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是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1、浑欲不胜簪的意思、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2、胜、能承担,能承受。
3、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4、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5、浑欲不胜簪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全诗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8、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如何翻译?1、全诗翻译如下、长安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有种物是人非的感伤),春天来了,长安城里草木十分茂盛(突出沦陷后,人烟稀少,杂草乱生,一片荒芜的景象。
2、“深”字形象地描绘了城中街道和民居都无人打理)。
3、(诗人)感伤国事,想到动情之处,禁不住涕泪交加,溅落在花瓣上(形容伤心到了),因为离愁别恨,连鸟儿的鸣叫都让人心惊肉跳(这句话跟“人比黄花廋”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过度伤心忧愁,结果身体不好,免疫力下降,所以才对鸟声也那么敏感。
4、)战争持续了三个月还不消停,想寄一封家书也十分困难(因为此时诗人被叛军俘获,沦为阶下囚,是没有办法把信寄出去的)。
5、越想越伤心,越想越忧愁,头发搔了又搔,由于忧思过度,一根根的掉落,后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诗人被俘获时,他的家人都还不知道,没有诗人的丝毫音讯,该是多么着急啊,这是诗人在担心家人)。
6、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9、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0、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11、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12、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13、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14、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1、浑欲不胜簪的意思、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2、浑是简直意思浑欲不胜簪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全诗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该诗大意、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7、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8、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9、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10、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五、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搔字是指什么意思?1、《春望》这首诗中,搔的意思是、用手指轻轻的抓。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用手指轻轻的抓头发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六、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的读音1、《春望》这首诗中,搔的意思是、用手指轻轻的抓。
七、白头搔更短的意思是什么?1、先解释几个词。
2、搔、抓、挠。
3、人在焦虑烦躁时,喜欢抓头,文基明言文有“好慎搔首”一词。
4、浑、副词,简直。
5、浑欲、简直像要。
6、胜、友锋敬古读shēng,经受得起。
7、簪、古代用来绾住头发或把帽子固定在头发上的长形针。
8、古代男人不剪头发,将长头发梳到头顶,中间插一根簪子,然后将头发盘绕在上面,这种盘头发的动作叫做“簪发”。
9、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已经稀疏变白了的头发越挠越短,简直都快要簪不住了。
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全诗意思是什么?1、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2、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3、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8、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9、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10、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11、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12、出处唐·杜甫《春望》扩展资料、赏析诗句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13、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14、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15、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九、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句诗怎样赏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