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原文朗读
1、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2、黄河颂(课文诵读)
3、军神(课文诵读)
4、小马过河(课文诵读)
5、高考必考的古诗和文言文是:古诗词《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拿来主义(课文诵读)
7、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实景视频•课文诵读)
8、我爱这土地(课文朗诵)
9、【登高原文朗读】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点。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驰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域宏阔深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宛若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巨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雄伟,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实在不足为过。
10、张衡传(课文诵读)
11、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中国的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古时以奇数为阳,九月初九是两个阳重叠,故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时节,农事比较忙。这时,山里的野果、药材正好成熟。登高的风俗初就是从这里来的。此外,”董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登高望远,这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游览活动的重要原因。
13、玉露凋伤枫树林,白帝城高急暮砧。
14、来年再叫江山多姿映眼帘。
15、父母啊看着您的饱经风霜
16、陈浩宇,盐城市伍佑中学2021届高三学生,珠之雅诵读的主播。性格开朗,有上进心。平时喜欢看书,也爱听音乐,还喜欢打乒乓球。我会继续努力,希望在收获好成绩的同时,也能收获到大家的珍贵友谊!
17、而太子并不这样看。大唐是当时的亚欧大陆,其垮塌会导致整个丝绸之路经济体系的崩盘,这是大食帝国、河中城邦、回紇帝国等国际性势力不愿意看到的,他们更愿意看到唐朝平叛成功,并在新的体系里获取大利益。经过娴熟的外交运作,大食帝国派兵帮助平叛,西域唐军得以抽调回国;草原丝路上的回紇人终也同意站在唐朝一边。安史之乱终并没有演化成南北朝。
18、丁香节(课文诵读)
19、月迹(课文诵读)
20、蜀道难(课文诵读)
21、这首诗整体色调悲壮阔大,但是结尾暗淡气势减弱,结尾也受到过不少批评。
22、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23、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不能够回家扫墓的人落魄断魂,孤零零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笑而不答,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山村。
24、高中一年级(上期)各学科学习资源汇总
25、大堰河——我的保姆(课文诵读)
26、小蜗牛(课文诵读)
27、在历史眼光看来,杜甫入蜀是人生中的重大错误抉择。这源于传统中原儒生的视野比较狭窄,没有国际视野。几年后,杜甫终于认识到这个错误,在白帝写下了《登高》一诗,其悲剧感动人心魄。
28、将进酒(经典课文朗诵)
29、wúbiānluòmùxiāoxiāoxià
30、说和做(课文诵读)
31、这种江湖悲愁同时切合了大时代混乱和老百姓日子的艰难,也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不违“诗圣”之名。
32、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33、以两百杯祝饮爱我的女郎,
34、大象的耳朵(课文诵读)
35、在柏林(课文诵读)
36、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7、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8、也不知望穿了有多少秋水,
39、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诵读)
40、【登高原文朗读】手术台就是阵地(课文诵读)
4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不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还指国庆佳节,普天同庆,远在他乡莘莘学子对家的思念;千百年来,这句诗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42、2、落花生(课文诵读)
43、月亮羞怯地隐没它身旁,
44、一去紫台连朔漠,艰难苦恨繁霜鬓。
45、诫子书(课文诵读)
46、一声仰天长叹振奋你我,
47、梅岭三章(课文诵读)
48、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49、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5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1、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52、链接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
53、小公鸡和小鸭子(课文诵读)
54、杜甫是「诗史」之才,在叛乱平定四年以后,不得不在悲哀病痛中承认这个事实。
55、或者,巨大泡沫轰然破灭,
56、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57、特别是到了他的中年晚年时代,往日的大唐盛景已不复存在,那种繁荣到衰退的历程,对于杜甫来说,是一种刻骨之痛。哪怕登到高处,即使是见到碧水银沙,哪怕是面对滚滚长江,眼中却无法看到“天际流”的广阔,心中反映出来的仍然是“猿啸哀”“萧萧下”“悲秋”“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浊酒杯”等等的晦涩,这可能是与年代有关吧。
58、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诵读)
59、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60、《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61、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诵读)
62、去年的树(课文诵读)
63、3、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诵读)
64、《寡人之于国也》与悲悯情怀(课文诵读)
65、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66、《清明》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67、明王世贞撰《艺苑卮言》: 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清代吴昌祺 《删订唐诗解》: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结亦滞。结语
68、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69、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70、囚绿记(课文诵读)
71、zhǔqīngshābáiniǎofēihuí
72、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忆:想念。山东: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节:美好的节日。每:每当。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73、我与饮那酒的人隔空碰杯,
74、归去来兮辞(并序)(课文诵读)
75、用老白干祝饮他们悠远隆昌。
76、岳阳楼记(课文朗诵)
77、生命的手,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78、咕咚(课文诵读)
7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独在异乡的游子佳节更加思念亲人,并想象远在家乡登高的兄弟也在思念自己,抒发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80、传统吟诵|王扶汉先生吟诵《诗经·关雎》
81、《元日》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高昂情绪,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82、一匹出色的马(课文诵读)
83、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84、望海潮(课文诵读)
85、以三百杯祝饮恨我的异类,
86、作者:荒漠逸行者(现代)
87、保持对春天零距离的接触
88、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9、一分钟(课文诵读)
90、传统吟诵|赵元任常州吟诵《诗经·关雎》
91、沙滩上的童话(课文诵读)
92、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承接颈联,又是以对仗结句。诗人穷困潦倒,白发却越来越多,原指望大醉忘怀,怎奈因病断酒,无法借酒消愁,着实可恨。原本兴致勃勃重阳登高,却因了这无边秋色让人陷入悲愁。这种饮恨的心理实在难以纾解,诗是结句了,无限悲凉却溢于诗外。
93、《行吟诗人》《中国诗歌行报》《国防教育周刊》《新诗》等国内外报刊。并有作品入选《中国微型诗翠》《中国微型诗300首》《新世纪诗选》《中国散文诗年选》等多种诗文选集。
94、林黛玉进贾府(课文诵读—视频版)
95、纪念白求恩(课文诵读)
96、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诵读)
97、这是标准的仄起首句押韵的七绝平仄格式,有几处是可平可仄的地方,大家可以自行对照。但是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韵脚“哀”、“回”、“来”、“台”、“杯”感觉读起来不押韵。其实这是发音变化了,这些字在平水韵中都属于“十灰”部,也就是说发“回”的韵母音,念起来是“ui”、“回”、“lui”、“tui”、“bui”的发音。当然只是大概发音,不过肯定是押韵的。
98、林黛玉进贾府(课文诵读—音频版2)
99、除了平仄、韵脚,律诗在格式上的要求还有对仗。一般要求颌联、颈联对仗,后来因为太难,就只要求颈联对仗了。但是这首《登高》,八句皆对。
100、雷电颂(课文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