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怎么死的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12 19:01:20 浏览

公孙衍怎么死的

1、古代信息、交通的不便造成了苏秦的不幸。等到苏秦来到咸阳的时候,秦国的政治环境已经物是人非,孝公已死,商鞅因得罪新君被杀。秦惠文公刚刚杀了商鞅,从心底厌恶游说之士,虽然勉强接见了苏秦,但根本没有听他意见的心思,这样的谈话可想而知。苏秦好不容易来到秦国,当然不肯轻易放弃。他回到秦国的旅馆,将历史上三王五霸夺取天下的计谋权术加以总结,写了洋洋洒洒十余万字,再次上书给秦王,结果却依然是石沉大海。苏秦转而采取曲线进攻,他找到秦相国公孙衍,希望得到他的美言推荐。公孙衍对苏秦的才能倒是有所了解,可惜此人心胸狭窄,害怕苏秦将来危害自己的地位,因此不肯帮忙引荐。苏秦多方设法,在咸阳又呆了整整一年多,却始终不能如愿。这时苏秦的行资接近用完,万般无奈,苏秦只好收拾行囊回家。

2、帝国东出之际群雄虎视眈眈谁主沉浮。张仪后一次走上秦国朝堂,昔日风华绝代的他已变的白发苍苍,赢荡为他搬来一把椅子。他心中愧疚,而大秦更对不住张仪。他的夫人也是秦人,却死在了秦人的手中。一个大臣站了出来,说凶手尚未抓到,岂能说就是秦人所杀。他还把张仪入秦这些年的所有功劳都变成了他的罪证,并请赢荡立斩张仪。我去你的乌龟王八蛋。张仪缓缓站起身来,向赢荡告辞,望着他那沉重的背影,赢荡有些不知所措。所幸还有几位秦臣向他行礼送行。世道如此悲夫张仪,赢疾带了无数财宝为他送行。张仪不免唏嘘。天下人皆说他是倾危之士,谈笑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却不知他连自己的妻子都护不住。当年他孤身入秦,是赢驷赢疾两人对他万分照顾。无论自己犯多大的错,赢驷都会义无反顾的罩着他。如今赢驷走了,他也该走了,否则留在秦国的或许就是一具尸体了。他回了魏国老家,算是见了母亲后一面。当年若非母亲逼他离家,他又何能有今天这般成就,他成全了秦国,却从没有好好孝顺过母亲。等他真正的想对母亲尽孝的时候,母亲却无福享受了。世道如此悲夫张仪,好在他还遇到了昔日的老友公孙衍。犀首隐居于此,儿子也已成年,开了一个小酒肆了却余生。醉酒的两人演绎起了张仪初入秦的时候,那时的两人是多么的意气风发,天下列国在其眼中不过是玩物而已。一人曾佩戴五国相印,而另一人则以一己之力对抗五国。少年寒窗苦读,壮年列国漂泊,家远人单困辱尽尝。纵然拜将入相也终有尽时,名士暮年一样孤零。两人再次举杯,敬张子横强扫六合,敬犀首合纵锁函谷。张仪公孙衍,岂诚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熄。两人的落幕,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真正合纵连横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接下来的战国,进入了更加焦灼的状态,进入了那个无尽征伐大规模混战的时代。

3、读史记有感(42)秦併六国~纵横家的历史地位纵横家其实就是谋略家,外交家,演说家。分为合纵与连横二派,合纵就是把除秦以外的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其代表人物苏秦;连横就是对六国分化瓦解,威迫利诱,各个击破,其代表人物张仪。苏秦张仪出自于一个师傅鬼谷子,学术水平差不多。他们没有道德信念,出仕的目的只是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什么爱国情怀,百姓的生死温饱,在他们的心里根本不存在。与法家的商鞅,韩非子一样,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他们都在一段时间里取得过辉煌的成功,但后二人的下场都并不太好。二人相比,张仪的成就更长远一些,在实施连横之策的这段时间里,秦国变得更强大,为秦併六国又前进了一大步。相对来说,合纵的难度要大一些,要把六个国家合成一股力量很不容易。各国除了共同对付强秦这个共识之外,还有各自的私利,经常明争暗斗,甚至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有的还暗中与秦国勾结,让秦国渔翁得利。苏秦比张仪早出道,失败也早,他是被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派人杀掉的,他的事业也因此夭折。苏秦死后,张仪才真正开始在历史舞台上一展身手,他向秦惠公献上了完整的连横之策:先与魏楚亲善,出兵三川,堵住什谷与屯留一带的道路,进攻韩国的新城,宜阳,将军队开进洛阳,声讨周天子的罪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回头进攻魏楚,迫使天下诸侯都害怕秦国,使秦国成为天下霸主。尽管秦惠公并未完全采纳张仪的全套计划,但在实践中张仪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被任命为秦相国。后来秦惠公死了,太子即位,太子向来不喜欢张仪,许多大臣联名弹劾张仪。张仪怕成为第二个商鞅,去秦入魏,当了魏国的相国。一年后去世。苏秦张仪的成功,使天下的读书人效法,魏国的公孙衍,苏秦的二个弟弟苏代,苏厉,还有周,楼缓之流,纷纭而起,遍于天下,专以诡辩诈术一争高下,多得举不胜举。纵横家就此成为了诸子百家中的一大流派。当今世界中美俄欧争夺世界的话语权,主导权,纵横学派中的一些精华与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4、大秦帝国的十大国君。大秦帝国的十大国君下。·第六位是秦孝公赢渠梁,任用商鞅变法大大的增加了秦国的国力,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第七位是秦惠文王赢驷,19岁继位史称秦惠文王,在位27年的时间,惟有张仪联合六国,吾有公孙衍、司马错北伐义渠西平八蜀,有效的削弱了六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八位是秦武王赢荡因举鼎而死,在位期间大的功绩就是攻占了秦国的军事重镇,宜阳打通了秦军进出函谷关的通道。·第九位是秦昭襄王赢稷,在位65年的期间,灭东周结束了周王朝的800多年的TONGZHI。·第十位是秦始皇赢政,统一了六国,在中国的历史上DIYI个实现大一统的王朝。书同文车同轨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流,后世尊称为千古一帝。#公孙衍怎么死的#

5、魏国和齐国签约了,后来齐国违约了,魏王生气,想要派人去暗杀齐王。公孙衍是大将军,他摇摇手说:“大王,暗杀太可耻了。要对付他,让我带兵二十万,把齐国打得落花流水,让齐国去后悔吧。”季子是文官,也想抢功劳,摇摇头说:“打仗才可耻,我们七年没有打仗了,现在打仗前功尽弃了。还是让我去跟他讲和。”华子听了,说:“主张打仗的,是制造是非捣乱的人;主张讲和的,也是制造是非捣乱的人;我现在偏向任何一方,也是捣乱的人。”魏王听了,糊涂了,问:“那我应该怎么办啊?”宰相惠施来了,惠施说我给大王介绍一个人,叫代谏人,请他来给大王开导开导。代谏人说:有一只蜗牛,两只触角打架,打架打了十几天,再怎么打,也只是蜗牛的两只角而已。从天地整个看起来,和齐国争,和这个蜗牛的触角有什么区别。你一烦恼,将军说要打仗,文臣说要讲和,别人说都是在捣乱。弄到后,不是要天下大乱吗,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代谏人,代为进谏的人,是庄子的笔名。庄子和惠施是终生辩友,不过惠施怕魏王赏识庄子,让庄子做宰相,自己做不成,就让庄子称做“代谏人”去劝说魏王。庄子并不想做宰相,还讽刺惠施说他那个宰相的位置,在他看来不过是死老鼠的腐肉,才不稀罕呢。这样庄子才见到魏王,对魏王进行了劝说。不管庄子是不是真的不想做宰相,他这个雄辩的才能还是很厉害的,搁现在,估计到辩论赛上,能做个“打遍天下手”的辩手了。当然,关键的是,他把他的思想写了下来,写成一个个小故事,生动有趣,是个妙人儿。

6、帝国东出之际群雄虎视眈眈谁主沉浮?大魏王就要死了,一生勉强还算英明的他竟然落得如此下场。魏国背弃盟约,趁秦齐两国交战之时偷袭,致使秦国大败。面对前来问罪的秦国大军,魏嗣彻底慌了。现在的魏国是人心惶惶,无数官员百姓都想着如何能逃出魏国。魏嗣下跪求惠施相救,这事也不能完全怪他。张仪是秦国用的反间计,公孙衍将计就计才大败秦军。秦国是狗急跳墙才对魏宣战。也知道现在魏国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弑兄杀弟逼父退位的禽,但他对魏国也是一番苦心一腔热血。如果惠施能助他退敌,他宁愿不要这太子之位,此生再也不回大梁。行了我的太子殿下,如此危局发发牢骚也就罢了。还果真置国家社稷于不顾?再说这祸是他闯下的,他离开了谁来收拾这个烂摊子。魏嗣还委屈上了,现在的惠施也只能再去劝劝大魏王了。眼下魏嗣方寸已乱,文臣武将各怀鬼胎,能收拾这局面的也只有魏王了。魏嗣把大魏王软禁,他还怕魏王理政后处置于他。王上果真要杀你何须等到今日。你以为换了王廷侍卫王上的诏令就出不了宫了吗?那就太幼稚了,他没有处置你。实在是虎毒不食子。魏嗣跪在大魏王面前请求恕罪。大魏王若是不恕他的罪,恐怕他早就死了好几次了。大魏王深知魏嗣的秉性,未达目的不择手段,但念在他都是为了魏国。大魏王不让昏庸的太子赫主政,不让傀儡的公子高夺权,直到此时魏嗣还是说他并非贪恋王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魏国不受欺辱。大魏王提醒他,治国用才不能不择手段,不能像他一样刚愎自用,错失良才。这几十年来魏国在他的手里由强变弱,魏国的领土大片丢失。魏人的尊严被踩在脚下,儿臣定当发愤图强夺回失地。由你去说了,可眼下的秦使该怎么去打发?魏嗣准备等犀首回军以后,联合齐国共同攻秦,这就轰走魏使,与秦国开战。大魏王连呼不可现在只能请罪割地进贡珠宝。这种丢人的事,还是他来吧,这或许也是他后一次丢魏国的人了。他叫来了御史大夫和史官,让史官记下魏高是被敌国奸细所害,与魏嗣无关,他死之后由太子魏嗣继承魏国王位。御史大夫遵了命,但史官却不敢曲笔真史,那大魏王也只好后再杀一次魏国的忠臣了。都杀了杀。魏嗣没有杀了这个史官,因为他不惧千夫所指,更不怕遗臭万年,他只要魏国强大,魏国不再受辱,公元前318年,一代雄主魏惠王去世。太子魏嗣继位,是为魏襄王。他本想遵从父王的遗命割地退敌,但归国的公孙衍极力反对。因为此时的魏国已经不需要再向秦国低头,以前合纵失败是列国惧秦。但这次秦国常胜之名已破,再拉起合纵大军便不费吹灰之力。这次也不再是简单的三晋合纵,而是有燕国和楚国的五国合纵。魏嗣问他有没有把握,公孙衍没有回答,只是问他秦国打魏国一个和五国合起来打秦国。他更喜欢哪个。犀首公孙衍终于要迎来他人生中的无上巅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个佩戴五国相印的传奇男人。

7、一波刚平一波起,合纵之盟再现裂痕[可怜]《资治通鉴》演绎-30周显王三十六年,苏秦面对会盟各国国君座次问题,提出了的解决方案:首先,让没有称王的赵、燕、韩称王,这样一来,在规格等级上六国齐平。对于已经称王的楚、齐、魏来说,他们当然乐见大家一起乱。毕竟从道理上来说,这是僭越。对于未称王的三家来说,乘这个机会称王,不需要一个个诸侯国去知会,这是多好的机会。接下来,苏秦简单阐明了合纵的策略,希望大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要太计较。地大钱多的就多出点,座位也就排前面一些。这样一来,大伙都没有意见。后,会盟总得有盟主。这事由赵国挑头,所以理论上赵国坐第一个位置。大伙一听,也纷纷觉得在理。赵肃侯很开心,提议由苏秦来总管这件事,就得给他权力。于是,六王一起封苏秦为“纵约长”,兼六国外聘宰相。有各赐黄金千两,良马十乘。苏秦这下得意了。俗话说『人生得意须尽欢』,每个人对『欢』的定义不一样。苏秦的『欢』就是要恶心一下秦王,谁让他当初不用自己。于是,苏秦修书一封,用挑衅的语气告诉秦惠文王:我苏秦组织了六国,很快就要把你秦国搞掉。曹操说苏秦张仪哪有什么道德可言,说得一点没有错。在他们心里,只有自己,哪有国家?唉,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苏秦偏偏喜欢作。本来事情好好的,苏秦偏偏为了自己一时之欢,要去节外生枝。秦王也不是吃素的,看了来信,就对公孙衍言简意赅地说:整他。公孙衍当然喜欢打打杀杀,于是建议道:合纵之策,是赵国首先支持苏秦的,我觉得我们就先教训一下赵国吧。秦惠文王说:好,打赵国。他们君臣一番对话,可急坏了旁边的张仪。他可是过只要苏秦在就绝不让秦国攻赵的。于是,他马上开始信口雌黄:现在他们六国才歃血为盟,热乎劲还没有过去,你去打为首的赵国,不是让他们更加团结么?依照他们的盟约,你一旦开战,其他五国从四面八方打过来,我们秦国现在有能力全线开战吗?秦王想想也对:那不打了。公孙衍也急了:他们才会盟,具体事情都还没有讨论好,趁机打乱他们不是好么?秦惠文王听了,觉得也对:好,打赵国。张仪明明知道公孙衍讲的是对的,但他为了自己对苏秦的承诺,不惜继续忽悠秦王:我还有更好的办法去瓦解他们,为什么要伤筋动骨用次的办法呢?秦王一听有好办法,让张仪赶紧说说。张仪于是说道:好的办法就是拉拢他们当中的人,让他们互相猜疑。如果他们内部互相不信任,我们在想办法让他们互殴。趁这个时机,我们秦国加紧建设。等他们互相打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就去收割,一边恐吓一边逐个击破,一统天下指日可待,何必要我们自己去打得那么辛苦呢?秦惠文王听了,顿时觉得眼前一亮:好,就按先生的策略来。我们不打赵国,那我们怎样去分化他们呢?看着在旁边急得说不出话的公孙衍,张仪松了口气,娓娓而谈:离秦国近的,就是魏国,远的就是燕国。魏惠王跟燕文去世,继位者与其他四王感情还不够深。我们把这两个国家拉拢一下,在中间的四国就会慌张,会猜疑。“可是,我们怎么拉拢他们呢?”,秦惠文王着急地问道。“这个简单,我们前面不是打过魏国吗?现在还他几个城池以示友好就可以了。燕国过去不是想娶秦国公主吗?现在答应他们就好了。其余的不必多说。”,张仪胸有成竹回答道。这样就能达到分化合纵之盟的目的,当然比出兵作战省事多了,也省钱多了。秦惠文王自然乐意:好,就这样搞!魏国本来挨揍就挨怕了,现在秦国来示好,当然高兴。马上也把一个公主许配给了秦国太子。而燕国,虽然离秦国远,但是想到如果跟秦国亲近,齐国也不敢怎么欺负燕国,于是也欣然应允。各怀鬼胎,自私自利的盟约注定不会长久!秦国这一番骚操作,立马让赵王很不舒服。马上把苏秦找来,臭骂一顿:你看你搞的合纵之盟,听起来很,但还没开始,魏国、燕国就开始跟秦国亲近,你是怎么约束大家的?苏秦一听,知道自己的小人之心惹祸了,赶紧辩解道:合纵之盟是要共同抗秦。如今秦国并没有侵犯我们哪一国,只是跟魏、燕例行交往而已。我们的盟约没有规定不能与秦国交往啊!苏秦的辩解让赵王越发生气:共同抵抗不就是要统一行动吗?魏、燕这样做,没有跟大伙商量过就不对!我们的盟约没有规定不能与秦国交往就是你这个合纵长的失职!赵王言辞如此犀利,苏秦知道自己如果不摆平魏、燕,不要说合纵之盟作废,就是自己的身家性命估计也不保了。该怎么办呢?我们下回继续。感谢朋友们的支持?。我近期出差在外,每天只能写一点点,还请朋友见谅。[作揖]#公孙衍怎么死的#

8、#历史# #历史开讲#战国时期游士遍地,就像现在求职的大学生一样。商鞅是游士里的佼佼者,他在秦国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一直稳居秦国高层,并毫无保留地为秦国奉献。结果由于商鞅在权力核心的地位太稳了,被上任的新老板给撸下去了。商鞅的死让全天下找工作的游士明白了,干得再好,成果也都是老板的。自己只是个打工仔,找个好老板,多赚点工资才是正道,没有必要为了伟大的政治理想把自己的小命搭进去,于是一群纵横家就此粉墨登场。纵横家既不属于某一学派,也不是一个政治团体,而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看似无原则无底线的纵横家,为什么在乱世中不仅能获得重用,还能左右国家的兴衰呢?因为他们靠的就是纵横术,这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屠龙之术”。纵横术是由合纵与连横两块思想组成的。合纵,就是六国为了抵御秦国,结盟成一道贯穿南北的纵线,堵死秦国向东的出路;连横,就是以西方的秦国为起点,向东联合诸侯,形成一道连接东西的横线,破坏六国联盟,使秦国入主中原。战国时代七国大乱斗,每个诸侯都想结盟,毕竟单打独斗太累。但结盟的情谊很难长久,每个国家都想找能和自己玩得来的结盟,可惜每个诸侯国都心怀鬼胎,就算有和自己玩得来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在国际事务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许多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今天搞合纵,明天搞连横。纵横术和现在的外交学很类似,我们看外交家在国际社会纵横捭阖,利用自己的智慧与谋略,既能让两个亲如兄弟的国家反目成仇,又能让两个彼此仇视的国家携手发展。然而,战国时的纵横家与现在的外交家有一个本质区别:外交家搞外交是为了祖国的利益,而纵横家搞外交是为了一己之利。纵横家明确地知道自己只是打工仔,只要国君能给足待遇,去哪国上班都无所谓。一旦待遇下降,纵横家立马两脚抹油,带着核心机密跑去竞争对手那儿上班。魏国人公孙衍是战国初代的纵横家,他起初在魏国混,而且混到了高级职务—犀首。自从在马陵之战大败后,魏国从天下首屈一指的大国沦落为三流小国。对于公孙衍来说,这如同从上市公司的副总一下子跌落成小商铺的伙计。 公孙衍为了给自己谋个更好的出路,决定跳槽。他瞄准了新崛起的秦国,这是一家发展势头良好的公司,能吸引全天下的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公孙衍从前辈商鞅身上看到了商机。只要认真努力,无论是底层员工还是高级经理,在秦国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回报。公孙衍怀揣着秦国梦来到了秦国。他在魏国高层混迹多年,掌握了魏国的核心机密,所以他一到秦国,秦惠文王乐开了花。公孙衍立刻被任命为大良造,成为秦国的二号人物。为了报答新任老板,公孙衍决定给老板来个大惊喜,让他得到梦寐以求的河西地区。自从进入战国时代以来,秦魏两国就在反复争夺河西地区,两国势力在河西地区犬牙交错。为了把魏国势力从河西彻底清除出去,公孙衍决定对魏国发起雷霆一击。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力大跳水,在与秦军的对峙中处于下风。魏惠王只能派大将龙贾在河西地区修长城,其中雕阴是魏军重点防御的军事重镇。公元前330年,带路d公孙衍率领秦军发动雕阴之战。 担任过犀首的公孙衍了解魏国长城的弱点,所以战役进行得很顺利。魏军四万五千人被全歼,将军龙贾被俘,河西地区大部分被秦国拿下。打得顺手的公孙衍没有停下脚步,他又带着秦军跨过黄河,攻占了河东的大片魏国土地。魏惠王无力对抗秦国的攻势,割让15座城池,并将势力退至崤山以东。战略要道崤函道从此落入秦人手里,秦国不但占领了大片土地,更打通了秦国东进中原的崤函道,从而实现了数百年来东进中原的梦想。并不满足于此的秦人又在崤函道上修建了威武雄壮的函谷关,这成为秦国坚固的大门,将崤山以东的来犯诸侯拒之门外。大胜回朝的公孙衍成为秦国万众瞩目的焦点,得到无数赏赐,公孙衍跳槽之后,迎来了职业生涯的辉煌,他的故事影响了无数有梦想的人。但是公孙衍没想到的是,他的跳槽故事激励了许多人,但同时也给自己培养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这个人就是魏国人张仪!从而拉开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纵横家时代!

9、公元前三三四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现在的山东滕县东南)会见,互相承认对方是“王”,可说是合纵的初步尝试。当时的魏相惠施主张联齐,让魏东方的安全得到保障,以便专心抵抗西面的秦国。后来公孙衍再进一步,在公元前三二三年提出魏、韩、燕、赵、中山互相承认称王,那就是想搞东方各国大联合——合纵了。公孙衍是合纵的第一个代表人物。与公孙衍同时而相对立的是张仪。张仪是连横的代表人物。公孙衍和张仪都是魏人,公孙衍还在秦做过大良造,领兵打败过魏军。说也有趣,公元前三二九年,张仪从魏到秦,公孙衍也从秦到魏,两个人一来一往,后来竟成为两大对立运动的代表人物。这种人,在诸子百家中,也有个名目,叫做纵横家。张仪原来是个地位低微的“士”。他起初在楚国找出路。因为贫穷和品行不好,人家少了东西,便把他当做贼,打得他遍体鳞伤。老婆怪他,若不读书游说,怎会受此羞辱。张仪并不正面回答,只张开口来,叫老婆看,问她:“看我的舌头在否?”老婆说:“在。”张仪便说:“那就行了! ”张仪这样的纵横家,的确专靠一张嘴吃饭。他在秦受惠文王任用之后,经常到别国去进行活动,用动听的词令引诱对方钻进秦国的圈套。张仪的活动常见成效;公孙衍的工作远不如他,常碰钉子。上面说到的“五国相王”,就受到张仪的破坏。他出去会见齐、楚的大臣,同五国唱对台戏。第二年,他跑到魏国,居然活动到让魏罢免惠施、用张仪为相的地步。他要做到这一步,必须叫魏惠王相信联齐毫无用处,不如亲秦,使魏秦能够和平共处。不过骗人的鬼话终究要被人看穿,张仪进一步就吓唬惠王,要他对秦国唯命是听,惠王当然不肯听他。公元前三一九年,魏驱逐张仪回秦。公孙衍受齐、楚、燕、赵、韩支持,做了魏相。《史记》、《战国策》等古书说有个苏秦挂六国相印,显然是这件事的误会。苏秦的年龄比张仪小得多,可说是下一辈人,传说苏秦、张仪同学更是根本不可能有的事。公孙衍也没有挂六国相印,是魏一国的相国,不过其余五国都支持他而已。这年,魏惠王死了,襄王即位。下一年,公孙衍组织了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推楚怀王做纵长。五国合纵,其实只有三晋出了兵。他们攻函谷关失败,就分别退回本国。所以,头一次合纵没有取得什么效果。是不是公孙衍的本领不如张仪呢?这也不见得,问题在于合纵确实难搞,列国不容易齐心。燕离秦很远,在战国中期,并没有反秦的要求。齐是东部沿海地带的大国,三晋位于齐、秦的中间,齐也并不感觉秦的威胁。楚和秦是有利害矛盾的,但长时期以来,与魏敌对时多,合作也有困难。韩、魏受秦的威胁,搞合纵的要求迫切,但一旦发现远水不救近火,不免要向秦乞求妥协。张仪一心注意中原,见公孙衍的合纵失败,便主张攻韩通周。这却未免过于性急。惠文王听司马错的话,先取巴蜀。张仪也领兵参加了灭蜀的战争。张仪对秦大的功劳是劝楚怀王绝齐。公元前三一三年,他到楚国,劝怀王和秦结亲,使秦、楚永为兄弟之邦,断绝与齐的联盟,表示秦愿意把商、於之地(商,现在的陕西商县东南;於,现在的河南西峡)六百里送给楚国。楚怀王相信张仪的话,群臣也都为六百里地向怀王道贺,只有陈轸一人反对。陈轸说:“秦之所以重视楚国,原因在于齐楚联盟。如果与齐断绝往来,楚国就孤立了。秦为什么耍送六百里地给孤立的楚国?张仪回秦,必然赖掉他的诺言。我们既失掉齐这个盟国,又与秦发生冲突,必然两面受敌。为大王着想,不如向齐国打个招呼,假装断交,派人跟张仪前去,等商、於之地到手,再真的联秦绝齐,不给,就继续执行联齐的政策。陈轸提出的办法,极为稳妥,怀王却一句都听不进。他立即与齐断绝往来,派一个将军跟张仪到秦,接受割地。张仪到了秦国,假装从车上跌落,脚部受伤,三个月不能上朝。楚怀王等得心焦,以为秦怀疑楚是否真正绝齐,竟派人到宋国去,在宋公开谩骂齐王。齐宣王大怒,向秦提出改良关系的建议。张仪见时机成熟,才上朝办事,接见楚使者,说有封邑六里,要送给楚王。楚使者说:“我奉命接受商、於之地六百里,从来没有听到过六里的话。”张仪只是一味抵赖,说是楚王误会了他的说话。怀王听到使者还报,恼羞成怒,命将军屈 攻秦,想用武力夺取商、於之地。商、於在汉水支流的丹水流域。秦军在阳(丹水北岸)大破楚军,斩首八万,俘获屈 等七十多个将领,进而占领楚的汉中,即汉水中游一带的地方。怀王又恨又急,调集新军,进行反攻,刚到蓝田,便被秦军打败。这蓝田并不是离咸阳很近的陕西蓝田,而是湖北钟祥西北面沿汉水的一个地点。当时秦军占领楚汉中郡,已深入楚境,楚军反攻失败,只得屈服求和。

10、开挂的纵横家没有节操...今天,我讲个牛人,公孙衍,苏秦张仪同时代的人,我一直奇怪,他的成就明明与苏秦张仪一样,为什么名气差很多,也许仅仅是因为名字不好念....公元前360年,公孙衍在魏国阴晋出生。但公孙衍很小就到秦国参军,战国时啊,是哪国人仅仅意味着向谁交租而已,爱国主义还不存在(楚国比较特殊,有机会专门讲一下)这个公孙衍啊,历史上把他归为纵横家,很有道理,可初,他可是靠拳头说话的....公孙衍战功赫赫,凭借军功,30多岁就获得高级别的爵位大良造。公孙衍任大良造后,率领秦军向魏国发起了进攻。魏国割让阴晋—公孙衍的家乡,之后,公孙衍率军进攻河西,魏惠王割让河西.....此时的魏国,已经极度衰弱,魏惠王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收了钱的公孙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魏国躲过了灭国之祸!当时,秦国的第1高官是相邦樛游,他年老,即将离世,而公孙衍有希望成为下一任相邦。公元前328年,相邦樛游去世了,可刚来的张仪凭着一张得啵得啵得的嘴,成为新一任相邦......这让公孙衍大失所望,他跑了,先到魏国,然后去燕国和赵国,再去齐国,一顿得啵得啵得,游说他们联合打秦国,奇迹发生了,燕国、赵国、齐国,魏国4个国的先后把相邦职位交给了公孙衍.....公元前317年,公孙衍又去了韩国,率领羸弱的韩军挡住了外号为“智囊”的秦国名将嬴疾.......公元前311年,齐、燕、赵、韩、魏听说张仪和武王有矛盾,都纷纷背叛了连横政策,又恢复了合纵联盟,由公孙衍担任纵约长,并且担任这5个国家的相邦。牛逼吧.....可是,公元前309年,张仪死了!公孙衍毫不犹豫地丢下一堆相印,回到了秦国,秦国也毫不犹豫地让他当了相邦....节操啊,碎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