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简介(姚启圣简介资料)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0 07:25:20 浏览
1、姚启圣简介资料

有时候想想剧里的康熙,也让人挺气愤的,周培公、姚启圣这些汉人,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却被康熙用完就弃,到头来结局如此凄惨。反倒是满人譬如明珠、索尔图他们,犯了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康熙一次又一次容忍,口口声声说满汉一家,其实心里就是:非我族类齐心必异!

2、姚启圣三剿三抚策略

1682年,姚启圣收复台湾,忐忑进京面见康熙。他知道此次前来康熙一定会杀了他,但没想到,一直痛恨他的康熙并没有下手,这是为何?《康熙王朝》里,康熙曾对姚启圣说:“我早在心中杀了你一千次。”此话,史册上没有记载,但姚启圣因为行事怪异,的确得罪了不少人,多次犯错却让朝廷拿他没办法。姚启圣是浙江人,虽自小习文,却生来一股豪侠之气。顺治初年,政局不稳,各地恶霸横行。他路过通州时,被当地的一个恶霸欺负,气愤的他,竟跑去投效了清兵。当时,大清正想笼络汉臣,一高兴就将他封为知州,谁知,姚启圣上任后,将那个恶霸杖毙后,就立马辞了官。他自己报了仇,却将朝廷利用了一把。到了康熙二年,姚启圣终于愿意成为清朝的官员,便去参加考试,一考就是乡试第一名,也顺理成章地成了香山知县。当时,台湾由郑家把持,朝廷为防边境处和台湾勾结,不利于国家安危,就下令实施海禁。可由于种种原因,清廷却一直没有去收复台湾,可沿海一带渔民靠海吃海,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姚启圣见此,也不管朝廷禁令,竟然私开了海禁。姚启圣为人怪诞,不喜欢逢迎巴结一些官员,还常捉弄他们。那些人见他出了纰漏,争相上奏,将他罢了官。姚启圣也不惊慌,干脆又做起了生意,因为他头脑灵活,不做官的几年间,他又成了富甲一方的商人。1674年,康熙正着力平定三藩,靖南王耿精忠率兵一路攻打到江浙一带,商人姚启圣立马捐钱捐物,还召集了数百兵丁,助朝廷平定叛乱。这样一来,康熙又原谅了他,让他继续做官。之后,姚启圣成了福建总督,而康熙帝也准备积蓄力量收复台湾。姚启圣为人练达,成了助朝廷收复台湾的主要人选。他先是在沿海一带实施劝降术,让岛内人心分化,继而又集中力量歼灭了一些顽固之敌。1680年,姚启圣歼敌19寨,还派军渡海,又招降了两员大将。因为军功卓著,他被加封为兵部尚书。眼看攻下台湾指日可待,一封奏折却上了康熙的案头。左都御史徐元文参奏说,姚启圣在出任香山知县期间,劣迹斑斑,本是要永不录用的,但朝廷开恩,又给了他一次机会,他却不好好把握。不但性情乖张,还经常使用骇人听闻的举措来治理地方。且私德不修。徐文元说,姚启圣身为朝廷官员,却挥金如土,可见钱财来路不正。他还强娶地方乡绅的孙女为妾,为非作歹。在指挥军队作战时,他刚愎自用,常一意孤行,不听任何人劝导。而且,他身为封疆大吏,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还会向部臣下跪,有失体统……总之,他认为姚启圣简直不可救药,必须严加惩处,以全法纪。姚启圣被告了一状,只好又写奏折自辩。他说自己家中是有妾室,但都是早年纳下的,强娶乡绅孙女为妾子虚乌有。又说自己虽然曾为军中捐银15万两,那也是早年自己做生意赚下的,没有搜刮过民脂民膏。至于其他官员对他不满,姚启圣认为,当时为了招降敌军首领,自己许下重利,可他们一时来降的人多,自己许诺的赏银无法兑现,是以引起了一些事端。虽然姚启圣自辩时说得和风霁月,但事实上,为了筹军费粮草等,他的确也做出过一些事,让当时的乡绅和恶霸很是生气,也得罪了不少官员。但此时,收复台湾到了关键时刻,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康熙也没有处罚他,但对他的“劣迹”也心知肚明。1683年6月,台湾收复,姚启圣满心惊恐的到了京城,在他看来,狡兔死良弓藏,康熙定是要趁机治他的罪。或许康熙猜到他的心思,不想让他觉得自己无情。又或许是康熙知道,成就大事,就需要像姚启圣这样的练达之臣,对他的一些做法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之,康熙竟然没有理会他,也没有奖赏他,只默默地放他回了乡。回乡不到半年,姚启圣就旧疾复发,之后病逝,享年59岁。在他离世后,依旧有人对他不依不饶,说他曾经说要修建船舶,虚报了4万多两的军费,让他的家人还回来。康熙知道后,却下令说不用追缴。姚启圣一生勤勉,为了成事,不惜采用异于常人的招数,可他立身正,一生廉洁。连入葬的费用,都是儿子拼凑得来。好在,康熙对他也算仁慈。参考资料:《清史稿》《钦定八旗通志》#历史开讲#

3、姚启圣书迷

姚启圣帮助皇上收复失地,完成任务以后姚启圣马上辞官,因为姚启圣不想做第二个周培公,简直太聪明了。皇上知道姚启圣去意已决,为了留下姚启圣,皇上把“行宫”赏给姚启圣,姚启圣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太精彩了。

4、姚启圣收台攻略

1682年,姚启圣收复台湾,忐忑进京面见康熙。他知道此次前去必死无疑,但一直痛恨他的康熙却并未杀他,这是为何?公元1624年,姚启圣出生于浙江一带,从小便有着一股子侠风之气,是嫉恶如仇。曾有一次在萧山之地,姚启圣遇到几个兵卒强抢民女,姚启圣便想着解救这位民女。他深知正面和兵卒对抗不是个明智的选择,所以姚启圣便假装劝说兵卒不要如此行事。在趁其不备之时,夺下了兵卒的佩刀,并将之当场斩杀,解救了民女,然后把这位女子安然的送回了家中。公元1663年,姚启圣在专门为八旗子弟准备的科举考试之中,大展头角,成功考取了第一名的佳绩,随即被册封为了香山知县。公元1674年,福建大地上吹响了反清的号角,靖南王耿精忠对皇权不满,随即起兵造反,在靖南王大军的攻势之下,接连攻下了清朝的数座城池。待消息传到康熙耳中后,这位帝王勃然大怒,同时眼睛中露出杀气,对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下了命令,清除乱d。康亲王随即统筹了大军,向靖南王的所在之地进发,姚启圣听说有清军来平定叛军,便和自己的儿子商议着加入清军,为国效命。可就凭他们父子二人,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帮助,姚启圣便自掏腰包,开始招募壮士,终,姚启圣累计招募到了数百之众的人马。这一行人随即向康亲王的驻地进发,然后加入了平定叛军的清军之中。有了姚启圣这样的武将加入,清军的征讨之路也变得顺畅了不少,清军一路势如破竹,收回了不少的失地,姚启圣也因为屡获战功,升了官职。很快,战事便来到了决定时刻,在公元1676年,已经身为温处道佥事的姚启圣配合恭亲王对耿精忠发起了后冲击,在同年十月,攻破了仙霞关。耿精忠见大势已去,便举军投降,经此一役,姚启圣被册封为了福建的布政使,可谓是官至高处。虽然姚启圣战功赫赫,可他在官场上的人缘可并不太好,嫉恶如仇的他依旧秉承着年少时的作风,与贪污腐败之风斗争到底。甚至常常对那些贪官污吏破口大骂,更是对官场上的应酬嗤之以鼻,充满了不屑,在其内心深处皇帝也不过如此。这样的行事作风,导致了姚启圣在官场之上极为的不受待见,连康熙帝内心深处也不是很喜欢这样的臣子。所以,处处树敌的姚启圣在官场上的职位越做越小,姚启圣自然不是那种认命的人,他反而更加积极的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一有机会便会自我举荐。想要做出更大功绩的康熙帝起了收复台湾的念头,可就在上朝之时,康熙帝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满朝文武具皆表现出了抗拒了心态。在康熙帝对武将们说出“谁愿领军前往?”时,却无一个武将愿意应下此事。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对出战台湾的前景并不看好,都认为这是一个死局,为了保命,这些武将自然是不想做这个出头鸟。更有甚者,劝说康熙帝放弃攻打台湾的想法。康熙帝见大清帝国找不出一个有胆色的武将,当即勃然大怒。就在这时,康熙帝不喜欢的姚启圣站了出来,姚启圣当即请命道:“陛下,臣愿意领军前往,不把台湾拿下,臣誓死不归!愿陛下给微臣这个机会!”康熙帝本来并没有考虑姚启圣,但手下实在是无可用之人了,便同意了姚启圣的请求。但收复台湾的心,康熙是认真的,哪怕自己不喜欢姚启圣,康熙还是为其准备好了兵马和后勤粮草。在姚启圣的统军才华之下,收复台湾的战事捷报频频,在公元1682年,成功收复台湾的姚启圣就此班师回朝,其声望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认识到这一点的姚启圣,知道自己功高盖主一定不会有好的下场,便在回朝廷复命之时,对康熙表达了自己想要告老还乡的愿望,并交还了兵权。康熙见姚启圣如此的识时务,内心中也是十分的舒服,但为了面子,康熙还是劝说姚启圣留下,可姚启圣知道自己一旦留在京城便只有死路一条。在他的强烈要求之下,康熙终“免为其勉”的答应了姚启圣的请求,并给予了他大量的钱财,让其风风光光的回家。姚启圣深知“狡兔死,走狗烹”代表的寓意,所以为了保命,他不得不放弃官职和地位,才能落得个好的结局。参考文献:[1]《清史稿·姚启圣传》#历史开讲##姚启圣简介#

5、姚启圣明珠

1682年,姚启圣收复台湾,立下奇功。他没有春风得意,他战战兢兢的回去见康熙,他也料到了此去凶多吉少。他小心翼翼跪在了康熙跟前,康熙道:你立了这么大的功,朕都不知道该赏你些什么……姚启圣赶紧说:丁忧之人请求继续回去丁忧守制,姚启圣老了,不要什么赏赐……康熙没正眼看他,只淡淡一句:朕恩准你,另外让你住在我杭州的别院里,那里有1000多卷书朕还没看过。姚启圣一直跪在地上,听到康熙说了这样的话,脸上的表情很微妙,不知是喜是忧。但是依然尽量保持着一点点的笑,然后开始感恩戴德的跪拜。似乎是被感动了,似乎又是欲言又止。姚启圣叩谢完之后,康熙再次轻飘飘来一句:得空找你喝茶。姚启圣退了出去,镜头一转就是施琅和李光地的对话了,对于他们康熙是没有杀机的所以说话之间还算融洽。对于李光地康熙甚至还有一丝丝愧疚,因为蓝齐儿被他远嫁了,当他接过李光地的海螺时说道:蓝齐儿她不在了,朕替她收下。康熙为什么对姚启圣这么心存戒备呢?大概是他是汉臣,能力过于突出,脾气过于倔强。姚启圣是个极其聪明的人,知道自己不适合在官场,所以在收腹台湾之后主动离开,甚至不敢要什么赏赐,就是怕自己功高震主引来什么不好的事情。这样事了拂衣去,不求功名的做法才能让康熙放心,才会给了宅子又给书籍看。结局至少保住了性命,过得好与不好全凭康熙一句话,因为宅子有可能有人去监视他,但是康熙对于他主动离开的做法是很赞同的,因为他说了句得空找你喝茶。帝王的语气虽然淡淡地,至少留了点仁慈。或许是因为姚启圣说到了周培公,康熙内心的愧疚会增加,对于臣子的一些手段也会缓缓,会留着他们的命。伴君如伴虎,和帝王无论是说话做事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姚启圣能功成身退亦是一种幸运了。

6、姚启圣后结局

平台功臣姚启圣姚启圣,浙江会稽人,汉军镶红旗,康熙二年乡试中举,被委任为广东香山知县,康熙八年因擅自开放海禁被罢官,康熙十三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反叛并率兵攻入浙江境内,康亲王杰书率兵讨伐,姚启圣捐资募兵数百前往军中效力,并被委任为诸暨知县,次年升任浙江温处道佥事,耿精忠投降后又被提拔为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七年晋升福建总督,负责平台事宜。康熙十九年,姚启圣率军攻克海澄,收复金厦,迫使郑经退守澎湖,因功授兵部尚书衔,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平定金厦后#姚启圣# 上疏请求终止移民,大限度恢复因连年征战而遭受严重破坏的地方经济,保护了百姓的利益,并且他还推荐了#施琅# 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为平台选将做出了关键性决策。康熙二十一年,姚启圣协助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次年因旧疾复发病逝。

7、姚启圣解析

1682年,清朝收复台湾,康熙对施琅大加奖赏,而对劳苦功高的姚启圣,问道:“你想要什么?”姚启圣的回答让康熙高兴。“姚启圣,你还是这么厉害啊。”康熙端坐在桌前,纸笔的手还在批奏,说出口的话却和他的表情一样,几分嘲笑几分不满。姚启圣恭恭敬敬的起身,道:“臣实在是敬佩皇上。”康熙停下笔,又道:“台湾收复了,朕想赏你,却不知该赏你什么。”“你想要什么?”姚启圣拱手,诚恳道:“臣请求皇上赏臣归乡,继续丁忧守制。”须臾,他又解释道:“皇上别误会,臣说丁忧,其实是清闲的意思。”康熙不信,继续说:“像你这样的人,能清闲吗?”“皇上,臣老了,也热闹过了,现在实在是应该清闲的时候了。”听姚启圣这么说,康熙适才停下手中的笔,脸上露出了笑意,“既然这样,那就不给你官做了,让你好好享受一下清闲时光。”就这样,收复台湾的两位功臣,施琅获封靖海侯,姚启圣却无声无息的回了福州,姚启圣真的不想要赏赐吗?其实也不是。此前,姚启圣为康熙平叛靖南王立下了不小功劳,后又为收复台湾忙前忙后,要说不想要建功立业,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时局让姚启圣只能领兵回福州,他没得选,谁让他信错了人,办错了事又惨遭弹劾呢?1681年1月,郑经去世,一时之间台湾局势动荡,人心惶惶,这对于饱受郑氏家族进攻的清朝来说,正是将其收编回国的大好机会。时任福建总督的姚启圣知道后,一边赶赴泉州,一边上书康熙,请求收回台湾。康熙收到奏章后,也感觉时机已到,于是便回信姚启圣,让他“武力进取台湾。”要想进攻台湾,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到可以担任福建水师提督的人物。姚启圣向康熙推荐了施琅,康熙也看好施琅,但却迟迟做不了决定。康熙当时的犹豫是可以理解的。1662年,康熙登基第一年,施琅被提升为福建水师提督,此后几年的时间中,施琅曾两次率军进攻台湾,结果都以惨败告终。福建水军无所建树,康熙也对施琅失望,终于在1669年,康熙革了施琅的官职,让他去做宫内大臣。1677年,姚启圣调任福建总督,彼时,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敌人只剩下郑经这一股势力,姚启圣便向康熙提议,重新设立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并未同意,这背后原因,不止是因为施琅曾经办事不力,还因为施琅的弟弟和侄子都在郑经的队伍中,康熙害怕他们里外勾结重创大清。1680年,听闻施琅的儿子和侄子被郑经杀害了,姚启圣又两次上书康熙,终于使得施琅官复原职,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跟施琅的合作,竟会给自己和康熙带来嫌隙。施琅到任后,姚启圣跟施琅在进攻时间上产生了分歧。姚启圣主张当年的十一、二月就进攻台湾,施琅则认为北风不利,应于第二年的四、五月份再行进攻,终康熙采纳了施琅的想法。看到康熙给施琅撑腰,姚启圣也没有再争执,只不过等到来年5月份要会师的时候,他找借口一拖再拖,康熙忧心耽误大好时机,只得下令让施琅负责进攻,姚启圣负责粮草,这才让两人各司其职安静下来。1682年,施琅率领姚启圣早已准备好的2万精兵和230艘船只,从铜山港出发攻打澎湖,后方的姚启圣则驻守在厦门,用大船将金子、大米、丝绸等物品运往前线,除此之外,他还大肆赏赐投降的郑氏人员,给他们钱财后,又将他们送了回去,一时之间,岛内人士蠢蠢欲动,这为后面施琅不费一兵一卒收取台湾打下了基础。收复台湾后,施琅抢先一步告知了康熙,这让正常汇报的姚启圣十分尴尬,但他还是上书康熙,希望朝廷能稳定台湾和沿海地区局势,注重百姓休养生息,借此发展地区经济,安抚地区民心。姚启圣说的没错,康熙却对他之前延误出兵的事情不满,不但没有听取姚启圣的建议,甚至还说他:“近做事颇为虚妄,施琅进军的时候,不及时补充粮草,多次掣肘大军,造的船只花了那么多钱也没什么用......”姚启圣察觉到了康熙态度的转变,为了自保,他才会说出想要过清闲日子的话,但是尽管如此,他的厄运还是没能避免,甚至死后康熙还对他颇有微词。1683年十一月,姚启圣在福州病逝,第二年的九月,清廷经商讨决定,追缴姚启圣过去建造船只、虚报军械的四万七千两黄金,这件事,早在1681年,姚启圣被弹劾当年,他就已经向康熙上书解释过了,没想到死后,竟然还不得安宁,好在康熙念在他昔日劳苦功高的份上,免了他这些债务。姚启圣是否真的欠清廷这些债务,至今已没有定数,但姚启圣曾经是商人,又曾经为了筹备水军忙前忙后,多数家产都充作了军用,身前劳苦功高,身后被人讨债,如此看来,他为清廷一番忧心劳碌,颇有些可怜和不值得。参考文献「1」章慕荣.论清政府统一台湾斗争中的姚启圣.[J].台湾研究.2002.76-78「2」邓孔昭.李光地、施琅、姚启圣与清初统一台湾.[J].台湾研究集刊.199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