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座好山里,居住着一位有经天纬地之能的隐士。此人姓胡名昭,字孔明。胡昭也曾是个少年奇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也许目睹了太多的荒唐,也许亲历了太多的惨剧,胡昭独自深味着这浓黑的悲凉,他只觉得他所在的并非人间。与积极入世的司马懿不同,胡昭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隐逸。世人皆走阳关道,我偏要过独木桥。谁的去路好,唯有天知道。胡昭初在冀州隐居,当时北方大的军阀袁绍慕名而来,请胡昭出山。胡昭不想成为庙堂之上的祭品,唯愿自由地在泥涂中打滚。他连忙跑回家乡颍川,躲避袁绍的骚扰。是金子总会吸引淘金者,第二位大淘金者曹操慕名而来。曹操以他一贯的强硬风格,用行政命令强制胡昭出山。胡昭答应见一见曹操。 胡昭分明是一介布衣,他的来访却让曹操感到仿佛是种恩赐。两人相对而坐,这是权势与风骨的较量,国家强制与个人自由的对峙。胡昭开门见山:“我胡某不过是一介野生,不堪军国之用,请放我回去。”这明明是第欧根尼面对权势滔天的亚历山大时,不屑地麻烦亚历山大“请别挡住我的阳光”的口气。还好曹操不是亚历山大,还有一些成人之美的雅量,慨叹:“人各有志,义不相屈。”这是对另一种生活态度的尊重。国家力量终于也有无法干涉的领域。胡昭第三次搬家。这次,他索性搬进陆浑山里,过起了“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的隐居生活。相比于袁绍、曹操,还是陆浑山里未开化的山民更贴近人性的本真。胡昭结庐在人境,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平时练练书法,与闲云野鹤为伴。胡昭的书法是一绝,在汉末三国是书法大师。他擅长行草,所书作品为当时士大夫争相临摹,连平时练字扔进字纸篓的只言片字都可以卖个好价钱,史称“尺牍之迹,动见模楷”。风往北吹。胡昭隐居在陆浑山的消息,传到司马懿的耳中。司马懿难捺结识这位世外高人的少年心性,登门拜访。相见之后,格外投缘。司马懿与胡昭切磋经史、指点江山,奇文共赏、疑义相析。司马懿从这位师者身上,学到了经史的修养和隐逸的气息。成名后的司马懿一直有一种“隐逸情结”,当始于此。与司马懿一起拜访胡昭的,还有一位颍川的周生。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名字,但是这位无名氏差点儿要了司马懿的命。梁子是怎么结下的,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不妨做如下猜测: 周生应该也是来拜访胡昭的。大家一起切磋的过程中,周生可能感受到了司马懿这位来自河内的少年锋芒毕露的才华。自古云汝颍之间多奇士,可是自己这个颍川士人的风头居然全被司马懿抢光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屡次遭受到来自少年司马懿的打击和轻蔑之后,周生的羡慕嫉妒恨,演变成一种的情感——杀意!周生联络了几个人,决定谋害司马懿。司马懿蒙在鼓里,消息被胡昭得知,胡昭大吃一惊。他早就发现周生不是什么善良之辈,但没有料到事态已经严重到了要死人的地步。司马懿今天又要来访,周生今天也要行动。司马懿打北边来,周生打西边来,凶杀现场也许将在陆浑山某个幽僻的山脚。事不宜迟,胡昭迅速向西赶去。他一路徒步翻山越岭,渡河涉险,终于在崤山的山谷截住了杀气腾腾的周生一伙。周生知道胡昭的来意,自然不肯罢休,执意要杀司马懿。胡昭抱着普救众生的大慈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至于泣下沾襟。草木尚且为之摇落,何况周生一介凡躯?周生终于化解了胸中的仇忿,放下屠刀,长叹一声:要不是你,今天司马懿非死不可。胡昭心思缜密,怕周生反悔,便和周生指着道旁一棵枣树发誓。周生拔刀砍枣树说:“如果我周某仍要害司马懿,下场有如此树!(昭因与斫枣树共盟而别。)”起誓之后,周生打道回府。胡昭再连忙赶回陆浑山的居处,司马懿在此等候多时了。胡昭绝口不提起刚才的事情(口终不言),与司马懿言笑如常,尽欢而散。胡昭终身隐居不仕,以漫长的人生践行了自己的信念。他终年八十九岁,比司马懿早一年去世,是三国著名的寿星(《三国志·管宁传》)。这位与诸葛亮同字的胡孔明,向我们诠释了“卧龙”的真谛。尽管胡昭一言不及周生之事,但司马懿想必也有所察觉。锋芒毕露,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不单要隐敛身形,才华也应当深藏不露。这才是老师胡昭的“隐”之道啊!也许是纪念,也许是巧合,数年之后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先后出世,一个叫司马师,一个叫司马昭。师昭,司马懿以这一独特的方式,向胡昭致敬。此刻,司马懿开始加强自身的修养和韬晦的功夫,以图通达“隐藏”的真谛。“隐藏”也是一种品格,是坤德,是地道。藏于九地之下,方能动于九天之上。司马懿衣褐其外,藏玉其中,和光同尘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深藏不露的人怕被人看穿。偏偏这时候,有一人指着司马懿说:“此之人也!”
2、胡昭书法诸葛亮打不过司马懿,“孔明”二字要背一定的锅![捂脸][捂脸]为啥这样说捏!!!世间的一切仿佛安排好的,话说,司马懿小时候就遇到一个隐世的高人!这个高人也叫孔明,只不过他不信诸葛!信胡,叫胡昭!小司马从他那儿没少学东西!特别是司马懿那种超乎常人的忍耐功夫,估计也深受这位大隐士的影响!司马懿的两个儿子,一个司马师,一个司马昭,寓意很明显,就是致敬胡昭!![大笑][大笑][大笑]有了这层渊源,诸葛孔明想要打败胡孔明的学生司马懿,那不是跟天意作对吗???#历史# #历史上的趣事#
3、胡昭的主要事迹周瑜不及诸葛亮、诸葛亮难敌司马懿,一切都是“名”中注定幼儿园点名时太多的“子涵、子浩”总让家长们为孩子重名感到尴尬,这个时候都要羡慕古代人起名字水平高,好像古人真能避开重名似的。实际上,起名重复率与文化水平高低关联并不大,起名字更多受时代风尚影响,古人取名重复率也很大,下边先随便找几个三国重名的人物看看。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字伯达、向宠的叔叔向朗字巨达,伯达、巨达,似乎没啥区别;乔玄字公祖、夏侯玄字太初、楼玄字承先,公祖、太初、承先、怎么看也是一个意思。汉朝人文化水平不能说不高吧,起名也难免重复的尴尬,但古人似乎不太在乎这一点,毕竟大家可资参考的书籍也就那几本,约翰、杰克叫习惯就好了。所以今天人似乎也大可不必绞尽脑汁避免孩子名字重复,毕竟我们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名字不过是个代号罢了。但话又说回来,“名者命也”,名字还真能决定人生的成败荣辱,下边说重点,看我们的主角登场了。先说说周瑜与诸葛瑾,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俩人基本一个名。众说周知,诸葛家的兄弟中诸葛亮是龙诸葛瑾是虎诸葛诞是狗,周瑜与诸葛瑾一个名,他与诸葛亮的区别就像龙与虎,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所以周瑜名中注定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啊。再说孔明,当时的名人中除了诸葛亮字孔明,还有孙权儿子孙亮字子明,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胡昭字孔明。胡昭志在隐居,先后拒绝过袁绍与曹操,但这位胡孔明却对司马懿偏爱有加,他曾帮司马懿摆脱杀身之祸。据说司马懿本人也似乎得到了这位老师兼朋友的真传,后来甚至给儿子起名司马昭来怀念胡昭。后当司马懿遇到诸葛亮,他很可能用胡孔明的办法来应对诸葛孔明的问题,诸葛亮终于遇到了一生中让自己头疼的对手。也许,这一切真的都是“名”中注定。
4、胡昭作品历史趣味对联上联:三国两孔明一司马下联:您请。上联备注:东汉末年三国时代,有两位字孔明的高士,都曾躬耕山野,一位是老幼皆知的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辅佐刘备。一位是知名度稍逊的胡昭,径袁绍及曹操征辟,坚决不出世,坚持著书育人。两位孔明虽素未谋面,但确有影响巨大的交集,那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对手司马懿是胡昭的学生。#小组收蔵馆# #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胡昭简介#
5、胡昭简介视频208年,曹操见孔明先生来投,亲握其手:前番得您弟子司马懿,今又得孔明先生,有您师徒二人,何愁天下不定!孔明先生却是一脸尴尬。看到这,是不是有人会觉得奇怪,诸葛亮怎么成了司马懿的老师?曹操又何曾见过诸葛亮?其实这位孔明先生,并不是指诸葛亮,而是司马懿的老师胡昭。胡昭的表字也是孔明,是三国时期有名的隐士及书法家。胡昭擅长隶书,与钟繇等人齐名,时人有“钟氏小巧,胡氏豪放”之说,世人并称“钟胡”。汝颍多奇士,三国里诸如郭嘉、荀彧、钟繇等风云人物都出自颍川。而胡昭也是颍川人,除了书法出众,亦颇识韬略,闻名天下。而司马懿的祖父司马儁曾为颍川太守,司马懿小时候就是在颍川长大的,司马家为了培养他,便让司马懿拜胡昭为师。胡昭比司马懿大18岁,两人亦师亦友,关系亲密。司马懿从小便胸怀谋略、机敏过人,常常心忧天下,胡昭对他很是喜欢,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恩,胡昭对司马懿还有救命之恩。有一次,同郡的周生等人意图谋害司马懿。胡昭听说之后,亲身涉险,不辞辛苦地寻找,终于在崤山渑池一带找到了跨马持刀的周生一伙。胡昭请求周生放过司马懿,但周生不肯,扬言要将司马懿大卸八块。胡昭便放声痛哭,希望代司马懿而死。胡昭的真诚打动了周生等人,他们同意不再去找司马懿的麻烦。但胡昭还是放心不下,再三恳求周生等人对天发誓不得反悔。周生无奈,只能与胡昭各砍枣树以为盟约,垂头丧气地回乡。胡昭虽然暗中救下了司马懿,却从不对外言说,也未曾向司马懿提起。事情还是周生等人自己在郡里说漏嘴,才为人所知,因而乡里更加佩服胡昭的赤诚守信。司马懿原本就对胡昭异常敬重,听闻此事更是对他感恩戴德。后来,司马懿因父亲升任京兆尹,离开颍川,师徒二人依依惜别。胡昭也因董卓进京祸乱朝纲,与荀彧等人一同跑到冀州避难,准备投奔担任冀州牧的颍川人韩馥。但众人还在半路上,韩馥便被袁绍夺了地盘,躲在厕所里自尽了。胡昭等人抵达冀州后,无路可去,只能暂时栖身于袁绍治下。袁绍听闻胡昭的贤名,三番五次地派人征召他,胡昭都一一婉拒。只是袁绍仍不死心,多番邀请胡昭,胡昭深感厌恶,趁着中原逐渐平定,便回到颍川隐居。此时,曹操已迎奉天子于许都,手握生杀大权。在同是颍川人的荀彧、钟繇等人的大力推荐下,曹操也一次次地派人征召胡昭及司马懿师徒两人。胡昭干脆果断地予以拒绝,而司马懿因为父亲尚在任职,没法直接拒绝,只能装病不出。到了公元208年,曹操废除三公制度,自领丞相一职,又一次征召两人,乃未成功。曹操大怒,下令如果两人再不赴命,便逮捕下狱。司马懿听说后,只能无奈出仕,担任曹操的文学掾。而胡昭也怕牵连司马懿,接受了曹操的任命。胡昭来到许都,面见曹操,再三阐述自己不过是乡野间的一介书生,于国于家无用,真诚地请求曹操放他归去。曹操见师徒两人,已有一人出仕,也不再强人所难,“大度”地说:“人各有志,不管是出仕还是隐居,都各有情趣。孔明先生就请自便吧,我是不会勉强你的。”于是,胡昭向司马懿交代一番,转而跑到陆浑山中隐居起来。他每日躬耕求道,钻研经书古籍,坐观天下大势,自得其乐,附近的百姓都对他敬爱非凡。而同一年,与诸葛亮亦师亦友的水镜先生司马徽,也因曹操入主荆州,而被曹操所获。曹操有意重用司马徽,却不料司马徽很快便病逝了。“卧龙”之师和“冢虎”之师,曹操都得而复失,一个都没能辅佐他,而这一年,曹操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不禁令人感慨茫茫之中自有天意。后来,胡昭因为自己的名气,两次不战而屈人之兵,救下了许多黎民百姓。一次是公元211年,马超叛变,百姓为避战乱躲入山中,又因饥饿自相残杀。胡昭出面调解,百姓及贼寇都心悦诚服,胡昭周围300多里再未发生侵犯事件。一次是公元218年,陆浑县因徭役沉重而发生叛乱,贼兵归附荆州的关羽,在陆浑山附近打家劫舍。但贼兵们不敢打扰胡昭,相互发誓约定:“孔明先生乃是一代圣贤,我们都不得侵犯他的周围!”因而,陆浑山在胡昭的庇护下安然无事。胡昭醉心山水之间,笑谈天下大事,每日手不释卷,养志不仕,却老而弥坚。曹魏的曹丕、曹叡、曹芳三代君主多次征召,均被拒绝。到了公元250年,胡昭溘然长逝,享年89岁,此时朝廷征召他的公车还在路上。而胡昭去世前一年,韬光养晦多年的司马懿发动正始之变,架空曹魏宗亲,朝廷大权尽归司马氏,胡昭含笑而终。历史的偶然性往往就是这么有趣。诸葛亮的老师复姓司马,司马懿的老师表字孔明,曹操与这两人失之交臂,两人的徒弟均成为曹魏大敌。司马懿不仅从胡昭那学来了谋略,也学来了长寿与隐忍,为了纪念老师胡昭对他的恩情,司马懿还将长子和次子分别取名为:司马师、司马昭。素材来源:白泽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