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简介50字(物理学家邓稼先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0 10:37:19 浏览
1、物理学家邓稼先简介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许鹿希没说什么,只是把邓稼先抱在怀里,像哄着婴儿一样,用摇动来缓解邓稼先的苦痛,她多么想把他抱得更紧,甚至恨不得把他融化进自己身体的血液里,补偿夫妻二人28年来的分离之痛。杨振宁曾经说过,“邓稼先的人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往前走的。没有犹豫,没有矛盾。"1964年,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元勋,用自己的知识和青春,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才实现了中国自己的原子弹氢弹之梦,这就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两弹精神。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邓稼先的父亲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父亲的影响下,邓稼先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知识并进行学习,但和父亲专注于社会科学不同,邓稼先小时候对物理知识情有独钟,经常向父亲在物理领域的朋友请教知识。17岁时,邓稼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没想到,这一举动不仅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程。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面对导师和美国政府的挽留,他毅然回国。1958年,为了拒绝核大国的核讹诈、核威胁,我国果断决定发展核武器。此时邓稼先刚从美国归来8年,34岁的他正处于意气风发的年纪。参与核武器的研究和实验是国家的需要,心怀家国的邓稼先自然是义不容辞。邓稼先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从1958年到1986年,他参加了32次核试验。但是,邓稼先由于长期高强度工作和处于高辐射环境,1985年,他被确诊为直肠癌,同年7月30日住院调节。1986年,邓稼先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一天,他突然有了精神,专门和妻子一起乘车去了天安门广场。他在天安门广场,看着街上人来人往,突然问:“鹿希,你说三十年后,可有人还会记得我们。”一句话就让许鹿希红了眼睛。这个简单的问题揭示了邓稼先这一生对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在头版发表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文章介绍了邓稼先与妻子许鹿希分居28年,隐姓埋名,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将一生献给国家的感人故事。1986年7月29日,“两弹元勋”邓稼先永久的闭上了眼睛,享年62岁。弥留之际,邓稼先还在思考国家的未来,他一直在讲,“不要让别人把我们甩得太远……”两弹开国元勋邓稼先在生命的后时刻,对妻子许鹿希说出了世界上感人的情话:“如果生命终结后可以重生,那么我依然会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选择你。我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没有遗憾。”邓稼先把一生献给了国家,许鹿希默默地为家人挺身而出,但两人都没有后悔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邓稼先一生的真实写照。邓稼先为国铸剑隐姓埋名28年,与妻儿子女聚少离多,为国家放了一个“大炮仗”,把一切奉献给了祖国,他是当之无愧的国家脊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娱乐八卦板块占据越来越多的流量,许多孩子们平常的休闲都是追星、打游戏。但是像两弹元勋这样的民族脊梁的事迹不应该遗忘,在《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这套书中,全方位描写了邓稼先、钱伟长、钱三强、钱学森等10位科学家的人生励志故事,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解读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我们享受如今和平环境的时候,在我们可以讨论国外战争的时候,我们应该记住,是邓稼先、钱三强、程开甲、郭永怀等等,正是有了这样一批默默奋斗的人,我们才有如今的生活。《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这本书就向大众传播了这些伟人的故事,即能让孩子们看到榜样的力量,也让孩子们多了解这些伟大人物的生平故事。榜样是一种动力,榜样是一面旗帜,榜样是一座灯塔,可以为当代青少年引领方向,指导他们奋勇前行。希望青少年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要知道,“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阅读榜样故事,有助于他们汲取榜样力量,让他们不再沉迷于游戏,树立远大理想,建立正确价值观。让孩子们铭记那些功勋卓越的科学家和爱国者,孩子们有必要读一读《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丛书。这样一套具有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榜样丛书,值得孩子们阅读#邓稼先简介50字#

2、邓稼先的作者简介

1971年,杨振宁教授回到阔别25年的祖国。一到北京,总理问他想见什么人?杨振宁脱口而出:邓稼先!!!他们俩从小就是好朋友,中学、大学都是同学,在美国两人也曾经在一起住过,杨振宁想见邓稼先,在情理之中。但还有一点好奇心,恐怕不能忽略。在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后,美国科学界都猜测邓稼先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杨振宁想知道这是否真实。这位故交,如果为中国做出这么巨大的贡献,作为老朋友,岂不更应该去拜会、表示敬意吗?杨振宁不愿意有人跟他一起见邓稼先,于是耍了一点小计谋,一个人走出旅馆,悄悄地找到了邓稼先的家。邓稼先没提防老友来得这么快,还在忙着把寒酸的家收拾一下。正在哐啷哐啷搬家时,杨振宁突然进来了。杨振宁有点心酸,单刀直入地说:“老兄,叮叮当当,跟我玩什么把戏啊?”邓稼先尴尬极了,拍拍双手的灰尘,憨厚地笑了笑,说:“老兄,请坐。”“我不坐,大会堂里坐了一下午了!”杨振宁与邓稼先谈开了,杨振宁旁敲侧击,想点明邓稼先是两弹之父,而邓稼先早已不是20多年前的热情奔放、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现在已经是保密单位的了。邓稼先“王顾左右而言他”,极有礼貌地将那些不方便回答的问话岔开了。杨振宁知道邓稼先忠厚得像中国农民,所以他不仅不怪,倒平添了几分敬重之情。杨振宁离开北京飞往上海时,邓稼先去送行。杨振宁变换策略,问了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老兄,外国人都说中国的原子弹有寒春和阳早夫妇的功劳,是真的吗?这个问题问得真“绝”,早知道,寒春和阳早是两位在中国生活的美国学者,其中寒春以前是学物理学的,曾经是是费米的学生,后来还参加过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不论回答是还是不是,都将点明邓稼先与原子弹研制的关系。“这个事情,我不了解,我问问看。”邓稼先回答得也很“绝”。邓稼先送走了杨振宁后,心中很矛盾,也有点后悔。于是他打电话给周总理。周总理说:“你们哥俩好,捉什么迷藏嘛!你把我的话告诉他,除苏联专家在早期有过短暂的一些援助外,中国的原子弹、氢弹没有任何一个外国人参加。”1971年8月16日,杨振宁离开上海回美国前夕,上海市的在上海大厦请他吃饭。席间有人给他一封信,是邓稼先写给他的。信中说,已证实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早于1959年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人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这封短短的信,使杨振宁激动。他突然热泪盈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擦掉自己的眼泪。杨振宁为什么这么激动?不言而喻,这是他的民族自豪感,也是为好友邓稼先而感到骄傲,是他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由于积劳成疾,不幸因病去世。他的遗言是:“死而无憾!”而早在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后期,邓稼先就经常便血,人们劝他注意身体,注意休息,但他总是说:“痔疮,小病!”哪里知道,正是这个“小病”后要了他的命。1985年8月10日,在第三代核武器实验不久后,无数次昏迷在基地的邓稼先被强行留在医院进行手术,此时的他已经是直肠癌晚期,癌细胞已经扩散转移,吐血,脱发,通便困难,疼痛已经让他难以坐立。手术醒来后,张爱萍将军问他有什么请求,这位中国的核弹元勋竟然说:“没有,不要再给国家增添什么麻烦了。”杨振宁知道这个噩耗后,痛心疾首,曾专门写了一篇悼念文章,以表达他深深的哀痛。杨振宁写道:“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有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杨振宁教授此刻内心的悲痛和民族自豪感,力透纸背!!邓稼先去世后,他的妻子许鹿希在给杨振宁的信中这样写道:“如果人生能有轮回,稼先还会选择这条路。”这段话是《给孩子的中国榜样故事》这套书中让我为之震撼的一句话,这套书也让我第一次如此细致的了解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一生。在大漠戈壁中隐姓埋名二十载,和无数默默奉献的国防科研者一起终于种出了守护中华民族的蘑菇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核国防事业,这就是国士无双,是国人为之动容的榜样,是真正值得青年一代铭记于心的“偶像”!寒假到了,与其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打发时间消耗意志,不如让他们感受下榜样的力量,《给孩子的中国榜样故事》10册套书中,介绍了邓稼先、钱学森这些科学大家不畏艰难、自力更生,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国防安全奋斗终生的光辉事迹!他们高尚的品格和感人的事迹是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打开下方链接,把这套珍藏套书送给他们,让他们汲取榜样的力量,在未来谱写出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3、邓稼先的孩子简介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妻子把62岁的邓稼先抱在怀里,像哄着婴儿一样,用摇动来缓解邓稼先的苦痛,她多么想把他抱得更紧,甚至恨不得把他融化进自己身体的血液里,补偿夫妻二人28年来的分离之痛。偶尔,她也会想,如果在造出原子弹之后,哪怕在造出氢弹之后,邓稼先能够回家,能够脱离这一干就足足干了10年的要命的活计,他也不至于走得那么早!短短两个月后,邓稼先便撒手人寰,临终之前,他曾对妻子许鹿希说:“要是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1924年,邓稼先在安徽出生了,那是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当时社会上的大家,其中他的父亲曾是清华、北大的教授。在这样一个具有文化氛围的家庭中成长,邓稼先从小就有了很好的文化积淀。在邓稼先两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带他去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5岁开始上学,在他父亲的影响下,对中西方文化有了较好的认知,这为他后来的科研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稼先在他11岁的时候进入崇德中学学习,10年后就从大学毕业,那一年他才21岁,就成为西南联大物理系的毕业生。1948年邓稼先到美国去的时候,袁永厚说很快天就要亮了,你先别走。彼时的邓稼先明白老领导的意思,他只坚定地讲了一句:“将来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以后一定回来。”就在归国3年之后,邓稼先终于和恋爱许久的许鹿希成婚。那时,他是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她是医学院的教员。家世相当、青梅竹马、彼此爱慕,旁人都说,这是佳偶天成。婚后,两人琴瑟和鸣,有了一双儿女,远在邓稼先还没有接受国家“机密任务”之前,两人的日子过得是甜蜜幸福。可惜幸福总是很短暂,一次调动工作竟然改变了他们的命运。结婚三年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d,成为了一名共产d员。而在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是极弱的,因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原子弹。在当时,没有原子弹就意味着没有发言权,中国就决定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来发展原子弹。1958年国家相关负责人找邓稼先商量此事,但当时邓稼先并不知道是什么科研计划,他就义无反顾地就同意了,因为他知道国家的需要比什么都重要。但参加原子弹的研发工作,就意味着要离开家庭,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就无法照顾家庭了。回到家后,邓稼先草草吃过饭,沉默许久后跟妻子许鹿希说他要调动工作。许鹿希问:调去哪?做什么工作?怎么和家里联系?一连三个问题,邓稼先只回了一句:不能说。听邓稼先这样回答,许鹿希忍不住哭了,她想不通到底是什么让丈夫如此坚决。这一晚,许鹿希一夜无眠。邓稼先从许鹿希身边消失的时候,邓稼先34岁,许鹿希只有30岁,幼小的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两岁。在许鹿希的记忆中,邓稼先几乎从未休过探亲假。他的工作保密性太强了,而且当时纪律十分苛刻、严格,他不能多说,许鹿希也不能多问,甚至同事都不能来家里,免得出事。至于他突然回来和突然走,以及什么时候回来许鹿希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走的时候,一个电话,汽车马上就在楼底下等着,警卫员一来就马上走了。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介绍了邓稼先为了研制我国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与妻子许鹿希分离28年,隐姓埋名,克服重重困难,为国家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从报纸上,许鹿希终于知道,原来丈夫做了这样伟大的工作。这回许鹿希终于可以和丈夫见面了。许鹿希满怀希望一家人可以团圆时,噩耗传来了,邓稼先在体检中被检查出了直肠癌晚期。邓稼先先后做了两次大手术,三次小手术,即便是当时先进的医疗技术,也束手无策。许鹿希悉心照顾身患重病的邓稼先,她拉着邓稼先的手一刻也不想分离,可是天不遂人愿。在生命的后时光,邓稼先要求再去看一眼天安门。望着长安街的车水马龙,他问:“3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许鹿希答道:“会的,你的功绩可以载入史册,怎么会没有人记住你”邓稼先笑了。说道:“不记得也没关系,我们只是为国家做了我们应该做的。”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躺在妻子怀里逝世,享年62岁。在生命的后时刻,邓稼先口述留下遗嘱: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后得太远!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我们的工作要奔向世界先进。同时也为妻子留下一句话:“要是有来生的话,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邓稼先人生故事收录在《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10册书中,这里有钱伟长、钱三强、钱学森等10位科学家的人生励志故事,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解读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现在的孩子,可能对于这些科学家的名字感到很陌生,但是我相信只要孩子肯耐心地看完,一定会深受启发。他们身上那种不惧艰难,勇敢,坚强,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好好学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图片下方“看一看”入手。

4、邓稼先之子简介

北大学神韦东奕的脑回路有多神奇?有人问他如果拿到阿里达摩院青橙奖的100万奖金后会怎么花,韦东奕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青橙奖是什么,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是阿里为了鼓励中国青年科学家而设立的一个奖项,每年会在国内选出十位35周岁以下或者博士毕业6年以内的青年科学家。对其提供达摩院的技术研发资源支持,以及每人100万的奖励。100万,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大的数额,要是给你,你会怎么花?或许你会去买辆车,或许你会去环游世界,或许是直接在老家付个房子的。相比于这些五花八门的回答,韦东奕就干脆多了,直接淡淡地回了一句:存银行呗。结合韦东奕平常的生活方式,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他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花这笔钱,所以才会选择放进银行。或者他根本就不在乎这100万的奖金,更感兴趣的是阿里的研究资源,这在他眼中可能更有价值得多。看完韦东奕对于奖金的态度,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人们如此崇敬科研人才,因为后者真的是相比于享受,更愿意在自己的科研领域获得更多的成就,为家国做出更大的贡献。还想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他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呕心沥血,终在他和一众科研专家的努力下,中国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但此后邓稼先也因为核辐射而病倒。住院期间,好友杨振宁来问邓稼先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拿到了多少奖金,结果邓稼先笑呵呵地伸出两个手指,说道: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振宁听后难以置信,但真相就是如此,当时经济困难,分给“两弹”科研组的奖金只有1万元,但团队人数众多,能各拿到十元,已经是高水准了。但是邓稼先丝毫也不觉得委屈,能为家国做出贡献,并获得成功,已经是给自己大的奖励了。时间来到今天,在一众先人的努力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既然今时不同往日,我想,在这种时候,不仅是国家,各企业以及社会力量都应该行动起来,给科研人员一个更良好的科研环境,如此一来,才不会寒了人才的心,让他能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大家觉得是这个理吗?#我要上头条#

5、邓稼先简介50字左右

#媒体人周刊#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并理解词语,并学会运用;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2、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体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第一课时一、设疑创境:多媒体(图片)显示1964年10月,在罗布泊的戈壁滩上,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图片。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彩,再次让炎黄子孙欢欣鼓舞,世界各国为之震惊。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那么,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呢?请铭记这样一个大写的名字—邓稼先。二、课前热身由学生介绍杨振宁和邓稼先事迹(多媒体出示邓稼先和杨振宁画像)三、整体感知1、在读课文之前,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2、学生读课文,在读课文时,注意勾画圈点、并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1)文章共有六个大段,六大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各大段之间有什么关系?3)在文章中作者对邓稼先有极高的评价,请速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略)4)根据你们找出的对邓稼先评价的句子,概括一下在你眼中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教师板书)四、问读探究我们对课文的内容整体上有了把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还会有一些疑惑,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就文章内容和形式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本质的区别。2)为什么说奥本海默“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3)“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我所认识的”能去掉吗?为什么?4)邓稼先能够说服两派不对吵对打,解围的原因是什么?5)“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d的理想d员”,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五、揣摩语言,发现美点,展示美点1.揣摩精妙词语。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妙的词语用“。”标示出来,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_用得好,它好在________”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精彩发言。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讨论发言。2.揣摩精妙语句。教师提示: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精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用“我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的句式说话。3.赏析文章的修辞、句式、描写手法、结构特征。教师提示:同学们在修辞手法、句式、描写方法、结构特征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审美发现,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教师小结: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形象性的文学作品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美趣。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很出色,张扬个性,让鉴赏成为自己的事。希望以后再接再厉,让学习呈现独特的个性,让课堂绽放七彩的花朵。六、体验与反思,畅谈学习感受教师提示: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针对内容来谈,也可针对形式来谈。如“你认为邓先生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邓先生给你大的震撼是什么?”,如“文章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组织文章,有新意,你有尝试的想法吗?”,如“作者丰富的人文素养、开阔的眼界和胸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如“走近大师,你悟到了什么?”等等。学生自己发言,畅谈学习感受,有思考、有感悟、有收获,也有反思。七、整合小结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人物传记。课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儿子——邓稼先。邓稼先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值得我们深思,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信守我们心中的诺言,让自己更出色,让人生更富有,让生命更有价值。

6、邓稼先生平简介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许鹿希没说什么,只是把邓稼先抱在怀里,像哄着婴儿一样,用摇动来缓解邓稼先的苦痛,她多么想把他抱得更紧,甚至恨不得把他融化进自己身体的血液里,补偿夫妻二人28年来的分离之痛。“邓稼先的人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往前走的。没有犹豫,没有矛盾。"这杨振宁对邓稼先的评价。没想到两个月后,邓稼先便撒手人寰,临终之前,他曾对妻子许鹿希说道:“要是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当时社会上的大家,其中他的父亲曾是清华、北大的教授。在这样一个具有文化氛围的家庭中成长,邓稼先从小就有了很好的文化积淀。但和父亲专注于社会科学不同,邓稼先小时候对物理知识情有独钟,经常向父亲在物理领域的朋友请教知识。邓稼先11岁进入崇德中学学习,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年仅21岁的邓稼先成为了北大物理系的助教。1947年,邓稼先取得前往美国攻读研究生的资格。在好友杨振宁的建议下,他选择了理工科水平排在全美前十普渡大学,关键是学费还低。在普渡大学,邓稼先选择核物理专业,师从荷兰人德哈尔教授。1950年,邓稼先拿到博士学位后,面对导师和美国政府的挽留,他毅然回国。1958年,面对核大国的核讹诈,我国决定发展自己的核武器。此时的邓稼先已经回国八年,正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一天,邓稼先告诉妻子许鹿希,他要去外地工作。因为保密,他并没有告诉妻子在什么地方工作。没想到,邓稼先一去就是28年,许鹿希作为医生既要上班,还得照顾两个孩子,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她从不埋怨,一直等待着爱人归来。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详细介绍了邓稼先为了研制我国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隐姓埋名,与妻子许鹿希分离28年,克服重重困难,为我国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作为我国核武器研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从1958年到1986年,邓稼先一共参加了32次核试验。由于长期处于高辐射环境,1985年,他被确诊为直肠癌,同年7月30日住院调节。此时的邓稼先癌细胞已经扩散,吐血,脱发,通便困难,疼痛已经让他难以坐立,手术醒来后,张爱萍将军问他有什么请求,邓稼先说:“没有,不要再给国家增添不必要的麻烦了。”妻子许鹿希等了邓稼先28年,没想到团圆即分别,后的日子里,许鹿希始终守在丈夫病床边。一天,邓稼先突然有了精神,专门和妻子去了天安门广场,看着广场上人来人往,邓稼先突然问道:“鹿希,你说三十年后,还有人还会记得我们吗?”一句话就让许鹿希泪湿眼眶。1986年7月29日,,“两弹元勋”邓稼先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临终前,他依旧心系国家的未来,留下一句话:“不要让人家把我们甩得太远……”邓稼先把一生献给了国家,许鹿希默默地为家人挺身而出,但两人都没有后悔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邓稼先一生的真实写照。如今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离不开这些无私奉献的老一辈科学家,他们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一生。他们本可以在国外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他们深知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遗憾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孩子们就知道玩手机、追明星、打游戏,却很少关注那些曾经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技明星,对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了解得更是少之又少。作为后辈,我们不应该忘记像邓稼先这样的国家功勋、民族脊梁。为了让我们铭记那些功勋卓越的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中国榜样丛书《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这套书全方位描写了邓稼先、钱伟长、钱三强、钱学森、华罗庚、苏步青、陈景润、钱伟长、李四光、竺可桢、童第周的人生励志故事。榜样是一种动力,榜样是一面旗帜,榜样是一座灯塔,可以为当代青少年引领方向,指导他们奋勇前行。希望青少年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如果你家里有孩子,不妨送套《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给孩子。有助于他们从中汲取榜样力量,谱写青春华章,让孩子们们不再沉迷于游戏,而是树立远大理想,建立正确价值观。

7、邓稼先父母简介

介绍一位许多年轻人也许并不熟知的江西人。他一生培养了上百名院士,其中有邓稼先、吴大猷、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等著名弟子。他自费从欧美买来仪器设备,创立了我国第一批物理学专业。他培养的学生得了诺贝尔奖,他培养的学生为国家造出了原子弹。他就是我国物理学的开山鼻祖~饶毓泰。没有他,不会有后来的一大批为国作出巨大贡献的物理学家。饶先生1891年出生于江西才子之乡~临川,父亲是清朝举人。他年幼时考入上海中国公学,胡适是他的英文教师。24岁的时候,他公费留学,师从于诺贝尔奖获得者康普顿教授,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双博士学位。31岁的时候,心系祖国的他,自费从国外购置大量的物理仪器,背回祖国,受张伯苓的邀请,创立南开大学物理学系,后又成为北京大学物理学系主任、西南联大物理学系主任,被学界誉为教授中的教授。就是他,凭自己的一己之力,使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物理教育水平,跟上了国际步伐。他力邀钱学森、吴健雄等留在海外的学者回国效力。他还拒绝了国民d派专机接他去台湾的安排,留在大陆出任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物理学系主任。他是新批院士。然而,在年代,饶毓泰遭遇不公,77岁的他惨遭公开批斗羞辱,之后的一个夜晚,他悄无声息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十年之后的1978年,饶毓泰得以平反昭雪。饶毓泰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回国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我这一辈子,无愧于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