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读书时,应邀演讲中国婚姻制度。当时西方人讽刺中国人的婚姻为“盲婚”。胡适却说:“贵国人结婚,男女事先恋爱,恋爱热度达到极点,于是乎共缔姻缘。敝国人结婚,从前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素未谋面,结为夫妻后,始乃恋爱,热度逐渐增加。是故贵国人之婚姻是爱情之终也,敝国人之婚姻则爱情之始也。”胡适的演讲引来台下阵阵掌声。有人曾说,你看到了江冬秀女士以后,你才知道胡适的伟大。很多人留洋回来,首先就是将像乡下婆娘踢掉。可是胡适没有把缠小脚的乡下老婆丢掉,乡下老婆反而反客为主,欺负起胡适来。许多人都认为这桩婚姻,江冬秀占了大便宜。但另一面也要看到,江冬秀虽没有文化,却是个称职的妻子。她懂得如何与出版社交涉,催要稿费;她支持胡适的事业,理解胡适的宽容与慷慨;她包办了家中大小事务,知道如何照顾胡适,不让胡适太拼命工作。1918年,江冬秀到北京照顾胡适的生活起居,胡适的生活从此规律了,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说:“自冬秀来后,不曾有一夜在半夜后就寝。冬秀说,她奉了母命,不许我晚睡。我要坐迟了,她就像一个蚊虫来缠着我,讨厌得很!”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胡适很享受蚊虫的“叮咬”。江冬秀从不逼迫丈夫做官,甚至不愿意丈夫做官。胡适曾在家书中说:“你总劝我不要走上政Z的路上去,这是你在帮助我。若是不明大体的女人,一定巴望男人做大官。”胡适出任驻美大使,江冬秀写信“痛斥”胡适。胡适复函安慰说:“我声明,做到战事完结为止。战事一了,我就回来仍旧教我的书。”她在报纸上看到胡适在美国心脏病发的消息后,未征得胡适同意,直接托张慰慈拍电报,请他向国民政府汇报,准许胡适辞去大使职务。此后,对于胡适任北大校长,江冬秀虽未阻拦,但也表示不赞成。胡适的领带下端总会有一个小拉链,拉开是个暗袋,内藏五美元,这是江冬秀为他藏的,因为即使出门被人抢劫了,旧领带也不会丢失,他可以用五美元搭车回家。从细节之处,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旧式女人对胡适的爱。在时月的相待相携中,江冬秀受了胡适的感染,对青年保持施恩予惠。胡适的学生罗尔纲就曾言:“假如师母是个留学美国的女博士,我断不能在老师胡适家中呆五年。”罗尔纲在上海多年过冬都是穿一条秋裤。他随胡适到了北京,一条秋裤怎能抵得住北方冬寒,江冬秀立刻给他缝了一条厚棉裤,还把胡适的皮袄给他穿。吴han去云南大学任教前,曾向江冬秀借三百元,一百元自用,两百元留给在北京的妻子。江冬秀听后二话不说,取出三百元交给吴han,说:“我送给你。”抗战时期,胡适赴美后,江冬秀依旧给胡适家乡的学堂捐款,救济家乡生活困难的人。胡适写信给妻子表示十分感激。唐德刚说,江冬秀有与胡适一样的率性底色。第一次见面,她对唐德刚就直呼其名,一点不见外。几次交道之后,他在她的厨房内烧咖啡、找饼干……就自由行动起来。唐德刚直言:江冬秀是千万个苦难少女中,一个幸运、不可寻常的例外,而胡适则是三从四德的婚姻制度中,后的一位福人。对于质疑的声音,胡适的回答是:只有自己的脚才知道鞋子合不合适。他还有心得:久而敬之这句话,也可以作为夫妇相处的格言。所谓敬,就是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才有永久的幸福。如此,胡适也不觉深谙了婚姻之道。高梦旦曾邀胡适到消闲别墅聚餐。席间二人谈及胡适的婚事。高梦旦赞扬道:“许多旧人都称赞你不背旧婚约,是一件可佩服的事!我敬重你,这也是一个原因。”胡适反问:“这一件事有什么难能可贵之处?”高梦旦回答:“这是一件大牺牲。”胡适坦陈:“我生平做的事,没有一件比这件事更讨便宜的了。当初我并不曾准备什么牺牲,我不过心里不忍几个人的心罢了。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其实我家庭里并没有什么大过不去的地方。这已是占便宜了。占便宜的,是社会上对于此事的过分赞许;这种精神上的反应,真是意外的便宜。我是不怕人骂的,我也不曾求人赞许,我不过行吾心之所安罢了,而竟得这种意外的过分报酬,岂不是便宜的事吗?若此事可算牺牲,谁不肯牺牲呢?”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让我们牢记胡适先生的“新三从四德”,生活自然光明——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2、张爱玲生平简介1952年11月胡适从美赴台讲学,应约与蒋聚餐。胡适又发了一次“脾气”,当面批评蒋。胡适在日记中记录了他和蒋公的谈话:“蒋公约我晚饭,七点见他,八点开饭。谈了共两点钟,我说了一点逆耳的话,他居然容受了。我说,台湾今日实无言论自由。第一,无一人敢批评彭孟缉。第二,无一语批评蒋经国。第三,无一语批评蒋公您。所谓无言论自由,是‘尽在不言中’也。蒋在次日的日记中,也记下了与胡适这次会面谈话的事,口气是包容并带感激的:“〔昨]晚课后,约胡适之先生单独聚餐,谈话二小时余。对余个人颇有益也。.…...其他皆为金石之言,余甚感动,认其为余平生之铮〔诤〕友也。”从蒋的这段日记中可以看出,至少蒋对胡当天的直言是虚心接受的,并视胡为其‘诤友’。”
3、胡适生平简介英文版胡适曾多次托人致意想要见一见符竹因,但是都遭到了符的拒绝。在1948年离开大陆前夕,他仍有此念,但也只是见到了符的丈夫汪静之,而符依然避开未见。符竹因是谁?她就是胡适的侄子胡思永的梦中情人。上世纪30年代,胡思永从北平到杭州度假,见到了符竹因,对她竟一见钟情。因为胡思永还是胡适的情人曹佩声的外甥,曹也同情胡思永的苦恋,就出面为胡思永向好友符竹因求情。只是彼时符竹因已经和汪静之深爱,就一口回绝,对胡思永不予理睬,胡本来罹患肺病,绝望之中竟一病不起,不久就魂归离恨天。胡适唏嘘之余,也对符竹因很是好奇,很想见一见这让侄子神魂颠倒的女子,无论在北平还是杭州,他都可以,但符竹因却从不动念。而说起符竹因和汪静之的美好爱情,也是一波三折。现代的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湖畔诗人汪静之的名字,但是远在上个世纪20年代,汪静之的诗就在中国文坛上“石破天惊”。他的诗《惠的风》由鲁迅先生做了修改,发表在《诗》的创刊号上,胡适也给他的这本诗集作了序,朱自清也说他“对于旧礼教好像掷了一枚炸弹”。而他的《惠的风》,本身也是他自身的感情经历。汪静之刚一追求符竹因的时候,符还在杭州女校读书,因为秀外慧中,已经有很多人追求她。而她一开始并没有看中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诗人,但一来二往中还是被诗人的才华打动。只是偶然间她知道汪静之早已经被家里给订了婚,立刻就挥剑断情,不再和汪静之来往。汪静之心灰意冷,自嘲自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认为和符竹因无望,一度深深萎靡。后来他同傅慧贞开始来往,与傅慧贞的爱情催生了诗集《蕙的风》,在诗里面他尽情吐露他对爱情的憧憬和忧思。可是两个人的爱情却遭到了傅家的反对,傅慧贞的父母严令女儿断绝和汪静之的来往,这段爱情终没有结果。虽然爱情失败,但此时的汪静之的《惠的风》已经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他已经是文坛上卓有名声的诗人了。作为思想解放憧憬自由的新青年,他不甘心自己的失败,转回头来又开始追求符竹因,他对符竹因这次铁了心,为此还退了家里给订的亲事。符竹因一开始还是心存芥蒂,但终还是被他火热的爱情和充沛的才情感动。两个人这次深深相恋,都沉迷于爱情的甘美之中。而他们的爱情修成正果,也得力于符竹因开明的父亲。符竹因的父亲是位见过世面思想开明的商人,他从来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把女儿送进学校读书,就是希望女儿有一天可以成为秋瑾那样的有用之才。而女儿在学校的表现,也一直都是他的骄傲。但是有一天他却突然被学校请了去,因为女儿谈恋爱违反了学校的规定。原来有一天汪静之控制不住内心蓬勃的爱情,竟一口气给符竹因写了十几封信,并且一股脑地都邮寄到了符竹因所在的杭州女校。这么多的信一下子引起了学校老师的质疑,为了学生考虑,老师私自拆开了这些信。一见里面热烈的情话,都觉得好学生符竹因受了“流氓”的蛊惑。这让学校领导伤透了脑筋,后学校决定对符竹因提出警告,同时请家长来,告知家长实情,希望家长予以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可是符竹因的父亲到校后,看了那些“流氓”的信,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并没有训斥女儿,而是详细了解了汪静之的身世,知道汪静之出身贫困,是位诗人,是时代新青年,竟淡淡地说了句让校方瞠目结舌的话:“很好啊!只要人好就行,穷点也没关系。”既然女生家人已经同意,老师们也无可如何。符竹因和汪静之就此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个人于1924年4月4日(湖畔诗社成立之日)在武汉结婚。婚后汪静之依然不改诗人的浪漫作风。1932年汪静之在汕头市任教时为缓解相思之苦,赠符竹因题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并在家书中夹进竹叶,以寄托爱的深情蜜意。1932年11月28日又题词:“平生爱竹已成癖,不可一日无此君。”两人携手一生,白头到老,虽历经风雨,却一直不离不弃。据传,83岁的符竹因去世后,汪静之的书房里始终都挂着妻子的照片。照片里的符竹因一直温婉美丽,娟然可爱。这张照片悬挂在那里,从未摘下。他们的儿子汪飞白教授后来将父母之间的情书编写了一本书信集,名字就叫做《漪漪讯》。而汪静之曾经给妻子取了一个爱称——绿漪。“绿竹漪漪”,在汪静之的心里,妻子就是一竿翠竹,一直颀秀常青。#文史#
4、胡适生平作品抽烟喝酒逛窑子,还拥有36个博士学位,胡适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让那么多人贬低鲁迅称颂他?怪不得当时中外那么多人盯着他,原来一切都有迹可寻。胡适,1891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商贾之家出生的胡适,自然被父母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胡适可以在读书上有出息,考个功名,有个一官半职,然后光宗耀祖。三岁的时候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就已经能认识近千字,幼年就读于家乡的私塾。就在母亲和老师都认为他一定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取功名的时候,天不遂人意,胡适14岁那一年,科举被废除。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他人生黑暗的时刻,寒窗苦读多年,结果时代的变革就到来了,顷刻间,天昏地暗!不过幸运的是,19岁胡适获得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的机会,留学美国。胡适在美国如鱼得水,不但学习了先进的西方文化,还在学习期间担任世界学生会主席,在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在外留学期间,胡适充分感受到了不同于国内封建社会的生活方式,还有美国领先于中国的先进科技和物质生活。胡适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那就是要救国救民,重振中华之傲气!旧的时代即将逝去,新的时代即将到来,未来是属于他们这一辈的……终于!胡适在思想上觉醒了,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还不允许他这么先进……胡适在报刊上多次发表进步文章,解放思想,也会积极主动参加活动,但就是因为这样的举动,直接被学校辞退。再加上胡适从美国留学回来,胡家已经逐渐没落,没剩下多少家产给胡适。因此胡适郁郁寡欢,突然间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里,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他经历了人性的善与恶,也爱喝酒,也爱抽烟,甚至会去逛窑子,痴喝嫖赌,几乎五毒俱全,过了一段醉生梦死的日子。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有一天胡适有天照了照镜子,发现镜中的自己黯淡无神,一点年轻人的精气神都没有。胡适猛然惊醒,这不是他期望的样子。他重新整装出发,还是想要有所作为的!先是经王云五的推荐,成了华童公学的一名国文老师,终于有了稳定的工资,不再如此窘迫,还偿还了自己放荡不羁几个月欠下的债务。后来胡适追随蒋介石辞去工作,一口气获得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留学名额,独自一人去了美国!胡适很努力,先是攻读了农科专业,后来又转入了文学院学习。胡适认为这还不够,想要继续深造,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1917年,胡适学成归国!当时胡适年仅27岁,人生可谓波澜壮阔,传奇非凡,还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注意。回国之后的胡适,积极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可谓风光无限,可以说是众多文人中的领军人物,也是无数文人心目中崇拜和仰慕的偶像和领袖说句大言不惭的话,彼时的胡适达到人生高光的时刻。然而,胡适早年留学美国,西方那套“自由与民主”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归国之后,胡适不止一次想将当时的中国构建成类似于美国的乌托邦,但是,那套美式主义并不适合中国,为此,他和鲁迅、陈独秀等人选择分道扬镳。总之,胡适晚年的13年生活,无论是流亡美国的9年,还是定居台湾的4年,都远比不上以前的荣耀夺目,甚至可以说有点凄凉。1962年,胡适因心脏病发去世,此时他已经71岁的高龄。胡适的一生辉煌过,也落魄过,但总的来说,他还是我们心中值得借鉴的榜样!正如《南渡北归》这本书中对胡适等民国时期大师的描写:“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这几个字赫然印在封面显眼处,貌似绝决的含义却透露出特定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贯穿全书的,也正是这一个个如胡适般救国份子的背影,所留给后世的种子——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如果你也想了解民国时期大师的生平故事,感受他们在时代下的人间百态,那就试试读读这本《南渡北归》吧!吾生而有涯,而知无涯。所谓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须我辈上下求索,感兴趣的可以戳下方链接了解??
5、胡适个人生平简介这是鲁迅与胡适探讨《西游记》作者生平事迹的一封信,字体写得精彩至极,堪比法帖!从微信上可以看到,全书虽字字独立,互不牵丝,但整体感觉气息淳厚,古韵盎然,似乎一气呵成,彰显先生书法之精妙。众所周知,鲁迅和胡适因为“站队”不同,立场有别,所以一直是一对冤家,他们经常因为某件事的看法不同而写文章相互批判。然而,他们在《西游记》的作者问题上,观点却是出奇的一致。关于《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观点,就是他们两个人率先提出来,并被世人所接受的。当时,胡适是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鲁迅则是北京大学国文系的兼任讲师,主要讲授的就是中国小说史。两人不仅是文坛大家,还是同事。鲁迅当时创作了《中国小说史略》,该书是第一部系统地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专著。鲁迅先生从远古的神话与传说起溯,直至清末的谴责小说,完整地论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和演变,精当地评价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家和作品。而胡适正在为《西游记》作序,有很多问题需要和鲁迅先生交流,两人便有了不断的书信往来。然而,两位大师关于孙悟空的原型问题,却发生了严重的争执!鲁迅认为,明朝写成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就是取自唐朝时的小说故事,因为孙悟空与故事里的五支祁水怪之间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胡适却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在他自己写的《西游记考证》中,胡适表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应该不是本土的产物,应该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他甚至相信鲁迅所说的五支祁的原型也在印度。为此,胡适1923年在《考证》一文中与鲁迅唱起了反调,他写道:“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后,咱们再讨论一下鲁迅先生的书法!鲁迅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周福清为晚清翰林,父亲周伯宜是会稽秀才,都写得一手好字。叔祖周玉田是鲁迅的启蒙塾师,精通楷法。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鲁迅七岁便发蒙读书,叔祖就要求他从描红入手,写好楷书,以致他就有了扎实的基本功。鲁迅十二岁时进入三味书屋,严师寿镜吾更是越中宿儒,书法方正豁达,气势雄健。他对学生的写字更有要求,规定以欧阳询的欧体为主,每日练大字一张,数年来从未间断。鲁迅先生工作以后,每日来往的书信和其编辑的资料都使用毛笔,书法也自然日渐精妙。从鲁迅先生的书信上看,书法确实很精彩,结体古拙,风格独特,带着章草的意蕴,自成一体。细品下来,先生书法笔笔皆有来处,既高古又随性,功力不凡。
6、胡适生平洞房花烛夜,胡适有些紧张,不料江冬秀却说:“干坐着干嘛,咱们开始吧?”“怎么开始?”江冬秀被问得羞红了脸。1917年,胡适对金发碧眼的女友说:“她等了我13年,我只能回国履行婚约。”这个她便是江冬秀。胡适远在异国他乡留学期间,是未婚妻江冬秀,一直守在生病的胡母榻前,细心照料。所以对这个未婚妻,胡适一直觉得心存愧疚,当母亲召唤他时,他只能和热恋女友分手,回国迎娶江冬秀。可婚前,胡适却提出了无理的要求,婚礼不采用任何中国礼俗。这也意味着,没有花轿、没有拜堂、没有霞帔,胡母气炸了:“这成何体统?”不料,江冬秀却说:“我也不喜欢那些繁琐的程序,简单点反而更好。”胡适一听,对江冬秀升起了一股敬佩之感。洞房花烛夜,两人都有些紧张,江冬秀便开口道:“干坐着干嘛?咱们开始吧。”“怎么开始”胡适反问道?这一问把江冬秀弄得羞红了脸。婚后,胡适经常带江冬秀参加各种重要场合,对于才华横溢的胡适身边跟着一个小脚女人,人们总是投来怪异的目光。此时,江冬秀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居然那么出名,那么厉害,但她除了崇拜之外,并不感到自卑。或许,这就是江冬秀的独特之处,虽然我是个旧时小脚女人,也没有你读的书多,但我们是平等的夫妻,我并不觉得自己配不上你。1923年,胡适和曹诚英暗生情愫,两人背着江冬秀还住在了一起,不久后,曹诚英便怀孕了。那时的女子,遇到这种事情,大部分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隐ren度日。江冬秀却主动问胡适:“你把她肚子搞大了,准备怎么处理?”胡适低着头说:“我们离 婚吧。”话音刚落,江冬秀猛地冲起厨房,拿了把菜刀气势凶凶地出来,把刀抵在小儿子脖子上道:“你要离 婚,我就先杀了你两个儿子,再自 杀。”胡适吓坏了,连忙道:“你赶紧把刀放下。”不想江冬秀却把刀抵得更紧了,孩子吓得哇哇大哭,江冬秀道:“还离不离?”“不离不离,不离”,胡适不敢赌江冬秀会不会下手,因为他也赌不起。后来没多久,江冬秀发现丈夫又在跟曹诚英暗中通信,她揪着胡适的耳朵,把他拎到院子外,大声喊道:“街坊邻居们都来看啦,看热闹啦......”经过她这一番闹腾,胡适再也不敢跟曹诚英来往,从此一生,再也没传出过绯闻。江冬秀不但用刀挽救了自己的婚姻,还用“刀”替闺蜜讨回了公道。闺蜜何氏的丈夫梁宗岱,外面有了人,就想和妻子离 婚,何氏又没有主见,只能哭哭啼啼地跑来找江冬秀。江冬秀就建议何氏起 诉梁宗岱,并亲自为她辩护,梁宗岱虽然也听闻过江冬秀的泼辣,但法庭上,见她空手,就放松了警惕。江冬秀也知道法庭是个讲理的地方,动粗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她在法庭上,专挑梁宗岱和外面女人厮混的细节说,而且说得有理有据,这把梁宗岱胆都吓破了。要知道,那时的文人怕的是什么,面子啊,名声啊,打蛇就要打七寸。后的结果,显而易见,何氏胜出。胡适听闻后,对妻子敬重之余还多了几分忌惮,他觉得妻子虽然拿刀有些蛮横,但这次替闺蜜出头,颇有些侠女风范。江冬秀平生喜欢的两件事,打牌和看武侠小说,为此,胡适在家里专门收拾了一间屋子给妻子打牌,另外还收集了市面上所有的武侠小说回来。这样宠妻如狂,胡适就被惯上了“怕老婆”的绰号,但胡适却甘愿做一个妻管严。有一次,胡适在外地出差,收到妻子寄来的一件大衣,大衣的口袋里,竟然用布包着7副象牙耳勺,那一刻胡适的心仿佛都融化了,他说:“只有我冬秀,才会备这种小物件。”此时,你想不到,当初那个拿刀的悍妇,竟然也有如此温柔体贴的一面。1940年,有人向江冬秀道喜,大意是你家胡适要当大官了,你就等着享福吧。江冬秀一听,急忙给胡适写信,让丈夫一定要坚持在自己热爱的文学领域里,不要一时贪心,不然将后悔终生。可以说,胡适在文坛的成就,有很大部分是受江冬秀的影响。1962年,胡适因病离世,江冬秀几次昏厥过去,醒来后忍痛为丈夫料理后世,并用余生,替丈夫整理著作。@拾忆轻尘从拿刀的悍妇,到被丈夫宠上天,江冬秀之所以守住了自己的婚姻,那是因为她懂得把握分寸、进退有度。她虽然彪悍,但绝不鲁莽,当婚姻遭遇危机时,她拿刀为自己捍卫,虽然做法让人瞠目,但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她知道胡适喜欢自在,就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从来不去打扰他;她知道胡适喜欢交朋友,便学着做各种菜式,款待他的朋友;她知道胡适爱书如命,哪怕逃命时,也要带着胡适那几十箱子的书跑......她在悍妇和柔情之间游刃有余,拿捏得当,这才让丈夫从忌惮变为宠爱,终守住了自己的幸福!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关注我@拾忆轻尘,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头条创作挑战赛# #情感点评大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