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怎么死的那么早
1、1426年8月,朱高洵被装进一口火红的大铜缸中烧得惨叫连连。他死都不明白,自己真刀真枪造反都能活命,却因为一个不起眼的腿部动作惹怒朱瞻基,被酷刑折磨而死。大明王朝有两个“好圣孙”,一个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被自己的四叔造反后,下落不明。另外一个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朱棣正是因为朱瞻基的出生才决定造反的,而朱瞻基又杀了想造自己反的叔叔朱高煦,今天就聊聊其中的曲折故事。要说这朱棣的造反之路,肯定要从奉天靖难说起。朱元璋逝世,圣孙朱允炆登基,圣孙第一件事情就是削藩。朱棣坐不住了,原本朱棣对于取而代之,也仅限于想法,毕竟他本人对自己的老爹存有深深的敬畏,这要是真造反了,恐在死后难以面对朱元璋。直到有一天,他做了一个美梦,梦中朱元璋慈爱的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并且将代表皇权的大圭,郑重其事的交到他手上,也巧,明朝的第二位“圣孙”,朱瞻基于此时诞生。朱棣认为这是父亲在暗示自己,刚好朱允炆削藩做的很不留情面,那就揭竿而起吧。靖难之役中,朱棣的二子,朱高煦可谓是立下赫赫战功,甚至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这种骁勇善战的做派,像极了朱棣。可是这个儿子勇猛有余,但是仁慈欠缺,朱高炽是朱棣的大儿子,长得肥肥胖胖,性格也和善有度,但是仁慈有余,果敢欠缺,要是两人性格结合一下,就是大明好的下任帝王了。朱瞻基就是这样仁慈,勇猛,果敢兼备的人材,加上朱棣的祥瑞之梦,他更加喜爱这个圣孙,为了让朱瞻基顺利的成为皇帝,朱棣必须立大儿子为太子。但是为了安抚朱高煦,他又经常在其耳边说“太子体弱,太子体弱”,这种话听得久了,也让朱高煦动起了歪心思,自己老爹都能造侄子的反,那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可惜的是,他计划错了一点,圣孙和圣孙还不一样,朱瞻基可是朱棣自小养在身边,细心培育的大明朝未来接班人,就连带着上阵杀敌的时候都要带个老师去,朱瞻基的优秀机敏可想而知。朱棣死后,朱高炽即位,可是他身体不好,仅在位十个月就死了,接下来就是朱瞻基即位。朱高煦想要效仿自己的父亲朱棣。当时明朝的都城有两个,北京和南京,朱高炽死于北京,朱瞻基正巧在南京学习,朱瞻基必须快马加鞭回北京继承皇位。朱高煦在侄子的返回路线中设置无数障碍,拦截追杀,只要朱瞻基一死,这天下就是自己的了。朱高煦想的很好,可是朱瞻基却神不知鬼不觉的出现在了北京,顺利登基。朱高煦怒不可遏,侄子要是即位前死了,自己还不能算谋反,但是如今朱瞻基已经登基,自己想做皇帝就只剩下谋反之路了。朱瞻基登基后,朱高煦开始联络众藩王谋反,朱瞻基先是书信劝阻,后才兵临城下,终朱高煦被拿下,关进了王府大院里。被关押的朱高煦不服,对皇帝日夜辱骂,甚至在朱瞻基来看他的时候,伸腿将他绊倒,让堂堂天子在侍卫面前闹了笑话,忍无可忍的朱瞻基令人寻来三百斤的铜缸,将朱高煦扣在里面。朱高煦武力高强,在缸内挣扎许久,将铜缸顶的隐隐晃动,朱瞻基开始后怕,怕这个叔叔一发狂出来之后将自己杀了,就呵斥众人在缸外点火,将朱高煦活活烤死。#分享历史五千年##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2、1426年,27岁朱瞻基终于处死二叔朱高煦。他火冒三丈地将朱高煦扣在300斤铜缸中,再用炭火将铜缸埋住,活活地把朱高煦烤成了“叫花鸡”。朱高煦本可以不用死,至少不用死的那么惨烈。他半辈子都在为夺取皇位而努力,虽然他没有大哥朱高炽的仁厚睿智,但他骁勇善战,是像朱棣的皇子。朱高煦被废为庶人后,别说皇位,连自由与权势都消失殆尽。他至死都不甘心,凭什么皇位传长不传贤?凭什么朱瞻基这兔崽子能坐上皇位?那天,朱瞻基来看望他。他压抑不住内心的不满,眼睛一转,突然伸出一脚,让朱瞻基跌一个狗吃屎。这幼稚的举动,惹火了朱瞻基。朱瞻基命人抬来300斤的铜缸,将朱高煦扣在里面,想要给二叔一点教训。可匪夷所思的事发生了。朱高煦估计还不甘愿,他竟将缸顶起,不安分地试图挣脱,东倒西歪地走动。这一走,就把命给走没了。朱瞻基彻底被激怒,他派人将缸压住,直接用碳火把铜缸埋起来,将活生生的朱高煦做成了江南名菜“叫花鸡”。一个战场上能征惯战的王爷,却沦为阶下囚死于非命。究其原因,源自父亲的一句话。1402年,靖难之役正打得如火如荼,朱棣南下被阻,在浦子口战败,眼看大军就要崩溃。危急时刻,朱高煦带着援军赶到。朱棣喜出望外,拍着朱高煦的背意有所指:“努力点,世子身体不好!”(勉之!世子多疾。)这句暗示让朱高煦卯足全力,大破南军,一举帮助朱棣打进南京城。但朱棣称帝后,却以朱元璋立嫡立长的规矩,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将朱高煦封为汉王,藩地云南。朱高煦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展开了一连串的行动。首先,他向朱棣耍赖。他说:“我又没有犯什么罪,为什么要把我踢到云南去?”硬是赖在南京不走。接着他收买朱棣身旁的大臣、内侍,陷害支持太子的忠臣,将解缙、杨溥关进大牢,朱高炽孤立无援,太子身份岌岌可危。朱高煦为自己的杰出表现得意不已,他常对左右的人说:“我这么英明神武,不是很像李世民吗?”遗憾的是,朱棣不是李渊,他可不会放纵朱高煦在他眼皮子底下作乱,更不可能将权力转让给他。于是,朱高煦迎来第二次梦碎。1417年,朱高煦向朱棣要求增加护卫,让朱棣惊觉他的不法之心,不管他如何苦苦哀求,硬是把他赶到乐安(山东广饶)就藩。朱高煦并不死心,他有耐心等待机会!可惜,朱高煦的运气并不好。1424年,朱棣五征漠北时驾崩榆木川,杨荣等人密不发丧,太子朱高炽顺利继位。朱高煦只能捶胸顿足,然后继续等下去。很快的,朱高煦的机会又来了。隔年,朱高炽病逝,朱高煦大喜过望,立刻展开伏击侄子朱瞻基的计划。老天似乎永远看不到朱高煦,意外又发生了。照道理说,朱瞻基要从南京到北京奔丧,一定会经过朱高煦所处之地。半路将他悄悄杀了,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吗?可左等右等,朱瞻基的人影没见着,却等到了他在京城登基的消息。朱高煦犹如晴天霹雳:“不行,不能再这么等下去了!”他立刻派出亲信枚青,到北京找靖难时期的好朋友张辅。枚青带着朱高煦的期望,来到张辅处,深聊一番后,就没有了然后。张辅又不傻,自己是当朝武将之首,干吗放着安稳日子不过?他毫不犹豫将枚青打包快递送给朱瞻基,货单上还写着“忠心为国”四字。朱瞻基什么事也没做,只是派太监侯泰送封亲笔信给二叔。信上写着:“枚青这个人说二叔您准备谋反,可我不相信。我刚登上皇位,叔叔就是我的依靠,这些小人老是要离间我们叔侄的感情,真是可恶!”不得不说,朱瞻基这招真是高。不仅告诉朱高煦:“我知道你要谋反!”,还告诉天下人:“我对叔叔如此大度,如果他真做出不法之事,就不能怪我了!”谁知,朱高煦铁了心要造反,他嚣张地说:“靖难时没有我出力,他哪有今天?”没办法,既然二叔想打,侄子怎能不奉陪?朱瞻基在大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将乐安城围个水泄不通,并往城里射封招降书。朱高煦这下里外不是人:打,他的兵力远远不及朱瞻基;不打,城中的人个个看他像活动的悬赏金。无可奈何之下,朱高煦只有投降这条路了。就在他准备投降朱瞻基时,部将王斌却拉住他:“宁可战死,不可投降成为笑柄。”朱高煦点点头,表示自己一定坚守城墙。然后,他从小路溜出城,向朱瞻基投降:“臣罪该万死,全凭陛下发落!”【乔安看历史】纵观朱高煦的一生,他19岁就跟随朱棣出征,战功无数。可就因为父亲的一句话,他执着地想要得到从不属于自己的皇位,看不见自己拥有的其实并不少。被贪婪蒙蔽的他,甚至不感激朱瞻基只是将他圈禁,后落得惨死的下场,还连累了几个儿子。反观他的弟弟朱高燧,早早就看清现况,主动缴交兵权,得以善终。错误的执着,真是可怕。关注我@乔安看历史,带你在一页页历史中,悟人生智慧。#历史开讲#
3、明史风云第二章第八回:明英宗朱祁镇继位的前前后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太子朱祁镇继位,成为明朝第六位皇帝,年号正统,史称明英宗,此时仅仅只有九岁而已。早在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孙贵妃因特别漂亮受到朱瞻基恩宠,正统皇后胡皇后被冷落,随即被废,孙贵妃成为皇后 随即生下长子朱祁镇(朱祁镇生母实为一宫女),从此孙皇后稳坐后宫第一宝座。孙皇后因为生了嫡长子身份地位迅速上升 成为后宫厉害的女人。而登上皇位后的朱祁镇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给自己取年号正统。朱祁镇继位后,真正的大权实则在奶奶张太后手里,张太后生育朱瞻基和朱瞻墡,朱瞻基去世后,有一种声音是希望朱瞻墡来继承皇位,兄终弟及合情合理,但有决定权的张太后深思熟虑过后还是选择了孙子朱祁镇,此举是为了明朝根基更加稳定。手握大权的张太后拒绝了别人建议他垂帘听政的请求,全力邀请杨荣,杨敷,杨士奇三杨来代替年仅九岁的朱祁镇来主持朝政,而令三杨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太监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局势,明王朝和明英宗朱祁镇的命运将会被彻底改写,这个太监名叫王振。王振,山西大同人,自愿割阉成为太监,成为明朝的一位宦官。宣德年间被选入宫,成为太子朱祁镇的老师,整天与小太子在一起,王振是看着朱祁镇长大的,朱祁镇与王振的感情非同一般,所以当朱祁镇继位当上皇帝后,王振迅速崛起,进入政坛,深受朱祁镇的信赖和宠爱,由于一开始张太后还在世,王振虽然飞扬跋扈 但对张太后还是很害怕的,有些事还不能太绝,但当张太后去世后,王振像断了线的风筝,在朝政上肆意妄为,三杨也被王振排挤的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后都黯然离场,王振在朝廷只手遮天,唯我独大,再加上朱祁镇已经长大,权力都在自己手里 所以王振成为了朝廷里有权力的人,而正是因为这样,一场险些让明朝亡国的重大事件由王振点燃导火索,明英宗朱祁镇和王振本人也被彻底改变命运,请看后事讲解。。。#朱瞻基怎么死的那么早#
4、1435年朱瞻基去世,太子朱祁镇只有九岁,有人传出太后张氏想要扶持湘王朱瞻墡为新帝,张太后立召大臣们至乾清宫指着朱祁镇哭着说:“这就是你们的新天子啊!”如此流言才平息,朱祁镇得以继承皇位。张太后也升级成为张太皇太后,大臣们请求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张氏给拒绝了:“不能破坏祖宗法制,我会经常劝勉新帝向前人学习,你们也要尽心辅佐新帝才是!”张太皇太后究竟何德何能,会让大臣们请求其垂帘听政呢?可以这样说,她是可以称之为“女中尧舜”的千古贤后,甚至有人这样评价:如果没有她就没有大明的后世江山;张氏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结发妻子,生有朱瞻基、朱瞻墡等三个儿子张氏出身并不高贵,她的父亲叫张麟,朱棣在时只是一个兵马副指挥,朱高炽被封为太子,张氏得以成太子妃,张麟才被提拔为京卫指挥使,但没多久便去世了,去世后被追封为彭城侯;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因北平被李景隆的几十万大军团团围住,朱棣不得不前往宁王朱权的地盘,朱棣离开时朱高炽作为燕王世子被委以重任,誓死守住北平城;确实此战朱高炽立下大功,为以后被封为太子积累了资本;在镇守北平城期间,燕王妃徐氏确实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前有婆婆坐镇,后有儿媳张氏,终于等到朱棣带着援军回来;朱棣靖难成功后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张氏则被立为太子妃;张氏贤良,尽心尽力地伺候朱棣与徐皇后,深得公婆喜欢;朱棣评价张氏:“此佳妇,他日当承吾家”,可见对张氏评价极高。更难得的是张氏为朱棣生了一个“好圣孙”,及得朱棣宠爱,早早地封为“皇太孙”。朱高炽身材肥胖,并不擅长骑射功夫,朱棣喜欢的还是二子朱高煦,与朱棣的性情像,再加上朱高炽的两个弟弟总是背地里搞小动作,朱棣一度曾有想要废掉朱高炽太子之位的想法,太子妃张氏没少在私下里做工作,再加上“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对朱棣说“好圣孙”三个字,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才算稳当了。其实太子妃张氏与朱高炽的感情并不好,朱高炽喜欢的是郭氏,郭氏出身要比张氏好得多,祖父是明开国功臣武定侯郭英;但即便如此郭氏仍旧替代不了张氏成为太子妃,除了嫡庶尊卑,张氏的嫡长子朱瞻基是一副好牌。朱棣去世后朱高炽登上皇位,张氏被立为皇后;成为皇后之后,对朝中内外的事情,莫不周知。朱高炽确实对得起“仁宗”的称号,勤政爱民。只可惜朱高炽仅在位不到10个月便去世,而且朱高炽去世时太子朱瞻基被派往南京监国,为帮朱瞻基顺利登基,张皇后临机立断让皇五子朱瞻墡暂时监国,一直等着朱瞻基回朝登基。朱瞻基登基后,尊张氏为皇太后;朱瞻基虽登基称帝,但朝中很多的事情都会征求张太后的意见,很是悉心地听取太后的教导,大明称得上是四海升平。朱瞻基经常陪着母亲张氏四处微服出巡体验民间疾苦,若是有朝贡,即便是再小的东西也要进献给太后张氏,很是孝顺。1429年,太后张氏前往献陵、长陵拜祭,朱瞻基亲自佩戴弓箭骑马在前边引导,京畿的百姓夹道相送,太后张氏见到如此情景对朱瞻基说:“老百姓拥戴你,那是因为你给老百姓好日子过了,作为皇上你要谨记于心”。在返回的路上还特地前往农家,询问老妇他们的生活起居还有农活方面的事情,并赏赐他们钱币;杨士奇、杨荣等大臣随行伴驾,太后张氏对他们加以慰问:“你们都是先帝旧人,希望你们能尽心辅佐皇上。”除此之外太后张氏很难得的一点:对自己的娘家人很是严格,不让娘家人过多地参与朝政;即便是亲弟弟为人很是敦厚,也不允许他商议朝中大事。我们都知道一句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太后张氏能如此,确实一般人做不到。1435年朱瞻基病逝,太子朱祁镇只有9岁,为避免“主少国疑”,很多人都在传太后张氏想要扶持自己的儿子湘王朱瞻墡为新帝,张氏得知后将大臣们召到乾清宫说:“太子朱祁镇是早就定好了的,这才是新帝!”大臣们这才高呼朱祁镇为万岁,湘王朱瞻墡被称为“大明牛皇叔”,若朱瞻墡此时继承皇位,或许大明又是一个模样;朱祁镇登基,张氏升级为张太皇太后;因新帝年幼,朝中大臣想让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被张氏拒绝了,召张辅、杨士奇、杨容、杨溥等人说:“祖宗立法不可违,你们都是老臣了,如今皇上年幼,希望你们能齐心协力辅佐新帝。”过了一会派人将王振押了上来,张氏脸色一变很严厉地对王振说:“你伺候皇上却不循规蹈矩,赐死吧!”刀都架在王振脖子上了,若不是大臣们以及朱祁镇去请,王振怕是已经命丧黄泉了;了解明史的都知道正因为王振,朱祁镇才御驾亲征在土木堡之战中被瓦剌人俘虏。在张氏有生之年,王振一直夹着尾巴做人。1442年10月张氏病重,临终前还在关心朝政,召杨士奇、杨溥入宫问还有什么事情没办,杨士奇说还有三件事情,前两件事张氏均赞成,但第三件事还没说张氏便去世了;张氏虽出身不高,但颇为精明能干,历经五朝,尽心辅佐三朝皇帝,确实担得起“女中尧舜”的评价。#打卡挑战局#
5、他是永乐大帝,清廉的好圣尊,大明的六边形战士,少年英才,能文能武,秉持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意志,平汉王契安南下西洋,创造了仁宣之志。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一念之差,差点让明朝万劫不复。就让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一起回顾明宣宗朱瞻基的一生。九年在北平燕王府里传出了一阵新生儿的啼哭,燕王世子妃张氏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彼时燕王朱棣与朝廷的关系已经是剑拔弩张。正巧这晚朱棣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将一个大龟赐给了他,并对他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在古代,大龟象征着权力,朱棣马上将这个梦和新出生的孙子朱瞻基联系在了一起。这件事对朱棣下定决心发动靖难之变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朱棣为自己孙子起名为瞻基詹,是朱元璋为燕王一支定基业之意。朱棣为长孙起这个名字,其中蕴含着对孙儿继承自己基业的。在朱瞻基四岁这一年,他的爷爷经过四年的苦战,终于攻入了南京,夺位称帝,年幼的朱瞻基也被接入到了皇宫,抚朱幼立为皇太子,原因只有三个字,郝圣孙。也正是因为有朱瞻基的存在,才保住了他的父亲的地位1410年。朱棣北征蒙古,命12岁的朱瞻基留守北京。一年后,朱瞻基就被册立为了皇太孙,开始加官。从此刻起,无论是巡幸北京还是征讨蒙古,朱棣都会带上自己这个心爱的孙子。朱高炽一支的皇储地位也变得更加的稳固。与父亲不同的是,朱瞻基长得十分健壮,而且生气勃勃,他除了与其祖父关系密切外,还深深地敬慕着他的父亲,常常保护他免遭两个叔叔的打击。在汉王与太子的政治斗争中,朱棣则会有意无意的偏袒汉王,凡是汉王公讦的文臣,不分青红皂白全都打。大才子谢晋就是因为得罪了汉王,终惨死于狱中。19岁时,朱瞻基奉旨迎娶吴善祥为妻,但是不久他就转而宠爱侧妃孙氏,在这不久的将来,将会酿出一桩废后风波。作为大明朝的皇太孙孙,朱瞻基兼具了父祖的所有优点,能文能武,不仅书画水平极高,而且精通其射,朱棣也把他当做未来的皇位。继1424年,朱棣在北征归途中病逝,皇太子朱高炽登基,史称明仁宗,朱瞻基也顺理成章的被立为皇太子。一年后,南京接二连三的传来地震的消息,朱高炽派太子镇守南京,没想到。在当了20多年太子后,朱高炽仅仅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就突然病死,年19岁。20岁的朱瞻基正式登基,改元宣德,史称明宣宗。后世将明仁宗和明宣宗在位时期称为可以与文景之志并肩的仁宣之志。他放弃了父亲把朝廷迁回南京的计划,仍将北京作为帝都。而此时,汉王朱高煦也终于露出了爪牙,在1427年起兵造反。但是朱高煦显然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朱瞻基。在他觉着朱瞻基会像建文帝那样连出招的时候,却没想朱瞻基直接率朝廷大军亲征,兵临青州城下。朱高煦吓破了胆,直接开城投降。在回师的上,有人鼓动皇帝顺解决掉朱棣的小儿子。赵王朱瞻基没有答应,只是致信让三叔安分守己。至此,朱元璋留下的王权重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诸王变成了富贵贤人,但是后遗症也很严重,这也是朱棣祖孙三代所没想到的。在平定汉王之乱后不久,朱瞻基的第一个儿子朱祁镇出生了。这时的朱瞻基已经年近30,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再加上是宠妃孙贵妃所生,因此朱瞻基为了让儿子名正言顺的成为嫡长子,强令皇后吴善祥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去后位,转而立孙贵妃为皇后,立朱祁镇为皇太子。若是朱瞻基能知道这个儿子长大后的所,他会后悔自己时的动经过乐两朝的开疆了时,周边局势已经趋一直叛乱不止的安南也被明朝放弃。在内政方面,内阁制度逐渐完善,太监参与政治的程度也愈加深。明朝的政治体制开始定行。33岁时,朱瞻基以外多不来朝贡为由,命令郑和再次出行。返航期间,郑和因劳累过度,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第七次下西洋的人数,据记载多达27550人,这也是明朝。与此同时,为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朱瞻基下令停止公布采幕,颁发宽恤之令,省塞马,免除各类姬妾,招抚流民,免除赋税和徭役一年,停罢朝廷的财买,又借御法司减少刑狱。百姓们也得到了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朱瞻基也乐得清闲,在宫里养起了蛐蛐,后世将其称为促织皇帝。1435年正月,37岁的朱瞻基病重不能视朝,命群臣在文华殿拜谒皇太子朱祁镇。朱瞻基去世后,依照国家政务,都由皇太后张氏处置。当时外廷传言,张太后欲立襄王为新帝,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率百官入宫请见太子朱祁镇。张太后立即在乾清宫宣布太子朱祁镇为新皇帝。教太子读书的太监王振走上了政治舞台,这也为明朝日后的由盛转衰埋下了伏笔。#历史古迹# #历史# #423头条知识节#
6、身强力壮却一朝毙命,600年来史学家众说纷纭,6种死法你认同哪种?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身强力壮,在短期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终年38岁。他在位只有短短的10年。600年来史学家众说纷纭,对其死亡原因主要有6种说法:1.服食丹药中毒说;2.个人嗜好导致中毒说;3.纵欲致死;4.过劳死;5.居住环境中毒说;6.遗传病。你认为呢?朱瞻基在位的10年,堪称是明帝国鼎盛时期。朱瞻基在文化和音乐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例如宣德炉,成为了后世收藏界的首选之一。特别是他在绘画方面造诣颇高,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走兽,亦或者草虫植物,他都画得很不错,正如《中国画知识大辞典》中所评价:点墨写生,遂与宣和(宋徽宗)争胜。当然,朱瞻基并不是完人,朱瞻基喜欢玩蛐蛐,明朝历史文献中记载:“帝酷好促织(蛐蛐)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他在位期间,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懈怠,《宣德逸纪》这样记载:然此其余才,性命断,不废政事。朱瞻基天资英畅,敬礼大臣,勤恤民隐,慎于用人,严惩贪官污吏,或说臣下有过失,密加详察,实则加罪,诬陷则重惩诬告之人。由于他出色的治理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在明代,朱瞻基是继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之后,鲜有有作为的皇帝,而朱瞻基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因为他为大明朝贡献了一个“仁宣之治”他38岁的时候便一命呜呼了,在史书中对此事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不视朝,命群臣谒皇太子于文华殿。甲戌,大渐。罢采买、营造诸使。乙亥,崩于乾清宫,年三十有八。——《明史》这也就是说,朱瞻基的去世很突然,当他感觉到自己不行的时候,便急急让群臣拜谒皇太子,才三天便撒手人寰了,当然也能算得上是暴毙身亡了。600年来史学家对其死亡原因众说纷纭,这6种说法各有道理,不知你是否对此也有研究,评论探讨一下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如果他没有早逝,我们中华民族是否更强大?[偷笑][抠鼻][抠鼻]#历史##大明#大明 六边形战士 一口气看懂朱瞻基的一生
7、明朝,被黑的多的就是皇帝不上朝,这就有意思了,为啥不上朝,我们来看看上朝的皇帝,除了洪武永乐两个上朝的皇帝活的久,其他没活过四十的,官方史书给的答案是皇帝磕丹药,皇帝好色,反正文人都是好的,皇帝死的早是因为不良习惯。弘熙帝上班一年不到暴毙,宣德帝36暴毙,正统37,景泰30,成化40,弘治35,正德30,隆庆35,泰昌38,天启22,崇祯33,看到数据有意思了吧,上朝的皇帝就活不过40,活到40都是高寿,再看不上朝嘉靖跟万历60,57,这可不是明朝平均年龄,我们再看大臣,杨士奇78,严嵩87,徐阶80,杨廷和70,凭啥大臣能活皇帝不能活,因为只要皇帝上朝,就会夺内阁的权,内阁就会联合御医把皇帝一碗药送走,朱元璋一辈子强势,晚年病了后,被孙子朱允炆伺候了一晚上,一碗药,就上吐下泻,当晚归西,因为朱允炆是文人培养出来的,是自己人,再看强人朱棣,在北征回京路上被一碗药送走了,而且文人秘不发丧,朱高炽,上朝十个月,一碗药送走,朱瞻基一生体格强壮,照样36暴毙,嘉靖帝的丹房被人为放火三次,还被宫女勒昏死过去,多简单,就想搞死嘉靖,万历帝,不仅仅头受过伤,腿还被搞瘸了,而且也被烧过,命大没死,你说皇帝敢上朝吗,上朝分内阁文人的权,就是死,崇祯帝的自杀,我大胆的猜测一下,文人逼迫的,因为崇祯一直到死,都在骂这帮官老爷
8、公元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去探望被囚禁的叔叔朱高煦,却被朱高煦伸出一脚绊倒在地。朱瞻基一怒之下,命人将朱高煦扣在了300斤重的铜缸里,而后在周围燃起了熊熊烈火,活活地烤死了他!朱瞻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是仁宗朱高炽与其嫡妻张氏所生的长子,天资聪颖,少年老成,从小深受爷爷朱棣的喜爱与赏识。十四岁时,朱瞻基被朱棣正式立为皇太孙,开始作为储君被培养。此后,他随朱棣参加第二次远征蒙古的战役,磨砺了心智,被他的两个叔叔视作强劲的潜在对手。由于朱高煦对皇位一直抱有幻想,所以在朱瞻基即位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做好了造反的准备。据说,朱高煦曾当着众人的面说:“当年我大哥还没当皇帝的时候,我还想跟他抢皇位;现在我那个侄子当皇帝了,你说我还有什么怕的?”其效仿父亲抢侄子皇位的意图,昭然若揭。因此,朱高煦虽然在造反工作上一直没有搞出什么成绩,但是品牌已经打响了。当时全国上下,包括皇帝在内,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朱高煦是要造反的。有些老百姓见朱高煦没有在朱瞻基即位当天造反,都有点替他急。于是大家盼啊盼,终于在宣德元年(1426)七月看到了希望。因为这个月的北京发生了一场地震,按照天人感应之说,京师发生地震,是国家将要发生重大变故的征兆。朱高煦认为此征兆寓意很不错,就开始为造反做后的准备工作。他先是派亲信枚青潜入京师,企图诱使英国公张辅作为内应。张辅的父亲张玉曾跟随朱棣起兵,后战死。张辅继承父职,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也算是朱高煦同一战壕的战友。朱高煦觉得,两人一块儿出生人死,不是那些饭桌上的酒肉朋友能比的,此人应该可以利用。张辅是武将出身,倒也是个爽快人,没等枚青说完,就把他捆成一枚粽子,然后又把这事报告给了朱瞻基。朱瞻基即位不久,根基未牢,还不想与朱高煦撕破脸,就派一个宦官去给朱高煦送信,说咱们毕竟是一家人,以后我依仗叔叔您的地方还很多,相亲相爱一家人多好,即使有问题,好是私下里解决,没必要舞刀弄枪,打伤那些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朱高煦见侄子认怂,更来劲儿了,主动向送信的宦官展示自己的兵马武器库,说“就凭这些,我就能横行天下了!回去告诉你的主子,把他身边那些喜欢煽风点火的奸臣都给我抓来,再和我谈其他的。”很明显,朱高煦是在拿无知当个性,一门心思地要把自己给作死。既然这样,那就满足他的这个愿望吧。同年八月,朱瞻基经过综合考量,为避免重蹈当年李景隆的覆辙,决定御驾亲征。大军行动迅速,不几日就到达了朱高煦的老巢乐安。朱高煦本以为侄子会派个有经验的大将征讨,多有小觑之心,但当他听说皇帝亲自来和自己算账时,顿时慌了手脚。同样慌了手脚的还有他的那群乌合之众。这帮人当初去参军,就是为了有口饭吃。现在朱高煦要造反,成功了还好,万一(应该说是一定)失败了,别说没饭吃,连用来吃饭的脑袋都有可能保不住。所以在朱高煦竖起造反大旗的那一刻,他们就拿定主意:你朱高煦可以不做忠臣,但我们却要做良民!这就比较尴尬了。而更尴尬的是,一些腿脚麻利的人居然提前在脚底抹油,准备开溜。不过当他们回头与老板朱高煦挥手拜拜的时候,却发现朱高煦不见了。然后很快就有消息传来,说朱高煦害怕自己成为战利品,已经抄小路偷偷溜出城池,向朱瞻基投降啦!闹剧就这样草草收场,还好没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不过事情并没有完,因为朱高煦同志接着又演了个搞笑的续集。我们都知道,朱高煦干的是造反的工作,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所以别看他是龙子龙孙,该罚的还是要罚的,否则难免会引起别人效仿。然而朱瞻基确实是个厚道人,尽管很多人劝他杀掉朱高煦,但他还是没有照做,只是将其软禁在西安门内的逍遥城。这真算是仁至义尽了,可惜朱高煦没有领情。有一天,忙完工作的朱瞻基突然想起了他的这个叔叔,便去看望他,看他是否习惯这种高墙内的平淡生活。谁知还没聊两句,朱高煦不知是出于什么心理,突然恶作剧似地伸出一只脚将朱瞻基钩倒在地。朱瞻基吓了一跳,还以为朱高煦想与他同归于尽呢,赶紧爬起来躲到安全区域。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朱瞻基不是兔子,他是跺一下脚,老虎都犯怵的君王。记得有个社会学领域的专家曾说过,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招惹这两种人:一种是老实人,一种是手握生杀予夺大权的人。不幸的是,朱高煦不仅同时招惹了这两种人,而且是用极为羞辱的方式招惹的。朱瞻基终于愤怒了,他突发奇想,便下令用一口三百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罩住,想给他一个深刻的教训。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朱高煦半刻都不肯消停,居然咬着牙将铜缸顶了起来,摇摇摆摆像个断头的刑天似的四处乱窜。这哪里是在受罚,简直是在示威,仿佛在说:“来,臭小子,看你二叔给你表演顶缸!”朱瞻基彻底愤怒了,他派人将铜缸按住,然后在缸上堆起很多木炭,点火燃烧。几分钟后,朱高煦总算是服了——不,是熟了。#朱瞻基怎么死的那么早#
9、1426年8月,朱高煦被装进一口的大铜缸中,周围布满了熊熊燃烧的柴火,将铜缸烧的通红,里面的惨叫声也此起彼伏。他死都不明白,自己举兵造反都能被朱瞻基饶命,如今仅仅是绊了一下朱瞻基,就要被酷刑折磨而死。这是什么情况呢?为何朱高煦后会是这种死法呢?这其实也怪不得朱瞻基,实在是他不作死就不会死。朱高煦在家排行老二,此前朱棣已经有了长子朱高炽,在那个封建时代,立嫡立长的规矩也让朱高煦难以登上皇位。他的性格与大哥朱高炽温和憨厚的性格不同,他从小就争强斗狠,不喜欢学习,整日舞刀弄枪,到处欺压百姓。这种性格在他爷爷朱元璋面前也毫不收敛,因此朱元璋十分厌恶他这个孙子。以前朱元璋还会耐心批评他几句,但是朱高煦屡教不改,以至于朱元璋彻底放弃了他。不过这对朱高煦来说无关痛痒,毕竟此时他的父亲也只是一个藩王,作为藩王的儿子,教养好不好无关痛痒。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在驾崩前,朱元璋曾下旨让各地藩王不需奔丧,各自驻守封地,以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旨意虽是如此,但除各地藩王不许入京外,别人也没说不让去。于是,朱棣就派遣他的儿子朱高煦前往京城奔丧,另一方面还要他打探京城的消息。朱高煦表面答应的很干脆,可到京城后他依旧游手好闲,整日在京城玩耍。他的舅舅徐辉祖看到后,劝诫了他一番,没想到朱高煦竟怀恨在心,半夜盗走了徐辉祖的宝马。这让他的父亲朱棣大发雷霆,本想重重惩罚于他,可还没等他回来,朱棣就被朱允炆的削藩令被逼造反,朱高煦因一身武艺被封为前锋官,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在造反行动中,燕王朱棣于白沙沟与朱允炆的军队大战,但是寡不敌众,即将兵败,这时只见朱高煦率领几千精兵奔袭而来,朱棣的危机也就被解除了。等到东昌之战,朱棣决策失误,被围困于城下,这时还是朱高煦率兵前来救援,引开了敌军,使得朱棣脱险。几次救援后,朱棣看到了朱高煦的英勇,想到他长子朱高炽身宽体胖,而且多病,心中便有了别的想法,对朱高煦更加注重。朱高煦此时深受父亲朱棣的器重,行事便更加肆无忌惮,可这无疑是消磨掉了朱棣对他的好印象。再加上朝臣们的极力劝谏,等到朱棣登上帝位后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一朝梦醒,但是他不想去偏远的云南就藩,于是苦苦哀求朱棣,朱棣想到他在起兵过程中几次三番的拯救自己于危难之中便心软了下来,不在执意让他去往云南。在京城,朱高煦也没有安分守己,他先是要了天策卫作为自己的护卫,此后不断增加护卫规模,更是多次挑起事端。他的这些举动被朱棣察觉到后,朱棣心里明白,朱高煦意在染指皇帝之位。为了不让兄弟相残,朱棣先是下令让他去青州受封,见他拒不接受,便又下令让他去更近的乐安州受封,并且亲自前去催促。朱高煦无奈终只得前往封地就藩,但他内心对皇位仍不死心。等到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即位。朱高煦内心虽有反意,但是一直等不到好的时机,只得按兵不动。朱高炽从小就体弱多病,上位一年便病逝了,恰逢太子朱瞻基此时不在京城,朱高煦觉得时机已到,便派人在京城附近埋伏,准备半路劫杀朱瞻基,可惜朱瞻基早就预料到会有埋伏,早早便乔装打扮回到了京城。等到朱高煦反应过来,朱瞻基早已登上了皇位。朱瞻基即位后,面对着朱高煦,他还是很念及亲情的,先是厚赏朱高煦,对于朱高煦的意见也是言听计从。本以为这会让朱高煦放弃夺位的想法,没想到朱高煦反而认为朱瞻基如此做法是懦弱无能的表现。终于,内心的欲望再也压制不住,朱高煦决定效法朱棣起兵造反,只可惜准备不足再加上他不得民心,造反行动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他全家也被抓,朱瞻基不忍杀他,只将他贬为庶人,囚禁于京城西安门。此后更是时常探望他,可谓是仁至义尽。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朱高煦用他的愚蠢举动深刻诠释了这句话的意思。造反如此的大罪,失败后能够活着便已是大幸,可他却趁着朱瞻基前去探望他时,出脚将朱瞻基绊倒,令朱瞻基颜面大失。朱瞻基震怒,决心处死朱高煦,这便有了开头那一幕,朱瞻基架锅烧烤朱高煦。其实朱高煦这一生也能安稳走下去的,但是他不知收敛自己的坏脾气,不懂得进退要有度,一生自负,终究造就了他悲惨的结局。参考文献:《明史》作者:暮#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10、公元1435年,正月初一,明宣宗朱瞻基发布诏书,命令停止下西洋。2天之后,他就重病去世了。从此以后,明朝再也没有组织下过西洋,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就此绝迹。但是查阅史料可以发现,明宣宗朱瞻基本人是支持下西洋的。在他做皇帝期间,发起了郑和的第7次下西洋。在他去世前3个月,还下了诏书,命令官员继续准备下西洋的事宜。而这封停止下西洋的诏书发出来的时候,明宣宗已经病得起不了床了,连元旦的朝拜大典都是由太子出席。因此可以相信,这封诏书不是明宣宗本人的意思,而是身边的大臣用他的名义发出去的。明朝的文官,对下西洋的壮举深恶痛绝。自从明宣宗这个可以压制文官的皇帝去世后,第8次下西洋的准备也被停止了。后来明宪宗想再下西洋,连航海图都找不到。为什么明朝的文官这么痛恨下西洋呢?这要从永乐皇帝朱棣时期说起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朱棣登基3年后。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有人说是为了宣扬国威,有人说是为了开拓海外市场,还有人说是想建立海上秩序。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也没有找到足够的史料依据。然而,下西洋的损耗却是实实在在的。朱棣期间,郑和6次下西洋,引发了明朝的财政危机,属于“赔本赚吆喝”。造船、给各国的赏赐、在各国采买物资、养庞大的下西洋人员,都是巨大的花费。并且,下西洋还不是朱棣期间一个大工程。他五征漠北,迁都北京,打安南,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为了补充经费,朱棣滥发宝钞,导致大明宝钞在朱棣期间比在朱元璋期间贬值了80倍。而下西洋得来的大量珍宝,都归了宫廷使用,没能回馈官员和百姓。反而下西洋带回来的大量胡椒和香料,堆在仓库里用不完,被当做官员工资的一部分,一发就是50年,直到明宪宗时期,终于把这些东西发完了。这些胡椒和香料实在太多了,对于官员而言,卖又卖不出去,自己用又用不完,相当于是被克扣了工资。两方面因素的叠加下,明朝的官员自然是对下西洋不满。早在朱棣末年,明朝就已经无法承担下西洋的消耗,朱棣不得不下令,暂停下西洋。等到朱棣去世之后,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一登基,就下令彻底停止下西洋,下西洋的相关人员也全部撤走。接下来,明朝开始休养生息,并迎来了“仁宣之治”,国力开始逐渐恢复。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在登基6年之后,再次派遣郑和下西洋。这是郑和后一次下西洋,也是明朝官方后一次下西洋。同时,这也是明朝七下西洋里,分支航线多、覆盖面大、航行范围广的一次。然而,这也是下西洋这项壮举后的余晖了。就在这次航行中,郑和去世。没过多久,支持下西洋的朱瞻基也因病去世了,年仅37岁。去世前3个月,朱瞻基还下令准备明朝的第8次下西洋。然而在他还躺在病床上的时候,身边的官员就迫不及待地以他的名义停止了下西洋所做的准备。在他去世当天,又以他的名义发出遗诏,再次重申停止下西洋。多年之后,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打算再次派遣都指挥使马云下西洋,被官员反对,只好不了了之。朱瞻基的孙子朱见深继位之后,下令调取当年郑和的航海资料。官员们提前一步把这些资料都藏了起来,明朝再一次下西洋的尝试还没开始就宣告失败。大明王朝终究还是错过了海洋。【红黑有话说】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远航,比郑和晚了87年。哥伦布的远航,发现了新大陆,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对西方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而郑和的远航,却局限于永乐、宣德两朝,连航海资料都没能留下来。如果明朝的皇帝和官员能多一分高瞻远瞩,能平衡下西洋的损耗和利益,历史的轨迹会不会截然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