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之战。1894年,清政府和日本发生了一系列军事对抗。这一年是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因此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被迫仓促应战。利用清政府战败得物,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及村庄清政府战败虽抵抗,及村庄为换体,顽强抵抗战争结束。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意味着历时30余年的近代化改革,洋务运动宣告破产,这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来说是巨大的打击。《马关条约》的签订,意味着中国的国家主权再次沦丧。列强侵华行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亚洲过去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彻底瓦解,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宗藩国朝鲜则获得名义上的独立。相反,日本成为亚洲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不仅侵占中国台湾岛,还控制了朝鲜半岛,并与俄国对抗,引发日俄战争。日本在《马关条约》中获得了大量的割地和赔款,以及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的权力,巨大的利益诱使其他列强采取行动,加紧对中国进行了领土和资本输出上的势力瓜分。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并先后强占我国东三省、胶州湾和云南、广州湾等地。英国则强迫清政府签订新界99年租约。美国虽然无暇侵占中国领土,但提议"门户开放政策"。甲午战争后,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甲午战争是因何而起?经历了"黑船事件"叩门,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日本于1868年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明治维新,实行全盘西化,提倡"脱亚入欧",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实行"殖产兴业",思想上宣扬"文明开化",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国力日渐强盛,跻身世界强国。他们建立了帝国海军,积极寻求扩张道路。1884年,日本在朝鲜内部煽动政变,促使朝鲜脱离中国独立,意图侵略朝鲜,史称"甲申政变"。虽然清政府派袁世凯镇压了此次政变,但中日双方签订的《天津会议专条》,让日本取得了可以在朝鲜出兵的权力,为甲午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甲午战争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甲午中日战争简介#
2、甲午中日战争博物馆1895年,甲午中日海战以失败告终,但这期间,却有一个人物,提出了个设想差点让日本全军覆没,如果不是被慈禧否决,恐怕他早就打到了日本本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公元1857年,一个小婴儿在四川的一个小村子里呱呱坠地,这个小婴儿就是差点改变清政府命运的宋育仁,他自幼就勤学苦读。之后,年仅29岁的宋育仁考上了进士,彼时清朝社会动荡,各路人才都纷纷进言献策,这期间李鸿章曾经说过:“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宋育仁心理清楚这只是骗骗朝廷的说辞,也许清政府才是那个落后的狄夷。1894年,宋育仁满怀希望的去了英国和法国,见识到了不一样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模式,了解过先进的西方社会后他彻底想通了,能拯救清王朝的唯有民主与共和,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维新。回到祖国后他利用强学会等方式大肆宣扬变法、宣扬民主共和,不仅如此,他还在四川创办了一系列先进的企业,包括报纸、洋烛、煤油、煤矿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四川的改革。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他还在伦敦。他本以为中日甲午海战只是一桩小事,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当清朝强的战队——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他感到震惊,也无法接受,他没想到清政府竟然输的一败涂地。于是,宋育仁上书:“倭兵少财乏,持久足以困之。”因为日本军队是以战养战的作战方法,而应对这样的敌人有效的方法就是拖延战术,拖到后日本会自己主动投降。这样的作战战略后来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得到了印证,即1945年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这说明他的眼光是独到的、超前的,但是当时也不乏有这样思想的小人物,为什么只有宋育仁被说是眼光独到呢?他又做了什么呢?北洋水师战败后,宋育仁是主战派并不同意投降,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他也想组建一支舰队,偷袭日本本土,于是他通过翻译王峰高从英国购入了十艘战舰,又雇佣了2000多名外籍水兵,组成水师一旅,准备来一次偷袭,逼迫日本从中国撤兵。此次行动看起来荒谬但细想却有不少可行之处,比如说:战船可以用过改装伪造成商船,水兵可以挂上英国的旗帜,伪装成英国商人,这样战船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进入到日本领域,趁日本海军不备进行偷袭,效果好的话还可以逼迫日本讲和。在他准备好钱款以及安排好其它一切手续之后,眼看就要成功了,却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慈禧太后看到了宋育仁的上书——“炮械备齐,整装待发”,慈禧太后却说宋育仁是在“妄生事端”,并使用各种手段逼迫宋育仁回国,于是十艘战船只能停留在英吉利海峡的港口,海外募集水师奇袭日本的计划胎死腹中,浇灭了宋育仁后一丝救国的希望。他回国后将自己在异国他乡的一系列举动和自己计划从实施到破产的整个过程写在了《借筹记》中,他只能“抚赝私泣,望洋而叹”,只能通过笔下的文字来抒写内心的郁郁不得志。1895年3月,清政府被迫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破坏,并赔偿了巨额银两,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之后的数十年时间里,经历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的成功,而辛亥革命不仅革了封建制度的命,也革了大清的命,此刻宋育仁终于意识到维新是不可行的,但他又是大清的忠实拥护者,所以终他选择了告老还乡,在家乡教书育人。1931年12月5日,壮志未酬的宋育仁在四川抚顺逝世。宋育仁是清末“新学巨子”、民国四川“五老七贤”之一,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清政府,致力于维新变革、创办报纸、兴办矿务、著书讲学、培养人才等,代表了一介巴蜀书生的中国梦、无数中国人的梦。让我们来个大胆的猜想,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阻拦,如果他当初选择了先斩后奏,他是不是就改变了清朝的结局,使日本成为中国的一个省,而宋育仁先生会不会成为史书上的家喻户晓的主角,中国会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3、甲午中日战争战舰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谈判时意外遭到刺杀,被击中左颊骨,谁知李鸿章宁死不肯取出子弹,并终以此力争,为清政府减免一亿两白银的赔款!因政府腐败、内政倾轧、指挥混乱,甲午中日战争时,邓世昌、林泰曾、丁汝昌、刘步蟾、张文宣等无数大好男儿以身殉国,清廷大败。清廷无心战争,派遣张荫桓、邵友濂到日本求和。日本派出议和的全权大臣是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他们嫌弃张荫桓两人官职低微,拒绝谈判,点名要李鸿章前往。在这次谈判的十年前,中法战争之时,法国提出与中国讲和,日本也因朝鲜袭击其使馆事件前来交涉,派来的正是伊藤博文。李鸿章一身文人的傲骨,对弹丸小国的态度极为傲慢威严,以至于后来伊藤博文私下里对伍廷芳说,想起李鸿章当时在天津的威严,直到现在还害怕。或许是为了弥补昔日的遗憾,让一个曾经高高在上的人向他低头,才点名让李鸿章前来议和。1895年3月,72岁的李鸿章身穿黄马褂飘洋渡海,来到日本。明知此次前来,将是他一生的耻辱,可是他也只能听命。这时,中日还没有停战,李鸿章想要以大国的气度压制日本,却不被他们放在眼里。3月20日,中日进行了第一次谈判,李鸿章提出休战,遭到伊藤博文拒绝。趾高气扬的伊藤博文,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咄咄逼人,只给了李鸿章两个选择:允或者不允。日方则提出要让己方部队进驻天津、大沽、山海关为质押,军费还要清廷承担,被李鸿章以“此为要害之地,决不能拱手让人”的理由驳回。就这样,日方条件苛刻,盛气凌人,中方逐条辩驳,不肯妥协,前三次谈判,双方都不欢而散。没想到,第三次结束谈判返回驻地时,一名日本浪人冲到李鸿章的轿子前,冲李鸿章就是一枪。手枪击中了李鸿章的左颊骨,子弹射入左眼下,黄马褂也被鲜血染红,李鸿章登时晕厥过去。刺客名叫小山丰太郎,是典型的好战分子,日本的暂时胜利,让他们野心膨胀,他们觉得应该趁势一举征服中国,因此对议和抵触。刺杀李鸿章,就是他破坏议和的方法。其实,当时的战争也耗尽了他们国家的财产,不停战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所以举全国之力亦要做好后的支撑。现在,日皇的如意算盘被小山丰太郎给破坏了。日本一方面担心李鸿章借此回国,中止谈判,一方面担心西方列强借此介入,分得一笔羹。为了息事宁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亲自前往探望,日皇代表全日本人民表示关心,并派出好的御医和军医去为李鸿章治病。不得不说,日本的公关能力高效,殷勤的态度和周到的安排,让围观的英国、法国、俄国等也没能挑出毛病。但是,当医生提出取出子弹时,却遭到了李鸿章的拒绝。李鸿章宁死不让动刀,留下了这颗耻辱的子弹。国家危在旦夕,他不想耽误时间。日本主动休战以示诚意,谈判时被数次驳回的提议,中了一枪实现了。过几天,伊藤博文的合约底稿送来,给李鸿章过目,上列条文分别是朝鲜自主、让地、兵费赔偿、通商权利四大项,只是原定赔款白银三万万两,减少为两万万两。李鸿章答复了第一条,其余全部驳回。李鸿章回文,赔款一万万两,只割奉天难辨天南四厅县等地,也被日本驳回。如此,李鸿章遇刺后,虽卧病在床,也不停对同行的李经方面授机宜,“争得一分是一分之益”。过了两日,日方再一次送来新的条约,就是《马关条约》的前身,条约比第一次的底稿稍微减轻。只是,李鸿章怎么也没想到,他向清廷汇报谈判结果的电报,都被日方截获破译了。通过电报内容,日本看到慈禧等主和派,结束战争之心急切,他们生怕再战会威胁到他们的安全。摸清了清廷的心思,日本不再让步。李鸿章伤势好转,重新回到谈判桌上。但是,直至谈判结束,李鸿章再三请求,日本都不再同意减免赔款。1895年4月17日,历史上臭名昭著、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因为这则条约,李鸿章被千夫所指,永远钉在耻辱柱上。终,带着满腔的无奈、带着体内的子弹,启程回国的李鸿章愤然说:此生绝不再踏入日本国土。果然,在1896年,李鸿章出使欧美时,他宁愿绕道,也没踏足日本一步,需要转船时,他让人在两条船中间放上踏板,也坚决不借助日本船只。诚然,李鸿章一生混迹官场,也有很多过失,但是,如果说他是卖国贼,对他还是不公平的。试问,如果没有李鸿章,就没有《马关条约》了吗?如果换一个清廷代言人,就能比李鸿章做得更好吗?李鸿章纵然受伤,还在尽一己之力,为国家争取哪怕一分的权益。他说:“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言语中的慷慨忠愤之气,让人肃然起敬。“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如是说。生活在当今中国的我们,再也不用忍受当年之辱,幸甚!参考资料:书籍《李鸿章传》作者:安之编辑:剩草#我在头条搞创作##头条创作挑战赛#
4、甲午中日战争教学中日甲午海战,难以置信的是北洋海军全程没有总指挥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当时的北洋海军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根本没有把日本的联合舰队放在眼里。当然,结局很惨痛,北洋海军4舰沉没、1舰重伤,而日本联合舰队只是5舰重伤。可以说,北洋海军惨败。北洋海军惨败的原因很多,其中难以置信的一点是,在此次历时5个多小时的海战中,北洋海军全程没有总指挥,完全是各舰自由发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当日12时50分,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率先朝日本联合舰队开炮,由于日本舰队尚未进入射程,首炮不但未击中目标,还把定远舰的舰桥震塌了,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摔下受重伤,信旗也被毁。虽然丁汝昌很英勇顽强,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但定远舰作为旗舰,指挥整个舰队的能力却丧失了,各舰只能各自为战。战斗刚开始,指挥部就被端掉了,这仗还怎么打?所以在海战中,日军联合舰队在旗舰的指挥下,根据战场形势,采取侧翼进攻、前后夹击、围攻等战术,取得重大战果,而北洋海军各舰船只能被动应战。比如著名的致远舰受到吉野、高千穗号集中轰击,经远舰遭吉野、浪速、秋津洲、高千穗号四舰围攻,两舰皆先后沉没。之所以会出现指挥丧失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北洋海军托大,自以为铁甲巨舰定远号坚不可摧,没有做预案,没有设想如果定远号失去指挥能力该怎么指挥的问题。教训很深刻啊,凡事要从坏处打算,不能没有预案。
5、甲午中日战争简介30字中国历史典故之黄海海战亦称“大东沟海战”。中日甲午战争中发生在黄海的一次重大战役。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下旬,日舰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并大举增兵朝鲜,准备在平壤发动新的攻势。9月16日,清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奉命率北洋舰队主力护送援军6,000人乘坐招商局轮船,由大连航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17日上午,北洋舰队顺利完成护航任务准备返航之际,突遭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袭击。丁汝昌立即下令各舰列阵迎敌。双方各有12艘军舰参战。日本“吉野”号等4艘快速巡洋舰,依仗速度快,炮位多,绕到北洋舰队右翼,以速射炮火攻击弱小的“超勇”、“扬威”两舰。北洋舰队主力舰只则拦腰截断日本舰队,猛攻“赤城”、“比睿”、“西京丸”等舰。时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的帅旗、信号、索具均被日舰炮火击毁,丁汝昌也中炮受伤。舰队失去指挥和联络,诸舰各自为战。“致远”号在管带邓世昌的指挥下,用炮火猛攻敌舰。在舰体重伤,弹药用尽后,全速直冲敌“吉野”舰,决心同归于尽,不幸途中中鱼雷而沉没。“经远”号中弹起火,管带林永升和全舰官兵坚持战斗至牺牲。“济远”管带方伯谦再次临阵逃跑,慌乱中撞沉受重伤的“扬威”号舰。“广甲”舰随之远逃。其余各舰都有不同程度损伤。但北洋舰队广大官兵“誓死抵御,不稍退避。”“定远”号在管带刘步蟾指挥下发巨炮击中敌旗舰“松岛”号,毙伤官兵100余人。“靖远”舰得知旗舰桅楼被毁,无法指挥,遂主动升信旗代为集合舰队,准备与日舰再战。此时天已垂暮,日军各舰也早已弹伤累累,“无力再战”。5时30分左右,日舰首先退出战场,“向西南一带飞驶遁去”。北洋舰队尾追敌舰10余里后,也集队返回旅顺港。黄海一战,北洋舰队损失严重。但广大官兵奋勇作战,亦重创日本舰队,粉碎了日本海军妄图“聚歼清国舰队于黄海”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