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和中统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15 21:33:51 浏览

军统和中统

1、黄志忠把精明强干的杨立仁演绎的淋漓尽致,历史上军统和中统高层都十分历害,只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方克公更胜半筹,更兼有周公坐镇#军统和中统#

2、昨天看了电视剧《摧毁》的大结局,感慨良多。内战爆发,中统、军统本来是情报部门,后来直接成了监督部队将领的监督部门。尽管国民d给这两个部门这么多的编制,部队团以上干部都在它们监督之下,可是各地部队起义没有间断过。所以要想江山永固,人民必须要有监督的权利,自己监督自己,在多的人也监督不过来。掌权的人不能为所欲为,权力应该有边界。

3、今天我们来看看共产d打入国民d内部的地下d姓名和职务。其实我们的谍报组织——中共特科,比国民d的中统军统成立还要早,在和李克农上将的带领下,很多人都在国民d内部处于重要职位,不仅仅是高官,更重要的是蒋介石、汪精卫、胡宗南、白崇禧、卫立煌、傅作义等国民d首脑的秘书全是共产d。我们平时看的《风筝》《潜伏》……都能找到原型。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在谍报战线上牺牲的无名烈士也要向他们致敬!向所有为国奉献和牺牲的英雄致敬!

4、周总理的故事之一百零五:“特务”其词,本属中性,然在国人印象中,却含贬义,这是因为国民d军统中统的特务名头太大。其实现代中国早的“特务”组织是1927年5月成立的“中央特科”,国民d直到1928年2月,才由中央组织部设立d务调查科,由陈立夫负责,设立国民d中统。1932年3月,复兴社之中特设“特务处”,由十个黄埔生组成,戴笠任处长,设立国民d军统。所以要问中国"特工教父"是谁?那就是我们伟大的周总理。

5、“同出一门”的中统、军统和76号特工总部

6、主动留在大陆的“军统”女译员,没杀过一个人,却被划成反革命国民d统治大陆时期,曾经有两大情报组织,分别简称为“中统”、与“军统”,其中“军统”出名的负责人便是戴笠,而二把手则是毛人凤,两人都是浙江江山人,因此在“军统”本部,浙江江山人居多。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个女特工的故事,她也是浙江江山人,在抗战时期加入了“军统”,成为一名特工,担任译员的工作。不过,她虽然是军统特工,却没有杀过一个人,而且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便离开了“军统”,国民d战败后,此人主动留在大陆,那么她的结局如何呢?这位女特工的名字叫王庆莲,出生于1928年,浙江江山人。王庆莲的童年比较悲惨,一岁的时候没有了父亲,外婆看她可怜,把她接到自己家,王庆莲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并且在那里接受了小学教育。不过,王庆莲的外婆家也不富裕。1943年,王庆莲15岁时,外婆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前面我们说了,“军统”的特务头子戴笠是浙江江山人,他支持“军统”之后,首先想到的是从自己的老家招一批对自己忠诚的人,因此,1943年,“军统”特意前往浙江江山招人。当时恰逢抗日战争进行到关键的时刻,情报工作急需人手,因为没有时间仔细甄别,因此戴笠才从自己的老家招了一批人,而王庆莲因为受过小学教育,参加考试时一考即中,成功进入“军统”。进入“军统”后,王庆莲被分配到“军统”本部,职务是电报译员,就是按照密码本把加密的电报翻译好。从1943年开始,王庆莲一直在“军统”本部工作,不过,她虽然是“军统”女特工,但是因为从事的是电报翻译工作,因此从来没有杀过一个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因为已无战事,所以很多“军统”人员一下子闲了下来。1946年,全面内战前夕,闲下来的王庆莲离开“军统”,回到老家,成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王庆莲离开“军统”不久后内战全面爆发,一开始国民d在内战中占优势,作为曾经的“军统”人员,王庆莲并没有多考虑什么。不过,随着国民d节节败退,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进攻,王庆莲的内心开始担忧起来。王庆莲担忧什么呢?她毕竟在“军统”工作过,而“军统”在战争年代沾满了进步人士的鲜血,王庆莲担心如果国民d失败后自己会被清算。不过,联想到自己一直担任电报译员,而且也从来没有杀过一个人,王庆莲的内心又安定下来。1949年,渡江战役后,国民d全线溃败,此时摆在王庆莲面前有两条路:第一,继续留在大陆;第二,跟随国民d反动派逃到台湾。经过仔细思考,王庆莲选择留在大陆,毕竟浙江江山才是她的故乡,而且王庆莲也认为自己手上并没有鲜血,不会被清算。主动留在大陆的王庆莲先是在杭州白肉市场工作,后来又调到粮食局。因为曾经加入过国民d,不久后王庆莲被下放到杭州郊区工作。在上世纪的那场十年运动中,令王庆莲没有想到的是,主动留在大陆的她被划成反革命,受到了无情的批判,王庆莲差点坚持不住,甚至投河自尽,好在她命大被人救起。终王庆莲熬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1981年,王庆莲得到平反,晚年的生活也得到了保障,退休后也有退休工资,生活安定而又幸福。参考资料:《军统女译员王庆莲的谍海人生》 邓娟

7、原先肤浅的了解国民d特务就是军统、中统之分,军统穿军装,中统着便装。完整观看谍战剧《风筝》后,长见识了,军统、中统之间内斗不断,军统有安插在中统的内线,中统有潜伏在军统的卧底,但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一一中共隐蔽战线打入军统、中统的特工,他们都有着各自单线联系的上下线,他们做着同样的工作一一刺探敌情,为我d我军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情报,时常有暴露身份、壮烈牺牲的可歌可泣故事发生。《风筝》从始至终把两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牵出了一桩桩事件、一幕幕斗争,郑耀先一一我d代号"风筝"侦察员,韩冰一一国民d军统代号"影子”大特务,两人你来我往的斗争直至后时刻,"风筝”完成了d交给他的任务,"影子"以自杀的方式效忠d国。无论是共产d特工,还是国民d特务,都有情感色彩,林桃、韩冰,她们都爱郑耀先,她们都在临死前发出感叹:郑耀先比军统还军统,怎么会是共产d?这只能怪郑耀先的作派太像军统大特务了。《风筝》是难得的谍战好剧,一旦观看就停不下来,一鼓作气看到剧终。感谢柳云龙导演,感谢剧组全体演职人员!

8、1938年8月,中统局正式成立。副局长徐恩曾握有实权,兼任局长的朱家骅只是挂名。朱家骅不满空有其名,一直想插手中统,为此他和徐恩曾展开明争暗斗,到头来却是两败俱伤。蒋介石在设计中统、军统这两个特工机构的时候,分别任命朱家骅以国民d中央d部秘书长的身份兼任中统局局长;任命贺耀祖以侍从室第一处主任的身份兼任军统局局长。仅任命徐恩曾和戴笠二人为副局长,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中统、军统的局长是有其位而无其实,形同虚设;副局长掌握人事、经济以及其它各项具体业务等实际权力。平日,在公文往来中蒋介石对中统、军统两个局下达手令,也只提副局长,比如:对中统局的手令,一开头就写着“中统局徐副局长恩曾”字样。朱家骅是蒋介石的”浙江派“,对于他要过问中统的一些事情,徐恩曾也不好拒绝。朱家骅借着这些有利条件,在中统内大肆抓权、揽权,两人之间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权力争夺战。中统是”CC系“的核心力量,陈氏兄弟决不会允许他人染指。中统的前身是d务调查科,徐恩曾多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变得相当严实。朱家骅制定了一系列策略,他采取的第一个策略是以经费换人事。作为秘书长,朱家骅掌握着中央d部系统的经费分配大权,而隶属于中央d部系统的中统局自然就有很大一部分特务经费要从其名下支取,徐恩曾也想着如何利用朱家骅为中统多弄点经费。朱家骅很明白徐恩曾内心的小九九,便主动投其所好,用金钱作诱饵,向中统安插自己的亲信。1939年8月,中统局本部的秘书濮孟九调到侍从室,朱家骅便推荐他的亲信刘次萧接替。此后,又相继推荐李光灼任会计室主任,郑尧柈任统计处处长,陈介生任特种经济调查处处长,郑逸梅任文书科长(后任专员),童世纲、胡祥麟任中统局专员等。这样一来,在中统局级别较高的特务中,朱家骅一派几乎占了一半,中统内部形成了一个围着朱家骅转的小圈子。“人穷志短”,徐恩曾对朱家骅的这些小动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坚决予以制止。朱家骅的第一招得手后,便开始实施他的第二套策略:多露脸。朱家骅注意利用各种机会到中统局视察或讲话。1939年秋天,借加强调查的名义,朱家骅亲自主持召开局务会议,大唱了一通调查很重要的高调。后来,朱家骅到西北地区视察,其视察内容与中统局的业务毫无关系,但返回重庆后,他又借故到中统讲演,大讲振兴大西北的希望在于发展畜牧业等等。每到新年团拜的时候,是朱家骅这个秘书长忙的时候。但无论多忙,他总要抽出时间到中统去与全局大特务见见面,说上几句吉利话,再拱手向大家喊上几句:“恭喜!恭喜!”另外,朱家骅还不厌其烦地在需要局长盖章的文件上逐一盖章,以表示中统的事情他也在管,重大问题得有他的盖章才能生效。如此,朱家骅对于中统的内部事务,不但挂上了名,而且亲自参与,其在中统的势力,也在稳步增长。对于朱家骅的“扩张手段”,徐恩曾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反攻”策略。首先,对于朱家骅安插到中统的亲信大将,徐恩曾利用“紧逼盯人”战术,在每一个朱派分子身边,都安排了一个徐派分子进行严密监视。朱派分子任正职、徐派分子就任副职,朱派分子任副职、徐派分子就任正职,这就让朱派分子很难有所作为。其次,在监视的同时,徐恩曾还在暗中策动大小特务对这批朱派分子施加精神压力。当一个朱派分子进入中统局任职,徐派分子故意公开大发牢骚,制造不满空气,甚至当面指桑骂槐,使其上任伊始便先被打掉了三分锐气。待工作起来后,徐派分子则采取不合作态度,有人抱病假长期不上班,消极怠工,弄得担任主任、处长的朱派分子无兵可派,无人可用,工作无法展开。有些徐派分子竟连朱家骅的面子也不给。有一次,朱家骅突然来了兴致,要到中统局本部与大家见见面,讲讲话。当徐恩曾向大家介绍朱家骅时,台下竟吹起了口哨,明目张胆地起哄。一个特务甚至冲上边喊:“喂,站在徐副局长旁边的那个人是谁呀?”另一个特务紧跟着随声附和道:“我们怎么都不认识呀?”台下随之是一片哄笑声。朱家骅顿时气得满脸通红,嘴唇发青,青筋暴露。可是以他的身份又不便当众发作,只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1938年底,汪精卫叛逃河内后,朱家骅想当国民d副总裁。但他的想法并不合蒋介石的心意,蒋介石认为朱家骅虽然才华出众,精明干练,但是却作风强悍,权欲极强,让他当副总裁,说不定会成为第二个汪精卫。陈果夫很清楚蒋介石的这番心事,于是他建议蒋介石:由国防高会议秘书长叶楚伧任中央秘书长,朱家骅接替张厉生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厉生到中央d政考核委员会当主任委员。叶楚伧是著名的南社诗人,虽久居高位,但不善弄权,遇事推诿,由他出任中央秘书长自然不会有什么野心,蒋介石定可以高枕无忧。蒋介石一声令下,张、朱、叶三人各换其位,但是让陈氏兄弟和徐恩曾没有料到的是,蒋介石似乎看破了一切,依然让朱家骅继续兼任中统局长。如此一来,朱、徐在中统的争斗就越来越白热化了。

9、中共特科比中统军统成立要早,在和李克农上将的领导下,很多人在国民d内部身居重要职位,向许许多多在谍报战线上牺牲的无名烈士致敬!#军统和中统#

10、1938年3月29日,蒋介石下令对军委会调查统计局进行改组,扩大为三个特务组织。即中统、军统和特检处。原本由戴笠负责调查统计局第二处,被重新命名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于是,属于戴笠时期的军统终于正式成立了。由于戴笠在在黄埔圈子里的低级身份(他仅是黄埔六期的一个学员而已),蒋介石怕一旦任命他为军统的局长,其他部门会不服气。于是蒋介石便暂时任命他的侍从一室主任兼任军统局局长。在名义上,戴笠只是军统的副局长。事实上,戴笠对军统拥有的指挥权,因为军统只有一个副局长。军统成立后相继兼任局长的贺耀祖、钱大钧和林蔚等人都明白蒋介石的意思:戴笠应该全权负责军统,而且他们不应过问军统的工作、人事或财政这些方面的问题。只有在每年4月1日纪念特务处成立日的时候,局长才会到军统总部来听副局长戴笠的年度报告,然后就离开了。大多数在总部外面工作的外勤特工甚至都不知道在军统局里实际上还有职位比戴笠更高的人。军统刚成立时并非是个很大的组织,在1938年改组成立时,只有四个“处”和两个“室”,共有100多一点的“内勤人员”和不到2000“外勤人员”。其中有些处与原蓝衣社的第二处有重叠。复兴社特务处副处长郑介民,仅在新成立的军统里任主任秘书。而早先的科或股都合并到了军统的情报、行动、司法和电讯处里。不过,在短短几年内,戴笠就已经把军统局扩展到了有10个处和许多相应的办公室、地区站和小组的。军统的“区”这个机构成立于1941年,区长直接向戴笠汇报工作,而且区长在改组了的军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地区的监察员负责人事、财政、广播和电码设备、地区情报和实地运作。一旦区监察员得到戴笠的批准执行一项计划,所有其他部门就会得到通知,要准备全力支持该计划的执行。换句话说,一个区内的行动计划被置于军统内各个部门的需求之上。与此同时,办公处的人员超过了1000人,他们被分配在8个处、3个区和几个室里。每个室与处同级。甲室是戴笠的私人秘书办公室,由他信任的人组成:张毅夫、何芝园和译电员毛宗亮;乙室也叫秘书室,向戴笠的副手毛人凤和郑介民负责;丙室是计核室,张冠夫负责监督内部财政。除了这三个部门以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室。机要室,即原来的译电科,由军统内职位高的女特务姜毅英负责。其中大多数成员都是江山人,所以他们可以在工作中用他人无法听懂的方言。另外,稽查室是个高层次部门,由郭寿华(后来是廖华平)领导。它相对由数目较小的一批办公处人员和一大批对外的“秘密督察”组成,他们直接向戴笠和定期的“周督察”汇报对所有军统人员的秘密监视情况。在扩充办公处人员的同时,外勤人员也在继续增长,直到后人数膨胀到连蒋介石也感到惊讶的程度。为了进一步扩充军统的势力,戴笠通过军统的训练营和特务学校来为自己大肆训练骨干。其实早在1935年夏,戴笠就已在杭州警官学校内成立了一个“特别训练班”。学员们主要来源于当时特务处内文化层次较高的特务,他们被分配在六个纵队中的一个。一到三纵队是训练普通秘密警察或治安人员的;四队训练所谓的“全能性的特工”;五队训练驾驶员;六队是无线电通讯人员。值得一提的是,“特务”一词并不是军统人员们所偏爱的称呼。他们喜称自己从事“情报工作”或“调查统计工作”。在六个纵队中,四队为出名,该纵队设有密码术、侦察和监视、爆炸、摄影、驾驶、射击、政治和外语(通常是英语和日语)课程。毕业生们要经过一场特殊的、在半夜举行的加入军统局的仪式:学生们饮鸡血酒来宣誓效忠,许多毕业生后来当了情报员,在各地的特务处(即后来的军统)工作。1938底年,戴笠又“强调指出,军统这门工作,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的,所以必须经过训练和思想考核以后,才敢放手使用。在他的指导下,接下来的七年中,军统培训了20万基础特务、50万人的武装队伍,并在100期特训班中至少训练了5000名通讯人员。戴笠的亲信,沈醉曾叙述过一段有关戴笠的轶事,那是在抗战早期,大批的流亡学生为特工招生提供了新的人才来源。上海刚一沦陷,沈醉就向戴笠报告说,原十人团成员之一梁干乔在郑州建立训练班,为此他收容了800多个从沦陷区来的无法再继续上学的学生。梁干乔向胡宗南借了几百支步枪,请宪兵团帮助培训,这使他建立一个精锐的半军事化队伍的用意暴露无遗。此事被人密告了戴笠,戴笠派人带着他的亲笔信赶到郑州,要求梁干乔把这批学生送到正在湖南筹备的特务训练班。梁干乔生气,断然拒绝,没过几天,戴笠又派人来,还是带来一封亲笔信,这次的信措辞严厉,直接说如果梁干乔不交出这批学生,就要给他严厉处分。梁干乔终究斗不过戴笠,不得不交出学生,脱离军统,投靠胡宗南去了。此事,能说明戴笠对建立和垄断特务训练班的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