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用借代手法抒情的诗【100句精选短句合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07-16 09:13:17 浏览

宋词中用借代手法抒情的诗

1、A.词的上片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主要通过视觉形象构成一组连续不断的影像,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2、01辛弃疾:少年不知愁,现在愁在心间的对比形象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5、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人谁许①!

6、这首诗中“无情是台城柳”是议论,诗人说“台城柳”“无情”,是拿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朝豪华作对比,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它堆烟叠雾,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在这里,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

7、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在苏轼看来,人生在世犹如飞鸿,充满了不可知性,人生踪迹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然在一块雪地上留下了爪印。待鸿飞雪化后,一切又都不复存在了。然而,它毕竟飞过了,飞鸿踏雪的轻盈,不计何处的洒脱,惊鸿一瞥的浪漫,还有那翩然来兮的无悔,飘然归去的无迹,这就是苏轼理解的优美人生态度!

9、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常用的古文借代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以部分代全体。例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鳞”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体的鱼。第二种是以特征代事物(人)本身。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布衣”本指没官职的人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第三种是以具体代抽象。例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见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丝和竹来是制做两种乐器的原料。因而可以代指乐器,这里代指音乐。第四种是人名代本体。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10、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11、A.全词采用散文化笔法,所写有歌舞之欢、沦陷之乱、恢复之志、凯旋之思,当年、而今、来日,事情交织,纷至沓来。

1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13、比喻句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三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会因比喻形式上的差异而不同时出现。从形式上分,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和比兴等。

14、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分正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15、A.前二句通过“隋堤”展示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图景,寄有依依别情。

16、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

17、(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8、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常鳞用的古文借代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以部分代全体。例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鳞”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体的鱼。第二种是以特征代事物(人)本身。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布衣”本指没官职的人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第三种是以具体代抽象。例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见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丝和竹来是制做两种乐器的原料。因而可以代指乐器,这里代指音乐。第四种是人名代本体。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19、(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20、在诗词中获得永生的风流人物——高考古代诗歌:写人诗词鉴赏教案(下)14首诗歌艺术手法解析

21、(5)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

22、①空间意象: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

23、D.“看君斩将更摹旗”一句,照应上阕中的“要君诗”,“看”“斩”“搴”三个动词连贯而下,形象感强。

24、【宋词中用借代手法抒情的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25、深秋时节含泪给远人写信

26、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7、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28、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29、(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30、手法:用典、夸张、比喻、时空结合、衬托、拟人

31、“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2、对比手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每当我读起这首诗的的时候,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苏轼尽能将景、史、情融为一体,真是令世人赞叹不已!

33、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34、(4)前两句是列锦,以碧苔青青、翠叶藏莺、柳絮飘飞之景点染出一幅秀美明丽的初夏风光图,写足了春色的娇娆媚人。

35、小学考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36、对山间恬静、安详美景的喜爱表达一种隐逸的愿望。

37、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38、(3)上片多为写景,下片多为抒情议论。

39、用典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借古讽今是引用典故以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的心声,

40、肖像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结合、视听结合:“罗带双垂画不成”正面写琵琶歌女的服饰,“殢人娇态轻盈”,正面写琵琶歌女的容貌。“酥胸斜抱天边月”,侧面写琵琶歌女的胸脯,“玉手轻弹水面冰”,侧面写琵琶歌女的琵琶声,圆润清脆而悦耳。

41、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42、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哪种比喻,请说出其本体。

43、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44、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45、神态动作描写:娉娉袅袅,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那美丽的倩影,给人以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

46、(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47、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48、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49、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50、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5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53、CD(C项运用的不是夸张,应是拟人修辞。D项“阅人物、渺渺如沤”意思是“历史名人像水泡一样地消逝了”,言外之意是现在要靠你大显身手了。而下片开头四个三字短句意思是“襄阳的人物凤雏。卧龙早尸骨已朽;蛟渚、鹿门等遗迹也已色彩暗淡,不比当年了”。一方面表明襄阳是大有作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人物;一方面表明那已成为历史陈迹。)

54、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55、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56、渲染、烘托、对比、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57、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58、(诗词微塾)平仄、用韵及对仗

59、【宋词中用借代手法抒情的诗】(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60、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61、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62、白话译文: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长江水随天流去秋色无边际。极目眺望北国崇山峻岭的风景,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仇恨,就好似碧玉发簪和螺形发髻。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吴钩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栏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

6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64、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感官描写(视听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绘形、嗅觉、味觉、触觉)、角度变化(远近高低俯仰)、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描、细节描写等

65、(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66、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67、(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68、所谓借叙抒情,指诗人对某事或某人充满激情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熔化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借叙述来抒发自己难以遏止的感情。如崔国辅的《怨词二首》(其一):

69、(诗词微塾)传统词曲中的格律

70、韦诗的N:首联先写“实”,写自己“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71、情感:由昼到夜的寂寞独居,借东篱赏菊抒怀人之情,百无聊赖的闲愁,重阳独酌的清愁,刻骨相思的离愁。闲愁、闺愁

72、小学考纲+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

73、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7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唐代李白《夜宿山寺》

75、试结合全词赏析后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艺术表达果。(4分)

76、(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77、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78、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79、(析)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80、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81、《阳关曲·中秋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82、动作描写: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彰显的是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的形象。

83、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84、点击后面链接查看《锦囊英语妙记》的书讯

85、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86、05苏轼写美人,“我”隐身在词中,寄寓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87、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88、谁筑诗墙高十丈,直上,看君斩将更搴旗。歌舞正浓还有语,记取,须髯不似少年时。

89、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比用典对偶互文双关顶针设问反问反语通感反复排比烘托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即使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用典抒情(借古抒怀)描写手法:(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白描(3)渲染(4)描写角度(5)动静结合(6)虚实结合结构形式:铺垫卒章显志统领全文承上启下章法技巧:赋比兴衬托表达技巧,一般是指表达方式、抒情方法、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布局谋篇。写作方法一般指联想、想象、象征、衬托、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写作方法就是写作手法。

9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9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2、点染点:重湖叠巘清嘉;染: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93、家长的好帮手,学生的福音书!

94、用“绿”代指树叶,用“红”代指花。

95、(注)①许:赞赏、信任。②黄阁:宰相官署,借指宰相;紫枢,宋代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使。③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开幕府,置僚属。

96、(2)间接侧面,借助美人写自我:

97、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98、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形、声、色等方面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99、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谿头。

100、(2007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