗形象而珍贵的资料。上篇描述她们节前的各种准备,下篇着重写了缠线、挂符以辟邪的两项端午民俗活动。

4、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5、强取酒卮浮翠柏,懒开粽叶觅杨梅。(宋·司马光)

6、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出自: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译文:端午节在中国,当时清人又长。

7、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8、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9、宋朝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0、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11、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12、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13、除了这几种习俗,端午节还有斗百草、饮菖蒲酒等习俗。宗懔在《荆楚岁时记》分别记载了这两种风俗:“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斗草有不同的形式,或者以对仗的形式报花草的名称,多者为胜;或者以叶柄相绕,断者为负。后一种斗草的形式实际上一直流传到了现代。《荆楚岁时记》又载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当然也是为了避邪祛病的目的。

14、我们再来看大诗人苏轼的一首比较的《浣溪沙·端午》:

15、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16、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17、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

18、《六幺令天中节》: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译文: 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

19、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20、【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21、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22、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23、贝琼生于元代中后期,因元朝统治者废除科举考试,并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压迫和歧视政策,汉族知识分子多怀才不遇,有志难伸,人在端午节,看到狂风暴雨,想起屈原这位怀才不遇的伟大爱国者,不禁兴叹,同时也表现了自己虽怀才不遇但仍旧洒脱的一面。

24、端午节,是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是爱国情怀的集中彰显。不同时代的端午节,变换的是时空,不变的是炎黄子孙共同的传统文化和相通的情。

25、旋剥青菰香满手,试餐黄颗软粘唇。(宋·项安世)茭粽叶包蒸米饭,野山茶点石菖蒲。(宋·释绍昙)

26、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敢悲身老大,独幸岁丰穰。

27、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28、说“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就是用嫩竹筒盛米做成“粽”,配上鲜美香脆的烤乳鹅。唐代以后,竹筒粽子已经不常见了,但偶尔还有。有些诗人说到竹筒粽子,未必真的是用竹筒,可能只是追慕古风而已:

29、一口咬破白嫩的粽子,看见里面红艳的杨梅,多么好看。其实,古人以杨梅入粽,很有科学道理。粽子致密滑腻,不容易消化;而杨梅味酸,既可以开胃,又可以促进消化。杨梅粽又好吃,又好看,又好消化,可谓一举三得。现在以水果入粽似乎不多见,不知是否可以恢复这种饮食传统?

30、译文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石榴花如火地开着,似乎正在笑话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实,陶渊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虽无法凭吊屈原,我也一样仰慕他。

31、旅居的客舍就好像乡野山村一样,有了喜悦的事情也没有人共饮一杯。这种没有知音好友分享陪伴的遗憾,只有黄莺的啼鸣了解,所以才殷勤的鸣叫安慰着我,就好像往日美好时光中在梦中、枕上听到的一样。

32、才夸海内怜闲扃,诗满江南识大家。

33、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34、炰鳖那胜羜,烹鯄只似鲈。

35、粽香总会如期飘荡在五月端午这一天。无论风雨,不管磨难,祖祖辈辈怀念祭奠,吃不完的粽子,道不完的情。

36、唐代殷尧藩的《端午日》

37、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38、据传,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端午回家,偶见一锅香粽,刚要食,被其三嫂拦住,随口吟出上联:“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声称对不出下联,休想吃粽子。上联连用三个“五”字,且以“讨”相贬,有为难、讥笑之意。

39、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40、粽子的清香缓缓地从锅中溢了出来,我贪婪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棕香,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41、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宋·释怀深)

42、《表夏十首》唐代 元稹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译文:五彩的丝线包扎这像碧玺一样翠绿的粽子,香气扑鼻的粳米像白玉一样抱团。

43、不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出自:唐·殷尧潘《端午日》 译文: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银白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44、据传说赛龙舟的习俗也是和屈原有关的。屈原投江后,人们划船来救他,就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南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隋代杜公瞻注云:“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45、很多人在朋友圈感谢屈原,感谢他为我们留下了3天假期,以及一种叫粽子的美食。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之紧密,唯此一人。

46、《六幺令·天中节》宋代苏轼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乙卯重五诗》宋代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代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唐代白居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表夏十首》唐代元稹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47、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48、明代汤显祖的《午日处州禁竞渡》

49、说起粽子,真是一个好东西:颜色青翠欲滴,形状棱角分明,口感香黏软弹;可甜可咸,可大可小;可以当主食,也可以当点心;可以作为节令特色,也可以作为日常食品。粽子,古称“糉”,与“粽”字相通。又可称作“角黍”,因其有棱角故也。古代的粽子五花八门,今天的粽子也是品种繁多,古今相比,到底哪个好?如今北方吃甜,南方吃咸,是甜是咸,到底哪个源远流长?这些都是有意思的问题。比起端午节的起源、各种民俗的渊源,还是这些吃的问题好玩,毕竟吃到嘴里才是实在的。

50、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51、【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北方多黍,南方多稻,所以粽子瓤儿也有不同。粽子又称“角黍”,就是因为以黍作瓤,外有棱角。后来稻米逐渐取代黍米,成了粽子界的主流,所以又称为“粽”。据专家考证,到了唐代,稻米已经超过黍米,变得更常见了。但表现在诗词中,明确写稻米粽的却并不多,可能唐宋以后,粽子理所当然地就用稻米,反而没有必要在诗词中说明了。明确写稻米瓤儿粽子的,还是这位酷爱吃粽子的释绍昙和尚:

5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53、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54、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55、表夏十首其十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綵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56、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57、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58、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59、这首词是北宋绍圣二年(1095),苏轼在贬到惠州的第二年时所写。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端午节沐浴兰汤的风俗。主人公是一位女子,炎夏里微微的轻汗透过了她衣裳的绿色薄绸,而她沐浴过后的兰汤因为漂融着洗下的胭脂,显得十分香腻。词的下阕则写到了上文介绍过的端午节缠五色丝线和挂艾符的习俗。“佳人相见一千年”,是说作者希望与这位佳人能够相守千年。因此有人说这首词中的“佳人”就是苏轼的侍妾朝云。

60、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7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61、到了今天,不少人家包粽子时还习惯用五色线缠之,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端午风俗之一。

62、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63、不用童寻药,何须鬼画符。千妖俱扫迹,长夏得安居。

64、《偈一百二十首 其四十一》宋代:释怀深

65、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宋·杨无咎)

66、《乙卯重五诗》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67、馀生尚可续,终翼答明时。

68、看到古人如此高大上的过节方式,你是不是也跃跃欲试呢?这个端午,来一次优雅的转身吧!

69、南方多竹,现代南方也以竹叶粽居多。其实从唐代开始就有了竹叶裹粽的做法。诗人元稹有一首诗写竹叶粽极其形象:

70、唐时,还有一种“九子粽”,更有盛名。即把九个粽子穿成一串,大小不形状各异,其中大的在上,小的在下,造型好看,而且一定要用九种颜色的丝绳扎成五彩缤纷的果。“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名“九子粽“。唐玄宗李隆基写有《端午三殿宴群臣》,赞曰:

71、除了历史IP屈原、粽子甜咸之争以及三天假期,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们对端午节的传统和继承又有多少了解呢?

72、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73、这样一来,我们大概可以认为:古代的粽子,以甜味为主,现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咸味粽子,应该不会出现得很早。不过话又说回来,只要是好吃的粽子,管它是甜是咸呢?咱们也不必厚古薄今,自己吃得高兴就行。端午节到了,与其纠缠粽子甜、咸哪个正宗,不如开心地享受古人为我们留下的这笔财富吧。

74、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

75、✎纪念屈原,又不得不深思,为何会发生屈原投江自尽的悲剧呢?

76、短信如潮贺端午买得粽子过湘江细嚼用料多精细总觉不似少时香NO.2渔家傲(宋.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77、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78、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79、三嫂深感钦佩,但还佯装不满。李调元也觉出不恭,二人相视而笑,遂各自更换一字,成为一副佳联:“五月五日五弟厨房食粽子,三嫂三更三点檐下舂糍粑。”后,李调元如愿以偿,终于吃到了香喷喷的粽子和糍粑。

80、菰,就是茭,两者是一回事儿。初夏时节,田地丰收,看农家作场打麦,啖朱色樱桃,吃菰青角黍,卧竹榻之上,受北窗之凉,可以说是很惬意了。除了陆游这首,写茭叶粽的诗句还有不少:

81、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82、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83、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84、不管是杨巨源的“细包金”,还是欧阳修的“香黍”,都是黍米。黍就是小米,黄色,所以凡是说金黄色的粽子瓤儿,肯定都是黍米。宋代的史浩、黄裳、杨无咎都把端午节的粽子比作黄金,菖蒲比作白玉,不知是巧合呢,还是借鉴呢?

85、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86、另外,宋代另一位僧人释惟一在《偈颂》中说“蒲饮先春雪,粽餐明月珠”,没说是什么瓤儿,但根据“明月珠”来推测,可能稻米才有这种色泽吧。

87、不可思议的是,上面居然还有我杜甫的名字啊!

88、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89、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有关粽子的诗句有关粽子的诗句

90、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91、南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71岁的陆游在家乡绍兴隐居。这一年的端午,他写了一首五言律诗:

92、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93、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宋·黄裳)

94、《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唐代 白居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译文:回忆在苏州的那段日子,经常一起在夏日去吃宴席。粽子的粽叶香气扑鼻,竹筒饭鲜嫩滑口,烤好的小鹅鲜美无比。

95、端午食粽还有一副佳联,蕴含一则颇有情趣的故事。

96、2: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97、现在的粽子都是用叶子包裹,南方北方不同,或用竹叶,或用苇叶。但初的所谓“粽子”,可能并非如此,而是用竹筒盛米,其实就是现在的竹筒米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年夏至就在苏州吃过:

98、《六幺令·天中节》宋代苏轼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译文: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

99、《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唐代 白居易

100、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