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后面的皇帝是谁
1、清朝的列位皇帝中,同治皇帝的即位是名正言顺且没有争议的,因为它具有清朝其他皇帝全都没有的一个优势,那就是其独生子的身份,清朝皇帝的生育能力似乎与清朝的国运相伴随,乾隆朝之后的嘉庆朝开始,皇帝的生育能力明显下降,这种下降不仅是数量上的下降,更包括质量上的下降,很多皇子活不到成年便去世,更多的则是在襁褓中便夭折。同治皇帝的父亲咸丰皇帝实际上有过两个皇子,同治帝是皇长子,皇二子是玫嫔徐佳氏所生,但是这个皇子在出生后的第二天便夭折了。之后同治皇帝19岁病逝,而咸丰皇帝的女儿,也就是丽妃所生的荣安固伦公主也只活了20岁就病逝了。可以说,咸丰皇帝的子女们全都没有活过20岁。不过颇为有意思的是,同治皇帝的即位虽然没有争议,可是他的死确是清朝诸位皇帝中争议大的。按照清朝官方的说法,同治皇帝是死于天花,而民间却传言同治皇帝死于会令皇家颜面扫地的梅毒。不过一种似乎更为可靠的传言则称同治皇帝当时身患梅毒,御医们不敢声张,故意当做天花来治。结果越治越重,终不治身亡。不过很多人认为御医们实际上是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授意,因为在当时,给皇帝治病下药的御医不会是单人操作,需要太医院很多人一同会诊,而太医院的太医不可能会集体误诊,如果是他们集体将梅毒按照天花来调节,那就一定是受到了某种巨大的压力。而能够给予他们这种压力的,只会是慈禧太后。#乾隆后面的皇帝是谁#
2、在嘉庆年间,嘉庆皇帝问刘墉“为什么国库年年进银子,可还是不够用呢?”刘墉答道:“银子都进了河里去了。”嘉庆帝颙琰是乾隆帝弘历的儿子,乾隆帝潇洒地过足了60年皇帝瘾,终于决定退位让贤。1796年颙琰即位,改年号嘉庆。然而,乾隆帝却依然以太上皇的名义遥控朝政,甚至有时还与嘉庆帝一起,并肩坐在龙椅上主持工作。可是乾隆帝毕竟是快90岁的老人了,说话已经不利索,这时,他让宠信的官员和珅站在旁边,充当翻译官。每逢乾隆帝啰里啰嗦说了一堆别人听不懂的话,和珅就做出细心倾听状,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来“传旨”,时人号称“二皇帝”,可见和珅当时权势之盛。实际上,早在乾隆帝在位后期,和珅就通过专权和弄权,不但将官员的升迁抓在手里,让朝中的大多数官员惟命是从,而且大肆以权谋私,对于富甲商人进行巧夺豪夺,攫取了海量的财富。有权有钱又得乾隆的全力支持,和珅在乾隆朝后期和嘉庆朝初期,那是要风有风,要雨有雨,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而嘉庆帝在即位的前4年,就是一个空壳皇帝,什么事都操持在和珅的手里,因为乾隆帝还活着,嘉庆帝始终是敢怒不敢言。这时的嘉庆帝已年近四旬,早已是成熟得都快老了,而且也有着丰富的宫斗经验。他不断在朝廷官员中选取目标,看到那些与和珅不和或者是忠贞正直的官员,他就会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笼络。在这些官员里,嘉庆皇帝看重的无疑是老臣刘墉,因为刘墉不但在宦海中历尽沉浮,而且一直是勤勉为公。并且刘墉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当过尚书房总师傅,也算嘉庆帝的一个老师。有着这层关系,嘉庆帝很容易就与刘墉达成了默契。嘉庆帝虽然是空壳皇帝,但是毕竟以后的江山肯定是他的,于是他就尽量去做事。1797年,刘墉被派到山东查看黄河决口情况,回到朝廷后他就写了一个筑坝分流的调研报告。嘉庆当然想要将黄河的水利工程修得好一些,这样就不会再出现决堤,百姓免于受苦,于是就批准了这个报告。可是这时候户部却表示:“皇上,咱们没这么多钱啊”。嘉庆有些不敢置信,老爹乾隆与爷爷康熙一起,号称是创造了前年未有的康乾盛世,现在却被告知没钱,这谅谁也不能相信。可是一查账,户部还真没有什么钱,已经拆东墙补西墙勉强维持好几年了。一脸郁闷的嘉庆找到刘墉:刘爱卿,你的报告很好,可是现在朝廷却没有钱去干这件事,只得押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刘墉也无可奈何。这时候,嘉庆帝忽然又问了刘墉一句:刘爱卿,户部报告国库是年年进银子的,可为什么到了需要的时候却没有了呢?刘墉微一沉吟,含糊地回答道:因为银子都进到河里去了。嘉庆一听大喜:那就赶快派人去捞上来,朕还急用呢。这时就见刘墉曼声说道:派多少人也捞不上来,因为河深着呢!在说到“河深”两字时,刘墉停顿了一下,同时还加重了语气。嘉庆瞬间明白,这哪里说的是“河深”,而是说“和珅”。君臣二人从此刻起默然起来,但也加深了认识,那就是一定要尽快拿下和珅。1799年正月,乾隆帝终于寿终正寝,早就忍耐不住的嘉庆帝立刻举起了屠刀。他派刘墉去查办和珅,刘墉也毫不含糊,直接给和珅列出20条罪状,而且都有坚实的证据为基础。嘉庆帝一看实在是罪无可赦,当然他根本就是想弄倒和珅,怎么会赦免他,下旨查办抄家。这一抄家,让得见多识广的嘉庆都倒吸一口凉气,这么些年和珅连贪带拿,居然弄了足足8亿两白银,赶上清政府十多年的税收了。这下子别说修黄河堤坝,就是再干几样工程那也是绰绰有余。风光一时的和珅立时成为阶下囚,论罪该当凌迟,但是多方考虑改为让他自尽。走的那一天,刘墉亲自监刑,看到拿着三尺白绫的刘墉,和珅一张脸尽是懊悔:老罗锅子,你这是来送我的吧!刘墉看着这个还不到50岁的老同事、老对头,微微叹了一口气:和中堂,请你安心地上路吧。与嘉庆联手处理了和珅后,刘墉精神抖擞地继续投入了工作之中,一直干到85岁,在工作岗位上离开了人世。刘墉与和珅都位极人臣,可以说皆是大官,然而两人却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和结局。由他们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干事,方是人间正道。#历史开讲#文/蓝风烛尘
3、#今天读书了吗#其实这才是雍乾盛世:1722年,九龙夺嫡落下帷幕,胜利者胤禛坐上了帝王的宝座。千古一帝康熙离开了,盛世并没有随他离开,而是延续了数十年,在雍正与乾隆的治下,历史继续精彩纷呈,成为中国古代*后的强音。这一场绚烂在乾隆登基后燃烧到顶点,却在乾隆退位后急转直下。在此之后,旧中国的历史再无辉煌。雍正与乾隆,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皇帝,一个以勤政著称,一个成就了十全武功,为何偏偏在他们手里,大清朝从鼎盛走向了衰败?这长达数十年雍乾的盛世背后,到底有着多少被“盛世”二字掩藏的秘密?这是一个谜团众多的时代。是谁,帮助雍正登上宝座?是年羹尧的地方势力,或者是隆科多的京中兵力?得位后的雍正赐死年羹尧,囚禁隆科多,究竟是权臣震主,抑或是杀人灭口?乾隆的父亲到底是谁?乾隆妃子又是如何死的?香妃又是怎样一回事?和珅为何能够发迹,他与刘墉纪晓岚关系到底如何?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时代。雍正究竟是明君,还是暴君?乾隆是盛世的开创者,还是末世的开启者?和珅真有过无功?纪晓岚真是传说中的风流才子?
4、乾隆退位宣布继承人,刘墉与和珅又杠上了第55集。就在刚刚乾隆在御书房宣布禅位了,并且告诉众臣子自己已按康熙爷的家法将皇太子的名字藏在了乾清宫正大光明的后边。随后便带着众臣子前往乾清宫当众宣读皇位继承人,钦定皇十五子永琰继承皇位。帝号:佳亮。一听是永琰和大人瞬间变了脸色并且做着后的挣扎,皇上只是,此刻的和大人已被这致命的消息吓得满头大汗连话也不会说了只怕只怕什么。结巴了半天的和大人终于卯足了勇气冒着得罪新皇的风险,告诉乾隆说那十五阿哥诚然聪慧,但只怕很难像皇上那样从容自如,对任何事都能拿捏在股掌之间。乾隆听完却不以为意,此刻他也明白和珅担心的是什么,于是便对和珅说了一句:有朕在你怕什么。和大人听完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悬着的心瞬间踏实了下来:奴才不怕不怕。退朝后就在众臣都准备离开时,刘墉喊住了和大人,和珅。此时的刘墉也很清楚,和大人在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惶恐,于是便调侃起了和大人怎么今有点神不守舍没了往日的威风。对于刘墉的调侃和大人很是尴尬,本想快快离开,结果却被刘墉一把拦了下来:和珅,我倒要看看你这个不倒翁能摇摇晃晃到哪天,我请你记住。即便皇上禅了位十五阿哥登了基,我和珅到什么时候还是我,和珅。对于和大人的傲娇刘墉却不以为然,说罢便要拉着和大人一睹为快。和大人,您敢与下官打个赌吗?什么赌,和珅不敢打。我说不出五年,要想见和中堂那就得换个地方。什么地方?刑部大狱。刘墉一番话令和大人大为不快,其实从和大人闪烁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是没有底气的,但是牛皮已经吹出去了,只能硬着头皮问刘墉的筹码是什么。刘墉走到和大人的跟前说道,自己半生清贫,没有什么拿的出来可以当赌注的,并表示如果五年之内和大人进了监狱,自己愿意略被小菜罚酒三杯也就称心如意了。如果五年之内和大人您还是军机大臣行,走,不在大狱。刘墉把这顶带花翎连同这项上的人头割下来,亲自送到和大人的府上如何。此话当真君子不戏言,和大人应约后,刘墉便想拉着大臣们选边站队。然而众人并不想趟二人的浑水,纷纷摆手拒绝了。随后和大人想起了乾隆似乎又找回了底气。淡定自若的走向了刘墉。看到了吗?这多像一幅画。这幅画如果给他起个题目的话,不妨叫做:孤芳,自赏。不对,和大人应该叫砥柱中流。到了晚上,危机感满满的和大人便带着各种奇珍异宝来到了太子府,轻一点。来抖音发现更多创作者。
5、乾隆皇帝死后,嘉庆皇帝是如何对待乾隆50多个妃子的?公元1799年,在养心殿中,已有88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带着一丝疲倦,带着一丝对人生的满足,缓缓闭上了眼睛。随着乾隆的死亡,坐了三年冷板凳的嘉庆皇帝终于松了口气,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父亲竟然如此长寿。从他被立为太子到真正掌控大权,他足足经历了26年的岁月。在乾隆皇帝的一生中,记载在册有的妃嫔共有43个。作为如此长寿的一个皇帝,他的妃子肯定大多都先她而去了。他去世后,还在世的妃嫔寥寥无几,其中年轻的就是上一年刚入宫的两名十几岁的秀女。还在世的妃子,年龄在50岁到83岁的一共七人,再加上上一年前刚选入宫的两名秀女,一共有九人。第一位莞贵太妃,她是乾隆皇帝众多妃子中长寿的一个,生于康熙55年,到乾隆驾崩时,莞贵太妃已经83岁高龄,而她去世时已经92岁,活得比乾隆还要久。他在13岁时开始侍奉还是皇子的弘历,33岁晋封为嫔。在嫔位上,莞贵太妃一直做了46年之久。到了乾隆59年,她才晋升为妃。乾隆去世后,嘉庆皇帝尊他为莞贵太妃。嘉庆12年,莞贵太妃去世,被葬于玉林妃园寝。第二位颖贵妃,她是镶红旗人,当了39年的尹妃。乾隆退位后,将她恩封为贵妃,嘉庆年间升为颖贵太妃,与莞贵妃同居寿康宫。乾隆驾崩一年后去世,享年70岁。第三位敦妃汪氏,曾因打死宫女被乾隆从妃降到嫔,后又复升,其女固伦和孝公主嫁给了和申的儿子丰绅殷德。嘉庆11年去世,享年61岁,葬在玉林妃园寝。第四位芳菲陈氏。她是江南女子,在乾隆第四次下江南的途中被看中,第二年在选秀中被带入宫中。陈氏比乾隆小了整整39岁,入宫就被封为嫔,可能是起点太高,之后就一直没有升过,一直到乾隆59年封为芳妃。嘉庆三年,嘉庆帝奉太上皇敕旨,称太上皇芳妃,十月行晋封礼。嘉庆六年的时候,芳妃因病去世,她没有子女,死后安葬在玉林妃园寝。第五位年龄小的静妃富察氏。静妃是富察皇后的侄孙女,在13岁这年参加选秀入宫,后来被嘉庆皇帝送给了她88岁的老爹乾隆。可怜的静妃富察氏小小年纪就要和一群婆婆以姐妹相称,而且她这辈子就不可能再嫁人了,只能在深宫之内熬到灯枯油尽。静妃因为是年龄小的,所以他一直活到了道光25年,年仅40岁左右就去世了,是乾隆所有妃嫔中后一位入葬玉林妃园寝的妃子。第六位龚嫔林氏。林氏是乾隆继位之初早的妃嫔之一。她平民出身,乾隆13年被封为林常在,三年后晋升为林贵人,此后在贵人的位子上待了43年。一直到乾隆59年才被封为龚嫔。乾隆去世后,被嘉庆尊为龚太嫔,在嘉庆十年,也就是乾隆去世的第七年,逝世两年后被嘉庆葬入玉林妃园寝。第七位白贵人白氏,她是乾隆一位妃嫔的妹妹,生年不祥。乾隆13年,她已经是白常在,并且在常在位上稳居46年以上。乾隆59年被封为白贵人,乾隆死后被嘉庆尊封为白太贵人,在嘉庆八年去世,葬入玉林妃园寝。第八位鄂贵人西陵觉罗氏。乾隆12年被选入宫。乾隆59年被封为鄂贵人。乾隆死后被嘉庆尊封为鄂太贵人,在嘉庆13年去世。嘉庆14年与寿贵人一同葬入清东陵之玉林妃园寝第九位寿贵人。生卒年和身世不详,只知道他是跟富察氏一起入宫的。乾隆帝去世后,嘉庆帝念及侍奉乾隆帝的功劳,封他为寿太贵人。公元1809年去世,没有子女,死后入葬清东陵玉林妃园寝。乾隆帝的妃子之中,可惜的就要属静妃、富察氏和寿贵人了,因为他们都是在十几岁就来到80多岁的乾隆帝身边,其实就是待遇好一点的宫女而已。总的来说,嘉庆对待他的后妈们都算不错的了,乾隆在死前都给她们提升了等级。乾隆死后,嘉庆也给了他们长辈的尊重,在其封号前都加了一个太字。不过,还是避免不了她们到了晚年,生活太枯燥乏味,没有了生活乐趣,也没有人关心,后只能老死宫中的命运。
6、在我们的认知中,从乾隆驾崩的1799年到1840中国近代史开端,我们对这中间41年的历史似乎没有什么深刻印象。而这期间有着一个在位二十多年的皇帝,他爹是大名鼎鼎的乾隆,他儿子是倒霉催地赶上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道光,他就是默默无闻、英明伟大的嘉庆皇帝。嘉庆皇帝和中国的大多数皇帝不同,他即位时,他爹还活着,一直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爷才向爱新觉罗的列祖列宗汇报工作去了。在这头三年里,嘉庆明面上是皇帝,但是权力还都掌握在他爹手中,乾隆天天盯着这小子,看他干得怎么样。嘉庆这三年过的是谨小慎微,处处看他爹的脸色。当时他20多年的结发夫妻,也就是当时的皇后过世。嘉庆心想,老人忌讳的就是死了,于是要求皇后的葬礼全部从简,甚至他作为死者的丈夫,身上带着些晦气,在那段时间也都不敢到他爹面前走动。当时乾隆还派和珅去看看小皇帝在干什么,是不是因为老婆死了,就不理朝政了?和珅回来后报告,皇帝天天都在批奏折,面无起色。乾隆很满意,考核了三年觉得大清的江山可以交给他了,于是驾鹤西去。掌权之后,嘉庆不像杨广那一样,爹一死马上就变了一个人。他从小接受的就是标准的帝王教育,他在之后的在位时间内,确实符合中国古代对一个圣贤帝王的要求,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做的足够好。首先便是勤俭。他不像他老爹那样爱玩,乱花钱,他玩都是为了履行皇帝的职责。嘉庆恢复了木兰秋狩的传统,讲满清的子弟兵要尚武呀。但是他完全对狩猎不感兴趣,随便射几只小动物,便跑回去看奏折了。另有一次,清代皇室冬天有一个经典娱乐活动,就是看冰嬉,让一些人表演花样滑冰,《某环传》里就有演到。当天看完表演后,嘉庆回到自己的办公场所,就要开始批奏折了。结果太监说,今天没奏折,因为大臣们看你今天比较累了,在外面冻了一上午,就没有上奏。嘉庆顿时火冒三丈,下了一道令,申斥全国上下,从中央到地方,从文武到满汉,对大小官员一体申斥:我天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你们居然因为天冷,还借口心疼我,就不上奏折,让我没事干。我这么勤政的一个皇帝,怎么能让我没事干?这样的事情在嘉庆时期还发生过好几次。嘉庆皇帝一直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自己是一个绝代的、英武的,按照正常的圣德典范来行事的君王。甚至在他过五十大寿时,一个御史就说,那咱们按照祖制来办,咱们就在京城小热闹一下,唱十天戏,您看得行吗?嘉庆都要气炸了,怒斥道:你可是御史啊!你一个御史撺掇我做皇帝的去玩?如果我要玩,你御史的责任是什么?应该拦着我玩,你怎么还撺掇我玩呢?之后就把这个御史发配到边疆去了。如果你以为嘉庆皇帝是一个严厉又残暴的君主,那可就错了。他是个会体恤下属,有同情心的人。有一个湖北学政,叫杨怿会,这人到皇帝面前汇报当地情况。当时是三伏天,皇帝热,但是当杨怿会进门时,皇帝立即就把自己的扇子给搁下了。因为按照礼制,大臣向皇帝汇报是不能扇扇子的。嘉庆说这无妨,要热咱俩一起热。杨怿会晚年写回忆录时,为这一段感动到痛哭流涕。嘉庆每次外出,都有一些百姓来拦轿告状。他每次都要求停轿,承担起了上访工作。他还照顾那些上了年纪的大臣们,容许他们在宫里骑马或坐轿。这样的皇帝会不会优柔寡断呢?他反而很决绝。乾隆皇帝正月初三驾崩,正月初四嘉庆就把和珅给下狱了,没过多久就赐了和珅一条白绫让他自行了断。随后又惩办了一批老虎苍蝇。他还推动了当时他能够想象到的大力度的改革。然而这样的一位皇帝却终选择了躺平摆烂。小xin日子人收起
7、35岁嘉庆继位,乾隆赖在养心殿不搬,和珅出了个主意让嘉庆动杀心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乾隆皇帝,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长的皇帝,同时也算得上是中国封建社会年间幸福的皇帝。然而乾隆退位以后,却忽视了一点重要因素:每一个能够成为皇帝的人,都渴望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当上皇帝以后还是个傀儡皇帝,谁人能够心甘情愿呢?好在乾隆自身的手腕足够强硬,这才让他后能够善终。只是为他出谋划策并深受宠爱的和珅,却没有如此幸运。尤其是嘉庆皇帝35岁几位以后,乾隆还赖在养心殿死活不搬,于是和珅出了个主意,终让嘉庆动了杀心。关于这件事情,还要从清朝年间养心殿的重要性,以及乾隆、嘉庆、和珅这三个人开始说起。首先是养心殿的重要性,按照清朝太祖的祖训,养心殿一直都是皇帝的住所。简单来说就是,乾隆如果还是皇上,那他住在养心殿之中无可厚非。可乾隆因为尊重自己的爷爷康熙,选择禅让皇位给嘉庆皇帝,那么无论如何,乾隆都应该及时搬离养心殿才是。这样一来,嘉庆这个皇帝才称得上是名正言顺。当然,乾隆死活不搬,嘉庆皇帝也没有什么办法。更关键的是,乾隆还和嘉庆皇帝表示:朕已经在这里睡了几十年的时间,要是突然搬走,自己睡不着觉,怪难受的。自己老爹都搬出这个理由了,做儿子的肯定不可能将他赶走。别说国家大权还在乾隆手里面,即便不在他手里面,嘉庆强行驱逐,也必会为人诟病。只是乾隆不动身,皇宫其他房间也不能改动。特别是嘉庆的太子妃,也就是皇后更不能动。按照清朝的惯例,皇帝住养心殿,太后就要住在坤宁宫才行。可现如今乾隆在养心殿居住,如果嘉庆皇后搬到坤宁宫之中,那她究竟应该算作谁的皇后呢?别说嘉庆皇帝会感到尴尬,就连乾隆自己都觉得十分不痛快。好在聪明的和珅此时出了一个注意,想要让嘉庆皇帝的皇后不搬到坤宁宫中居住,那就对外表示坤宁宫无法居住不就行了。这可不是乾隆太上皇不让你住,只是没法住,所以也只能委屈嘉庆皇后,暂时现在其他地方将就一下。等到乾隆什么时候在养心殿中住烦了,坤宁宫差不多也就修好了,到时候再搬进去就是。替罪羊和珅这样的处理方式,乾隆十分欢喜,但嘉庆必定十分不爽,别看嘉庆皇帝表面上对乾隆恭敬有加,可如果权力能掌握在自己手里面,哪个皇帝又愿意连个正规的居所都没有。既然无法对乾隆下手,那么和珅自然就成了嘉庆的主要报复对象。事实上,除去这件事情之外,另外许多事情和珅的处理方式,也同样是将嘉庆往死里得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曾经乾隆举办“千叟宴”的时候,邀请了众多老人一同来过这个属于乾隆的节日。原本按照惯例来说,主持人怎么也应该由嘉庆皇帝来决定才对,可和珅竟然当着和珅的面对乾隆表示:皇上尚且年轻,这件事情应该由您来做主才对。注意和珅的称呼,称呼乾隆为皇上?先不说和珅的建议本就逾越了规矩,就和珅对乾隆皇帝的态度,也完全没把嘉庆皇帝放在眼里面。如果已经退位为太上皇的乾隆还是皇上的话,那么嘉庆不就成了太子。此话一出,明显表明了和珅始终站在乾隆这一边。乾隆如果长命百岁,和珅的选择肯定没有错误,可乾隆离开人世,嘉庆还会放过他?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等到乾隆去世,嘉庆皇帝迫不及待地就将和珅,安排去给乾隆守灵,并用快的速度瓦解原本属于和珅的势力,以及影响力。等到时机成熟以后,嘉庆皇帝又以各种各样的罪名,将和珅打入天牢,并且从和珅家中查货无数金银财宝。于公于私,和珅这个时候都必须以死谢罪才行。试想一下,倘若乾隆退位以后,和珅能够在支持乾隆的同时,也暗中与嘉庆皇帝打好关系,相信他的未来也不会有那么凄惨。只是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就必须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曾经一直在乾隆身边出谋划策,想必乾隆去世以后,也一定十分需要和珅。就这样,一代权臣,终死于自己的“聪明才智”之下。
8、为什么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道光不可,他有什么能耐?1782年,清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出生于北京,当时的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将来会成为皇帝,自己也会成为大清朝的统治者。这一年,乾隆皇帝71岁,虽说身体素质很不错,但是,毕竟是古稀老人,大家都不可避免地开始猜测乾隆去世后,大清朝将会如何发展。对于旻宁这个皇孙,乾隆并没有太多印象,毕竟,他只是几十个皇孙中的一个。但是,随着旻宁逐渐长大,乾隆渐渐发现,这个孙子的与众不同。有史料中记载过一个故事,说是乾隆80岁那年,带领王公贵族和文武百官前往热河狩猎。当时,年仅9岁的旻宁随同出行,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射猎活动,没想到,他竟然就捕获了一头梅花鹿。乾隆皇帝是个特别推崇弓马骑射的皇帝,他认为皇室子孙,必须掌握娴熟的骑射技术,并且热爱这项运动,所以他将来的帝国继承人,自然在这个方面也不能是怂包。老皇帝看到之后自然很高兴,当场赏赐给旻宁黄马褂,从此对他印象特别好。后来,乾隆亲自主持了旻宁的大婚庆典,可见他对这个皇孙的重视。当时不少人认为,旻宁得到了老皇帝的认可,将来必定是大清朝的接班人。实际上,乾隆如此看好旻宁,除了他确实文武双全之外,而且,还和自己的早年经历有关。我们都知道,乾隆出身并不高贵,他的母亲早年只是个通房丫头,他究竟是满人还是汉人,至今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在雍正的特别安排下,乾隆得到了爷爷康熙的赏识,并且还被带入到了宫中,和皇爷爷一起生活了半年多。康熙亲自教导乾隆,把他当成帝国接班人培养,老皇帝之所以坚定了传位给雍正的决心,也和看好乾隆有很大关系,毕竟,只有让雍正即位,才能让未来的乾隆成为大清天子。乾隆一生佩服的就是康熙,晚年的时候,还常常想起当年祖孙相处的时光,回忆那段美好岁月。乾隆处处模仿康熙,在选定接班人的问题上,也想创造出美好的故事,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至于嘉庆皇帝,他从来不敢违背父皇的旨意,即便是乾隆死后,他真正独掌大权之后,他也不敢更改乾隆朝定下的政策和礼法。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既然乾隆都认为旻宁很适合,而嘉庆也挑不出毛病,更不会进行更换。当然,真正让嘉庆皇帝下定决心,将来把皇位传给旻宁的事情,便是著名的天理教起义。那是1813年,天理教教徒听说嘉庆皇帝外出参加完活动之后,会从外面回到紫禁城,并摸清楚了详细情况。于是,天理教教徒发动起义,打算在半道上截杀嘉庆皇帝,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虽然,行动计划没有完全执行,但是,天理教教徒还是成功攻入紫禁城,甚至来到皇子们读书的地方,眼看着就要向后宫杀去。就在千金一发之际,旻宁主动站了出来,让几个弟弟前去保护后宫嫔妃,自己端起火铳爬上房顶,朝着杀进来的天理教教徒射击,一连几发都命中敌人。天理教教徒被打怕了,纷纷向城外退去,随即被赶来的援军消灭。这件事过后,嘉庆认为旻宁有勇有谋有担当,不久便将其秘密立为太子。
9、乾隆与康熙一样在位长达60年且子嗣众多, 为何没有出现九龙夺嫡?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寿皇帝,他们都在位长达 60 年之久,并且拥有众多的子嗣。然而,康熙在位期间出现了九子夺嫡的激烈争夺,而乾隆则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乾隆和康熙在继位之初所面临的政治环境是不同的。康熙在继位时,他的兄弟和亲信们已经在位多年,并且形成了各自势力。这使得康熙在继位之初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包括削弱宗室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等。因此,九子夺嫡的局面在康熙在位期间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相比之下,乾隆在继位时所面临的政治环境相对简单。乾隆的老爹康熙在位时间太长,使得乾隆在继位时并没有太多的潜在竞争对手。此外,乾隆在继位之后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自己的地位,例如削弱官员的任期、加强中央集权等。这些措施有助于乾隆的统治稳定和长久。乾隆和康熙在子嗣问题上的处理也不同。康熙在位期间,他的九个儿子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这使得九子夺嫡的局面在康熙末年不可避免。相比之下,乾隆则更加明智,他在位期间尽可能地避免皇子之间的争斗。乾隆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皇子之间的团结,例如组织皇子们一同出游、举办宴会等。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护皇子之间的团结,避免分裂和争斗。此外,乾隆和康熙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不同的方法。康熙在位期间,他的皇子们接受的是完全的军事化和官僚化的教育,这使得皇子们更加适合于在未来的政治环境中生存。相比之下,乾隆则更加注重皇子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使得皇子们更加注重文化、艺术和道德方面的发展。这种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皇子们的自信心和文化素养,避免他们在政治争斗中采取过于激烈的手段。乾隆和康熙在继位之初所面临的政治环境、对皇子的教育以及继位之后的处理方法等因素,都影响了康熙和乾隆子嗣之间争夺皇位的情况发生。虽然乾隆和康熙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寿皇帝,但是他们在处理皇位继承问题上的方法有所不同,这也是造成九龙夺嫡现象出现与否的重要因素。此外,乾隆和康熙在皇位传承问题上的处理也有所不同。康熙在位期间,他的皇位传承采取了“秘密立储”的方式,即不公开宣布皇位继承人,而是在去世后将皇位继承人的秘密写下来,再将这份秘密写下来放置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之后。这种方式有助于皇位传承的隐秘性和稳定性,但同时也导致了皇子之间的猜疑和争斗。相比之下,乾隆则采取了更加透明和公开的方式来处理皇位传承问题。乾隆在继位之前已经公开宣布了自己的继承人,即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弘历。此外,乾隆还采取了公开册封、庆典等方式来确认弘历的皇位继承人身份,这有助于消除其他皇子的猜疑和争斗。乾隆和康熙在去世后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康熙在去世之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皇位传承的稳定性,例如册封弘历为太子、安排自己的去世后的丧事等。相比之下,乾隆在去世之前并没有采取太多措施来皇位传承的稳定性,例如没有公开宣布皇位继承人、没有册封太子等。不过,乾隆在去世后,他的继位者弘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皇位传承的稳定,例如册封自己的兄弟、加强中央集权等。作者认为:乾隆和康熙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方法有所不同,这也是导致九龙夺嫡现象出现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乾隆在位期间采取了更加透明和公开的方式来处理皇位传承问题,这有助于消除其他皇子的猜疑和争斗。而康熙则采取了更加隐秘和稳定的方式来处理皇位传承问题,这导致了九子夺嫡的局面的出现。参考文献:康熙帝之治术与“西学中源”说新论——《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的成书及其背景[J]. 韩琦.自然科学史研究,2016(01)康熙、梅文鼎和“西学中源”说[J]. 王扬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03)二百多年前乾隆皇帝将冰嬉定为礼制
10、为什么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道光不可,他有什么能耐?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于1782年9月16日出生于北京,当年乾隆皇帝已经年过古稀。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能够活到70岁以上的人很少,所以到这个时候,乾隆皇帝已经开始“物色”自己的接班人。刚开始乾隆皇帝对爱新觉罗·旻宁的印象并不深刻,毕竟光是皇孙乾隆就有四五十人之多,当年的旻宁仅是众多皇孙之一。让乾隆皇帝对旻宁印象大为改观的是一次“狩猎”事件。据历史资料显示,在乾隆皇帝八十岁的那一年,带着众多的皇子皇孙来到郊外狩猎。这也是清朝流传下来的老传统,早在康熙年间,康熙帝就经常组织皇子皇孙来郊外打猎。当年的旻宁也不过仅有九岁,在这一次狩猎时,旻宁手持一把弓箭,在师傅的带领下成功的射杀一头梅花鹿。这让乾隆大吃一惊,在满人的眼中,考察一个人是否存在“野性”,重要的指标就是能否“骑马、狩猎、射箭”。更何况是年近九岁的旻宁,仅凭一人之力就能捕捉到一头梅花鹿,至此,旻宁成为乾隆皇帝心中“的皇帝接班人”。在晚年时期,乾隆皇帝不仅将旻宁亲自带在身边调教,还赏赐旻宁黄马褂,以表示对旻宁的喜爱。其实乾隆之所以喜爱旻宁,除了这些优良的品质以外,还和自己的早年经历有着很大的联系。从历史资料中我们不难看出,乾隆皇帝的出身和其他皇子皇孙比起来较为卑微。乾隆皇帝的母亲是雍正身边的一个“小丫鬟”,当年有幸服伺雍正,这才有了后来的乾隆皇帝。雍正虽有着众多的儿女,但是喜欢的当属乾隆。相信许多看过《康熙王朝》的人都知道,康熙在晚年时期,将弘历亲自带在身边,不仅教会他如何治国理政,还将自己多年以来的积攒下来的为人处事经验传授与弘历。据许多历史专家称“康熙之所以会将皇位传递给雍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对弘历的喜爱之情“。只有将皇位传给弘历的父亲雍正,弘历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君主,在康熙的“高瞻远瞩”之下,这才有了之后的“弘历皇帝”乾隆。纵观乾隆皇帝的一生,处处都在模仿康熙,由此可见在乾隆皇帝的心中崇拜的便是康熙。即便是在接班人的选择上,乾隆爷也时时刻刻都在模仿康熙。相传在乾隆皇帝去世之前,就已经为嘉庆皇帝定好了下一任的接班人,即道光。对于父亲的遗嘱,嘉庆自然不敢怠慢,不过真正让嘉庆下定决心定道光为接班人,除了道光突出的个人能力之外,就是1813年发生的天理教“暴乱事件”。当年嘉庆皇帝外出参加活动,得知皇城空虚的天理教教徒便开始计划在嘉庆皇帝返回京城的途中秘密刺杀嘉庆。虽然计划没能按照天理教教徒的规划如期进行,但是天理教教徒里应外合成功的攻入了紫禁城。这对大清帝国来说,如果处理不好,将会面临着灭顶之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道光皇帝主动站了出来,他迅速将皇城中所有的士兵和家丁组织起来。先是分出一批人保护身在后宫的嫔妃娘娘,随后便带着剩下的人马爬上紫禁城顶端。只见道光皇帝犹如“神仙转世”,拿着弓箭一口气射杀了数十名叛乱的天理教教徒。看到道光皇帝如此卖力,身后的士兵们也是个个卖力,很快就将前来叛乱的天理教教徒制服。待嘉庆皇帝回到紫禁城后,看到眼前“胜利”的一幕,顿时对“道光“佩服的五体投地。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道光成为嘉庆心目中皇帝接班人的“不二人选”。在嘉庆皇帝的坚持下,不久之后道光便被任命为“太子”,并且允许在皇宫中穿戴“黄色”衣物。对于朝廷中的重臣们来说,道光皇帝有勇有谋,不仅能成的化解生活中出现的危机,还具备着一定的“调兵遣将“技能。如此有威望有能力之辈,还没等道光上台,便已经收获了大量的人心。事实证明,嘉庆并未看错人,道光被历史中的文人墨客誉为“有恭俭之德,有宽仁之量”,令人感到惋惜的是,道光也没能将清朝重新带回“巅峰”,但是这也不能归咎于道光一人,维持几千年之久的农耕经济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想要改变眼前的状况,绝非一朝一夕之力,所以清朝衰败也是必然的结局。#乾隆后面的皇帝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