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古诗词的意思和赏析【100句精选短句合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07-18 09:03:10 浏览

登高古诗词的意思和赏析

1、不过真正的诗毕竟不是文字游戏。好的诗人一定会努力追求言意之间的关系进入融通化合的程度,只有格律的形式美感追求达到完满的实现之同时,又地融入了诗人深沉深刻深邃的主体意志与生命情怀,《登高》诗才攀上了七律艺术的极峰。

2、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其他常用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3、D、全诗句句写景,但景物中处处流露作者对繁华易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含蓄蕴藉。

4、D.尾联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诗人表示愿意和朋友们留在这宁静闲适的山林里过隐居生活。

5、B.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话别离的词,上阕通过“寒蝉”“烟波”“暮霭”等词渲染了别离的气氛,突出了临别时难舍之情;下阕写出别离之后实际的秋江伤离的场面.

6、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7、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8、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0、B.“珠”、“玉”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

11、【登高古诗词的意思和赏析】点上方古诗词名句鉴赏,再点击“关注”。查看唐诗宋词古诗词,国学、美文分享!

12、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13、D.诗人熔铸宇宙人生的苍茫百感,感叹人生沧桑同时,也不失坚定的生活信念.

14、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 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15、while i watch the long river always rolling on.

1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高

17、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18、官方微博:新浪微博@夔州博物馆

19、leaves are dropping down like the spray of a waterfall,

20、颔联和颈联都是标准的对仗,颈联的词性对仗稍宽一点,但这在格律诗中是完全允许的。尾联并不对仗,但“艰难”与“潦倒”相对,让句式看起来十分工整,所以才会有人让为此诗八句皆对。

21、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2、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23、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24、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25、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26、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27、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开阔的背景、大战的场面。

28、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的诗风相近。

29、沈德潜云:昔人谓两联俱可截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答案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30、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1、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32、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3、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34、这首诗是大历二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此诗。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3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6、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37、前四句重点是写景,但景中亦含情。

38、C.词作以实虚相间的手法来绘景、抒情、达意,忽而写眼前,忽而写想像。

39、in a sharp gale from the wide sky apes are whimpering,

40、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看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41、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形容白发多,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42、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43、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44、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45、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46、由于在夔州获得了一段比较安稳的生活,有精力和时间专门在诗歌音律方面细刻,杜甫对于七律诗艺的探索确实进入了一种应该属于“审美游戏”的“形式化冲动”,作诗已逾千首,人生已到暮年,他也可以对自己几十年的诗歌创作经验进行总结了。在《解闷十二首》中他说“颇学阴何苦用心”(阴铿、何逊),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中他称自己“晚节渐于诗律细”,说明他在诗艺方面的追求和自我感觉达到了的状态。

47、杜甫的《登高》是在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诗人病卧夔州时所写。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后人推为古今七律之冠。

48、他以他的那些古体歌行长歌当哭地书写了这种惨状,而他自己的精神苦痛呢?

49、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50、古体诗句式宽松,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皆可,一字句也能出现,而且可以交错使用,长短参差,篇幅不受限制,没有严格的声律,不要求对仗、不讲究平仄,押韵也宽,这样的形式当然不会构成对高适、岑参、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的桎梏,他们可以在古体诗里面穷形尽相地叙述事件,描写世情,淋漓奔放地表达思想感情,于是就有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杰作被创作出来。古体诗并非没有艺术难度,只是这些作品给我们感受直接强烈的还是诗人的气度和情怀,而不是那些在律绝里面才能见到的细微细腻细致的格律推敲和艺术锤炼。

51、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52、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53、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54、此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55、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⑸: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56、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57、⑹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58、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59、C、第四句中的“旧时月”、“还过”,点出明月也已失去往日的光辉,但它仍留恋故都过去的豪奢繁华。

60、【登高古诗词的意思和赏析】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62、《锦瑟》不正确的一项()

6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65、奉节好客。奉节人给了这位他们当时并不知道要成为“诗圣”的流浪者友好的接待。在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帮助下,陷于贫病的杜甫在这里代为管理一些公田,也租种一些山边的田地,随后他还有了属于自己的40亩柑林可以经营,虽然居处简陋,但总算有了一个自食其力的生活环境。杜甫带着家人,还请了几个仆佣,一边劳动,一边疗养身体。

66、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67、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8、电子信箱:kuizhouwb@1com

69、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70、唐代杜甫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71、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72、“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73、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74、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75、0隐语(谐音)、双关

76、昆山市教坛新秀;2013年昆山市青年教师大比武二等奖;2014年江苏省课件比赛二等奖;2014年苏州市教案评比二等奖;2015年苏州市教案评比二等奖,苏州市论文评比二等奖;2015年“一师一优课”昆山市二等奖;2017年“一师一优课”市优。

77、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叠.“穿空”二字勾出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拍岸”用了拟人的手法;“雪”字写波涛色彩,寥寥数语,有声有色.

78、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9、作品意境浑厚感人,语言凝练含蓄,格律工稳严整,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80、A.第一句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81、《登高》诗的写法,是先写开阔动感的自然远景、再从外景转到自己个人的人生时空,后的镜头聚焦到了自己身上。峡江急风中的高台上,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白发乱飘的形象。诗人因病停酒,人生的乐趣又减了一桩。“艰难”“潦倒”,杜甫用这两个词语,概括了自己目前的生活。然后,诗句就戛然而止了。

82、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

83、ill fortune has laid a bitter frost on my temples,

84、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85、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

86、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

8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88、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89、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90、不正确的一项是()

9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92、初遇《登高》,至于今日,弹指二十三年,总是想书写一下对《登高》的观感,但数次提笔都茫然不知所云怅然辍笔而退,扪心自问,以我的才力学识,想要说清登高的好处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当初上海辞书出版《唐诗鉴赏辞典》,兴兴然翻找《登高》的鉴赏,却发现通篇只是翻扒了胡应麟的分析,舍此殊无新意乏善可陈,便又悻悻然撇在一边。后来又见过一些鉴赏分析《登高》的文字,虽不乏可观处,但也都流于泛泛,用比较普遍的说法分析十分特殊的《登高》,其言不及意难以搔到痒处也就可想而知了。于是自己不免又要不自量力地提起笔来,试着说说对《登高》的理解,虽不敢说搔到痒处,但异于二三子者还是不忍珍为敝帚的。

93、“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4、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95、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96、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抒发内心的愤郁之情。

97、作者:赵时春(原文)秋声咽塞笳,边气肃霜华。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苍蒹仍碧水,绿酒对黄花。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注释)①这首诗选自《宣统固原州志》。原州,北魏至唐代州名。治今固原市原州区城关。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始置,因治高平城,盖取“高平”之意名原州。辖今固原地区大部、同心县南部及甘肃平凉、镇原北部。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也就是重阳节。②咽:阻塞,声音因阻塞而低沉。塞笳:塞外的胡笳。③霜华:有月光的意思,也可解读为霜的光气。④入望:进入视野。赊(shē):长,远。⑤苍蒹:深青色没有长穗的芦苇。⑥鸿鹄:古人对天鹅的称呼。

98、⑤: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99、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100、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