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之死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17 11:54:34 浏览

曹植之死

1、#周口头条#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思陵冢是三国时魏封陈王(曹操第三子)曹植的墓居。历史记载“曹植墓在陈州南三里,魏封陈思王。《河南通志》该地由北往南一连四个冢,高度依次为12米、4米、7米、15米,封土面积依次为1656平方米、400平方米、900平方米、3000平方米。思陵冢是南端的高冢。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著名诗人。曹植从小聪明过人,10岁能诗文,19岁写的《铜雀赋》名噪一时,为曹操所宠爱,一度考虑立他为太子。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曹操终动摇了对他的信任。曹操死后,其兄曹丕和其侄曹睿对他忌恨,百般迫害。曹丕为了加害曹植,苦苦找不到罪证。一天召曹植上朝,限走七步成诗一首,否则即处以极刑。曹植不加假索,当即吟诗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泪流满面。虽未杀他,却将他封候封王,远离京都而疏之。他虽远离国都,曹丕仍怀疑他结d营私,对他频繁调动,十一年中调动三次,先后封他为雍丘王、东阿王、陈王。曹植多次上书,请求任用,终未如愿。他名为王候,实为囚犯,常常闷闷不乐,后在陈郁郁而死,年仅41岁。曹植死后,四棺同出,怕的是曹丕对他的尸体不放过,故有四冢。曹植死后,谥号“思”,故后称“陈思王”,其墓称思陵冢。关注古月拍景讲故事,探访曹植墓精彩视频即将呈现[送心]#曹植之死#

2、208年,曹冲不小心被毒鼠咬伤不幸身亡,曹操勃然大怒,下令彻查真凶,不料,荀彧却说:“丞相只需清楚曹冲的死谁得利,谁就是凶手!” 这天,曹操趁着夜晚来到曹冲的灵堂,发现曹彰和曹植由于连日来过度疲累,早就已经进入梦乡。 虽然曹丕看起来也在睡觉,但是他时不时的会睁开双眼,四下张望着,而且还用十分恶毒的眼神看着曹冲的牌位。 曹操看到曹丕的眼神马上意识到,曹丕就是导致曹冲去世的幕后黑手,但是思虑再三之后,他…

3、七步作诗的曹植诗一首《白马篇》熟悉的一句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全诗如下:

4、看三国顿悟职场风云。三国到底给我们什么职场启示?我总结了几个点,大家看一下对不对。·刘安老婆的下场告诉我们,长期高压,下属必反。·孙坚的下场告诉我们,频繁的跳槽直接导致没有老板会用你。·曹植的下场告诉我们,职场上没有兄弟只有利益。·周瑜的下场告诉我们,喜欢嫉妒别人,容易死的早。·诸葛亮的下场告诉我们,事必躬亲,不放权力早晚累死。·孙权的下场告诉我们,大江大浪虽能闯过去,阴沟里未必不翻船。·刘章的下场告诉我们,不能当个不分忠奸的烂好人。·刘安老婆的下场告诉我们,你的枕边人,可能会杀了你,并且用你的人肉来招待人。·关羽的下场告诉我们,本事再大,不能牛气,否则危难之时无人相救。·许佑的下场告诉我们,见好就收,不可得寸进尺。·袁绍的下场告诉我们,优柔寡断不会用人,再大的家业也能败光。·攀分的下场告诉我们,跟错领导。死路一条。

5、“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七步诗让我们都以为曹植太可怜了,哥哥曹丕为了皇位要逼死自己的弟弟,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曹植从小就才华横溢,曹操一直把他当成是接班人来培养,可是为什么到后,坐上皇位的确实大哥曹丕,而不是曹植。,今天我给大家还原一个真曹植。曹操的几个儿子得他心的无疑就是曹植了,因为曹植不但文采好,他还特别会哄老爹曹操开心,表面功夫做得可好了。210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心理挺难过的,但是他也没难过多久,因为他知道,北方依然还是他曹操的,曹操并不觉得有什么,这次输了,下次赢回来就行了。面对满座文武百官,曹操兴致勃勃的要求他们提诗助兴,领导突然来这么一招,下面的官员满脸惊呆了,即兴提诗,能有几个人能做到呢?20分钟后,一个19岁的青年举起手来说:“我可以。”曹操一看,哎呀,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脸上的笑容就更大了,他说:“子建果然是为父的儿子,继承了我的才气。”曹植看了看墨迹未干的竹筒,清了清嗓子,大声地把自己做的《登台赋》读出来,这台诗确实写得好,先是赞了铜雀台的美景,后又把曹操赞美一翻。曹操看着年轻又才华横溢的小儿子,感到真的好安慰,小儿子太像自己,自己的事业终于后继有人了,曹操从此把曹植当成继承人去培训。当时,国家动荡,到处都是战争,曹操不是在一线打仗,就是在去一线的路上,而曹操一心想要培训曹植,这样的环境下,培训曹植是好的。所以曹操就这样带着曹植到处去征战,曹植从此也打开了眼界,不再像以前只有文化而没有实力的人了。曹植经历了东征管承、北伐柳城、南下荆州,军人生活是很容易磨练一个人的性格,经历了这些,曹植就更崇拜自己的老爸,他说:“老爸,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像你这样,做一个大英雄。”曹操看到成长后的曹植,就更开心了,曹植不但在军事上做出让曹操信任的事情,而且他还时不时写诗来刷存在感。讨伐北伐时,曹植写了一首《白马篇》,诗一写出来,各地引起躁动,曹操被这首诗打动了,更加坚定了要培养曹植做继承人的心。曹操有两大特质:才气和任性,而要驾奴这两种特质,必须要有自律。如果曹植能像他老爸这样是一个自律性好的人,继承人的位子无疑就是他的,可是曹植差的就是自律。公元217年,曹操出差前,他交代了曹丕和曹植守着大本营,领导外出,这不炸开锅了,曹植积压了多久的心啊。等他老爸曹操一离开大营,就带着他的手下在帐蓬里喝酒、吃饭、唱歌、自然少不了做诗,要说只是在军营这样乱搞一通,被曹操知道了顶多是罚一顿。可是曹植觉得在军营喝酒不爽啊,于是建议大伙一起出去外面喝,一大帮军人去喝酒,而且还是领导叫去的,那场面有多疯狂,可想而知,喝得有多疯了。曹植也真是喝醉了,竟然坐着皇帝同款的马车经过司马门,还在清晨的大街上快跑,撞得整个街道七零八落的,百姓死伤无数。你是曹操的儿子啊,不带头安抚好百姓,居然带头这样来乱搞一通,这是在摸黑曹操一直用心建立的好名声啊。如果这样的人以后继承皇位了,那百姓会如何?曹植的做法,让回来后的曹操心疼不已,为了天下,他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立曹丕为太子。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称帝。再也没有人给曹植撑腰了,曹植被曹丕的一系列操作吓到懵了,身边的亲信、朋友全部被杀,只剩下曹植自己一个人。曹植明白哥哥不会杀他,但是也不会放过他,于是曹植被曹丕逼得到处搬家,虽如此,曹植建功立业的心一直没有消失,如果他能够像汉献帝这样,从此放下游山玩水,也不会被曹丕容不下。曹植呢?每次述职后,都会把自己的心情用诗来发泄,不是说自己的大哥自相残杀,就是说自己郁郁不得志,你让曹丕听了做何感想啊?曹植是典型的不做不会死的人,明明一手好牌,却打得稀巴烂。

6、226年,曹丕去世,曹植高兴得手舞足蹈,以为终于可以不用再搬家了。他连忙给继位的曹叡上书,希望一展抱负。但曹叡却比曹丕更狠,上位3年就让曹植搬了3次家,第4次让曹植去陈郡时,曹植终于被折腾得病逝半路。曹植的一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令人唏嘘。曹植与曹丕都是曹操妾室卞夫人的儿子,算是庶出。而曹操的长子曹昂文武双全,随父征战多年,比弟弟们大上好几岁,是曹操理想的继承人。嗣子之位原本跟曹植、曹丕都没啥关系,偏偏曹昂在宛城之战为保护曹操而战死。曹操原配丁夫人因此与曹操和离,曹操追之不及,只好将温柔贤惠的卞夫人扶为正妻,曹植与曹丕也摇身一变成了嫡出。曹植继承了曹操的“任侠”与“才气”。他自幼才华横溢,出口成章,连文学功底颇深的曹操都不禁怀疑曹植是不是请人捉刀。曹植性情坦率,不修边幅,而曹操也曾是正义感爆棚的少年游侠。因此,曹操对这个与自己颇为相似的儿子异常宠爱,常让他随军出征,时刻锻炼培养。跟随曹操征战的三年时光,让曹植胸怀壮志,写下了《白马篇》中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言壮语。此时,曹植的梦想就是征战沙场、为国捐躯。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甚至在他留守邺城时悉心嘱咐:“为父23岁时,已经担任顿邱令,如今你也是23岁,一定要自强不息!”曹操对曹植远超诸子的偏爱,让不少人认为曹操有立他为嗣的想法。于是,丁仪丁异兄弟和杨修等人都心甘情愿为曹植效力,在他们的撺掇下,曹植被卷入了夺嫡漩涡。杨修作为曹操的主簿,善于揣摩曹操的心思,经常将曹操的考题泄露给曹植,并教他应对之策;丁仪丁异兄弟更是直接在曹操面前劝谏尽快确定曹植为继承人。三人虽然辅佐的曹植在争储之战中,与司马懿、陈群等人辅佐的曹丕斗得不分伯仲,却没能规劝曹植学会“自律”,导致他终沉溺于吟诗宴饮。公元216年,曹操进位为“魏王”,但没有顺手册封长子曹丕为世子,这更令曹植等人以为胜利在望,终日饮酒狂欢,行事愈加放荡不羁。次年,曹植便大胆地私自打开“司马门”,在御道上酒后飙车。司马门为出入宫廷的大门,除了皇帝,外臣入此门者都需下车步行。曹植强闯司马门,让人怀疑曹家的不臣之心。曹操大怒,虽然只是处死管理司马门的官员,没有处罚曹植,但对他的宠信已是大打折扣。以此事为转折点,曹操重新考虑继承人的问题。当初,曹操将曹植推出来与曹丕打擂台,思虑颇多:一来的确是偏爱才思敏捷的曹植,二来是为了磨砺兄弟两人,三来是防止其中一人早亡能有另一个备选。几年争斗下来,曹丕小心谨慎而不犯错,曹植肆意妄为而屡教不改;曹丕深谙权谋之术,曹植率性而为,只能依靠幕僚;曹丕占长子之位,贾诩毛玠崔琰等重臣都明里暗里表示支持,曹植为幼子却恃宠而骄,几乎没人认可。于是曹操狠下心来,册立继承了自己“克制”与“权谋”的曹丕为世子;但又觉得愧对曹植,作为弥补,便将他的封邑由5000户提升为一万户。争嫡失败的曹植仍是死性不改,经常借酒浇愁,即便曹操命令他率军解救曹仁,曹植仍是酩酊大醉无法领命。这让曹操对他失望透顶,军国重事再也不敢交予他。只是曹操心底仍然疼惜曹植,在临死前意识到需要做点什么来保护这个傻孩子。为了敲打和保护曹植,曹操决定翦除其羽翼,让他做个无权无势的安乐侯爷。曹操先是以“服装华丽、违反制命”罪名,将曹植的妻子崔氏(出身清河崔氏)赐死,后又以“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将名士杨修(出身弘农杨氏)处决。发妻和好友之死给了曹植巨大震撼,这个逍遥半生的浪荡子终于体会到了“侯门深海”,开始有所收敛。很快曹操便去世了,曹丕篡汉称帝。此时的曹植又干了件大蠢事,他误以为曹丕杀害汉献帝(汉献帝是两人的妹夫),竟穿上丧服为他悲泣。曹丕闻讯大怒,曹操已死,再无人能庇佑这个处处与自己作对的弟弟。曹丕一继位就将曹植的“帮凶”丁仪兄弟下狱,并株连三族。次年,曹丕又以“醉酒悖慢,劫胁使者”的罪名准备将曹植处死,只是卞太后苦苦哀求,才将曹植由平原侯徙封为安乡侯,食邑由万户削减为800户,但不到一年再次将他改封为鄄城侯。公元222年,曹丕大肆分封,曹植也连带着晋位为“鄄城王”,食邑增至2500户。也就是在这一年,曹植在从京都回鄄城的途上,写下了名垂千古的《洛神赋》,以示自己理想的破灭。次年,仍有戒心的曹丕又将他改封为雍丘王。曹丕死后,曹植还以为能重见天日,不断地给新皇帝曹叡上书,希望得到启用,造福一方百姓。但曹叡和曹丕一样对他严加防范,上位后就将曹植改封为浚仪王,次年又重新改回雍丘,第三年又徙封东阿王。曹植至此死心,全无之前意气风发的模样,每日郁郁寡欢。在东阿时,他登上鱼山,预感自己命不久矣,便命儿子曹志于此修建墓地。很快,曹叡将他改封为陈王。在前往封地的路上,这位悲情才子溘然长逝,结束了不断搬家的凄苦人生,享年41岁。#三国##历史##曹植##三国演义#

7、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要将曹植杀死,曹植所作的七步诗,现实生活中,真有兄弟相残的吗?以前皇帝的儿子因为要继承皇位而互相残杀,现实生活中,在我们村有一户这样的人家,亲哥哥打死了亲弟弟,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两兄弟的父母结婚多年没有孩子,直到岁时40岁时,才有了第一个儿子,由于是老来得子,对他儿子特别宠溺,要星星不给月亮,想吃什么就给买什么,那时家里条件都不好,一般家庭都买不起什么好吃的,他们老两口省吃俭用的给你儿子买吃的,买玩的,从来都不含糊,别的小朋友平常在夏天很难吃到冰棍,父母去城里也给他买,从小的吃好的,穿好的,惯得不像样,养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在他五岁时,父母生了弟弟,他就很适应不了,总觉得是弟弟夺走了她的爱,从小对弟弟又打又骂,让弟弟去偷邻居家的鸡蛋,弟弟不听,他就会一顿打骂,还不让告诉父母,如果告诉父母,就会迎来更重的打骂,爸妈给他们兄弟两个买了好吃的,等爸妈转身一走,他就夺弟弟的,在这样换境下长的弟弟性格懦弱!一转眼,两兄弟长大成人了,父母给他们在村里盖了房子,都娶上媳妇,就各过各的就行了谁承想两个妯娌也不和,老大家的长得五大三粗,大园脸上一双三角,眼白多,眼球小,眼神精明,满脸横肉,一看就是不好惹的主,老二家的长得一脸的麻子,吊眼,眼神狡黠,嘴唇外翻,大高个子,身材瘦弱,也不是个省油的灯。老头得病死了,两家因为发丧有了隔膜,经人说和就没事了,但两家关系很紧张,远远碰到,就躲着走,谁也不想理谁!老大家结婚早两年,彩礼才几百块,在老房子里结婚,和老人一起住,老二结婚是新盖的房,彩礼也要得多,有2000块,在那时可是不少了,老大家说什么也不干了,经常打骂老人,骂老不死的,让老人去老二家,老太太时常抹泪!这不,老大家不服,快吃晚饭了,去找老二媳妇说理去了,这时,老二媳妇正在家里忙着做饭,看见大嫂来了,忙说:大嫂你有啥事?有啥事?你们凭啥不管老人,老人没生养老二吗我结婚前就说好了不管老人,你管得着吗?老人没意见,你瞎说啥?二嫂说,“凭什么?”说着就要动手,扬起胳膊,老二媳妇没注意,眼看巴掌就要落下,老二可不干了,一个健步跑上前抓住了大嫂的手在我家你还敢打人?有什么事好商量。别着急!老二说大嫂一看两个人也打不过,眼珠一转,说,没事了!一转身,跑了老二媳妇说,大嫂抽风了。咱不管她,你吃完饭去西瓜地里看西瓜吧!老二一看媳妇不计较,也没往心里去,两个人吃了饭,男的去了西瓜地看瓜,女的在家睡觉半夜,女的觉得有动静,门响了一声,过了一会儿又没音了,刮风了,转身又睡了,梦中被一阵剧痛惊醒,睁开眼,看到老大两口子一个拿着菜刀,一个按着她,她的脸被砍破了,一摸满手都是血,感觉还在往外流,她奋力挣扎,大喊救命啊!老大砍了人,心想一不做二不休,还是拿刀向她身上砍。老大媳妇好像是害怕了,也不敢按着女人了,被老二媳妇挣脱了。她也顾不得穿鞋,只有一个念头,快跑!跑出了院子,大叫着“救人啊,救人啊!”她朝西街上跑,那边人多,半夜,村里的人都睡着了,听到她的叫喊,有的亮起了灯!有人来救下了她,送她去了医院老大两口一看这种情况,快走跑出了院子,他就往东街跑,那边人少,他知道老二在看瓜地,偷偷跑到瓜地,老二在睡梦中被他亲哥捅死了,连哼一声都没有!天明有人报了警,警察把老大带走了,这事轰动了整个县!老二媳妇脸上落了一个很长的疤,更难看了!老大媳妇改嫁了外地。老大为他的行为付出了代价被判终身监禁!苟且过完下半生,老人可怜,出了这样的事,丢人啊!觉得没脸做人,没半年就去世了,死了也没人打番,乡亲们帮着把她埋了。一场兄弟之争,毁了三个家庭,如果都冷静冷静就不会是这样的下场。弟弟规里讲,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哥哥要对弟弟要爱护,对弟弟要友善,弟弟对哥哥要恭敬,兄弟合睦,让父母放心,也是孝顺父母的表现你听说过这样的事吗?欢迎评论区留言!

8、215年,曹操在铜雀台大宴宾客,突然大发雷 霆,叫过曹植的妻子崔氏厉声责问,说到情急之处,直接叫过兵士拖去自尽。曹植惊骇:吾妻无罪,父王为何如此?可曹操不为所动,默默离开。留下的只有曹植和不解的众人。而当崔氏伏法之后,曹植依然十分不解,他偷偷去找卞夫人哭泣,发妻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何会被父亲无端赐死?结果卞夫人一改平时温和柔顺的样子,厉声对曹植说道:这个儿媳妇衣着华丽,太过奢 侈,这是我们夫妻的 大忌讳,她难道不懂吗?一听这个解释,曹植恍然大悟,原来崔氏为彰显自己的身份,穿了一件华贵的衣服。但曹操和卞夫人都崇尚节俭,因此儿媳妇这是犯了大忌讳,曹植自知理亏,于是遗憾离去。其实卞夫人说对了一半,崔氏之死不仅仅是因为衣着华丽,而背后隐藏着重大原因,那就是她的身世和她的叔叔崔琰。崔琰,字季珪,出身清河崔氏,是三国时代的大贵 族。崔琰品性高洁,人品端正,早年在名士郑玄的门下求学,经过多年学习,自己也慢慢成长为一位名士。当时,袁绍很仰慕崔琰的人望,于是征召他来自己身边做谋士。崔琰来到袁绍身边后,就发现袁军的军纪太过混乱,士兵们居然靠偷坟掘墓这种下作手段来抢劫死者的财物,于是对袁绍进言,不要这样逆天违理,袁绍因此对崔琰很是敬重。但时间久了,袁绍性格中刚愎自用,好谋无断的缺点还是慢慢显示了出来,他因为政见不合多次和袁绍发生冲突,袁绍大怒,就把他下了大狱。直到官渡之战之后才被曹操重新启用。曹操也很敬服崔琰的本领。于是就在攻取冀州之后,十分欣慰的拉着崔琰的手说到:冀州真是一座大城市啊。我看了看这里的户籍人口差不多有30万,以这座城市作为我的军事堡垒,岂不是天下可定吗?可曹操这一番高谈阔论,在崔琰那里却被驳了回来,他十分不客气的说道:明公刚刚拿到这座重镇,不想着休养民生,安抚百姓,而只想着扩充兵源,这难道是天下人愿意看到的吗?当时曹操的很多近臣都很担忧崔琰的境遇,认为他说话太直,曹操肯定会生气。可曹操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着崔琰道歉:先生心怀天下,是我思想太过偏激了。经此一事,曹操十分高兴,他任命崔琰做东曹掾,负责朝廷官吏选拔。崔琰是天下名士,眼光极 好,所以他选择的也大多都是一些有真才实干之人。可再好的眼光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崔琰唯 一一次看走眼就是选择了一位叫做杨训的士人。杨训为人谦和恭顺,但很会趋炎附势,拜高踩低,气节并不是很好。在曹操晋为魏公之时,杨训写了一篇漂亮的词赋,言语多是阿谀奉承之词。一顿高帽子夸的曹操高兴,但这件事在一些忠于汉室的老臣看来却是难以接受的,他们认为杨训没有风骨,连推荐人的崔琰也遭到了他们的排挤和挖苦。崔琰无端受过,觉得很委屈,于是找到杨训。对他说到:意思是说,你的奏章我看了,写得不错,时光啊时光,万物总会有改变的时候。其实这段话的本意是指代那些老臣,现在曹操想要得到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你们又何必这么固执呢?可这件事在曹操看来就不是滋味了,他认为崔琰这是暗暗的讽刺自己不应该代汉自立,因此对崔琰慢慢有了猜忌之心。可是这种犯忌讳的事做一次也就罢了,崔琰还偏偏要做第 二次。就在曹操晚年,一向杀伐决断的曹操也陷入了选择症难题。对于立储问题,曹操犹豫:一方面,曹丕是长子,谦和仁孝;另一方面,曹植风采风 流,太符合自己的眼缘。所以两个儿子选谁做储君,曹操一直摇摆不定。而他每次向朝臣征求意见时,朝臣也大多不发表意见,他们都以“此大王家事,臣不敢参与”为理由表示婉拒。虽然每个人都在站队,有拥护的主子,但在明面上,谁也没有太过表现出自己想法。因此,曹操每次征求意见,都是通过密信方式来询问。可就在崔琰收到密信之后,他没有回信,反而在朝堂上大声说到:储君就应该选长子,这是国家的福气,选曹丕就好了,这有什么可争议的呢?虽然崔琰为曹丕摇旗呐喊,用长幼有序的观点来说这件事,表现的义正词严,没有大错。但毕竟曹操向其他人征求意见都是密信,崔琰这样在公开场合喊出,未免让曹操太过下不来台。而且众人也十分不解,崔琰按理来说应该是曹植派,为何选择支持曹丕呢?因为崔琰的侄女就嫁给了曹植为正妻。所以他和曹植有姻亲关系,但是他这样公开支持曹丕不支持曹植,隐约让人感觉有一种作秀的感觉。崔琰此话一出,曹操和一众大臣都对他很是鄙视。经过这两件事的发 酵,曹操对崔琰彻 底失去了信心。而且,他也想起当年“魏公之事”,于是把崔琰贬官,软禁家中,还恶狠狠的放下一句话:给你三天时间。崔琰不明就里,还是照样接待宾朋,结果惹得曹操大怒,他再次愤愤说到:难道非要让我亲手动刀子吗?崔琰这才醒悟,但到底为时已晚,于是遗憾说到:我不懂上意,终有一劫啊。而在崔琰死后,侄女崔氏也被曹操以“衣着奢 侈”而赐死。曹植得知的答案到底不是正确答案。崔琰为人刚直,不懂变通,这可能才是他被杀的真 正原因吧。

9、214年,曹操南征东吴,让曹植留守邺城,对他说道:“我23岁时担任顿邱令,你现在也23岁了,是该有所作为的时候了!”曹操对曹植的安排以及临行前的这番话,让外界嗅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曹操的一生共有25个儿子,但被他认为有继承人资格的只有四位,分别是曹昂,曹冲,曹丕和曹植。曹昂是长子,很早就随曹操南征北战,被寄予厚望。在后来与张绣的征战中,曹昂为了让父亲逃走,把自己的马让给了曹操,结果被张绣所杀。曹昂去世后,第七子曹冲开始崭露头角。曹冲聪慧异于常人,心智也如成人一般,当时被称为神童,“曹冲称象”便是很好的印证。曹冲心胸宽广,宽厚仁孝,曹操十分喜欢,便将其作为接班人培养。可惜,曹冲1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曹冲死后,有机会争储的就只剩下曹丕和曹植二人了,他们都是曹操继室卞夫人的儿子,可对于曹操来说,更喜欢曹植多一些。曹植很有文采,十几岁就能吟诗作赋,过目不忘,而且性情坦率,曹操对这个儿子很中意。210年,铜雀台建造完工后,曹植的一首《登台赋》,让曹操大加赞赏。不久后被封为平原侯,后改封临淄侯,食邑一度达到万户之多。214年,曹操南征伐吴,安排曹植留守邺城,临行前对他说:“我23岁的时候担任顿邱令,现在回想起来,所做之事都不曾后悔。你如今也23岁了,是该勉励自己,有所作为的时候了。”邺城,算得上曹操的大本营所在。曹操出征,安排曹植留守,再加上临行前的那番话,这让外界嗅到了一个重要信号,那就是他有意立曹植为储君。曹植得曹操看重,是有力的储君人选,自然会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其中有名的就是杨修。杨修出身好,人也聪明,尤其是擅长揣测曹操的心思,当然后也是死在了这个优势上。不过之前,曹操还是很器重杨修的,让他担任丞相主簿,是曹操身边的近臣。曹操如此心思深沉之人,怎能不知道杨修的心思,他之所以把这样的人安排去协助曹植,其用意再明显不过了。在杨修的帮助下,曹操好几次都差点将曹植立为储君。可曹丕作为当时曹操年长的儿子,此时他的母亲是继室正妻,是实际上的嫡长子。虽然文采不及曹植,但总体势力也是很优秀的,按照立嫡立长的习俗,曹丕也是有力的储君人选,支持他的人也很多,如贾诩,司马懿等人。不过涉及立储曹操要考虑的问题太多,态度一直摇摆不定。因此,曹植没有在第一时间被立为储君,失去了先机,再加上自己的原因,争储形势发生了逆转。曹丕才华不及曹植,风头也一直被弟弟压制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父亲给忽略了,此时的他完全不是曹植的对手。可事情不到后,谁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曹植在争储上失去先机,终落败,就是因为他喝酒误事,把一手好牌给打得稀烂。第一次喝酒误事是在217年,曹植酒醉后,逼迫守卫打开司马门,驾着马车穿越而过。司马门是只有天子才能通过,曹操不管怎样,至少在名义上是拥护汉室天子的。此时曹操被封魏王才一年多,他的儿子竟然驾着马车从司马门而过,这不就是在告诉世人曹家父子的狼子野心吗?此事引发外界的舆论对曹操很不利,因此曹操对曹植很失望,认为骄傲放纵,任性妄为的曹植不是可堪大任之人,也因此曹植被迫退出了储君之争。就在曹植自毁前程的同时,曹丕却在不断地在父亲面前刷好感,司马懿等人也是在此事上没少下功夫,不断地拔高曹丕的能力和威望。因此,曹植失势的同时,曹丕却让曹操感到越来越满意,在217年,曹操立曹丕为魏王太子。曹操虽然对曹植喝酒误事很是不满,但毕竟是钟爱已久的儿子,又怎会完全放弃他呢?只要曹植能够把握机会,借着父亲心中仅存的那一点偏爱,及时改正自己,发奋图强,重新获得父亲信任,取代哥哥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可曹植终还是没有把握住机会,再一次因为喝酒误事,彻底葬送了自己的前程。219年,曹仁被关羽困在樊城,曹操让曹植以南中郎将的身份前去救援。很明显,这时曹操在给曹植机会,曹植如果能把握机会,救出曹仁,那在曹操面前也挣回几分信任。可就在曹操颁布任命的那天,曹植又喝醉了,无法前往接受任命。此时的曹操对这个儿子算是失望透顶,就彻底放弃了曹植。也有记载,曹丕知晓父亲对曹植的安排后,故意让他喝醉,无法前去接受任命的,曹植被算计了。可不管怎么样,曹植终还是输得一败涂地了。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不久之后,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建立曹魏政权。曹丕当权后,曹植的日子自然不好过,或许是忌惮于当时父亲对其的偏爱,曹丕对这个弟弟也是各种不放心。那首著名的七步诗,也是曹植在曹丕威胁下所做的。或许是念在一母同胞的情分,再加上后来曹植面对曹丕一直安分守己,夹着尾巴做人,曹丕在位的数年了,终究没有对曹植下手。自古成王败寇,曹植争储失败,曹丕虽然没有杀他,可也自始至终没有给过他东山再起的机会,政治斗战的残酷,让曹植后来的人生都是在失意中渡过的。#曹植之死#

10、公元216年,曹操在宫中大宴宾客。突然,曹操盯着儿媳崔氏,怒喝:“崔氏衣装过于华丽,立即把她拖出去处死”。曹植慌忙跪下为妻求情,但崔氏拉住他的衣袖,声泪俱下:“我早该料到会如此。”崔氏是曹植的发妻,出身望族清河崔氏。她的叔父是名士崔琰,很受曹操器重,官至中尉。据《魏晋新语》记载,曹操因崔氏违反节俭的规定,将她赐死。曹操此举看起来有点小题大作,实为敲山震虎。不过,这事还得从崔琰说起。崔琰文武双全,且外表俊美,是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他原是袁绍帐下的骑都尉,曹操大败袁绍后慕名求贤,崔琰继而为曹操效力。曹操统一北方后,名声大噪。匈奴也派使者带着奇珍异宝,求见魏王。曹操觉得自己的外貌不够英武,不足以震慑匈奴使者,于是他想了一计。曹操叫来崔琰,让他扮成自己去见匈奴使者。崔琰吓一跳,这魏王宝座哪能随便坐的?搞不好人头要落地。但曹操也不多说,让他尽管照办,崔琰只得从命。次日,崔琰坐在魏王座位上,假装镇定,和匈奴使者谈笑风生。曹操则手握大刀,扮成魏王的护卫,站在崔琰背后。事后,使者回去向匈奴王复命。曹操暗中派人去问使者,对魏王的印象如何啊?使者回答:“魏王果然英武神勇,但魏王身后的那名护卫不怒自威,肯定不是简单人物。”曹操听到这话后,很是得意。也很看重崔琰,除了君臣关系和睦,曹操还让爱的儿子曹植,娶崔琰的侄女崔氏为妻,和崔琰结成亲家。崔琰有个特点,能说真话,坚持原则,是朝中的一股清流,曹操也因此对他很是赞赏。曹操这么评价崔琰:“你能和伯夷、史鱼的正直相提并论,贪者听到你的美名变得清廉,壮士因你的品德变得勤勉。”这是高的评价,将崔琰推为全民的表率啊。但崔琰成也耿直,败也耿直。曹操当上魏王后,上表吹捧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位官员杨旭,发表称赞魏王功伐,简直把魏王的功德吹上天。百官同僚听说后,就经常开玩笑取笑他。崔琰本人是不屑于这一套的,他认为自己靠的是实力,不用来虚的。但杨旭是他的学生,崔琰也因此觉得脸上无光。崔琰把杨旭叫来,看了上表的内容,觉得也不是盛传中说的那么夸张,于是说了一句“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大概的意思是说,随着时代变迁,后人对魏王的功绩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来是一句大实话,可惜被有心人听到,再传到曹操耳中就变了意思。曹操一听心里就来气,但也不好因此就定崔琰的罪,而是在心里给崔琰记上一笔。接着,崔琰又因为一件事摆错了谱,因此大难临头。曹操年事已高,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他喜欢幼子曹植,想要废了长子曹丕。所以,他私信询问崔琰和荀彧两位谋士的意见。崔琰还是直男上身,拉了荀彧一起在朝廷上表态,公开支持曹丕。他长篇大论,说自古的规矩就是立长不立幼,还说曹植就是一位诗人,不适合当皇帝。这不是公开和曹操唱反调吗?本来曹操私下问崔琰意见,想着曹植是他的侄女婿,崔琰肯定不会肥水外流别人田。哪知,崔琰大公无私,竟然坚决拥护曹丕。曹操当下大怒,却不好发作。不久,曹操赐了荀彧空食盒,荀彧自知没法再吃曹操的皇粮,立即随了曹操的意,自我了断了。接着,该轮到崔琰了。荀彧死后,曹操派人整理他的遗物,居然发现了一封曹丕写给荀彧的信,信中言辞对曹操大为不满。曹操大怒,立即派人把曹丕关起来。但他觉得这事不简单,崔琰不是公开支持曹丕吗?这事和他脱不了干系。于是,曹操叫来崔琰,问是不是他干的?没想到,崔琰一句解释的话也没有,直接回答:“没错,信就是我写的,我想要嫁祸曹丕,助我侄女婿一臂之力。”崔琰哐当入狱,曹操还对他说了一句:“我给你三天时间”。三天里,崔琰跟没事人一样,在狱中吃喝玩乐。以崔琰的为人,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啊。别说文武百官不相信,曹操自己都不信。曹操越想越不对,这崔琰老谋深算啊,居然算计到我头上了!崔琰承认了自己嫁祸给曹丕,还把曹植拉下水,这不相当于承认,曹植是他背后的人吗?曹操气急败坏,又派人到狱中传达明确的旨意,就是要崔琰死。崔琰听完来者之言,坦然起身,感慨道:“我竟不知曹公之意啊!”说完,崔琰拔出狱卒的大刀,自刎而亡。谋士为贤者尽忠,崔琰以为他懂曹操,曹操也懂他。但他显然高估了曹操,也高估了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曹操多疑,崔琰不是不知道,但他认为自己坦荡荡,问心无愧,何必像他人趋炎附势。但他没有认清形势,公开忤逆曹操,有逼宫曹操之嫌。崔琰死后,他的侄女崔氏也受到了牵连,被曹操以“衣服华丽”的小事赐死。曹操借此发泄对崔琰之怒,也是接机敲打曹植,他再也无望大位。而崔琰,以死直谏,立曹丕,让曹植安心当个诗人。只不过,崔琰代价有点大,不仅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还把侄女的命也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