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中国五千年来“两个半圣人”为何有他?先说说“两个半圣人”到底是谁?一个就是儒家先师孔子,还有半个就是晚清三杰之一的曾国藩。剩下一个,就是明朝心学创始者王阳明。阳明心学致良知的理念,震古烁今,确实堪与儒释道并驾齐驱。有个故事说王阳明如何传播“致良知”:在王阳明被贬斥到贵州的时候,遇到了强盗,他有一些随从卫队,把强盗给抓住了,但并没有惩戒,而是对强盗说起了“良知”。这强盗里,有个人也听过王阳明,知道他的学说,于是讥讽道:你说人人有良知,但我就是十恶不赦的大恶人,我难道也有良知?你要能证明,我就服你。阳明先生哈哈大笑:我现在就把良知拿到你面前。说着,阳明命令他脱去上衣,强盗心想天这么热,脱就脱吧。阳明又命令他脱掉裤子,他心想不是还有裤衩嘛,继续脱。再后来王阳明说:你把裤衩也脱掉。这一下强盗不干了,大声求道:这也太丢人了,给我留一条底裤吧。王阳明这时候大喝一声:看,良知出来了!强盗们心有所感,从此弃恶从善。王阳明一生的学说,和孔子一样,都是靠弟子们汇集而成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传习录》,一部继《论语》之后的文化巅峰之作,参与天道和人道,是当代人拨开心灵迷雾,以强大内心直面现实人生的心学指南。如今《传习录》加印上千万册,不仅在我国影响巨大,就连在国外也是思想巨著,日本商圣稻盛和夫一生精髓,全都来自《传习录》。
2、王阳明生平著作王阳明身后,其心学由门人王艮、王畿、钱德洪等人发扬光大,遂成一代显学,深刻影响了此后五百年的中国思想史。从明到清,及至民国,无数政治家、思想家和仁人志士,都将王阳明奉为心灵偶像,对阳明心学顶礼膜拜,并从中汲取了源源不绝的精神力量。比如徐阶、胡宗宪、黄宗羲、曾国藩、左宗棠、严复、孙中山、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等,都是阳明粉丝;尤其是蒋介石,更是举世公认的“明矾”,终其一生都把一部《阳明全集》摆在案头,并一再对人说:“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王阳明生平简介#
3、王阳明生平年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8》。在寺庙里医和尚终日口粑粑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心情沉重心里若有所思。王阳明问道家中亲族还有何人?尚有老母一人,不知见在否。想念否父母,天下人岂能断念。岂念便是真性情。你虽终日呆坐,苦乱心绪。爹娘便是灵佛不敬爹娘敬圣人。和尚被他点破幡然醒悟,第二天就启程返乡了。用禅机作为教化的方式,王阳明一生都极善地应用,但是他十分清晰地知道佛和儒本源的区别。亲情和人性是成就王阳明第一次顿悟的一束光芒。他认识到了人的价值,而这也是他从佛道中汲取所需,却以儒学作为根本方向的原因。消耗你的东西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念头。人生之苦苦在执着,人生之难难在放下。生活中你在意什么什么就会伤害你,真正的内心强大不是对抗而是接受。拥有一颗强大又淡定的心才是人生绝妙的智慧与哲学。世事无常,允许遗憾,允许愚蠢与短浅,允许一切的发生,无惧他人的眼光。多表扬和欣赏自己,多关心自己开不开心,注意力多围绕自己转,你将成为更好的自己。生活不过是见招拆招,愿你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远离内耗。
4、王阳明生平简介300字传习录前言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嘉靖七年(1529年)【1】,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他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治武功、成就斐然。在事功方面,他为官数十载,平定江西匪患、宁王之乱、思田盗贼,封新建伯,謚文成,追封为新建候;在思想方面,他集心学之成,开创姚江学派,教书育人,门生遍天下。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命题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思想甚至远播日本、朝鲜等地。其门人弟子辑录平时对话、语录、书信而成的《传习录》更是成为圣门经典。下面将从王阳明的生平、思想与《传习录》的成本与版本情况,做一个简略的介绍。一、王阳明其人王阳明的出生颇有神奇的色彩。据文献记载,王阳明生而有异质,在他诞生之前,祖母梦见有天神身披绯红玉衣,在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云”,并名其居为“瑞云楼”。王阳明出生后,至5岁尚不能言,但已能默记祖父读过的书。有一天,一个高僧从其家门口过,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其祖父便根据《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便能言。11岁时随父寓京,次年开始就读。曾总私塾先生:“何为第一等事?”先生回答:“第一等事无非是科举及第。”王阳明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第一等事应当是“读书学圣贤”。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圣贤”,“做圣人”便更加笃实地成为王阳明的志向。王阳明15岁时,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且性格豪迈,常与同伴以功战为戏。16岁时,国家边事吃紧,朝廷议论纷纷,王阳明便读兵家之书,“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以为戏”。17岁时,于洪都(今江西南昌)迎娶诸氏,后偕夫人归余姚,学习经义,准备科举考试。18岁时,他去拜访了明初纯儒吴与弼的弟子娄谅,谈及格物之学,以为“圣人必可学而至”,开始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并亲身实践格物之说,甚至”亭前格竹“,终思劳成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格竹的失败使他对朱子之学产生怀疑,继而徘徊于佛老之间。21岁时,在浙江乡试中举,23岁时会试不第,归余姚,结龙泉诗社,对弈联诗。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进士及第,与当时的诗词名家李梦阳、何景明唱和于文坛。次年,授史部主事,又年,奉命录囚江北。不久告病归越,游九华山,出入佛寺、道观,至次年夏复命还京。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阳明告病归越,筑室阳明洞,行神仙导引之术,终因不得圣道而作罢。弘治十七年(1504年),王阳明主持山东乡试,是年改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次年,王阳明授徒讲学,并与湛若水相交,始归本于正学。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抗疏救忠良而得罪阉d,遭廷杖四十,下诏狱,不久被贬谪至贵州龙场,任驿丞。正德三年(1508年),居夷处困的王阳明顿悟格物致知之旨,明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是为“龙场悟道”。随后,王阳明受提学副使席书聘请,主讲于府城文明书院,始揭知行合一。正德五年(1510年),王阳明便开始了顺遂的仕途。是年,他先后任江西庐陵知县,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次年,调吏部验封司清司主事,二月为会试同考官,十二月升文选清吏司员外郎。正德七年(1512年),王阳明升考功清吏司郎中,十二月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其间,王阳明弟子日众,徐爱、黄绾等弟子也均在此时受业。他据《大学》古本立格物、诚意之旨,开始以“致良知”行教。正德八年(1513年),王阳明赴任便道归省,至滁州,督马政,日与门人游,新旧学集会于滁,教人静坐入道之方。次年,王阳明升南京鸿胪寺卿,教人存天理、去人欲。
5、王阳明生平论文《每日一师》【心即理也】一生温文儒雅的内黄老外儒术,俯首拜阳明,品读经典,悟道交良友,向老师学习,链接全世界的高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学者王士祯曾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王阳明和孔子一样,未立文字。《传习录》为阳明弟子所作,书中收录的是阳明师生日常对话和信件。读书有两种方式。不会读书的人把书当成山,自己去爬山,过程中关心的是,这座山我爬了多少。一知半解,读再多的书,也无法化为自身的养料。会读书的人,则是把自己当成山,用书来爬自己。用书里的火把,映照自己,发现自己,继而点亮自己。王阳明先生说的就是第二种。当我们在书里,找到了和自己内心应和的东西,书籍才能真正化为自己的血肉。书籍才能成为照亮自身的灯塔,才能成为通往未来的渡船!#王阳明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