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传位给谁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16 15:22:19 浏览

宋仁宗传位给谁

1、宋太宗要立太子,他想传位的长子赵元佐疯了,宋太宗不知选谁合适,于是请来寇准共商大计。寇准说:“为天下选国君,不能与后妃、宦官、近臣商量,应当选众望所归者。”宋太宗让众人都退下,悄悄问寇准:“襄王如何?”寇准觉得襄王不错,顺水推舟道:“知子莫如父啊!”宋太宗便立襄王赵恒为皇太子,于是有了后来的宋真宗。寇准替宋真宗说好话,并在危难时为宋真宗力挽狂澜。辽国20万大军来侵,很快到了澶州城下。宋真宗惶恐中拿不定主意,向众臣征求意见。众人提出迁都,只有寇准极力主战。“向陛下提出迁都的人罪可杀头。”寇准刚直地说,“将士们家在开封,如果迁都,他们会牵挂亲人,自然削弱了力量。文臣武将团结,陛下若能御驾出征将鼓舞士气。”在寇准促使下,宋真宗来到前线,军民果然气势高涨,有效阻止了辽国的进攻,并逼迫辽国签下“澶渊之盟”。此后,大宋边境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寇准立了大功,按理应该平步青云,可他在第二年便被贬官。原来,提出迁都而被斥“该死”的妥协派,恨透了寇准。有人对宋真宗进言:寇准让皇上出征,其实是拿皇上当赌注。宋真宗不悦,就冷落了寇准。而寇准被贬官,得从他的朋友周怀政说起。周怀政是宋真宗身边的当红太监。宋真宗身体不好,一时清醒一时糊涂,朝中政务渐渐落到刘皇后手中。寇准与周怀政都希望太子监国,寇准是真心为大宋着想,而周怀政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周怀政想,自己是看着太子长大的。如果太子监国成功,辅政大臣肯定是自己的哥们寇准,加上自己和太子的关系,好日子肯定在后头。想到这,寇准正有此意,没多想,就向宋真宗那么一提,宋真宗没什么反应,刘皇后急了。这样一来,刘皇后撸掉了寇准的官职。寇准还没急,可周怀政却狗急跳墙,自己谋划着想废掉刘皇后再扶太子上位。结果,当晚就有两个侍卫跑去向刘皇后告密。周怀政当场就给抓起来了。简单审问之后,周怀政也明白,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死路了。被杀前,他说了句:“要是我成功,就让寇准当宰相。”他这样一说,寇准就算没有参加谋反,也被连累了。他被贬到外地去当了知州。别人被贬,就当个隐士算了,可寇准吧,拜另一好友朱能所赐,再度沉浮。这朱能,原是周怀政的亲信,想伪造天书取宠于皇上,找寇准帮忙。寇准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想到自己的政治抱负还没有完成,还想着做点什么,便答应了朱能。宋真宗接到寇准递来的天书,为寇准的性格变温和又恼又喜,便召他回京继续当宰相。便被人告发那个伪造天书的朱能也跟着升了官。有了一点军权的朱能,竟杀了朝廷派来的人。然而,谋反失败,朱能自缢身亡,寇准再度被贬。寇准这次被贬到更偏远的道州做司马,没什么实权,可有个人还不肯就此放过寇准。这人就是寇准一手提拔起来的副宰相丁谓,寇准得罪他,只因一件小事。有一次官员聚会,寇准不小心被汤水滴到胡须上,旁边的丁谓想都没想就帮他擦胡子。寇准觉得挺逗,笑道:“堂堂一国的副宰相,怎能为长官擦胡子呢?”在场的官员都笑了,丁谓却走了心。他平时喜欢巴结人,寇准并不知情,那么一说只是开个玩笑,可丁谓觉得那是当众揭他的短,在讽刺他。俗话说,得罪谁都不要得罪小人。要是得罪了小人,他平时表面对你好好的,一逮到机会就会狠狠地报复。丁谓正是这样的小人。寇准提出太子监国时,刘皇后身为女人,再不高兴也没有理由反驳。所有的事都由丁谓去办,就是周怀政、朱能谋反时,丁谓都是瞄着寇准落井下石。寇准后被贬到两广南端的雷州,是因为宋真宗常常问起寇准。宋真宗糊糊涂涂,却记得寇准的好,说“我死了就让寇准辅佐太子”之类的话。这些话传到刘皇后和丁谓那儿,寇准自然就没什么好日子过。可怜寇准这位一代名相,在宋真宗死后十天就被贬到雷州,没几年便死在那里。朝廷给拨的款,都不够把灵柩运回家乡,只好葬在半道上。十年之后,宋仁宗才为其昭雪。寇准悲剧的一生就这样落下帷幕,这怨谁呢?性格决定命运,寇准的成与败都离不开他的刚直,钢铁直男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在职场上,若是寇准有那么一点圆滑,不那么直白,对待小人哪怕有那么一点防备之心,或许不至于此。可他就是这样,如果他不刚直,就不是寇准了。试问即将进入或者已经身在职场中的人,从一代名相寇准的经中,是不是能悟出什么道理呢?参考资料:《宋史 列传第四十(寇准传)》#历史# #历史故事#

2、千古仁君——宋仁宗赵祯的故事他既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宋仁宗赵祯,北宋王朝的第四任皇帝,关于他的身世,至今有一个离奇的传说 ,那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故事中的李皇后就是宋仁宗的生母。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病死,太子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当时他才13岁,宋仁宗赵祯性格随和,为政宽松。终其一朝,出了许多名垂千古的大文豪。著名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包拯、苏轼、苏辙、晏殊、欧阳修等。为什么能这样呢?林语堂说的好,因为这时是中国文人所处的好时代,文化氛围轻松。自从宋太祖 赵匡胤确立了重文抑武的国策之后,宋朝的历任统治者对文人都宽容。宋仁宗这个时代便更加如此,即便是有读书人写文章指责他为政过失,他也不会降罪。因其施仁政,在他一朝,不只出大文豪,而且出大政治家,出能臣,出忠臣,如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包拯等。 包拯“包青天”之所以能名扬天下,流芳千古,是与宋仁宗以仁待人,心胸宽阔,善于纳谏分不开的。在专制社会 象包青天这样的人物只能出现在政治清明时期,想想吧,如果皇帝不清明,哪会有包青天产生的政治环境?史书记载,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言官期间,包拯屡屡犯颜直谏,有时说话急了,连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的脸上,但是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是接受了他的建议。在宋朝,宋仁宗在位时间长,有四十二年之久,他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他的仁政手段。“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没有一个帝王能称为仁君,“为仁君,止于仁”“仁”可以说是对一个专制帝王的高赞誉。仁宗时代的北宋,国家富足,但赵祯本人却很节俭。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赵桢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主干。赵桢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28000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还有一次,赵祯早晨醒来对近侍说:“昨天晚上我肚子饿得很,睡不着想吃烧羊。”近侍问道:“陛下为何不降旨命臣下去采办?”赵祯说:“我如果一开口,下面就因为这是我的命令,去大肆扰民,所以还是不开口的好。”一天,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不忍,因此我宁愿忍一时之饿。”仁宗皇帝严于律己,对对百姓宫人却很仁慈。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对待下人的过失,宋仁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适与难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宋代皇宫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紫禁城一般,不允许百姓踏入一步,哪怕是偷偷地瞅一眼都是死罪!宋朝皇城的外城广场是允许老百姓摆摊的仁宗时一处宫殿年久失修,赵祯想修一下这处宫殿,于是派人去和城外广场摆摊的百姓商量让他们先离开一段时间,等修好了再回来,百姓们不同意,仁宗皇帝竟然顺从了百姓,没有再提修宫殿的意思!史书记载:宋仁宗死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以至天日无光。一个国家的高领袖做到这份境界,不论是在哪里,在何时,都会赢得世人的尊敬和爱戴。宋仁宗在位期间,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幸福美满,史称“仁宗盛治”。然而历史又怎么会那样的?当时。由于对夏战争的失败,加之土地兼并及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仁宗启用起用范仲淹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但是这场改革在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后,就在保守派的打击下宣告失败。范仲淹的改革措施不仅仅损害到了皇家利益,而是触碰了整个既得利益集团。所以改革失败是必然的,它并非败给了保守派,而是败给了豢养既得利益集团的专制制度。其实,翻开中国的历史,哪朝哪代的改革不是如此失败的呢?所以宋仁宗无论做的多好,无论受到当时和后世多少人的赞誉,他也只能是个明君,而成不了“华盛顿”。但是在那样的年代,在那样的制度下,一个国家高统治者能做到宋仁宗那样,也是难能可贵的了!#宋仁宗传位给谁#

3、1033年的一天,朝堂上,仁宗赵祯对朝臣吼道:“太后是不是毒死了朕的生母?”众臣沉默不语。“来人,传旨,朕要开棺验尸。”赵祯气急败坏的说道。可等棺椁打开后,他却下旨为太后加谥封号,以表感激之情。人死为大 ,开棺是对死者的大不敬, 赵祯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非要开棺呢?原来,太后病逝后,赵祯得到消息,说太后并不是自己的生母 ,其生母已被太后毒死 。这个消息对赵祯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让他悲痛欲绝 ,愤怒之下才会开棺,以查明真相 。那么太后为什么要当赵祯的生母 呢?事情的原委要从宋真宗赵恒与刘娥的相遇说起。刘娥是大山里一个普通的乡村丫头 ,父亲早亡 ,母亲改嫁 ,为了生活,刘娥跟随邻居来到汴京 ,靠摆地摊加工银饰器糊口。刘娥虽说是个山村丫头,但长相漂亮 ,有一种自然透出的美, 很吸引人。有一天,刘娥到王府送首饰 。偶遇正在读书的赵恒 ,刘娥不加雕饰的天然美 ,吸引了赵恒 。一来二去 ,赵恒把刘娥带回王宫 ,两个人过起了同居的小日子 。后来太宗来到王府 ,问赵恒的乳娘太子近期状况如何 ?乳娘略带不满地说道, 太子各方面都挺好,就是近来被一个山野小丫头迷的五马六道的 。太宗一听 ,这还了得 ,刘娥的身份怎么能和太子在一起呢 !于是,下令将刘娥赶出王府 ,赵恒怕刘娥伤心 ,悄悄地将她藏在亲信的家里 。997年 ,赵恒继位 ,史称宋真宗 。当了皇帝,赵恒立即把刘娥从亲信家接到皇宫 ,这一年刘娥30岁 。但年龄并没有影响赵恒对刘娥的宠爱 。如果刘娥按部就班地在皇宫生活,结局应该是不错的 。可惜刘娥是个不安分的女人, 她的野心还不小 。在被赵恒雪藏的几年 ,刘娥遍读诗书 ,对治国安邦的学问尤为青睐 ,学习不但打开了她的眼界,也膨胀了她的野心 。所以,接下来她要做的就是当皇后 。但很不巧 ,皇后郭氏依然健在。郭氏与赵恒是奉太宗之命成的婚。婚后为赵恒生下三个儿子,不幸都夭折了 ,所以郭氏一直处于悲痛之中 。1007年的一天,32岁的郭氏在抑郁中去世。属于刘娥的高光时刻终于到来 。但赵恒册封刘娥为皇后时,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原因是刘娥无后 。当然,这个难题怎能挡住刘娥的封后之路 。刘娥苦思冥想,用“借腹生子”的妙计来破局 。小宫女李氏就这样被推到了前台 ,这个模样俏丽的小宫女,并不知道她的人生道路将被改写 。这一天,刘娥安排小宫女入殿,伺候赵恒洗漱,小宫女柔弱可人的模样 ,让赵恒欲罢不能 ,随后就宠幸了小宫女李氏。后来,小宫女怀孕 ,生下一个儿子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孩子出生后,刘娥立即将孩子据为己有 ,对外宣称是自己所生 ,并将小宫女李氏雪藏起来 。就这样,刘娥顺利地被赵恒册封为皇后 。1022年 ,宋真宗驾崩 ,立遗诏传位赵祯,尊刘娥为皇太后 ,朝中大事由皇太后处置 。其实就是垂帘听政刘娥知道夺权可以靠奸臣,但治国一定要用有才干的忠臣。她重用王曾,吕夷简等大臣,纠正过去的错误,实行有效的管理,短短几年,宋朝四海升平,社会安定,国库充殷。1033年的一天 ,为大宋做出巨大贡献的皇太后刘娥因病离世。随着刘娥的去世 ,赵祯生母事件也大白于天下 。为搞清事件的真相 ,赵祯命令打开棺椁。当棺椁打开后,着实让赵祯大吃一惊,目瞪口呆。只见李氏身着皇后冠服,用水银保护的容貌依然栩栩如生,赵祯没想到,时隔24年,他还能目睹母亲的遗容。悲伤之余感叹道:“人言岂可尽信”,自责之心油然而起,更多的是对太后的感激。原来,刘娥夺子后越来越觉得愧欠李氏很多,于是,她不但封李氏为宸妃,还给李氏的一个弟弟也封了官。前一年李氏去世,她按皇后规格办丧事,不但穿皇后冠服。还在棺椁内充满水银,遗体不腐烂。或许刘娥早就预感到有这一天,她大费周章的一番做法感化了赵祯的怨恨。赵祯为感激刘娥太后,宣布为太后加谥号“章献明肃皇后”,封生母李宸妃为“章懿皇后”。刘娥灿烂的一生至此收官。刘娥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皇帝梦”,但她的后手感化了赵祯,特别是她听政的十年 ,大宋国富民强 ,社会安定祥和 。把这样的国家交给赵祯,足以赵祯安稳处理朝政好多年。她既是一个疯狂迷恋权力的女人 ,又是一个睿智而又富有能力的女人 。她对奸臣的隐忍,对李氏的愧疚,对赵祯的爱护,都说明她是一个既普通又非凡,烟火气十足的女人。你们觉得呢?

4、公元1058年6月,丞相韩琦、龙图阁直学士包拯向宋仁宗提出立赵曙为皇太子。赵曙推辞不得,只得对舍人说:“你们看好我的府邸,等皇上有了子嗣,我再回来。”赵曙如此说,是因为他已经三进三出。赵曙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他是宋太宗赵光义的重孙,宋真宗赵恒之弟赵元份的孙子,宋仁宗赵祯堂兄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曙的出生很有神话色彩,据说他生父赵允让梦见两条龙与太阳一起坠落,就用衣服接着,醒来后他老婆就怀孕了。一年后,赵曙出生,漫天红霞,有黄龙游弋于云彩之中。宋仁宗赵祯虽然后宫佳丽三千,但却没有子嗣,国本不稳。更尴尬的是,赵祯本人也是独苗一支,连个亲兄弟都没有,于是在景祐二年,把堂兄赵允让的小儿子赵曙接到皇宫,当做自己的子嗣培养。期间赵祯也有过三个儿子,但都莫名其妙夭折了。赵曙的地位是过山车一样,每当赵祯有了子嗣, 赵曙就离开皇宫,回到生父身边。赵曙虽然年幼,却宠辱不惊,而且很孝顺,又爱读书,尊师重道,他的几位师傅都很喜欢他。公元1036年,赵曙被封为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三年后,宋仁宗喜得贵子,豫王赵昕出生了,赵曙又回到后生父赵允让身边。就像命中注定一样,宋仁宗注定没有子嗣,又三年,即1043年正月,已经四岁的豫王赵昕早夭。心痛之下的宋仁宗没有再接回赵曙,虽然朝中大臣屡次提醒宋仁宗要提前定下太子之位,可宋仁宗却一拖再拖。公元1058年6月,丞相韩琦、龙图阁直学士包拯等人又向宋仁宗提立皇太子的事情。宋仁宗以后宫有妃子怀孕为由,再次拒绝。然而没过多久,后宫传来喜讯,宋仁宗喜得千金。公元1061年十月十二日,后宫风平浪静,再也拖不下去的宋仁宗同意立赵曙为皇太子。赵曙四次上表推辞,后无奈接受。入宫前,他和府上的管家说:“看好府邸,等皇上有了子嗣,我再回来。”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宋仁宗驾崩,赵曙继承皇帝位,是为宋英宗。四月初二,大赦天下,赐给百官爵加一等,奖赏各军。然而刚登上帝位两天,四月初四,赵曙就生病了,不得不请求曹太后垂帘亲政。曹太后毕竟不是赵曙的生母,因此太后身边的宦官就挑拨二人之间的关系,致使两宫关系紧张。丞相韩琦和欧阳修对曹太后说:“您侍奉先帝多年,母仪天下,为什么现在会和儿子过不去呢?陛下是个病人,难道您希望天下人像议论其他继母那样去议论您吗?”包拯去劝说赵曙:“自古以来,君主如漫天星辰,然而只有舜为大孝子?难道其他圣君不孝顺?父慈子爱是很平常的事情;父母不好而子女依然孝顺,这才是难得的。太后慈爱贤惠,您只管尽您作人子的孝心,太后一定不会亏待您。”在大臣的劝说下,两宫的矛盾得以缓和。赵曙当了皇帝后,时常感叹旧制度害人。他认为:皇帝的女儿嫁出去,都因为身份是公主,而避开公婆的尊长地位。怎么能因为身份的高低,而违背人伦长幼之序呢?赵曙日思夜想这样的问题,总想废除这样的律法,但困难重重。而且赵曙经常生病从,因此至死也没有改变这样的现状。公元1067年1月25日,刚做了不足四年皇帝的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三十六岁。纵观赵曙一生,年少入宫,老成持重,为人谦和端庄,是一个品格优良的少年。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成为皇帝,在其位谋其政,但他并没有将大宋的这艘帝国巨轮行驶得更远。在所有帝王中,宋英宗赵曙名不见经传,这是帝王之幸。因为能泯然众人的帝王,一定不会是暴虐昏庸的帝王;但这也是百姓的不幸,因为身为帝王,平庸即罪。#历史# #我要上微头条#

5、靠着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宋太祖赵匡胤,深谙兵者之凶恶,靠着杯酒释兵权轻松地剥夺了高军阶掌兵者之权,由于矫枉过正违背军事规律,严重削弱了国家军事力量,后来的继承者也秉持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明显是自废武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大宋也因此成为了古代社会繁荣的朝代,虽跌跌撞撞也走过了300历史。看看赵匡胤立国后以何策略治国的。历史上对宋太祖赵匡胤的评价很高,说他怀仁德,行正道,孝亲敬长,善待友朋,诚信待人;不急于功成名就,不喜欢阿谀奉承,不怠惰日常事务。从陈桥兵变政权和平交接,到供养被废君主,到后来杯酒释兵权,到理顺民心以民为本,以安民为要务说明他是自觉自愿施行以仁德为核心的治国安邦理念的。一是秉持“兵不血刃而三方夷,刑不姑试而悍将服”的理念。据说,历朝历代开国皇帝中,赵匡胤个人的武功是厉害的,但这样武功超凡的人不以炫耀武力为荣,而多采取怀柔策略攻城略地、收服民心和安邦治国也是历史上少有。我们都知道,历代王朝更替大多伴随武力和血腥,宋太祖赵匡胤从夺取皇位开始就避免了流血,他是在后周皇帝柴荣死后由士兵部将拥戴黄袍加身而当上皇帝的。他当上皇帝后没有进行清除前朝余d和皇室宗亲,大开杀戒。并且,在后来的统一战争中也尽可能地避免过多流血和无辜牺牲,我们都熟悉的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后唐皇帝李煜就是当了许多年宋朝的儿皇帝后才归顺的。二是为保国家、政权稳定不遗余力。为防止了功臣功高震主,尾大不掉威胁皇权,对功臣没有大开杀戒而是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既消除了对皇权的威胁又防止了社会不稳和人心混乱。这与刘邦(主要是吕后)和后来的朱元章滥杀功臣相比要显得仁德多了。赵匡胤平定天下后又重文抑武,注重民生,发展经济,使国家得到空前繁荣和发展。虽然国家军力是历朝大一统国家中军力弱的,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大宋王朝因此而成为古代中国经济繁荣的朝代。历史上尽管对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有多种猜测。有说是他母亲要逼他传位给弟弟的,也有说是弟弟势力太大,赵匡胤是被弟弟逼迫不得已把皇位传给他的。当然也有说是他被弟弟一伙人给毒死的。但不管怎样,他把皇位传给弟弟,终究保持了大宋江山的稳定,避免了社会的动荡,这可能正是他所想要的。毕竟,弟弟一族势力强大,如果自己死后弟弟要夺取皇位必然会引发流血冲突,还可能引起社会动荡,但他又不想诛杀弟弟,可以避免这种结果的就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反正都是赵家天下。到了南宋初期,皇帝赵构无后,有大臣建议把皇位传回赵匡胤一脉,居然成了,真是风水轮流转,也是大宋赵家才有这样的怪事,这不得说宋家天下的仁德确实与众不同。三是留下三条仁政遗训保长久太平。赵匡胤生前给子孙继位者留下三条遗训,据说有一处密室刻有遗训,作为继承者即位前要由重要大臣陪伴入室拜誓。三条遗训是:不得亏待柴氏后代;不得杀士大夫;不得加农田之赋。把这种饱含仁德治政的策略作为长期执行的政策,在历朝历代帝王中绝无仅有。取得皇位的赵匡胤没有像其他任何创立新朝的皇帝一样把前朝皇帝宗族或斩尽杀绝或像防盗贼似的驱逐的驱逐、流放的流放,而是供奉起来,而且要自己的子孙后代都不能亏待他们,不怕人家日后卷土重来或是进行暗杀复仇什么的,这要多大的胸怀和仁德啊。不杀士大夫则为广开言路,营造宽松的政治环境提供保障,由此宋朝人才辈出,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请注意(敲黑板)!更重要的是第三条遗训,为老百姓着想,不加农田赋税,善待和造福天下百姓,让百姓安居生产,丰衣足食,这是历代帝王中所少有的。大宋的开国皇帝和后来的继承者,与其他朝代相比,以德治国是好的,特别是宋仁宗,作为帝王其仁慈程度称得上历史,传说中的许多有关仁慈的故事似乎不是作为一个帝王所为,反倒像是一个修行者,或是一个追求道德的圣人所为。如此,天不佑他大宋又如何?

6、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赵祯去世。皇子赵曙(宋英宗)继位。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突然皇上狂呼乱跑,发病了,一时国朝混乱,宰相韩琦探出究竟,“一声断喝”了他的疯病。仁宗皇帝的3个皇子相继夭折,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赵曙继位。可他刚当上皇帝就病了,而且病情十分吓人,表现却很反常。拥立为皇帝时,他既没有露出喜色,也没有谦逊辞让,却好像遇见鬼一样吓得扭头就跑,边跑边喊:“这个皇帝我不敢做,哪个想做就让哪个做去!”样子如疯如魔。曹太后虽不是英宗皇帝的生母,可英宗从小被送进宫里,是曹太后把他亲手带大,情同母子。知道英宗是个恭敬孝顺的人,而且聪明理智。不相信他得病,就劝他要识大体,不可任性胡闹。哪知英宗忽然上前来揪住太后的衣襟挥拳就打,顿时口鼻淌血,吓得连声惊叫。太监任守忠,对太后十分忠诚,见太后受了皇帝的气,心里愤愤不平,说:“皇上这病分明是装的,他就是故意要给太后难看!”仁宗新丧,国政无人治理,群臣商议,决定依旧制请曹太后垂帘听政,暂时代替皇帝主持军国大事。几番恭请,曹太后终于走出后宫代替天子主持国政。有太后垂帘听政,一团乱麻的朝局渐渐稳定下来。正在天下人焦虑担忧、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英宗皇帝的病情忽然又好转了。到这时,皇帝要亲政,太后垂帘不撤,两宫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皇帝冒犯太后,荒怠国政,一连九次朝祭大典都没有参与。宰相韩琦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不得不亲自去见皇帝,请皇帝念在早年抚养之恩对太后多些敬意。回头又安慰太后:“陛下本是仁孝之君,只因为身体有恙,行为失常,太后还要多体恤,等陛下的病都好了,照样会孝顺太后的。”曹太后已经被皇帝欺负快一年了,挨骂、挨打、遭羞辱,每天强撑着上朝处理政事,其他时间就在宫里生闷气,就有了想要废掉英宗皇帝心思。就对韩琦说:“我听说古时候曾有个昌邑王,宰相知道这个故事吗?”听了这话,韩琦心里突地一跳!汉代有个昌邑王刘贺继位后,因祸国殃民,被众臣废了皇位,重新贬为昌邑王,并将他赶出了京城。韩琦忙劝太后,仁宗无子,濮王赵允让这一系是宗室中尊贵的族支。倘若废了英宗,把一个威信不足的宗室子弟立为皇帝,将来很容易引发权力之争,造成一场血腥杀戮,曹太后会…正说到这儿,韩琦忽然全身一震,彻底明白英宗皇帝装疯扮傻到底想要什么了!大宋朝曾有个先例:刘太后大权独揽,把仁宗皇帝整整压制了十年 ,垂帘多年,皇帝大权旁落!刘太后的野心路人皆知,此为前车之鉴,英宗心里哪能不怕?曹太后,地位尊贵,英明果断,朝廷重臣对曹太后忠敬有加,这分明又是一个“刘太后”!英宗皇帝实在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对国家社稷而言皇帝比太后重要得多,假装有病,架出来曹太后垂帘听政,再借“生病”把矛盾闹大,逼得太后说出偏激的话来,这时宰相就必须表态。这样就得到宰相的拥戴 , 再撤去帘幕,把朝政大权从太后手里彻底夺过来。如此一来,英宗的所有目的就都达到了。韩琦终于想明白了,决定帮英宗皇帝夺取实权。在一次朝会后,诸臣退出殿外,韩琦上奏说:“自己无才无德,幸得先帝垂青,已有数十载,如今国家大治,臣也老了,已担不起重任,想颐养天年”曹太后心中早把韩琦倚为臂膀。而且韩琦时年不过五十六岁,身子骨儿也结实,这么一根“擎天柱”曹太后怎能把他放走?便唉声叹气:“如今国家多事,宰相岂可求退?要说累,老身每日在此听政难道不累吗?宰相要退,不如老身先退……”曹太后说的是个安抚人的客气话儿,哪知韩琦等的就是这句话,高声问道:“太后既有退意,甚好!请问太后何时撤帘归政?”听到这话曹太后顿时愣在那里,半天才明白,原来韩琦竟是来逼宫的。气得她抬脚就走,韩琦想万一太后缓过手来,第一个倒霉的就是他这个宰相!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指着曹太后的背影厉声喝道:“仪鸾司何在!太后已经归政,撤帘!”韩琦一声断喝,近侍们都给吓糊涂了,刚才这些人也听太后说想要“先退”的话,如今眼看太后起身退入后宫,又见宰相当殿发威,脸色如虎,声似巨雷,这些人一下子给唬住了,也没细想,急忙上前撤去珠帘。至此,曹太后垂帘听政一年之后,竟被宰相韩琦在朝堂上硬生生撤了帘幕,夺去权柄,归政英宗。曾经一团乱麻的朝局被宰相韩琦冒死争取回来,局势明朗,文武百官有所适从,英宗皇帝终于可以放心执政,大宋天下重新稳固了。几天后,英宗赵曙下旨,加封宰相韩琦为左仆射,进魏国公。就在天下人等着看英宗皇帝如何治理江山的时候,英宗皇帝赵曙却真的生起病来,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以疯赢得实权的皇帝,历史上仅此一位,与其说他是好演员不如说他是好导演,对全局的把控如此到位,韩琦为他将了军,保了帅 ,成就了终结局。赵曙以史为鉴,凸现政治才能,劳心劳力,终年35岁。

7、1063年,宋仁宗驾崩,一时间山河失色,万民同悲,就连敌国皇帝辽道宗听闻此信都泣不成声,下令建衣冠冢,以寄哀思……在历代“仁”字君里,被文人学士称赞多的便是北宋时期的宋仁宗—赵桢。仁宗的父皇宋真宗原本有五个儿子,但是都未养大成人,于是,便把叔叔的儿子赵允让带进宫里抚养。此时,宠妃刘娥已把自己的侍女李氏献给宋真宗,李氏怀孕生下赵祯后,赵允让被放出宫做官。宋真宗称赵祯是刘娥的儿子,母凭子贵,刘娥成了皇后。这就是传唱千年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来源。宋真宗驾崩后,年仅12岁的赵祯继承王位,刘娥开始垂帘听政,大权在握,赵祯做了11年的傀儡。刘娥管理大宋确实没得说,提拔能臣,诛杀奸贼,注重农业生产,大兴水利工程。百姓赖以糊口的大米价格在历史中已是低,大宋一片欣欣向荣。刘娥驾崩后,宋仁宗终于开始了自己的时代。君王要被世人所认可,要有自己的独特魅力,赵祯从小聪明,宽厚大度,在大臣们面前彰显出了自己宽容仁慈的本色。一次,包拯在书房与宋仁宗争论,包大人越说越激动,唾沫星子都溅到了他的脸上,他也是默不作声,轻轻的自己擦掉,没有任何斥责的话。一位君王能做到这样,当之无愧为“仁君”。有天早晨,宋仁宗正在更衣,跟太监笑言:“昨天晚上批阅奏折,突然想到烤羊肉的味道,顿时饥肠辘辘,很想吃羊肉串,忍了好久才睡下。”太监急忙回答:“皇上怎么也不唤一下奴才,奴才好赶紧通知御膳房给您做呀!”宋仁宗说:“不可以,朕如果叫你们做羊肉串了,以后每一天,你们都会琢磨朕想吃什么?倘若每天都准备一只羊,这样下去一年要宰杀多少羊啊?只为我一个晚上的贪嘴留下无尽的祸害。而且还要唤醒你们大半夜起来准备食物,太辛苦了!”这本是帝王理所当然应该享受的,但是宋仁宗不想因为自己一时贪嘴而去麻烦别人,时时体贴下属,勤俭节约,克己悦人,这事常常被太监们津津乐道。赵祯的仁慈也体现在对敌国的态度上,北宋时期,西夏国、辽国对富足的宋朝虎视眈眈。赵祯在位期间促成了西夏的“庆历和义”,与西夏保持良好的相处模式。而与世仇的辽国,宋仁宗在宋真宗的“岁币”上增加了进贡,看起来是宋国吃亏了。但在仁宗眼里,战争是为了拯救,而不是带来灾难,不让老百姓成为炮灰。所以他用大量的财富换来了和平,减少了军事开支,为国家省下更多的军费。辽国辽道宗听说宋仁宗仁慈宽厚,大宋人人丰衣足食,家家夜不闭户,想看看宋仁宗。有一次他藏匿在使臣中,看到宋仁宗对待使臣宽宏大度,谦谦有礼,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回国后,他一再嘱咐属下要和宋国保持和平相处之道。1063年,宋仁宗驾崩,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贫苦百姓纷纷磕头痛哭,史书上记载,连街上的乞丐都不能接受宋仁宗去世的事,朝着皇宫的方向跪拜行礼,呜呜痛哭。消息送到辽国后,辽国皇帝悲痛不已,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悲声不止,哽咽道:“我们和平了40多年,多么不容易啊!大辽要为仁宗立个衣冠冢。”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宋仁宗在位41年,既是大臣口中的仁君,也是文人志士歌功颂德的君王。宋仁宗仁慈守国,提拔了一班得力的手下,为宋朝的富足增添色彩,也给现在的我们留下宝贵的宋词。大家对宋仁宗有什么看法?作者:茉莉编辑:飘飘#头条创作挑战赛##宋仁宗传位给谁#

8、1063年,宋仁宗赵祯驾崩,曹皇后立刻派人接赵曙进宫继位。可赵曙却惊慌道:“我不敢进宫,我不敢做皇帝。”见来人要强行把自己带走,赵曙对家人道:“你们给我看好家,我过几天肯定就又会被送回来了。”赵曙,后称宋英宗,是宋仁宗赵祯的养子。可他的一生却满是心酸,因赵祯没有亲生儿子,赵曙两次进宫做备胎。终赵祯无子而终,赵曙虽然做了皇帝,却也是没几年就去世了。赵曙,原名赵宗实,是宋仁宗赵祯的堂侄。原本他和皇位没什么关系,可偏偏赵祯膝下无子,就收赵曙为养子,就这样,赵曙就成为了大宋第一个以宗室子弟的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至于宋仁宗赵祯为何会在千万宗室子弟中选择赵曙呢?还要从他父亲宋真宗说起。在仁宗赵祯出生前,宋真宗有五个儿子,都夭折了。此时宋真宗已经四十多岁了,为了避免后继无人,他选了侄子为养子,以防万一。宋真宗这个侄子就是赵曙的父亲赵允让,可就在赵允让入宫没多久,刘娥宫中的宫女李氏就生下了赵祯,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宋真宗再度得子,看着自己后继有人了,就把赵允让给送回家了。因此,赵允让有22个儿子,一来子嗣兴旺,再者还被认为有招子嗣的命数,于是到了仁宗赵祯这,为了让自己子孙兴旺,就将赵允让四岁的儿子赵曙接进宫,用来帮助宋仁宗“求子”。不过此时宋仁宗才25岁,不愁生不出儿子,因此赵曙就以宗室子弟的身份被养在宫中而已,没有什么名分。接下来的四年里,赵曙确实为宋仁宗“招”来了两个儿子,长子赵昉和次子赵昕。于是,8岁的赵曙就被宋仁宗送回了父亲身边,这也是他第一次被“退货”。很快,宋仁宗又有了第三子赵曦。此时看来,皇位怎么轮也和赵曙无关。可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宋仁宗的儿子们相继夭折,33岁的宋仁宗又没有儿子了。虽然此事对宋仁宗打击巨大,不过33岁的仁宗正值壮年,生出儿子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可接下来的几年里,虽然宋仁宗的后宫接连有孩子出生,不过都是女孩。眼看着已经四十多岁了,随着年龄的增大,宋仁宗的身体也开始出现问题,而且这个现象在当初宋真宗身上也出现过。这下朝臣们开始为皇帝“立储”的事情担心起来,纷纷上书劝宋仁宗早日立储,可宋仁宗却毫无回应。此时的宋仁宗还是坚信能有亲生儿子的。就这样,又过了几年,后宫仍是无皇子降生。此时,欧阳修,包拯,司马光等人都是轮番上书,请皇帝立储。可宋仁宗还是你们上书你们的,我做的我的。后来有个叫张尧佐的大臣去世,宋仁宗道:“那些谏官们总说我用张尧佐,就如同唐玄宗用杨国忠一样,会招来祸事,我看未必。”此时,一旁的大臣唐介道:“唐玄宗即使用杨国忠误国,还有儿子唐肃宗兴复社稷,陛下可是连儿子也没有。”因为宋仁宗一向对大臣纳言比较宽仁,此时虽然生气,也没说什么。此时,宋仁宗已经48岁了,在那个时代,要想生下儿子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了,但宋仁宗依然不想放弃。就这样,君臣关于立储的事情将一直僵持,直到仁宗50多岁了。宋仁宗盼望了20多年,上天却始终没有给他一个儿子继承皇位。此时他知道自己再也拖不下去了,再次将目光投向赵曙。此时的赵曙也是二十多岁了,宋仁宗封其为秦州防御使(掌军事)、知宗正寺(掌管皇族之籍),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在为赵曙铺路。很快,赵曙就被宣布为“皇子”。可以看出,宋仁宗封赵曙为皇子,而不是太子,或许此时,宋仁宗还是没有放弃想要一个自己的亲生儿子。赵曙也明白,自己和二十多年前一样,还是备胎。于是,赵曙就以生病为由,被很多人规劝,就是不肯搬到皇子居所。要这事搁别人身上,早就高兴地搬去了,可赵曙却说:“那样的福气不敢要,如今这是在避祸。”童年的记忆让他始终难以忘怀。宋仁宗晚年体弱多病,终别说儿子,除了长女福康公主外,其余的孩子都没有长大成人就全部夭折了,终他也在这样的遗憾中驾崩了。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虽说赵曙不是皇太子,但仁宗无子,他是被封为皇子的人。再加上,赵曙和曹皇后的关系也不一般,赵曙的嫡妻高滔滔是曹皇后的外甥女兼养女,赵曙也算是曹皇后的养子。当时,二人结婚时,就被传颂为皇后嫁女儿,皇帝娶儿媳。因此,危急时刻,曹皇后急忙派人接赵曙入宫继位。就这样,赵曙就做了皇帝,曹皇后临朝听政。可也因此,母子二人关系一度紧张。宋英宗赵曙不但要面对一个控制欲的养母,还要面对那些强势的大臣,虽有一腔抱负,但终也是无力施展。在位4年,36岁的宋英宗赵曙就病逝了。宋英宗去世后,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宋英宗虽在位时间短,却重视书籍的编写和整理,对司马光写的《历年图》大加赞赏。还对其写的《通志》八卷,即后来《资治通鉴》的前八卷,从财政、物资、人员方面支持司马光编修史书,可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也有着宋英宗的一份功劳。宋英宗还致力于革除冗兵、冗官、冗费等弊政,可天不假年,宏图未展就英年早逝了。

9、宋仁宗初跟一位姓张的女子感情升温很快,张氏也很贤良,宋仁宗有意让其成为自己的正宫娘娘。但是,宋仁宗的养母,当时垂帘听政的刘太后,批评宋仁宗幼稚,指定了一位郭姓女子做了皇后。宋仁宗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也没有办法。刘太后之所以选择郭氏,也是用心良苦。因为皇帝不仅仅代表个人,更是整个统治阶级的代言人,他的婚姻也不是两情相悦这么简单,而是夹杂着政治、利益、权力等。这次刘太后选中郭皇后,就是看中她身世显赫,郭皇后的祖父是北宋初年和契丹过招的郭崇威。郭家的势力在朝中一直分量很重,北宋皇室一直也有通过联姻的方式笼络重臣的传统,所以,宋仁宗和郭皇后的结合,很明显是一场政治婚姻。他们婚后的生活总体来说还是很和谐的,皇后对宋仁宗也算是细心伺候。只是,宋仁宗的心从一开始就不在她这儿。终于这一年,刘太后撒手人寰,宋仁宗真正掌权后,就开始积极地寻找“真爱”。现在,他急需谋划如何跟郭皇后离婚,废了她的皇后。大伙儿可能会问,这还用谋划吗?皇帝不是一言九鼎吗?想换皇后,不是一句话,分分钟的事吗?但真实的情况却没这么简单。刚才说了,皇帝不只代表他个人,他的婚姻有着政治用途和目的,更涉及国之根本,就是传位的问题。因此,皇后只要没有太大的问题,她的位子还是很稳定的,特别是朝堂上的臣子,也是天然的保皇后派,他们不管皇帝喜欢不喜欢,他们考虑的只有国家的稳定、皇权的稳定,你要换皇后,他们就一个劲地劝谏,甚至不惜用生命劝谏,说不定还能落下一个忠臣的美誉。所以,历来皇帝对换皇后都特别慎重。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根据元刻版《宋史全文·仁宗卷》记载,宋仁宗当时宠幸尚美人和杨美人,尤其是这个尚美人,她心气高,经常给宋仁宗打小报告说皇后的不是。一次,尚美人当着皇后的面向宋仁宗告状,皇后当然很生气了,给了尚美人一巴掌。宋仁宗赶紧上前护着,这下让郭皇后更生气了,再次向尚美人发动了猛烈攻击,这下可就闯祸了!郭皇后用力过猛,不小心抓到了宋仁宗的脖子,留下了一道长长的血痕!所有人都惊呆了,终于,这场老婆打架,老公倒霉的大剧落幕了。但这件事却远远没有结束,苦于无借口休妻的宋仁宗,在身边宦官阎文应的提醒下,终于找到了借口。这下,他可以借题发挥了。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当朝宰相吕夷简的赞同,吕夷简为什么赞同?很简单,他之前跟郭皇后结过梁子,现在该报仇了。于是,有趣的一幕发生在大宋的朝堂上,宋仁宗给臣子们展示被郭皇后挠伤的地方,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要离婚!要换皇后!宰相吕夷简第一个站出来,力挺宋仁宗的决定,其他文武一看这情况,郭皇后确实动手了,理亏,没办法申诉啊,于是也就没人反对皇帝离婚。郭皇后这一挠把自己的皇后位置给挠丢了,她被降为妃子!这下,满心欢喜的宋仁宗就开始寻找新的皇后人选,而此时他早已忘记了张小姐、尚美人、杨美人,正陷入陈氏的温柔乡里不能自拔,但陈氏有个硬伤,就是出身。她老爹不是什么达官显贵,只是一个小官,这属于严重的门不当户不对,群臣都反对。终,宋仁宗考虑到自己的地位,也就忍痛割爱,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后来的曹皇后。这个曹氏之前有丈夫,但这个丈夫很“仙”,在跟她拜堂成亲的当晚,就爬墙溜了,去当了道士。曹氏的娘家人觉得很没面子,就把曹氏带回娘家,算是解除了婚姻关系。后来,她竟然稀里糊涂地成了宋仁宗的皇后。再说那个跟宋仁宗离婚的郭皇后,他们离婚后,宋仁宗还经常惦念着她,毕竟是被自己废掉的皇后,内心多少觉得有点对不住她,于是有一天,就派人去探望她,表达了想召她回宫的想法。可是她跟派来的人赌气说:“让我回去可以,需要百官出席,重新册封我为皇后才行。”宋仁宗一听赶紧识趣地开溜了。可怜的郭小姐,就此唯有孤独陪伴。

10、晨读历史北宋词人、官员、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宋祁(接续15)那时候,宋朝皇帝是宋仁宗赵祯。两年前,宋真宗赵恒病逝,年仅13岁的宋仁宗登基为帝。鉴于宋仁宗年龄太小,难以处理负责的军国大事,便由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刘太后)临朝称制,辅佐宋仁宗代行处理军国事务。刘太后收到礼部报上来的拟定进士名单后,发现宋庠和宋祁兄弟都在进士榜单上,弟弟比哥哥的名字更高,心里犯了嘀咕。在她看来,长幼有序,弟弟的科举考试成绩,怎么能够超过哥哥呢?于是,刘太后挥笔将宋庠和宋祁的成绩调换了一下,宋庠就考了第一名即状元,宋祁变成了第十名,不但与状元擦肩而过,连榜眼和探花都没有获得。在这之前,宋庠在解试、省试上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现在,弟弟的殿试第一名被刘太后让给了他,使得他创造了“连中三元”(解试、省试、殿试均为第一名)的奇迹。宋庠还真是应该好好感谢刘太后。宋庠和宋祁的故事流传出去后,人们将他们两兄弟称为“双状元”。在那以后,宋庠和宋祁双双步入官场。或许就因为在这次殿试里,此后宋庠在官场上的道路,比宋祁顺畅得多。先来看宋庠。宋庠考上状元后,得到了刘太后的赏识,青云直上。当刘太后病逝后,宋仁宗掌握了大权,依然对宋庠青眼有加。1038年,42岁的宋庠已经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担任参知政事。参知政事是宰相的副职,相当于副宰相。1045年,宋庠被擢升为枢密使。枢密使是主管军事的高长官,掌握有实权,是堪与宰相平起平坐的官职之一。1049年,53岁的宋庠官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登上了宰相的宝座,位极人臣。就相比之下,弟弟宋祁一路上走得跌跌撞撞。当宋庠偶尔官场失意时,宋祁一定会跟着倒霉。1040年,宋庠与宰相吕夷简发生矛盾,被罢免了参知政事的官职,贬谪到扬州去当知州,宋祁也被赶出京城,到寿州(今安徽省凤台县)当上了知州。当宋庠官场得意时,宋祁则没有沾光。1059年,宋祁好不容易被宋仁宗调进京城,打算任命为三司使(财政部长),却被包拯拦住了,包拯说既然宋庠是宰相,宋祁不应该担任三司使。你看,宋祁非但有沾光,反而还被谏官打压,是不是挺气人?一直到1060年,宋祁才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好不容易当上了部级领导。这时候,宋祁已经62岁了。不过,虽然宋庠官做得大,却没有留下什么值得颂扬的政绩。他的诗文闻名于世,也没有多少传世之作。倒是宋祁,曾经与欧阳修合撰了《新唐书》,又看透了“咸平之治”繁荣背后的“三冗三费”弊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宋祁所写的《玉楼春》词里,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佳句,被时人称为“红杏尚书”。千年风流,都被雨打风吹去。在宋庠、宋庠的家乡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双塔乡双塔集村,有一座兄弟双状元塔。兄弟双状元塔修建于宋朝时期,明朝、清朝时期多次重修,保存至今。如今,兄弟双状元塔高约20余米,塔身有台阶。秋高气爽的时节,人们沿着台阶登上塔顶,极目远眺,人称“双塔秋风”,还被列入“杞县八景”。1963年,兄弟双状元塔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