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老婆是谁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15 15:43:00 浏览

包拯的老婆是谁

1、包拯60大寿时,宾客朝他道贺,他却悲从中来:“我断子绝孙,何乐之有!”闻此言,守寡多年的儿媳猛然抬头,竟转头离席,半响,抱来一个两岁孩童,扑通跪下:“这是您的儿子,小叔子已经两岁了。”不仅宾客一脸震惊,就连包拯和妻子董氏,都是面面相觑。这孩儿从何而来?在不久之前,包拯还因为上奏请求宋仁宗早立太子,差点触怒龙颜。宋仁宗一向仁慈,即使包拯铁面无私时常因为各种事情,和仁宗争论不休,还喷了仁宗一脸唾沫星子,仁宗也不曾怪罪。无子,是悬在仁宗的一根刺。他并非不想立太子,而是迟迟等不到亲生儿子。好不容易盼来两个皇子,却又接连夭折。直至于宗室之后赵宗实两度被立为太子,又两次被送出宫,受尽嘲笑。宋仁宗第一次对包拯没好气:“依爱卿看,立哪个合适呢?”包拯自然察觉到仁宗的不快,这时候他说的一番话,让宋仁宗再也不好发作:“臣自知无能却身居高位,请求官家早立太子,也是为了国家社稷。官家这般反问,分明就是怀疑臣有私心。老臣已经快60岁了,儿子孙儿都早逝,立谁当太子,于我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说,这事刺痛了宋仁宗,同时也揭了包拯的伤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拯一生,娶过两妻一妾,发妻李氏早早过世,没有留下一儿半女。直到续弦了董氏,才让包拯在35岁那年,终于迎来的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包繶。因为包拯铁面无私,仁宗十分信赖,因此包繶5岁时,宋仁宗便给封了一个太常寺太祝的职位。因为包拯身居要职,为朝廷做了不少贡献,是宋仁宗身边的大红人。包繶天资聪颖,又有父亲悉心教导,这样的人生应该前途无限的。包繶19岁时,包繶娶了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为妻,两人情投意合,琴瑟和鸣,很快崔氏便怀孕,小日子甜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婚后第二年,包繶便暴病身亡。这时的包拯已经54岁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不已。幸运的是,不久,崔氏生下遗腹子,是个男孩。包拯稍感安慰,对这个孩子寄托了许多期望,亲自给他取名为包文辅。但不幸又再次降临在包家。这个孙子在5岁那年早夭,包家顿时断了后。包拯开明,不忍心耽误崔氏一生,一直劝她再嫁,从此就将她当成包家女儿对待。但是崔氏坚决不肯,她认为,公公是天下人敬仰之人,她要代夫行孝。包拯夫妇深受感动,也无可奈何。这样一来,为包家延续香火一事,竟然又落在了59岁的包拯身上。识大体的董氏坚决要让包拯纳妾,并将丫鬟孙氏安排给包拯做妾。只是这个孙氏,却是个上不了台面的女人,不仅没有前两位妻子的贤淑温婉,甚至仗着年轻,责任重,十分跋扈,动不动就耍性子。相处了一阵子,包拯经常被她气得差点背过气,加上年纪大了,自知子嗣无望,便做主,将孙氏送回娘家,从此男婚女嫁,各不相干。万万想不到,孙氏回到家才知道,自己怀孕了。而倔脾气的她也决定打掉孩子,让包家后悔去!但这事,却被时刻关注孙氏动态的崔氏发现了。她不仅天天给孙氏送补品,并苦口婆心规劝:这个孩子如果生长在包家,必定是前途无量。孙氏一听,内心有点动摇。十月怀胎,果然一举得男。崔氏给了孙氏一大笔钱,将孩子偷偷抱回自己的院子抚养。因为知道包拯的性子,怕他因为生母孙氏而迁怒孩子,崔氏一边静心抚养着小叔子,一边一直在找机会跟公婆说明此事。虽然这孩子是自己的小叔子,崔氏还是倾尽自己的关爱来对待。很快,眼看着孩子已经快会走路,而包拯的60大寿也在即,崔氏还找不到机会说明,暗暗心急。这才出现了开头那一幕,在包拯发出了心酸感慨后,崔氏心知时机已经成熟,这才抱着孩子出来,跟公公坦诚了孩子的存在。包拯大喜,苍天竟然待他不薄,给他60岁寿礼送来如此一份大礼。于是便为这个小儿子起名为包綖,后改名包绶。遗憾的是,包拯年事已高,陪伴的时间已经是倒计时。在包绶5岁时,包拯便与世长辞了。包拯的去世,令宋仁宗十分悲痛,不仅罢朝一日以作纪念,还亲自前往吊唁。当他看到包绶和家徒四壁的包家时,十分感慨,当即赐封包绶为“太常寺太祝”,赏赐了包家许多财物,让一家老少能安稳度日。崔氏一生,也没有再嫁。从此继续“长嫂如母”,尽心抚养着小叔子包绶,为他请老师教授、为他主婚娶妻。虽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着大于天的养育之恩。崔氏的付出,包家上下均看在眼里,感恩在心里。直到崔氏病逝,远在开封的包绶连夜赶回安徽,披麻戴孝,俨如孝子。在他心里,嫂子就如同母亲,可敬可亲。后开启,崔氏的事迹也传遍全国,被宋哲宗加封为永嘉郡君,诏书是由大文豪苏东坡亲自执笔书成。而包绶也没有辜负嫂子的一番教导,他继承了父亲清廉公正的好品质,受到了百姓的一致好评。包家的好家风,纵然给了包绶好的教育氛围,但说到底,也离不开崔氏十几年的呕心沥血。她以一平凡之身,诠释了什么叫大爱、无私与忠贞。

2、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祝贺,但他却失落地说:“儿孙都已病逝,我这个年纪怕是很难再有儿子了。”众人纷纷上前劝慰。这时,守寡多年的儿媳崔氏突然上前跪倒:“您其实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有两岁。”包拯一生都廉洁公正,不畏强权、敢于为老百姓伸张正义。他经手的案子颇多,为经典的便要数“狸猫换太子”与“铡美案”,被当时的人们以及后人尊称为“包青天”,更有人盛赞其为“包龙图”。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包青天”,他对自己的家庭状况却不甚满意,原来是包拯60岁之时还没有儿子,为了包家的香火传承忧心忡忡。其实,包拯也不是没有过子嗣,第二任妻子董氏给包拯生过一个儿子,名叫包繶。在父亲包拯的教导下,包繶虽然名气不大,但在如此优异的家风之下,包繶也算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人。就在包繶19岁时,娶了一个妻名叫崔氏,崔氏知性优雅,是个大家闺秀,也以能嫁入名震天下的包家,为能做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做儿媳为荣。包繶与崔氏相敬如宾,崔氏也不负众望,为包家产下一名男丁。包拯看着白白胖胖的孙儿,不由得喜上眉梢,那几年的包拯可谓春风得意。可惜好景不长,上天似乎是在捉弄包拯,天妒英才,包繶的英年早逝,让包拯白发人送黑发人。更让人悲痛的是,包繶去世后不久,包拯的孙儿也早夭去世,这样一来包家便没有了男丁。包拯在短短几年内失去了长子和长孙,心如刀绞。想到包家的香火将要断送在自己身上,这对包拯而言无疑是刀口上撒盐。时间匆匆流逝,一眨眼就到了包拯60岁那年。包拯一生清贫,为人节俭,本无意举办得多隆重,但在儿媳崔氏及众亲人的敦促下,无奈也举办了一场宴会,毕竟60岁对古人来说确实属于是长寿之龄了。宴会当日,来了一众亲朋好友,包拯看着满堂宾客如他这般年纪的亲朋,皆携着子嗣而来,在堂下欢声笑语,包拯又不禁想起了自己逝去的儿孙。他何尝不想也能如此逗孙儿欢欣,禁不住泪眼婆娑起来。宴会上,包拯独自抹眼哭泣,来客皆面面相觑,不知包拯此行为所为何。有关心者上前询问,包拯答道:“看着你们儿孙满堂,而我的儿孙都已病逝,我这个年纪怕是很难再有儿子了,包家恐怕要断绝于此了。”如今他已60岁高龄,膝下却无子嗣,再想要有子嗣已经是不现实的事情了。包拯越想越觉得凄凉,在这大喜的日子,孤身一人独坐高堂,泣不成声,白髯皆已沾湿。正当众人无可奈何之际,守寡多年的儿媳妇崔氏突然从屋外怀抱来一团棉褥,跪倒在包拯面前,双手端着棉褥子送到包拯面前,示意包拯揭开它。包拯不解其意,还是照着儿媳的意思揭开了棉褥子,他惊奇地发现里面竟然躺着一个小婴儿!包拯一脸惊愕与疑惑地看向崔氏。崔氏从未见过往日威严的包青天有如此惊奇之样,不由得偏过头去轻笑出声,而后向包拯回答道:“其实公公您还有一个儿子!”随后崔氏将孩子身世的来龙去脉尽数说给包拯听。原来,包拯在迎娶二夫人董氏之时,协同董氏而来的还有一个陪嫁丫鬟。丫鬟名叫孙氏,按照古代惯例,陪嫁丫鬟便是包拯的小妾。但在董氏染生下包繶便因身体虚弱去世后,包拯没有强留孙氏,遵循孙氏意愿,分予她一笔钱财,让她回娘家。但回到家后的孙氏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然怀孕。包拯的儿媳妇崔氏得知此事后,赶紧跑到孙氏家,让孙氏把孩子生下来,然后留给孙氏一大笔钱后,便将孩子带走,留在自己身边养育。听闻崔氏讲述后的包拯欣喜若狂,他看着儿媳和怀中的儿子,感动地泪流满面。承蒙父亲的余荫,包绶的仕途一片坦途,但他并没有心猿意马,没有骄傲放纵,在优秀的家风中成长下的他继承了父亲为老百姓殚精竭虑的优点。宋徽宗仿佛从包绶身上看到了包拯的影子,欲重用包绶,调用包绶任职潭州通判,但包绶正值年富力强、前程似锦之时,这条上任之路,竟是一条不归路。在途中,他身染重症,不久便在当地驾鹤西去,得年四十七岁。包拯为官清正廉明,治理家庭也很严格,教子有方。去世之前,他留有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毅之后,不得葬于大营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绶正是继承了这样的家风,人们在包绶去世后打开他的行李,发现除了任命状、书籍、文具、著述之外,找不到任何一件值钱的东西。包拯一生清正廉明、克己奉公,他临终前谆谆告诫子孙后代,不得贪赃枉法。迄今,他的家训仍然影响着后人,令人钦佩。参考资料:《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作者:冰美式编辑:33

3、世人都知铁面无私包拯,又有几人知包拯的妻子董氏?自愿让丈夫纳妾包拯的故事流传千年,想必大家对其都略知一二,印象里历史中记载的包拯,前面无私是有名的清官,能够真正勇敢的为百姓鸣不平,不畏权贵,且面无私而且英明决断,正是包拯的前面无私,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而且他前面无私的英勇事迹流传至今。大家都知道包拯千古流传的美名,那么有多少人知道和了解包拯的妻子呢?历史中记载的包拯的妻子是董氏,包拯不仅自身做官廉政,对自己的子孙后代要求也的严格,并且下了命令,后代如果有出现贪污枉法的情况就不得回归家族,死后也不能葬在家族的坟墓里。可见包拯为人的正直,而且对后代的要求的高,相信读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包拯,当年险些绝后。主要是因为包拯的长子刚过弱冠之年就英年早逝。痛失爱子之后包拯的伤心,祸不单行,仅仅5年的时间,包拯的孙子包文辅又不幸夭折,双重打击对于包拯来说堪比天塌了。包拯和夫人董氏悲伤不已,尤其是夫人董氏,曾很长一段时间重病不起。包文辅夭折的时候,包拯的长媳崔氏还年幼,不过20余岁,善良的包拯夫妇不愿意耽误崔氏在家守寡,于是多次劝他改嫁,但是崔氏执意拒绝,他认为自己不应该在离开失去儿子和孙子的公婆,下定决心来照料二老的晚年。长子去世的时候包拯已经54岁,为家族延续后代的使命又落在了包拯身上,虽然夫妻两人努力,但是夫人董氏依旧没有怀上孩子,眼看时间越来越紧张,董氏的着急,为了帮助包家延续香火,董氏多次劝包拯纳妾,但是包拯与夫人夫妻情深,始终没有同意。后来在董氏的多次劝阻和坚持,包拯终于同意,小妾成功怀孕,但包拯并不知道,甚至将其打发回娘家。 好像崔氏知道小倩怀有身孕,私下多次派人将财物送到小妾家,后来小妾顺利生下一名男婴,崔氏又偷偷抚养,所以崔氏也是这名新生儿的养母。包拯60大寿之时,崔氏趁着抱着大叔的机会将孩子抱给包拯夫妇,夫妇二人欣喜若狂,包家终于有了后代,并给儿子取名为包綖。包綖顺利长大成年,且为包家延续了后代,如今包拯的后代基本都是包綖一脉的子孙。提及包拯这一大家人,除了包拯的铁面无私之外,包拯夫人董氏,和长子媳妇崔氏可圈可点的人物,董氏为了延续丈夫家的后代,自愿多次请求丈夫纳小妾,崔氏年纪轻轻愿意守寡伺候年长的公婆二人,而且对于包家无二心,一心只为包家的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延续。 大家对于董氏和崔氏这两位有什么看法和见解吗?大家对于董氏多次劝解包拯纳小妾的做法有什么独特的看法吗?#包拯的老婆是谁#

4、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道贺,可他却失落地说:“我断子绝孙,何乐之有啊?”听罢,儿媳崔氏突然跪倒在地,呜咽道:“您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经两岁了!”包拯是宋朝有名的好官,他有很多外号,出名的就是“包青天”,而且官职是开封府尹。但是历史上的包拯从未做过开封府尹。在民间传说中,开封府尹包青天,铁面无私,两袖清风,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贪官污吏和市井盗贼只要是提起这个人,心底都要升起一股凉意。他有很多传世案例,什么“狸猫换太子”“铡美案”“血手印”“蝴蝶梦”等等。不过,这些故事多数来自民间传说和元朝的戏曲,尤其是清代小说《三侠五义》记载了很多关于包拯的传说。包拯只是在快六十岁时,暂时代管开封府,但也只管了不到二年。此后,宋仁宗非要给他升官,将他调离了开封府。公元1027年,二十八岁的包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能够成为庇佑一方的父母官是很多寒窗苦读多年士子的愿望,不过包拯却拒绝了朝廷的派遣。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正是因为家中父母的年迈才导致包拯不愿意离开故乡。为了更好的照顾老人,包拯上书朝廷在合肥附近任职。朝廷考虑了包拯的实际情况,将他改任为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但是包拯依旧觉得离家太远,终决定先辞官,回家赡养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包拯就在坟墓旁边架起一个茅草屋,坚持守孝,父老去相亲都来劝他,他才在孝期满之后出仕。三十八岁的包拯,正式成为安徽地区某地的知县。此后的官途就一路畅通。在地方上,他当过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也干过要职陕西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在中央,他曾是铁面无私的监察御史,也曾是坚决执行的尚书工部员外郎。可能要是没有力挺他的宋仁宗,如此“无情”的包拯早就被权贵吃干抹净了。“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这句话说的就是包拯,生前得百姓爱戴,死后宋仁宗赐给他“肃孝”的荣誉,葬礼也极尽哀荣。他曾经担任监察御史,这相当于宋朝皇帝的“眼线”主要目的就是监督百官,这就说宋仁宗对他的信任,和他为人的公正。包拯的公平也会在皇帝身上体现,当时宋仁宗宠爱的妃子是张氏,张氏的大伯在朝为官,张氏就在皇帝耳边吹风,想让自己的大伯充当淮军节度使。宋仁宗经不住爱妃的撒娇,下令的圣旨都已经写好发出了,可是包拯得知此事之后,严辞教育皇帝,皇帝只好将圣旨追回。有包拯这样的臣子是宋仁宗的福气。一生为国为民的包拯子嗣十分稀少,妻妾也不多,他一生仅娶了两个妻子,第一任妻子嫁给他不久就病逝了,连孩子都未生下。第二任妻子给包拯生育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可是那个儿子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只留下儿媳崔氏带着年幼的孙子。包拯不忍心儿媳守寡,告诉她还可以另觅良缘,崔氏则说:“翁,天下名公也。妇得齿贱获,执浣涤之事幸矣,况敢荐家乎!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他也。”包拯的的孙子在五岁那年突然夭折,此时已经六十岁的包拯走到了绝嗣的境地。当包拯六十岁大寿的时候,众人前来贺喜,唯有包拯满面愁容的说:“有什么好高兴的?我一生不愧天下,却落得断子绝孙的下场。”崔氏此时却突然带给包拯一个巨大的惊喜,他还有个儿子。原来包拯曾经纳了一个妾室,是第二任妻子的丫鬟,孙氏。可是孙氏经常因为一些小事顶撞包拯,包拯就将她遣返回娘家了。孙氏回到娘家才发现自己已经怀孕,却一直未将此事说出。晚年得子的包拯,开心,给这个孩子取名包綖。包拯六十四岁去世之后,儿媳崔氏一直养育着这个孩子。参考文献:《宋史》《崔节妇传》#历史开讲##分享历史五千年##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5、2017年,66岁“包拯”金超群不幸患上脑瘤。手术前,他郑重其事地对小23岁的妻子说:“如果我手术失败,你可以改嫁,但是千万别找小白脸。”妻子陈琪早已哭成了泪人。幸运的是,手术成功,只不过金超群的脑颅倒缩了5厘米。93年,金超群因为《包青天》中的包拯一角走红,那年他42岁。偶然的机会,19岁的小护士陈琪跟着朋友来剧组玩,恰好碰到了金超群。金超群的幽默风趣和温暖贴心吸引了陈琪,陈琪的青春美丽吸引了金超群,两个人不顾23岁的年龄差,相爱了。陈琪的父亲极其反对,未来“女婿”和自己年龄相仿,于是他忍不住大发雷霆:“这让我们以后怎么称呼?”陈琪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金超群。父母本以为女儿和他同居3个月后就会回心转意,没想到不仅嫁给了金超群,两人一辈子丁克却幸福到老。陈琪经常去剧组给金超群送饭,渐渐对演戏也来了兴趣,于是金超群请求导演让她出演《包青天》中的“庞妃”。93版《包青天》印象深刻的还有三剑客:包拯,展昭,公孙策,也就是金超群、何家劲以及范鸿轩。包拯经典的台词:开~~铡~;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如今,72岁金超群虽然拄着拐杖,但是活得很幸福,妻子一直陪伴在身侧。#93版《包青天》演员现状# #包青天开播30周年#

6、1062年包拯出殡,然而,他在临终前,向女婿文效嘱咐道:“我死后,为我准备21口棺材,到时候,这些棺材从7座城门,同时抬出去。”900多年后,包公墓的挖掘,解开了千古谜团。1062年,51岁的宋仁宗,依旧在发愁究竟把皇位传给谁,虽然他已经在位41年的时间,但是宋仁宗是不幸的,他为数不多的几个儿子都夭折了,膝下无子的宋仁宗,又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儿子,因此太子的人选一直没有定下来。满朝文武大臣,都知道宋仁宗的心思,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劝谏皇帝,因为这毕竟是皇帝的家务事。在众位大臣中,只有一人直言进谏,让宋仁宗打消了这一念头,此人就是包拯。包拯此前和宋仁宗一样,都是膝下无子(包拯老年才找回年幼的次子包绶),于是包拯便对宋仁宗说道:“陛下,臣来劝谏,并非因为私心,立储之事关系到江山社稷,望陛下要三思而后行啊!”包拯的一番话,打开了宋仁宗的心结,没过多久,就立了赵曙为太子。只可惜包拯并没有看到这一幕,在劝谏完宋仁宗后没多久,包拯就在家中病逝了。包拯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他不仅断案入神,而且敢于直言进谏,不惧皇位。宋仁宗当时宠爱的张贵妃,原本想要为自己的哥哥,在官场中谋个一官半职,宋仁宗作为皇帝,这种事情对他而言,可谓是轻而易举。包拯在听说这件事后,立马进宫面见了宋仁宗,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打消这个念头。因为张贵妃的哥哥,并不是一位有才之人,在包拯看来,让这样的人入朝为官,就是对百姓的不负责任。事后张贵妃曾询问宋仁宗结果,宋仁宗也只能悻悻地对她说:“爱妃呀,包拯的口水,都喷在我脸上了,此事就不要再提了。”因为生前从不徇私枉法,包拯深得百姓的敬重,但是与此同时,他也得罪了不少权贵。为了防止在死后被那些记恨自己的人骚扰,包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临终前,他告诉自己的女婿,也就是文彦博之子文效,等自己去世之后,要打造21口棺材,出殡时,要同时从7个不同的城门出去,每一队的人数也必须要相同。这么做是为了设下疑冢,防止装有尸身的棺材被人找到。这一招也的确管用,因为棺材太多,又毫无关联,包拯这一招,让他在病逝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陵墓都没有遭到破坏。只可惜后包拯的陵墓,还是被人发现了,只不过发现陵墓的不是中原人,而是金人。当年金人南下攻打北宋,攻陷合肥后,包拯墓被破坏,当时的随葬器物也大多被盗。当时宋朝有一项规定,只要到了一定的官阶,官员在死后,可以在陵墓中修建十二时神佣,金兵在发现了十二时神佣后,知道这里一定是一座规模不小的陵墓,再加上他们痛恨宋朝,毫不犹豫地就把陵墓挖开了。1199年,淮西路、庐州府、合肥县三地联合重修包拯墓,并记录了下来,编成《庆元重修包孝肃公墓记》流传于后世。到了1956年,包拯墓被列为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不是1973年,当地的钢厂要进行扩建,考古人员或许还不知道包拯墓的秘密。当时因为工厂扩建,古墓不得不进行搬迁,可当考古人员进入古墓之后却傻眼了,因为古墓里什么都没有,甚至连包拯和他妻子的尸骨都不见了。在转了一圈毫无收获后,考古人员只能暂时返回地面,就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位老人过来告诉他们:“你们如果是要找包拯墓的话,就请跟我来吧。”考古人员将信将疑,后还是跟着老人一起走了,老人把他们带到了一片油菜花地,告诉他们:“这底下才是真正的包拯墓。”原来这位老人的祖祖辈辈,都是包拯墓的守陵人,传到他这一代也没有断。听说考古人员们正在寻找包拯墓,希望能将墓中的文物保护起来,老人主动找到了他们,考古人员这才找到了关键的地理位置。在老人的指引下,考古人员果真在地下发掘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古墓群,除了包拯夫妇的陵墓之外,他的子孙后代,也都埋葬在这里。整个包拯家族墓中,有价值的文物,就是6块墓志铭,和上面的1万多文字记载。在12座陵墓中,考古人员共发现了50多件瓷银铜器,而包拯的棺椁,则是用金丝楠木打造而成的。在对遗骨进行检查之后,考古人员发现, 遗骨中的汞含量极高。在翻阅了大量的史料后,考古人员弄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来包拯病逝的时候正是夏天,而他的家乡在合肥,想要从开封把尸身完好无损地运送回合肥,就只能把大量的朱砂放在棺材里。时间久了,朱砂渗透进了尸身中,这才会产生汞超标的现象。包拯墓的神秘面纱,也就此被考古人员揭开。后来,考古人员想把包拯的遗骨运送回他的老家,可因为各种原因,后没能实现。1985年,开始动工修建包公墓园,历时3年竣工。墓园共有包氏家族的6个墓冢,由古建筑家潘谷西先生,按宋《营造法式》建造,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开封府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一生为人清廉、刚正不阿的“包青天”, 在他去世之后,仍然被人们所记忆,所爱戴。

7、包拯55岁相继失子丧孙,强忍悲痛让儿媳崔氏改嫁。但崔氏却说:“我要留在包家侍奉二老百年”。包拯很感动,更没想到的是,之后崔氏一个举动不但解了他的心结,更让他毕生感激。崔氏是三朝元老吕蒙正的外孙女,1052年她和包青天包拯的儿子包繶喜结连理。包繶是包拯35岁才生的第一个儿子,是继室董氏所生。借父亲的光,宋仁宗赐封包繶为太常寺太祝。崔氏嫁进包家,婚后两人情投意合,幸福。更可喜的的是,第二年崔氏生下儿子包文辅,全家喜气洋洋。没想到晴天霹雳。孩子生下不久,包繶病故了。包拯和亲家崔母不愿看她年轻守活寡,让她改嫁。但崔氏并不想另嫁,她要留在包府赡养公公婆婆,抚育幼子。然而雪上加霜的是,儿子包文辅5岁就夭亡了。崔氏20来岁,亡夫又丧子,接连的沉重打击病倒了。崔母心疼得直掉泪,要带她回娘家。包拯压抑着心中的悲痛也对崔氏说:“你还那么年轻,找个好人家改嫁吧。”崔氏听了却跪地坚定地说:“公公是天下百姓敬仰之人,我要遵夫嘱,代夫尽孝,侍奉二老百年。”崔氏母亲还在劝,崔氏竟以死明志求母亲别逼她。崔氏性格看似柔弱,却很贞烈,崔氏的母亲只好无奈地叹气。包拯夫妇感动,待崔氏亲如闺女。原本以为生活就这样了,包家是要绝后了。没想到却柳暗花明。之后崔氏一个举动不但解了包拯的心结,更让他毕生感激。原来,包拯妻子董氏之前安排侍女孙氏给包拯做妾。后来被休回娘家,但没想到孙氏却怀孕了。在送孙氏回娘家的路上,细心的崔氏发现孙氏怀孕了!于是私下安排照顾,让孙氏安心养胎,顺利生下一个男婴。包拯60大寿,当他落寞感叹:“可怜我包家无后呀!”时,崔氏抱着孩子跪地说:“爹,您还有个小儿子。”接着向包拯夫妇细说缘由。包拯又惊又喜,抱着小儿子亲了又亲,当场给孩子取名包绶。“绝处逢生”,这个生日惊喜让包拯高兴,夫妇俩对儿媳崔氏连连夸赞。然而好景不长,只过了4年,包拯得急病去世了。宋仁宗亲往灵堂吊唁,崔氏带着5岁的小叔子包绶披麻戴孝守灵堂。宋仁宗吊唁完毕,看着简陋的包家,同情孤儿寡母。于是,宋仁宗钦封包绶为太常寺太祝并给予赏赐。包家大树已倒,崔母怜惜女儿,再次过来劝嫁要接她回娘家。可崔氏坚决不从,崔母好言开导:“如今你夫死子亡,公公也走了,还守什么呀?你还年轻找人再嫁吧。”崔氏说:“婆婆年迈,小叔子年幼,我怎能在包家困难的时候离去呢?”她质朴的一句话让人动容,崔母只好垂泪。就这样,崔氏一如既往留在包家,一边照顾婆婆董氏,一边悉心养育包绶。不久董氏去世,崔氏一人含辛茹苦地抚养包绶。虽然崔氏很疼爱包绶,但管教也很严格。她不但紧抓包绶的学业,而且也注重培养他的品德,时常以包拯的37字《家训》教导包绶。包绶很争气,同时也像待母亲那样孝顺崔氏。包绶成大后,崔氏又为他张罗婚事。后来,还把包绶的生母孙氏接过来团聚。包绶秉承家训,长大也如父兄一样优秀,也是清正廉明的父母官。此后包家生生不息,“世界船王”包玉刚是包拯的第29代子孙。1094年,62岁的崔氏去世。时任国子监丞的包绶,闻讯瞬间泪流,日夜兼程赶回来,并按“儿子"的标准为崔氏服丧守制。崔氏贤良淑德,对包家贡献很大。她以身作表率,用行动诠释了孝道美德。她不仅为包家保住了血脉,使忠良之后枝繁叶茂,更让优良家风得以传承。崔氏这种主动责任加身,用心付出的大爱让人敬佩,就连皇帝也感动、称赞并授予她永嘉郡君称号。《宋史》为崔氏立了传。“长嫂如母”的典故也由此而来。#人世间的故事#

8、[沙尘暴]包拯55岁时,他19岁儿子去世;59岁时,5岁孙子又夭折。包拯过60大寿,他满面愁容,叹膝下无子。北宋名臣的包拯早就已经家喻户晓了。包拯在29岁时被任命为建昌县知县,但为了能侍奉年迈的父母,拒绝了官职一心侍奉在年迈的父母身前尽孝。从辞官起,包拯侍奉双亲已有十年之久。这一孝行被不少诗人夸赞——“少有孝行,闻于乡里”。[作揖]10年后,中年的包拯才走出家门,迈进官场。包拯一直勉励自己,为官者应始终恪守清廉、正道直行。包拯以身作则,直至离任端州知州时,都没有拿走任何一块端砚。这一事被百姓称颂,名为包拯“不持一砚归”。在为官期间,包拯廉洁公正、铁面无私、敢于替百姓伸冤,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很得民心,一直被百姓传颂。包拯二字逐渐成为清正廉洁的文化符号。而包拯这样一位北宋名臣,家庭生活却几经波折,并不如官场仕途这般顺利。包拯的原配妻子是李氏。由于李氏一直在家中操持内务,过于辛劳,原本孱弱的身子越来越糟糕,不到一年时间就不治身亡了。许是因为李氏身子孱弱,期间并没有给包拯生下过孩子。在李氏去世之后,包拯娶了继室董氏。董氏十分贤良能干,操持家中的一应大小事务,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作为儿媳,她孝顺公婆,公婆一有不适,赶忙寻医问诊,公婆对董氏十分满意;作为家中主妻,她不与妾室争宠,处理好家庭矛盾,相夫教子,家中事务都不需要包拯操心。婚后,董氏给包拯生有儿子,叫做包繶。宋仁宗十分看重包拯,所以对其儿子包繶也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像包拯一样做一个好官,成为朝廷的栋梁。包繶18岁时便成婚,和崔氏生有一子,叫做包文辅。家中三世同堂,可谓其乐融融。但上天总是不乐见的,包繶才仅仅19岁,身体出了病症,不久后就病故了。[狗头]55岁的包拯居然要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入殓,心中十分悲痛。崔氏虽伤心不已,并没有倒下,一边操持丈夫的丧事,一边孝顺公婆,照顾幼子。生活也逐渐恢复常态。可奈何上天看不得家中和谐,包文辅竟夭折了!这样的变故无论如何都是让人想不到的。这事之后,崔氏更是尽心尽力地侍奉包拯夫妇。现在孙子都没了,崔氏又没了丈夫,后半辈子基本上是没什么盼头了。可崔氏还年轻貌美,包拯夫妇不忍心崔氏被这个家束缚住,便提出让她再觅良人,归家改嫁。可崔氏早就将包拯夫妇作为自己的父母,实在是不忍心丢下年迈的他们,下定决心不离开。就连崔氏的母亲前来劝说,也劝不动固执的崔氏。见崔氏有如此决心,包拯夫妇感动不已,不忍心再说让她走的话。在这之后,包拯无心顾及生活,只能每日用公务来麻痹自己。包拯59岁时,一气之下就把家中吵闹的妾室孙氏遣送回老家。崔氏送孙氏回娘家的途中偶然得知,自己姨娘肚子已经怀有身孕,便一直暗中照顾其生活。不久之后,孙氏产子,包氏香火后继有人了![害羞]到了包拯60岁的寿宴,满座皆是宾客前来贺寿,寿宴上一片其乐融融。但包拯满面愁容,一点都开心不起来。堂下高朋满座,自己膝下无儿无孙侍奉左右,这怎么能让人高兴得起来?包拯不禁向宾客感慨:“我包拯这一生,一直为国为民,不辞辛劳,我自问问心无愧,可为什么我儿我孙.....”看着包拯如此悲伤,堂下宾客瞬间安静了起来,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安慰是好。这时候崔氏抱着一个孩子走近包拯,说:“爹,这个孩子是你的!”堂下宾客满脸震惊,不明所以,别说是宾客了,就连包拯都老脸一红愣住了,自己什么时候多了个儿子?崔氏赶忙说明这孩子的来历,包拯和宾客才恍然大悟。包拯从崔氏手中抱过咿呀学语的婴儿,心中欣喜不已,当场为他取名叫包綖。上天还是眷顾自己的,让包家后继有人。包绶的到来让包拯看到了希望,自己终于不是包家无后的罪人了。因为有了这个孩子,包拯的晚年多了一些欢乐。参考资料:[1]真实的包拯:不只是清官的文化符号,《学习时报》2022年3月15日[2]中国古代政绩观的历史考察,《旗帜》杂志2022年第6期[3]包拯一生清廉,儿子和孙子却都早逝,60岁意外得子,得以延续血脉[4]解读:包拯鲜为人知的家庭生活作者:妍开编辑:朵婕#包拯的老婆是谁#

9、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祝贺,但他却失落地说:“儿孙都已病逝,我这个年纪怕是很难再有儿子了。”众人纷纷上前劝慰。这时,守寡多年的儿媳崔氏突然上前跪倒:“您其实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有两岁。”历史上刚正不阿、清廉的官,包拯是当仁不让的。提及包拯,人们第一想到的便是,他办理过的无数案件,为民请愿,为百姓造福,为大宋奉献自己的一生。然而,他自己的一生却谈不上圆满。一心一意为国家的包拯,一生只娶过两任妻子,纳过一位妾室。这放在旧时,可是极为罕见的。娶妻生子,以续香火,后继有人看似圆满,奈何世事难料,包拯接二连三的失去儿子、孙子,高龄的他再也无法生下子嗣,本以为后继无人,在他六十岁大寿时,儿媳崔氏却充满愧疚地跪在他跟前:“您其实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有两岁。”包拯一听,这怕不是儿媳给自己的一个“玩笑礼物”,自己明明就包繶一个儿子,哪来的第二个儿子?此事,还得回到包拯的个人故事来说。宋真宗年,包拯在庐州合肥出生,他从小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少年时便优秀。28岁那年,谋得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原本仕途无量,可包拯是一位孝顺的人,担忧家中年迈的父母,多次放弃晋升机会,直到父母离世,他才再次回到朝廷做官,为朝廷效力。公元1037年,包拯真正开启了“包青天”生涯。他办理过大大小小案件,其中颇为著名的是一件“牛舌案”。在任期间,他秉持清廉,为民请愿的初衷,将大量精力投在事业上,对于家庭,他的付出和操心,远不如对朝廷和百姓那般积极。这间接导致了,他的“后宫”并没有过多的女子和子嗣存在,男人的到处留情,坐拥妻妾,对包拯而言都不是正事,只有家国情怀与他而言才是大事。包拯对工作的兢兢业业,是无人能反驳的。正因为嫌少在家中停留,陪伴妻子的时间也相对较少。他的第一任妻子李氏,他俩相识于少年,却在婚后不久,就撒手人寰,留下包拯一人,未能给包拯留下一子。娶妻当生子,妻死无子,可使不得。于是,包拯就顺理成章地娶了第二任妻子,董氏。要说这董氏也是个奇特的体质,于包拯结婚7年后,才诞下一个儿子。都说七年之痒,古代婚后可不是七年之痒,女子要在七年无子,按传统是要被休弃的。但,人民的包青天哪是这等无情之人,虽然他的内心有着传统男子的欲望,希望有儿子能在将来继承自己的衣钵,但他表面未曾给妻子半点压力,更别说休妻的想法。好在董氏运气不错,在包拯34岁那年,总算为他产出一个儿子,可真是,人到中年,老来得子。这孩子定然要好好保护、疼爱、养育成人。儿子包繶虽没有包拯那般聪明才智,政绩作为,也不失为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包繶在包拯夫妇的悉心教导下,长大成人。19岁那年,包家就为他张罗娶妻事宜,他的媳妇崔氏,可比婆婆争气得多,不但会操持家务,嫁入包家的同年就为包家生下孙子,孩子名为包文辅。那个时期,包家当真是喜事连连,就连包拯那黝黑的脸上,都能看出笑意常在。谁都想不到,福祸相倚,也许,乐极总会生悲。年纪轻轻的包繶在25岁逝世,其儿子在他去世不久后,又夭折在襁褓中。相继失去儿孙的包拯,第一次体验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心情。儿孙的离去,等同于包家无后,包家只剩他一位男丁。转眼,包拯迎来六十大寿,面对众人前来道贺的他,却失落地说:“儿孙都已病逝,我这个年纪怕是很难再有儿子了。”悲从中来,现实却不可逆。开头儿媳崔氏的话,正是对包拯的这一感慨的作答。原来,包拯在娶董氏时,董氏的陪嫁丫鬟成了包拯的妾室。当时包拯觉得这妾过于吵闹,频生事端,才将她赶出家门。没想到这一赶,连带着自己未来的儿子都扫地出门了。好在儿媳崔氏发现包拯妾室怀孕后,时常派人送去钱财衣物,救济她,好让她顺利将孩子生下,为包家保留一丝血脉。当妾室产下孩子后,崔氏又偷偷将孩子带回包家,悄悄抚养着,希望有朝一日,能让孩子认祖归宗。这才有了,包拯六十大寿之际,冒出第二个儿子的“惊喜”。显然,包拯34岁第一个儿子还称不上老来得子,六十岁的大礼,收获一位儿子,才是真的受上天赏赐,好人有好报。包拯的第二个儿子名叫包綖,他以包拯为榜样,长大后进入仕途,自始至终保持廉洁勤政的美德,一生同包拯一样,清廉为官,治理清明,仕途明朗,不辱家门。包青天为人正直,是他儿子的好榜样,也是所有人类的榜样。做好人,方能善终。

10、仁宗年间,有一汪氏,夫死后不愿改嫁,却甘愿为夫守节,侍奉公婆,官府为表彰她的节操,给她竖了一块贞牌坊。然而,包拯包大人到她家拜谒后,不信她有守节之操,甚至命人把贞牌坊拆掉。这究竟怎么一回事呢?话说仁宗康定年间,开封有一名叫周安的男子,娶汪氏为妻。两个人夫唱妇随,相敬如宾。原本生活幸福美满,哪想这男子忽染重疾,到处医治都不见好。拖了1年多,反而病得越来越重了。周安自知时日无多,但忧心膝下无子,而父母俱老,却无其他兄弟奉养终年,不禁暗自垂泪。其妻汪氏见了不忍心就问他,“相公如今病中,正应宽心养性,何以忧伤至此?”周安不禁感叹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况且我还有老父母在堂,倘若我有个三长两短,你一定会改嫁,一想到父母无人送终,我岂能安心?”汪氏看着可怜的丈夫,悲痛地说,“你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你不用担心我改嫁,就算你不在了,我也会为你守节,侍奉公婆以尽天年。你不要为这些操心,好好养身体要紧!”然而过了一个月,周安病得更厉害了,眼看就不行了,一家人围着他哭了起来。这时,周安吩咐仆人去把他好的朋友吴叫来。朋友吴来了,周安便开始交代后事:“我马上就要走了,但有些事放心不下。我的朋友吴为人忠厚朴实,尚未娶妻,待我去后,让他入赘我周家,使我父母丧子而有子,妻之亡夫而得夫。虽于礼不合,但是我后的心愿,如果你们不答应,我在九泉之下也只能做个抱恨鬼。”大家面面相觑了一会,朋友吴便走到床前握着他的手说,“仁兄之言,岂敢不从命?就怕日后有变,能否当众取信物与我为约?”周安叫来妻子汪氏,取下她头上的银钗给朋友吴,说,“若有变,你就拿这只银钗去告官。”汪氏只是哭,但是也从了丈夫的心愿。当天晚上,周安就撒手人寰了。办完周安的后事,朋友吴把周安的父母和亲邻请来,说,“当时遵周安遗言是一时权谋,为让他走得心安。我虽然不才,怎么能乱朋友之伦,败叔嫂之分?但朋友的嘱托我记在心里,这是张代,我的朋友,亦未娶妻,且才德淳良。还请大家容许,以张代代我,以成亡兄之愿。”在场亲邻都觉得合情合理。唯独汪氏不愿意,她说,“我愿为丈夫守节,不愿再嫁。如果一定让我嫁给他人,我还不如去死了。”朋友吴遂退还其钗。汪氏奉养公婆至死,坊间都夸她的孝节。后来,夸她的人越来越多,连州县的官员都知道了,便为她竖了一块贞牌坊以表其节。不觉又过了很多年,汪氏在家里养了一只公猴,还给它穿了彩衣,锁在庭院的柱子下。一天,街坊请戏班来唱戏,演出曲目《莺莺传》,汪氏看了后,春心萌动。回到家后禁不住春心难耐,便和家里的公猴做了不可描述之事。自此一发便不收拾,汪氏和公猴犹如夫妻一般,众人皆不知情。哪知道,有天包拯到汪氏家拜谒,见她面带桃花,不信她有守节之操。可是问左亲右邻,并无异样,只知她养了一只公猴。带着强烈的怀疑和求真的破案心理,包拯命人把猴子捉来锁在公堂的柱子上,一连10几天,大家都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包拯又命人把汪氏叫来,并让左右在汪氏到来的时候解开猴子的绳索。不多时,只见汪氏过来了,那公猴喜不自胜,又正好绳索已解,便扑到汪氏身上一把抱住,并像个流氓一样撕扯她的衣服,欲行其事。这不堪入目的一幕让包拯大怒,他把汪氏大骂了一通,并命人拆掉汪氏的贞牌坊。汪氏羞愧无比,自觉无颜见人,回到家便上吊自尽了。这便是《包公案》里“判革猴节妇牌坊”的故事。@叶小辞语录万恶淫为首,但是贞牌坊的存在也禁锢了古代女性的性爱追求,汪氏的悲剧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