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宣布当爸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13 16:21:10 浏览

王阳明宣布当爸

1、王阳明不是圣人,曾国藩也不是!心学的宗师王阳明曾说过:“心软之人一生穷”。他的人生哲学就一个字“狠 ”,两个字就是“无情”。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有意思的人,后世有许多的伟人都受到他的影响。据说王阳明在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成为一位圣人,这是很反常理的。曹操在自己晚年时就回顾自己的一生,说自己当初做公安局长的时候,没有想到自己后来会成为魏王,只有一点点小的志向,想报效国家。但后来随着自己的事业越做越大,野心也跟着一步步膨胀。不只是曹操,几乎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相似的心路历程,谁能到自己将来会成就如此大的一番事业呢?可王阳明不一样,他一开始就把目标定为了圣人,但他并不是一个早慧的孩子,相反,幼时的他还十分的“愚钝”。王阳明学会说话很晚,一直到5岁都还不会开口叫爸爸妈妈,这可把王阳明的父母急坏了,自己不会是生了个哑巴吧。带着王阳明看遍了医生也查不出毛病,后无奈只能寄希望于算命先生。算命的看过王阳明以后,笑着摸他的头,说之所以王阳明不肯说话,是因为名字取错了,王阳明很聪明,可惜仁德不行,所以要父母将他的名字从“王云”改成“王守仁”。改了名以后,王阳明果然开口,而且十分之聪明,不仅能文还能武,在他15岁甚至还试图给皇帝上书出主意,“指导”国家如何镇压起义军。当然,这些事情虽然奇,但在要成为圣人这个目标面前还是小打小闹。王阳明也明白想要超越前人就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道理。当时接近圣人的人就是大儒朱熹了,朱熹的主张就是格物致知,这个理论有点类似于实践出真知,你想要了解某物就去“格”某物,后就能达到致知的效果。王阳明深以为然,于是他也按照朱熹的指导开始格物,可就在跟朋友在竹林里“格”竹子格了几天,格到眼睛都红了以后,王阳明觉得这不是获得真理的办法。朱熹的理论没有问题,但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下,“格”的手段不足,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被“格”出结果来。但不管朱熹的理论对不对,王阳明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得干点事实,不能整天游手好闲的溜达。王阳明决定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只有当了官,自己才能一展拳脚,不管当圣人的条件是什么,总是得干出点事来,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只是科举之路,王阳明走得并不顺利,考了三次才考上,在几十年的为官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想法和做法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想得很好,做不到就都是空的。所以王阳明把自己的思想称为“知行合一”,这是人生的高追求,怎么想就怎么做,怎么就怎么想。王阳明的思想以及他的功绩,也让他在后世成为了中国历史两个半圣人中的一个。

2、提起王阳明,大家想到了什么?开挂的人生,军事鬼才,伟大的哲学家,当然还有知行合一。特别是知行合一四个字,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他从三次传奇的经历中提炼升华出来的。这第一次经历就是古代的高考,在1472年,王阳明出生,他爸是南京吏部尚书,小阳明可以说是手里拿着官印,嘴里含着金钥匙,家里要啥有啥,重要的是老天爷还给他了一身盖都盖不住的才华。人12岁上私塾,14岁就给皇上写信,当时就下定决心要上战场为国除力。虽然这开局整的装备都是大满配,但他却一上考场就跳链子了。这第一次落榜,第二次继续落榜,这老爸脸上有点挂不住了,大儿子呀,平时你不都挺能耐的吗?这咱们家庭条件也还可以,不应该啊?知道你行,你倒是行,给我们看一下呀。王阳明一听这话,哲学范儿就上来了,说了一句,你们那是以考不上为耻辱,我是以考不上还上火为耻辱,不就是落榜吗?多大点事儿,就我这实力,不吹牛,下次一定。果然,这次王阳明那是真的知行合一了,礼部会是直接拿下了第二名。的好成绩,随后又在决赛圈金榜题名,可以说是从挑一的考场上杀出了一条血路。后的王老师也变得更加坚信,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实践才能出真知。这就是他的第一次历练,而第二次历练更为惊险,三个字总结就是被刺杀。在走上职场的王阳明,那是的多面手万精油,在工部搞过市政工程,在刑部做过司法诉讼,在兵部抓过社会治安,还有各种剿匪,可以说是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可万万没想到,在一次工作汇报当中,不小心给得罪了当权的大太监,挨了大板子胖揍不说,还被发配到了西南鸟不拉屎的地方。本来想着到了偏远地区旅旅游,混混日子也不错,正好再搞搞自己的哲学教材。可老太监压根就没打算放过王阳明,那是派出一批大内高手连追杀,大有不弄死他誓不罢休的气质。不过这王阳明可不单单只会纸上谈兵搞学术,他还是个真正的实践派,要不怎么能叫知行合一呢?眼看着大风大浪中,王阳明的船就要被杀手堵住了,于是自己急中生智,搞出了一个自杀投河的假现场。然后又去借了个船,逃之夭夭,终在经历了千难万险后,终于到达了被贬的目的地,这个地方就叫龙场一战。在这里,王阳明有大把时间思考人生,他把毕生所学总结升华,然后融会贯通,终建立起了流传后世的知行合一理论体系。这个阶段被后人称为龙场悟道。而到了11519年,开悟的哲学大臣王阳明终于迎来了人生的第三次历练。平凡。因为他在兵部历练过,所以在平定叛乱这一块,那确实是有两把刷子,所以朝廷这里也一直把它当镇国之宝来用,一旦出了大事,没人能镇得住的时候,就把王阳明给请出来。恰好这一年宁王发动了叛乱,正好王老师把附近经过,心想着顺带手就把宁王给办了,于是直接给自己安排上了评判项目总经理的位置,整个评判只用了区区35天,活捉宁王本想着怎么的也能挣点项目激励、年终奖啥的,但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这时的皇上想亲自下来摘桃子,新闻通稿都是圣上自封威武大将军,南下平乱,深情叛导。王阳明一看这形势有点。咱提成也别要了,不能跟领导抢功劳啊,于是顺水推舟,宣布自己胆囊炎犯了身体不适,终他功劳拱手相让。自此之后,王阳明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那就是剿匪平乱并不能改变世界,立言讲学才是救事之本,并留下了一句话,凭山中贼易,凭心中贼难,所以知行合一才是正道。于是到了公元1521年,王阳明回到老家绍兴,创办了阳明书院,广收门徒,传播心学,并与学生们一同留下了名垂青史的神作传习录,这就是王阳明的哲学人生。当然,这次本帖是应邀参加了我的人生哲学活动,鄙人才疏学浅,讲的有什么不足之处,还望多多包涵。

3、朱厚照为什么是明朝牛逼的皇帝???为啥这样说?第一,朱厚照15岁就继承了皇位!!其手腕比朱元璋,嘉靖还狠!!第二,朱厚照不怕文官,彻底摆脱了文官的控制!!第三,朱厚照任人唯贤!!任用了李东阳,杨廷和,王阳明等贤明宰相!!使得大明国力蒸蒸日上!!第四,朱厚照能御驾亲征!!打得蒙古小王子哭爹哈娘!!并亲手斩杀蒙古士兵一人(历代绝无仅有)第五,朱厚照能诛杀奸臣!比如,刘瑾,就被他割了3000多刀!第六,朱厚照修建了“豹房”使得那些腐朽的大臣拿他无可奈何!!#​我要上头条# ##微头条日签#

4、王阳明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童年时爷爷对他的教育。王阳明6岁之前都不开口说话,家里人都很着急,甚至有人怀疑他是不是有什么病;而爷爷王天叙不这么看,他坚信自己的孙子不是一般人,坚信有一天他能够一鸣惊人。王阳明快6岁时,有一天,王天叙铺开笔墨纸砚,打算练字。他随手写了“大学之道”四个字,写完之后在那儿念叨,可一直没有下文。这时候,旁边那个五年多来一句话都没说过的王阳明以为爷爷忘词了,突然大声朗读起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一家人全愣住了,这个孩子五年多都不说话,一张嘴不是叫父亲母亲,而是背诵儒家经典《大学》,这还了得?王天叙惊喜万分,再问王阳明一些其他经典名著,结果他张口就来。问他怎么学会的,他说爷爷平常带他在身边,爷爷天天在那里背诵、朗读,他耳濡目染,早就记在心里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上行下效,潜移默化才是好的教育的方式。自从王阳明开口说话之后,他读书不仅过目不忘,而且精力超人,涉猎很广,甚至有点多动症倾向。对此,他的父亲王华很不以为然,而且引发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矛盾;而爷爷王天叙则很以为然,对这个孙子百般疼爱。王阳明七、八岁时,疯狂地迷上了象棋,每天不是在下象棋,就是在下象棋的路上。父亲王华看到这一切,觉得他“不务正业”;他实在看不下去了,训斥王阳明他也不听,就让夫人趁着王阳明睡觉时,把他的象棋棋子、棋谱一起扔到河里去了。等到王阳明发现时,那些心爱的棋子们已经沉入河底了。为了纪念他的那些棋子,王阳明还写了一首诗——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父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车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从这首小诗可以看出,王阳明有极高的天赋。父亲王华自己很优秀,对王阳明要求也很高,想让他一心读圣贤书,将来能够考中状元,光宗耀祖;而王阳明的志向,不是考中状元,而是能够建功立业,光耀千秋。和儿子在志向上的矛盾,王华经常和王阳明起冲突。每当他理屈词穷时,就想对王阳明动用手段;每当此时,疼爱孙子的爷爷王天叙就会跳出来,先是劝说,如果王华不听,他也拿出当爹的劲儿来。王华是个大孝子,后实在没办法,只好落荒而逃。虽然王阳明小时候很“叛逆”,无法跨越父亲那座山;但是,爷爷王天叙对他的疼爱,给了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在读书之外的其他爱好上也能够发挥特长。作为今天的父母,我们也要像王阳明的爷爷王天叙学习,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和成长规律,用耐心的陪伴,给孩子创造宽松的环境,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相信的力量,用爱的智慧去推动孩子成长。#教育听我说# #情感点评大赏# #读书#分享生活化的心理学知识,做有温度的自媒体人;我是@心理讲师初雪 ,喜欢可以关注我。(图片源于网络|侵删)#王阳明宣布当爸#

5、有人把唐伯虎和王阳明一起比对,因为两人都有名,而且唐伯虎只比王阳明大两岁,属于同一时代的人,比对的结果是面对人生的挫折,王阳明得罪刘瑾被追杀,能够置之死地而后生,龙场悟道,将心学发扬光大,后又文治武功,终成一代圣贤,而伯虎兄,年轻时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神秘卷入科场舞弊案后便心灰意冷,开始混迹于烟花柳巷,纵情声色,于功业毫无建树,因而王阳明更伟大,而伯虎兄意志薄弱,没追求。这种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他们两个人的身份本身就有差距,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当朝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资源背景深厚,王阳明本身也是科举考试的成功者,也是进士,虽然不如他爹,二甲第七,也就是全国第十,被贬时已是朝廷的兵部武选司主事,正六品官员,而且是肥差,他本人能参与朝廷纷争并直接得罪刘瑾,那就说明他已有相当的背景、资源和影响力,纵使落难被贬有被黑掉的风险,但他还在体制之内,朝廷风云变幻,还有大把的机会可以翻身,反观伯虎兄,虽然祖上也有当官的,但他父亲只是一个酒馆的老板,在那个年代,商人的身份是低的,伯虎兄虽然才名远播,但身份也就是个解元,也就是个举人,根本还没有正式进入体制,不入流,卷入科考舞弊案,更是当头一棒,终身不得入仕,试问在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一下子人生没了奔头,身负才名,却再无出头之日,这个打击是大的。是,那有人说他可以做个隐士、可以著书立说,但人各有志,年代不同,不被主流认可的伤痛,非此时的我们可以体会,他选择在苦闷中及时行乐,未尝不是无奈的挣扎,他也想做一些事,也曾欣喜的去做了宁王的幕僚,期盼着一点微弱的光,可造化弄人,有时生活就是要你暗无天日,这宁王他要造反,伯虎兄并不糊涂,工作可以不要,命不能不要呀,既然生活要把我的希望和尊严抹个精光,那就裸奔装疯吧,这一刻他得有多么绝望,或许恍惚间,仿佛这疯也并不是装的。曾期盼着有价值,没了利用价值,反而躲过一劫,被送走了,落魄而终。而后来王阳明以智者之姿,强者之态平定了宁王叛乱,更进一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在人生的舞台上近乎。说到底,这不完全是有没有意志的问题,这是原生阶层、主流环境、时运和认知的综合结果。好在在伯虎兄书画双绝,得以让后世知道他的才华意气还有转身时豪爽而苦涩的笑声。功名之下的风流,亦是功名;落魄之时的风流,只剩风流,奈何。

6、我就随便说了下现在的社会现状,结果一堆人喷。你喷也没事,都拿王阳明来比喻郭麒麟了,这就不对。老郭比不上王守仁,郭麒麟给王阳明提鞋都不配。一个被人称半个圣人,你来和郭麒麟比!整的我真是无法去表达!就如今的现状,先不说孩子怎么样。就先说牛比爹这事。你不承认,我也没招。有个好爹,好背景的家庭,真的就能让你少走多少年的路。也有凭自己努力得到了很多,但是终究是少数。但是真遇到现在文凭过剩的年代,一个好的位置几千人竞争,出了自身的能力外,另一个就是背景狠爹了!前几天一个视频说的多真,招聘6个编辑要本科的,来了6000人应聘。这是岗位不够的问题吗?这是文凭过剩的事!多少送外卖的是高文凭的,很大原因就是有文凭拿不到该文凭的工资,只能去送外卖。国企,央企的按资排辈一个萝卜一个坑,不会不懂吧!你想熬出头,时间能证明你!首先我不是说我没好爹,本身我就没有心思去争什么,也不酸别人多好,我一没车二没房,别人买车买房,我从不羡慕。只是说下现在社会和几十年前的社会不同了,别还沉迷在努力学习有好文凭就能出人头地。再三年前我一个朋友小迪,再澳洲就是双博士学位,就已经告诉我,中国以后的出路不是学历多高,而是蓝领技术有多强!一手就指出了,有技术比有文凭好找工作!并且薪资是不低的。很多人应该有感触。他在澳洲的薪资就没木匠类蓝领工资高,虽然哪里人工比国内高,但是这些年大家心里应该清楚,手艺涨幅啥样吧!就是张雪峰都说了,30年前大专都包分配。现在呢,你不考研,遍地本科你没优势!所以有孩子的,有背景的,你可以走文凭,家里能起到助力作用。没背景的家庭,好是走蓝领专业技术的。个人想法不代表全部!不针对某人,就事论事,一个观点而已!

7、读了两天《王阳明大传》,很多内容没记住,所以只寥寥写几句。王阳明出生时,家里人梦见有位仙人驾祥云而来,就给他取名王云,到五岁仍不说话,此时有一位云游的和尚说了句“如此好娃,只可惜道破了玄机”。后来,祖父给他改名王守仁,便开口说话,九岁便能做诗文。十五岁时,到五溺时期,就是找不到方向,开始尝试五种东西。首先,学侠客精神;接着,学打仗,开始骑马、射箭、练武;再接着,学词章;(他文章很厉害,后来打仗时候,靠文章就能招降很多人)后来,学神仙,学打坐(17岁结婚,洞房花烛夜还在铁柱观打坐入定)后,学佛学,参禅悟道(说有一禅房里有一坐化的僧人,房门关着,不让人进。但王阳明不怕,就推门进去了,还觉得很亲切,据说是他的前世。所以有了著名的“五十前王守仁,推门还是关门人”)18岁时去江西上饶拜访了大儒娄谅,娄谅对他讲“圣人必可学而至”,这句话一下子让王阳明坚定了信心,明确了做圣人的目标。所以孔孟从此成为他心中的偶像,他就一直在学着他们。王阳明年轻的时候特别好学。他学朱熹格物,朱熹经常说,“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就是所有道理都蕴含在草木当中,你只要把这一个物给格透了,这个世界的原理你就搞明白了。然后和小伙伴一起去竹林里格竹子,格了十一天,差点死了,整个身体快崩溃了,啥也没格明白。然后他觉得朱熹这套东西不行,就向外求,在外面的东西里寻找事物的道理,王阳明觉得这事太费劲,做不到。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二岁会试失败。二十五岁再去考的时候,又失败了。这一次就糟糕了。因为他爸爸是状元,这么牛的人的后代。所以言论就起来了,纨绔子弟啊什么的就出来了。后来他的朋友就说,你难道不觉得羞耻吗?你不觉得难过吗?王阳明当时很淡定,他说,“世皆以不第为耻,我以不第动心为耻”。二十八岁重新参加科举考试,这次成功了,进士及第。然后又参加殿试,被点中第七名,这就有个官可以当了。所以他基本上二十八岁开始进入仕途。一开始就是做那些判案子的事,他那位置叫云南清吏司主事,二十九岁的时候在刑部负责审案子,所以人家把他叫做王主事。这个时候周围边疆开始乱,开始少数民族入侵。当时的明朝没有什么办法,基本上打得乱七八糟的,根本就打不过人家。王阳明就给皇帝上书。他写的一个特别有名的叫《边务八册》,虽然没有被采用,但此中可以看出他的战略家的能力。王阳明一直也没有停止过对心的修炼。在他三十三、三十四岁的时候,他突然想明白了,佛老不行。就放弃了对佛老的追求,专心地学习儒家,学习孔子的圣学精神。他三十四岁的时候出事了。朝廷里边有一个大坏蛋,叫刘瑾。大家知道八虎之乱,就是刘瑾这个大太监带着八个坏太监,他们把皇帝包围在里边,一天到晚干坏事。这个刘瑾确实是蛮坏的人,他抓了很多好人,下到大牢里边去。王阳明觉得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有良心和责任,他就上书给皇帝。这些信都是被刘瑾先看到的,皇帝根本看不到。刘瑾他们拿这个信一看,说行,抓,就把王阳明抓了。抓了以后仗责四十,打得严重,王阳明中间几度昏死过去,然后流放贵州龙场。王阳明在流放龙场的路上经过杭州。在杭州的一个寺庙里边休息的时候,来了两个人。这两个人说,王主事,有事跟你谈。王阳明说,我身体不好,走不动。他们说,走不动也得走,我们俩扶你走。就把他绑架了,架起来就往河边拉,就要杀他。这是刘瑾派来的两个杀手,负责杀了王阳明。商量了半天死法,就让王阳明投河。王阳明走到河里边,他觉得那人离得远了,肯定跟不过来了,拿着大石头扔河里边,然后就顺着河漂走了,他自己可能也会游泳。后辗转漂到了福建,从福建上了岸。后来王阳明就从福建漂上来,漂上来后,有一天爬到个道观里。在道观里碰到一个道人,道人说,你终于来了。二十年相约在海上相见,果然就在这儿出现了,然后两人叙叙旧。然后王阳明就回趟家,又走去龙场,到了贵州龙场。贵州龙场是个什么地方呢?让他当龙场驿的驿丞。听这个名字有点像现在的招待所所长,但不是。为啥呢?因为那边就没有招待所,那边连房子都没有,让他到那儿就是等死。王阳明说,到那个地方以后,就是山里边,完全是大山,周围都是野人,说的话都不懂,能懂得说话的人,就是可通语者,能够跟你说话、能听明白的都是朝廷的罪犯,都是亡命之徒,亡命之徒都被流放到这儿来建设边疆。所以他就整天跟这帮亡命之徒,和土人们生活在一起,搭了个茅草棚。王阳明在这个地方找到了桃花源的感觉,就是远离了政治中心。刘瑾一时半会儿也没有派人来杀他,虽然刘瑾还在,刘瑾也知道他没有死。这个是悬在他头上的一把剑,他老觉得反正肯定会出事,有这种精神压力。但是周围的环境很好,所以他就开始种种菜,弄弄花草呀,跟野人们聊聊天,给野人们上课、教书。能够稍微学一点的人,他就给他们上课、教书。#王阳明宣布当爸#

8、28岁的王阳明确实很青涩,在《陈言边务疏》里对皇帝说:为大臣者外托慎重老成之名,而内为固禄希宠之计。小王的大致意思是,那些大臣们看起来老成持重,其实就是为了拍马屁捞好处。如果看了全文,王阳明的话说的还是狠的。有意思的是,彼时只是工部的基层小官,王阳明居然能跟直接上书给皇帝。明朝这一点值得肯定,虽然上疏被忽略了,打了水漂。但是,王阳明升官了。后来,成了刑部主事的王阳明似乎并没有被人刻意为难,一方面可能是他的状元爹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明朝有一段时间里,广开言路的惯例是存在的。

9、王阳明饥寒交迫,他走到一处寺庙请求借宿,那和尚冷着眼,将他上下打量一番,砰的把门关上。王阳明无奈往前走,在破庙里睡了一晚。第二天和尚见到他,大惊:你居然没被老虎吃掉?当时朱厚照皇帝昏庸无能,导致大权再次落入宦官头子刘瑾手中。刘瑾对反对过他的文官开始血腥报复,其中忠臣蒋钦到了锦衣卫的诏狱之中,仍然坚持上书要求皇帝处死刘瑾,刘瑾怒不可遏,对蒋钦3次施以重刑,活活把一代忠臣打死了。如此血淋淋的镇压,把朝廷命官吓坏了,大家面面相觑,虽愤恨于刘瑾乱权,然而终究压下了那口气,谁也不敢出声了。一时之间,万马齐喑,整个朝廷黑云笼罩。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兵部小官员站了出来,公然反对刘瑾乱政。他就是王阳明。旁人不解,问他,“之前大家一起上的时候你不说话,现在大家都怕了,不敢说了,你反而站出来了,你不怕那宦官把你打得血肉横飞?”王阳明凛然道,“之前人多,多我一个不多;但现在,人人良知被泯灭时,那少我一个便少了!”枪打出头鸟,毫无疑问,王阳明这个举动为自己招来了祸患。刘瑾当即命人把他抓了来,拖到午门狠狠打了四十大板。注意,这不是隔靴挠痒的打,而是扒了裤子的打。王阳明是个养尊处优的状元公子(他爹王华是状元),细皮嫩肉的,这40大板把他打得血肉模糊,更要命的是,刘瑾随后把他丢进了锦衣卫的诏狱。这场诏狱使得王阳明的生活一下子从天堂到了地狱,起初王阳明也觉得人生顿失光亮,生命似乎已变得毫无意义。但很快他就想起了古代偶像,“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于是王阳明把注意力转到了周易上。幸亏有周易,王阳明才从那暗无天日的诏狱中活了下来。刘瑾看他竟然还没死,又把他贬到贵州龙场做驿丞。当时的贵州毒虫遍地,基本上流放到那的人都死了,刘瑾的“用心”昭然若揭。王阳明的家人朋友都很担心他,王阳明却笑着安慰他们,“龙场环境再差也总比黑狱好吧,起码能见到阳光...”王阳明拖着病体离开了北京,他绕道浙江,想回家看看年近90的祖母,毕竟他这一去就算能侥幸活下来,也不知何年何日再归家了,而祖母还能有几年的日子呢!可是刘瑾不让他如愿。刘瑾估计是怕王阳明真的在龙场中活了下来,以免夜长梦多,他干脆派出杀手,试图在半路上解决王阳明!王阳明走到杭州时,感受到了四周潜伏的杀机。他心想,我若是不死,定然难以摆脱这些恶人,干脆“死”给他们看好了。王阳明用了一招金蝉脱壳的法儿,就在锦衣卫快要追上来的时候,他赶紧把提前准备好的绝命诗和衣物放在岸边,造成投河的假象。锦衣卫以为王阳明真的葬身鱼腹了,便回刘瑾那儿复命去了。王阳明躲过了追杀,辗转流落到了福建武夷山。他又累又饿,在大山里兜兜转转找不到出路。突然看到有一座寺庙,他兴奋地赶上前去敲门,敲了许久。那扇门才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儿,一和尚从门里探出半边脸,他把王阳明上下打量了一番,未等王阳明开口,便迅速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王阳明再敲,那门却没有打开过了。他没办法,只得继续往前走,幸好在不远处又看到了一处破庙,那破庙全是灰尘,只有一个香案。唉,王阳明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只求有个庇护所在而已。王阳明累极了,趴在香案上便睡着了。在半梦半醒之间,他好像觉得有一只老虎在他身旁转悠,不过他太乏了,懒得睁开眼睛,就这样一觉睡到天亮。他睁眼一看,昨天那个把他拒之门外的和尚正死死盯着他,“你..你昨晚居然没被老虎吃掉?”王阳明这才顿悟,难怪这和尚昨天不肯收留他呢,原来是为了让行人到这破庙中过夜,好半夜被老虎吃掉,然后第二天早上,和尚再来这儿顺走这些财物...这和尚的心肠可谓歹毒!不过他看老虎都不吃眼前这个人,料想此人必定不简单,要不然怎么连老虎都不吃呢!于是便恭恭敬敬地把他请回寺庙。王阳明在那座寺庙里,意外遇到一个二十年前有过一面之缘的老道士!老道士一看到王阳明就笑着说,“二十年前曾见君,今来消息我先闻。”王阳明把境遇都跟老道士说了,老道士问他打算怎么办。王阳明万念俱灰,想要找个深山老林隐居,以逃避世事。老道士说道,“你自己是可以逃掉,可是你的父母家人呢?刘瑾会放过他们吗?”这话戳中了王阳明的心坎,家人永远是他的软肋,他不能将亲人置于火坑。不管刘瑾怎么迫害他,既然朝廷贬他为龙场驿丞,那这就是君命,君命不可违,后王阳明还是决定去龙场赴任。到了龙场,王阳明的人生才算真正到了谷底,没有房子住,那就住山洞;和当地人语言不通,没人陪说话,那就放声歌唱...面对艰难困苦,王阳明总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赞]

10、新婚之夜,17岁的王阳明撇下妻子,偷偷跑到道观里打坐。岳父闻言大惊,赶紧派人请他回来。王阳明却一脸疑惑:“找我干啥?”岳父几乎说不出话来:“你刚结婚,还没入洞房啊!”王阳明恍然大悟:“哦,我都忘了这件事。”说完,王阳明起身跟着岳父走了,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大家都知道,这位从京城来的新郎官是个大怪人。王阳明出身书香世家,世代为官。据说祖上还有一位名人——王羲之。而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更是明宪宗时期的状元,荣耀非凡。有这样的背景,大家自然对王阳明赋予厚望,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王阳明他爹是状元,王阳明将来怎么着也至少是个进士吧?为此,王家特别重视王阳明的教育,请来了很好的先生教导他。可是没多久,王家人发现,王阳明不好好读书,反而一天到晚喜欢舞枪弄刀。明代朝廷以文抑武,走武官这条路,远比不上读书。好在,王华并没有责怪儿子,只是对他说:“我带你去关外走走吧。”王华带儿子去的地方是居庸关。明成祖朱棣在时,这里曾经很太平。然而此时的居庸关,时常有蒙古骑兵经常出没。王华原本只是想带着儿子来开开眼界,没想到,过了几天,儿子却一本正经的对他说:“父亲,我已写好了上书准备给皇上,只要给我几万兵马,我就能平定关外!”王华一口茶喷了出来,顺手拿起身边的东西就朝儿子打去,一边打一边骂:“我让你狂,让你狂!”被打蒙的王阳明消停了几天,又找到王华:“父亲,我错了。”王华十分欣慰,儿子终于醒悟了。可还没等他开口,王阳明接着说:“之前那个想法确实不切实际,我的志向应该是做圣贤!”这会王华气得连打人的力气都没了,思来想去,他打算给王阳明寻一门亲事,想着儿子结了婚,会沉稳一点。于是在江西找了亲家,让王阳明过去择日成婚。王阳明的岳父对他很满意,特意把婚礼张罗得很隆重,中途王阳明出去溜达了一圈,走到郊外的道观时,被吸引了进去,不但和道士聊了很久,还打起了坐,完全把结婚之事抛到脑后。直到次日一早,岳父找上门来,他才想起这事。1489年,18岁的王阳明带着妻子返回京城,王华欣喜的发现,儿子终于不再每天一个奇思妙想,而是认真朱熹的书。想必是他懂得了家庭的责任,终于肯踏实求取功名了。可没多久,王华发现,王阳明除了读书,还经常跑到后院的竹林里,死死盯住竹子发呆。王华好奇的走过去,问:“你在干嘛?”王阳明头也不回,答:“我在格物!”所谓格物,就是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通过穷究事物原理来获得知识。原来,他读书根本不是为科举,还是为了做圣人。然而努力了半天,王阳明没有格出什么,反倒是被一场严重感冒打到,并留下了肺病。躺在病床上的王阳明心里产生了一个疑惑:到底这条路能不能走通?还没等他想明白,王华等不及了,再这样下去,王家的脸要丢进了。他给儿子下通牒:我以后不管你研究什么,你只要考中进士,爱干嘛干嘛。王阳明同意了,他一边准备科举考试,一边继续学习兵法,朝着文武双全的道路坚定前行,期盼着有一天,报效国家。二十八岁那年,他金榜题名,取得二甲好成绩。从此,正式走上明朝。【云读历史】王阳明是明代史上绕不开的人物,他的身上有太多闪闪发光的标签。他是文学家,作品《瘞旅文》被收录在《古文观止》中。他是出色的军事家,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打败了谋乱的宁王。他更是了不起的思想家,所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利益了无数后人,后来的首辅徐阶更是对他心服口服,甘愿成为王学的传人。但回过头来看他的成长史,才发现牛人如他,也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而这些不被人理解的特点,如果能妥善引导,也能成就一番事业。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王阳明,但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可以优点,倘若给予耐心或足够的发展空间,说不定小小的种子也会长成参天大树。你怎么看?关注我@云读历史更多有趣的故事,等着说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