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大部份国人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影这个媒介,那时侯看的进口电影除非洲外,像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战斗的早晨》、罗马尼亚的《海岸风雷》、《爆炸》,越南的《回故乡之路》、《阿福》,朝鲜的《看不见的战线》、《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金花和银花的命运》等等,让国人大至知道异域人们的生活境况 。曾有人很贴切戏说那时候的电影 : 国内是"新闻简报",朝鲜是哭哭笑笑,越南是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是搂搂抱抱。笔者曾在军队政治当了五年电影放映员,不时为一定级别以上的军官放映"内参片",像描写二战的《巴顿将军》等西方电影。文革结束后,南斯拉夫的《桥》、《瓦尔特保卫薩拉热窝》刷新了国人对战争电影的全新认识,那时候日本电影《追捕》、《望乡》、《野麦岭》第一次让国人从大银幕上领略邻国带有情爱意味的故事。之后《未来世界》、《卡桑德拉大桥》、《尼罗河上的惨案》、《第一滴血》等西方国家电影开始大批量进入中国市场,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好莱乌电影可以在国内同时上映了。
2、周少波风水又翻出1984年在老山时的部份照片,时过境迁,往事涌上心间,逝去的终将逝去,留住的也只有残存的记忆。
3、开原周少波《地道战》、《地雷战》,是50后、60后看得多的两部电影,鲜明的正反人物脸谱化增加了剧情效应,戏剧化的台词成为观众茶余饭后模仿的经典,成为一代人的记忆。现在电影的类型多了,再精彩的片子不再可能重复上映,再出彩的戏热度充其也就个把月的讨论时间,更没有人去模那个乔段和那句台词了。#周少波简介#
4、周少波新案情1973年我国家使用国产胶片拍摄电影,其中于洋主演的《火红的年代》和李秀明主演的《春苗》 。两幕电影主角造型红光亮,一脸正气,他们身边不泛理解支持的漂亮、帅气的同龄男女配角。可主角们不会恋爱,没有情欲,除了一门心思把工作干好,还要和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及洋奴哲学作斗争,展现一副特殊才料制成的面孔及身躯,反派角色倒是七情六欲,人性的一面充分得以展现。这样一种公而忘私的选择性遮挡人性审美哲学,现在看来蛮有意思。
5、南康周少波我们容易被某件事情绑架自己的情绪,其实,这些事情不是耀眼的痱闻就是权力和豪门的囧事,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某些族群就像蚂蚁一样抱团过河,上岸后结队而行,重要是途中谁又管你死和我活呢, 所谓良知和尊严,就是感恩我倒霉时你曾经拉我一把。上帝看人类就好比人类看蚂蚁,有些事情看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