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简介(李光地故居简要介绍)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0 07:37:11 浏览
1、李光地故居简要介绍

康熙是一代雄主,做他的臣子,要有清晰的头脑和审时度势的眼光,才能平稳着陆,善始善终。康熙朝的官场不倒翁非李光地莫属,他政务能力极强,名声,更厉害的地方是他将康熙的隐秘心思摸透了,康熙眼睛不揉沙子,厌恶结d与贪污受贿。李光地从来不触碰这两条高压红线。皇帝的宠臣明珠与索额图,就是触碰了底线,一个死一个废。李光地作为文官,冲锋陷阵并不是他的专长,收集情报,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判断局势,提供给皇帝作出决策正是李光地的特长。三藩之乱,战火连天,李光地冒着生命危险,潜伏在靖南王耿精忠管辖地,将他盘踞在福建的一举一动、粮草调拨、兵马数量、多少关隘、优势劣势对比等写成密疏,装在蜡丸里,挑选精干的仆从日夜兼程,秘密进京,送到康熙的案前,为朝廷平定三藩之乱立下了大功。收复台湾之战,李光地的作用不亚于两位收台功臣——姚启圣与施琅。李光地与施琅早期有点交情,这位海霹雳是一员悍将,性格孤傲乖张,在郑家麾下郁郁不得志,他的家人又被郑成功杀光,与郑氏有不共戴天之仇。举荐这么一个曾经在敌对阵营效劳过的猛将,风险极大,李光地心里没底,不能担保施琅能否顺利收复台湾。他权衡利弊之下,决定富贵险中求,只要在施琅身上押对了,康熙肯定会倚重信赖自己,他以全家性命作保,力荐施琅专征台湾。满清统治者马上征天下,陆地骑兵凶悍异常,水军就不尽人意,李光地建议康熙放权托付给施琅,着手训练水军,终成功收复台湾,贡献颇大,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吴三桂和郑氏,在李光地两本杀人不见血的奏折中,灰飞烟灭。李光地在康熙的功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扶摇直上,成了康熙朝名臣。他在军事上颇有建树,在政务上也很出色!灾荒频仍,李光地开仓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在主政一方时,带领官员兴修水利,利国利民,得到百姓称赞。“自任直隶巡抚以来,每年雨水调顺,五谷丰登,官吏兵民无不心服”。他上奏废除自秦以来的“十家连坐法”和“凌迟”、“灭族”等酷刑,使得许多人未曾因为冤狱而失去性命。李光地政绩斐然,可惜他仕途蒸蒸日上,人品蒸蒸日下。他的文学功底一般,潜心研究理学,写了不少理学著作,但他大部分精力放在政务上,闲暇时,写的理学经学著作看上去卷帙颇丰,干货却不多。对于他的学术,同为理学信徒的方苞嗤之以鼻,以“平平”二字评价他。他不擅长于文辞,则是朝野皆知的事实。有一次康熙和高士奇说起李光地,高士奇说:“光地辞章之学或非其长,到底读些有根底书,也算个读书人。” 康熙说:“汝便是公道人,张英也如此说。上到皇帝下到臣子都知道他文笔不咋地,就是通畅罢了。陈梦雷和李光地关系不错,二人还约定,日后其中一人显赫,不能忘记另一人;若谁不幸身死,后者应该将功其劳记录下来。之后李光地因功得到康熙褒奖官拜侍读学士。结果他忘了与陈梦雷的君子约定,在密奏中压根没提陈梦雷参与其事,贪两人之功为己有。之后陈梦雷因“从逆”罪被判处死刑,李光地为了掩饰他贪功卖友的丑行,态度十分含蓄。徐乾学希望李光地能尽朋友之谊,尽力营救。他却说恐怕无济于事,话是这么说,他始终感觉不安心,又对徐乾学说:“我写奏疏,恐怕有不尽心的地方,请你为我代写一篇疏稿。”李光地照着徐乾学的稿子抄了一份呈送皇帝,陈梦雷得以免死。后来陈梦雷对李光地的卖友行为提出责问,李光地羞愧得无地自容,但事后还是风淡云轻,好像没有发生过此事一样。李光地还和德格勒约定一起在皇帝面前互相举荐,共同升官。德格勒举荐李光地胸怀磊落,文韬武略,能担当封疆重任。李光地赞誉德格勒文辞俱佳,人品贵重。康熙作为一代明君,当然不糊涂,他感觉其中有名堂,便亲自考核德格勒文采,结果发现德格勒文辞粗劣。事情败露,群臣议论纷纷,要求严惩李光地。康熙没有计较,免了他的罪,严厉申斥他,命令他“沉痛反省,悔改前非,勉力尽职”。李光地任顺天学政,这年四月,李光地母亲去世,按照制度,他必须守孝三年。康熙令他夺情,说:“提督顺天学政关系重大,李光地留在任上守孝。”。李光地提出请假九个月,丧事完毕就还朝。他的要求既不符合夺情之旨,又违背了三年守孝之制。一些大臣借机弹劾,斥责他“贪位而忘亲,司文而丧行”。给事中彭鹏上疏弹劾他《十不可留》,言辞激烈异常。彭鹏对康熙说:“皇上令他在任上守孝,或许是以此来试探李光地吧。”这一试,李光地的心术品行就昭然于世。他进而分析了李光地“若去若就”的企图,揭穿了他假道学的面孔。为友不义,为子不孝,他更是一个渣男。李光地喜好去风花雪月场所寻欢作乐,使一位女子怀了他的孩子。李光地深以为耻,不仅不肯资助母子,甚至将母子俩视为一生的污点,不愿相见,心狠手辣,毫无道德底线。这样的李光地,一生仕途顺利,颇受康熙宠爱及重用,八面玲珑不倒翁,这是他的成功之处,可是在私德方面,让人诟病不已。#头条历史##我要上头条#

2、李光地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1708年,康熙皇帝叫来重臣李光地,说储君之位空缺,阿哥们都蠢蠢欲动,看来不立太子不行了,但要是立新太子的话,他实在不知道选谁好。康熙皇帝满腹牢骚和委屈,李光地却静静地听着,不作任何回应。康熙皇帝便吐露心声:“之前废掉太子,是因为十八阿哥夭折,他竟然不念及兄弟之前,全无悲伤之意。”紧接着,康熙皇帝又说:“原以为太子丧失了心智,现在发现都是大阿哥在背后搞鬼,让太子中邪了,这次找你来,就是想商量立储的事情。”康熙指的大阿哥搞鬼一事,是三阿哥揭发大阿哥在宫里行魇镇巫蛊之术,诅咒太子胤礽的卑劣行径。这原本是宫闱秘事,不能公开说出去,康熙却在李光地面前和盘托出,可见他对自己废太子的决定颇感后悔。李光地长期跟随康熙,很了解这位皇帝的心思,当时就明白:皇上这是想复立胤礽。不过,李光地是程朱理学的忠实粉丝,对于一切牛鬼蛇神都不相信,再加上他也算是太子胤礽的老师,这么多年看着胤礽长大,多少了解他的品性,知道中邪是不存在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太子自己不够谨慎小心。但李光地肯定不能当面唱反调,便对康熙皇帝说:“连我这样的人,因为身居高位,鬼神邪魔都不敢近身,更何况二阿哥身份如此尊贵,皇上千万不要相信中邪的事情。”李光地不愧是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他这样说就起到了2个效果,第1是拒绝相信大阿哥魇镇太子的事情,主动放弃嚼舌根,树立了正直忠诚的形象。第2是不主张复立太子胤礽,但又没有把话说得太难听,让康熙皇帝不会显得太尴尬。康熙英明神武,立即就听出了李光地话里的含义,但他不死心,便追问李光地:“如果不是鬼神傍身,又是什么影响了二阿哥?”李光地的回答是两个字:人性。李光地认为,胤礽长期待在太子的位置上,习惯了骄奢放纵,再加上身边人不断阿谀奉承,他的性情就会变得轻狂自大,做出很多倒行逆施的事情。可胤礽毕竟是已故赫舍里皇后的儿子,康熙也对他倾注了几十年的心血,不愿轻易放弃,便问李光地:“二阿哥还能改过来吗?”李光地表示,胤礽本性不坏,只是长时间待在污浊的环境中,受到太多负面影响,要是能够主动认清自己,明白错在哪,远离奢侈糜烂的生活,相信他还是能够恢复本性。康熙也没有听进去李光地的话,他话锋一转,直接单刀直入,表示要恢复胤礽的太子名位。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康熙说得很明白,他要结束众皇子争夺储位的局面。从这件事就能看出,康熙复立太子胤礽,并非真的原谅胤礽,只是他无法忍受皇子们同室操戈,想尽快摆脱这个麻烦。李光地并不是很赞同康熙的做法,但他还是不能当面提出反对,便建议让胤礽调养一段时间,复立的事情不能操之过急。然而,康熙不会听从李光地的建议,他找李光地谈心的目的,并不是让他表明态度或者出主意,而是通过他这个文臣领袖,将复立太子的意思传出去。其他朝臣听说皇帝想复立太子后,就算不同意,康熙也能了解大部分人的态度,从而是自己处在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不过让康熙没想到的是,李光地老奸巨猾,再加上并不同意复立太子,竟然对这次谈话的内容闭口不谈,满朝文武也就无从得知皇帝的心意。康熙无奈,只能亲自采取行动,而为了面子考虑,他选择了曲线手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11月14日,太子胤礽被废2个多月后,康熙在畅春园召集群臣,讨论了废黜太子之后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畅春园是康熙喜欢的度假胜地之一,也是胤礽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很多大臣其实已经猜到皇帝的意思。康熙没有明说,只是让大家推举一位新太子,但明确表示,大阿哥已经被排除在外。此外,康熙考虑到大阿哥曾经推荐八阿哥,以及八阿哥疑似结d营私的行为,为了杜绝大臣们搞小团体,康熙当众宣布剥夺马齐的投票权。马齐来自富察家族,和爱新觉罗家长期合作,他在朝中地位很高,而且和八阿哥关系很好。康熙不让马齐投票,就是暗示八阿哥也不在被推举的人选范围内,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成为“新太子”的人,就只剩下胤礽。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老大跳得欢,老八声望高,其他皇子都没有很突出的地方,至于老四和老十四,此时都还是不入流的边缘皇子,那么大臣们就算推举其他皇子,也会被康熙驳回来,剩下的选择就只有胤礽。康熙担心有人还是不懂,又给大臣们打了一剂预防针,他表示自己连续好几天梦到孝庄太后和赫舍里皇后,两人在梦中的表情都很不高兴,显然是对胤礽被废不满。事已至此,大臣们再也没有退路,只能按照皇帝的意思推举废太子胤礽。康熙四十八年3月,也就是太子被废半年后,康熙宣布复立胤礽。为了安抚其他皇子的情绪,康熙将三阿哥、十阿哥和五阿哥封为亲王,七阿哥和十阿哥封为郡王,九阿哥、十二阿哥和十四阿哥封为贝子,人气高的八阿哥反而啥都没捞到,而十三阿哥为什么没有受封,至今是众说纷纭#历史##李光地简介#

3、李光地简介官网

【福建深山发现李光地墓,曾收复台湾平定三藩,功劳显赫一世英名[赞]】在福建安溪一处美丽的茶山,发现一座规模庞大的清朝古墓,里面埋葬的竟是康熙皇帝喜爱的大臣之一,他就是福建安溪人李光地。他是一位伟大的清朝官员,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在他的辅助下成为千古一帝[小鼓掌][小鼓掌]。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统一中国,这些重要国家决策和历史事件,都是出自李光地这位重要的谋士。李光地去世后,康熙痛哭不已,将其棺椁安放在他的老家安溪,并亲自为其撰写祭文[小鼓掌]。#泉州头条#整座李光地墓规制高级,原为石头构建,外观呈“风”字形,墓碑、石翁仲、石兽、华表、御制丰碑等均毁于1958年。近年其后裔重修,恢复墓碑墓型,以供后人瞻仰[祈祷]。#多样世界生生不息#芒果看天下的视频

4、李光地蓝齐儿

1717年,已经76岁的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上奏康熙请求告老还乡;康熙不准,让李光地再干两年,李光地只得拖着病体继续;但第二年李光地就因病去世,康熙很是悲痛说:“李光地是我的知己!”回顾李光地的一生,出身士绅家庭,历经两朝,后来凭借自己的才智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康熙的言谈举止中皆透露出对李光地的赞赏。而李光地后也荣登相位,一生也可谓是辉煌灿烂。1642年,此时的大明王朝风雨飘摇,政权岌岌可危。崇祯帝脸上憔悴的神色,满朝文武的各怀心思,都暗示着大明已然衰颓。这位孤独的皇帝恐怕也已经绝望。而另一边,福建泉州的安溪县,一个婴儿在李家的期望下呱呱坠地。外界的暗无天日、大厦的即将倾倒,此时还未影响到这个小地方。伴随着夜幕的逐渐降临、李家的欢声笑语,李光地懵懵懂懂地来到了这个世间。都说每个人来到人间,都是带着自己的使命,使命完成了也就可以离开了。又说人在世间是为了消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力,消完了也就该离开了。而上天赐给李光地的使命,可能就是辅佐康熙皇帝吧。此后,大明愈发衰败,乱世之下,盗贼横行。13岁那年,李光地全家被山贼绑票。月黑风高,瑟缩于凄冷山洞的李光地面对生死一线,不知作何感想。我们只知道,在其父亲带家人逃出后,李光地便勤学苦读。他虽极为聪颖,但自幼调皮贪玩。这事过后,他便像换了一个人。时代的列车轰轰向前,不久,大清王朝便取代了明王朝的位置。当然,改朝换代不晓得到底是时代的进步,又或者是历史的轮回。总之朝代是换了,考试教材当然也焕然一新。不过对于学生来说,内容到底是什么似乎并不重要,能记住能考上才是重中之重,李光地也不例外。1664年,康熙三年,李光地乡试中举,举家庆贺。深夜,李光地翻开书本,乡试中举算得了什么,他想要的是大清朝的状元。六年后,康熙九年,李光地如愿考上进士,成绩斐然。这年,他28岁。康熙授予翰林院编修职位,后又充任会试同考官。此时的李光地,完全想不到几年后就会卷入“平定三藩”事件中,而且立下功劳。康熙十三年,康熙帝下令裁撤三藩,吴三桂大怒,举兵造反,清王朝的江山被他逐渐吞噬。靖南王耿精忠积极响应吴三桂,也领兵造反。这些被清朝招降,又举兵歼灭大明的曾经的大明王朝的高级将领们,如今富贵已去,又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进行造反。所以,人啊,在乎的可能只是利益而已。没多久耿精忠便占领福建泉州,而李光地此时恰巧处在回乡探亲的时期,这也许就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耿精忠知道控制住朝廷命官是对当朝的致命一击,但面对耿精忠的招安,李光地心系大清王朝和康熙皇帝,断然拒绝。他带着全族老少隐匿于当时被山贼绑票的山洞之中,当初的一个意外,此时似乎也成为了李光地的助力。为了大清,李光地暗地收集叛军的信息,又结合各形势制定歼灭叛军的详细方案,为了让康熙不疑,将带着自己忠心的密折封于蜡丸中,派人送往京城呈给皇帝。年仅二十岁的康熙,此时跪拜于太庙。面对吴三桂等人的强悍,击杀鳌拜后的豪情壮志已经逐渐被浇灭。太庙烛火通明,康熙的内心却逐渐下坠,变得昏暗。正在此刻,李光地的蜡丸被秘密送到。打开蜡丸,康熙皇帝内心的雀跃、对李光地的感动,自不必细说。清军按照李光地的方案,逐步剿灭敌军。康熙十六年,朝廷收复泉州。李光地被提拔为侍读学士,结果又遇父亲去世,康熙只好令其回家奔丧。“擢侍读学士,行至福州,以父丧归。”康熙十九年,李光地守制已满返回京城,康熙直接将其任命为内阁学士。康熙二十二年,李光地向皇帝举荐施琅,而施琅也不负所望,顺利收复台湾。自此,李光地平步青云。康熙四十四年,李光地被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已过花甲之年的李光地荣登相位。康熙皇帝也日渐衰老,力不从心,一生辉煌的他,到了晚年,却被立储之事困住了自己。年迈的他越来越怀旧,也越来越喜爱陪他出生入死的老臣,李光地就是其中之一。1717年,李光地回京述职,同时也想告老还乡,康熙不准。次年李光地病逝京城,临终也没能叶落归根。年老的康熙皇帝听到消息,抚摸着书卷,惆怅地说:“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历史开讲#笔名:李诀参考资料:《清史稿 李光地传》

5、李光地的祖先

太子胤礽被废后,李光地建议康熙释放一位囚犯并直接入职南书房,康熙问囚犯:“四阿哥与十四阿哥都好,但只能选一个人做皇帝,你说谁更好呢?”囚犯说:“看皇孙,一位好皇孙至少可保大清三世太平!”康熙问关于储君的问题,若是放在旁人身上,一般都不会直接回答,而这位囚犯给康熙出了一个主意:不仅要看皇储,还要看皇孙!这让我想起明初解缙在回答朱棣关于皇太子问题时,提到“好圣孙”三字。与康熙对话的囚犯名叫方苞,被后人称为“布衣宰相”;既为宰相,为何会沦落为囚犯呢?方苞是安徽桐城人,从小就被誉为神童,经史子集无一不通,据说他四岁能作对,五岁可写诗,虽年纪小,但在十里八乡比较有名。康熙二十三年,方苞16岁一次就考中了秀才,不过有才不代表一定适合科举考试,因为他的文章太过犀利,多次考试都没能中举。一直到15年后方苞才中举,被推荐到了国子监读书。而在国子监方苞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伯乐——李光地,李光地是康熙帝宠信的汉臣,也可以说是知己,能得到李光地的青睐,距离康熙就很近了。李光地有一次前往国子监,偶然间见到方苞写的一篇文章,大加赞赏说:“方苞就是韩愈、欧阳修复出,北宋以后再也没人能写出如此高水平的文章了。”李光地此话一出让方苞一时间名声大振,只可惜时运不济,方苞因为父亲病逝守孝三年,丧期尚未结束,就发生了“南山案”,方苞被牵连入狱。南山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桐城有一位文人叫戴名世,号南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南山集》;在戴名世的文章中多次提到南明,还是用了南明的年号,作为取代大明的清王朝来说,自然是不允许的,为此便发生了文字狱。对方苞来说比较倒霉的是方苞的祖父方孝标与戴名世是好友,而戴名世的文章中用了很多方孝标的手稿,方氏一族被牵连也在情理之中。当时因南山案受牵连的读书人达一百多人,方苞也在其中,毋庸置疑等待他们的是死刑。其他的人入狱后要么喊冤,要么直接绝望,而方苞表现得与众不同,还在坚持写自己的两部书籍,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时间不多了,必须要抓紧时间完成,这一点确实让人佩服。而方苞在狱中坚持完成的两本书,至今犹存。方苞在阴冷的狱中待了两年的时间,他本就是文弱书生,两年监狱生活让他疾病缠身,一条腿的膝盖都不能轻松的弯曲。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避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方苞亦是如此,在方苞以为自己不会再见天日之时,江宁知府亲自来接他出狱,好吃好喝伺候以后将其送往京城。方苞不仅被赦免了死罪,还得到康熙的重用,直接入职南书房。说来也很传奇的一段经历:从阶下囚华丽转身为皇上的秘书,历朝历代都很少见。南书房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在康熙登基初期还是“八王议政”,为了加强皇权,削藩八王议政的权力,而设置南书房。在南书房的官员虽说是朝廷的官员,但实际上是康熙的私人秘书加智囊;这些人虽然没有实权,但对朝政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方苞初次得康熙召见之时,的瘦弱,但却有铮铮铁骨;二人几次交谈下来,康熙对方苞大加赞赏,在很多事情上都会征询方苞的意见,就连立储这样的事情,康熙受方苞的影响都很大。方苞是以布衣身份入职南书房,虽无权无职,但大家却以宰相之礼相待,所以方苞便有了“布衣宰相”的称号。皇太子胤礽是康熙发妻孝诚仁皇后的嫡子,孝诚仁皇后也因生胤礽而死,康熙与发妻感情很深,在孝诚仁皇后去世以后康熙将对孝诚仁皇后的爱转移到了胤礽身上,在胤礽年仅1岁时便封为太子,对胤礽给予厚望。只可惜被康熙称为“大清第一罪人”的索额图,将胤礽给毁了;康熙两立两废,终舍弃了胤礽,实在是不堪大用。胤礽皇太子被废,导致康熙后期九王夺嫡,皇子之间明争暗斗争夺储君之位。皇长子胤褆被康熙幽禁,炙手可热的皇八子胤禩因毙鹰事件被康熙摒弃,剩下的皇子中皇四子胤禛与皇十四子胤禵得到康熙青睐,二位皇子是一母同胞,都是德妃乌雅氏的儿子,康熙也是拿不定主意究竟立谁为皇储。但凡是牵扯到皇储的话题,那些老臣都是避之不及并不敢直接回答康熙的问题,一不小心可能就会掉脑袋;即便是李光地也不敢直接告诉康熙答案,而方苞给康熙出了一个主意:皇上可以看皇孙,若能得一位好皇孙,至少能保大清三世太平!方苞的话让康熙茅塞顿开:废太子胤礽复立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他的嫡子弘皙睿智聪慧,只是胤礽确实不堪大任;而胤禵的儿子都很一般而胤禛的儿子弘历,康熙第一眼便相中,并且弘历的生辰八字确实出奇的好,让康熙更加坚定了立雍正为储君的决心。方苞行事很是低调,而且并不喜抢功,所以史料中关于他的记载少之又少;不过他能得到三朝皇帝的赏识与尊重确实很难得了。#头条创作挑战赛#

6、李光地结局为什么那么惨

《便衣警察》里开始知道廖京生,《康熙大帝〉里的福建书生李光地也还有印象。

7、李光地简介资料

康熙年间,两袖清风的李光地,被举报贪墨了8000两白银,康熙知道后却偷偷将8000两给补上了,这是为何?1642年9月,李光地出生于福建,自小聪明的李光地被家人寄予厚望,认为其能光宗耀祖。但起初李光地对于学习并不是特别的感兴趣,直到有一天家中遭逢巨变。1655年,李光地一家遇到了一伙山贼,但其一家并没有选择放弃抵抗,这才博得了一线生机,逃出生天。死里逃生的李光地,回家后,李光地在心中告诉自己,自己不能再这么无能了,否则自己根本保护不了自己的家人,在这样的刺激下,李光地开始一反常态地开始努力读书。在其二十一岁这一年,李光地在乡试之中,大展手脚,一举通过了乡试。李光地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在其勤勉的读书下,到了1670年,李光地已经是一名进士了。步入仕途的李光地远走他乡,在家人期许的目光下,踏上了赴职的道路,李光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翰林院,负责一些编辑和修正的工作,虽没有什么实权,日子倒也过的充实。1673年,李光地由于思念家人,随即便踏上了回乡之旅。次年,恰逢靖南王在福建兴风作乱,企图推翻康熙的政权,而李光地正好在福建的家中,被靖南王耿精忠得知后,立马派人许允好处,准备将李光地收入麾下。李光地看着面前的使者,严词拒绝了靖南王的“好意”,并偷偷写下了奏折,告知康熙福建的状况。李光地找到一可靠之人,并把奏折交给了他,让其务必交到康熙帝的手中。后,这份奏折一层层的传达到了内阁学士富鸿基的手中。富鸿基一看奏折内容,当下脸色大变,立马带着奏折进宫面见了康熙,康熙看了奏折,立马提前部署,在清军的冲击之下,夺回了数个被侵占的土地,自知不敌的靖南王终投降于清军。李光地在此次事件后被康熙册封为领军大臣,以表彰他的功绩。在杰书的授命之下,都统拉哈达前去攻打郑绵,并在这个时候结识了李光地。在李光地的帮助下,拉哈达打了许多胜仗,拉哈达为了感谢李光地,接连的上书朝廷,称赞李光地的贡献和气节。慢慢的,远在京城的康熙,都知道福建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官员。1677年,是清朝收复泉州的那一年,也是李光地之父去世的那一年。1680年,尽完孝道的李光地回到了权力的中心—京城。而康熙早就为李光地预留了一个内阁学士的职位,任职后的李光地,勤勤恳恳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是视金钱如粪土,宛若官场中的一朵青莲。李光地更是在收复台湾失地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让康熙帝对其愈发的信任有加。有一天,远在他乡的妻子来京城找李光地,想要问问丈夫有没有多余的钱财,因为家中房屋的确过于破败了,急需换新。可李光地的妻子却扑了个空,人根本不在家。于是,李光地的妻子便翻箱倒柜企图找到一些钱,这一找还真找到了,整整一万两白银!这让李光地的妻子欣喜若狂,也等不及问丈夫这钱的出处在哪,还以为是他的俸禄,随即抱着其中的五分之四,也就是八千余两白银,欢欢喜喜的回家了。回到家后,李光地的妻子则开始张罗起盖新房的诸多事宜了。管理财政的官员,派人去李光地家拿钱的时候,发现一万两白银居然只剩下两千两了,随即,立即把此事告知给了康熙。康熙得知后,根本不相信这是李光地做的,因为他相信李光地的为人,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康熙派人前去打探真相,很快,人就把消息带回来了。原来是李光地老家的妻子拿了钱回去盖房了,康熙知道原委过后,深感内疚,觉得这样一个功臣连一个像样的住所都没有,则立刻派人拿出八千两白银让其堵上这个缺口,且不要透露给李光地。可后李光地还是通过了妻子那里,得知了此事。内心大乱的他,立刻道康熙面前负荆请罪,但康熙并无任何责怪,还大肆称赞了李光地这些年的功绩,让其不要受之有愧,这八千两白银权当一个小奖励罢了。君臣二人,在历史长河中,往往都存在猜忌,而得以善终的大臣更是少之又少。李光地得一赏识他的明君,想必此生无憾了吧!参考文献:[1]《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二》#历史开讲##李光地简介#

8、李光地真实现状

易经初学者不知道从哪看易经?或者看不懂易经?可以来一本《御纂周易折中》,简称《周易折中》周易折中是清朝出书,作者是清朝学者李光地,周易折中本身没有自己对易经的思考研究,就是搜集之前朝代研究易经的大量古籍,算得上易经爱好者可以摆在书桌案头或枕边床头的“易经字典”那清朝为何没有自己研究的易经学说?是因为整个清朝对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文字狱,当时在清朝,大量明朝留下来的私塾被摧毁控制,这造成了整个清朝的识字率只有10——1%,而当时仅剩的那点文化中国人只能“研究古籍”,不能发明创造,所以就算是作为中国群经之首的易经,也只能收集,而无法创作。那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源在哪里呢?在中国的经书典籍易经,就是这些经书典籍的头头,是为群经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