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准简介(顾准人物评价)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0 11:25:43 浏览
1、顾准人物评价

前主持人沈冰自述成长历程(14)对话吴敬琏让我审视自己在《对话》中,我每次面对的都是国际国内的第人物,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也许会受用终生。刚到《对话》不久,就赶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做嘉宾,那时吴老正处于舆论中心,他对中国股市混乱和无序的批驳言论的发表,正遇到一些经济学家的反击。在这期节目上,吴先生流泪了,他说到他的老师顾准,说到了顾准所代表的知识分子的理想境界:“虽不能致,心向往之。”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期节目是我经历的现场观众火爆的《对话》,其热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明星。我刚一站到观众席,就有人拉我的衣服,有人碰我的手指,还有人想抢我手里的话筒,有人干脆直接站起来发问,这令我万分惊讶。整个现场有一种失控的感觉,实在没辙了,冲吴老说,“今天现场有许多人都是个博士生,您教教我该怎样跟他们打交道吧。”吴老摆摆手,客气地,“没关系,你就让他们问吧。”后来节目现场放了一段交响曲《我的祖国》,是吴老年轻时喜欢的,瞬间犹如打开了吴老心灵的钥匙。吴老深情地回忆起他曾与老师有过的交往,讲得感人,甚至流下了热泪。当然,这也是我们栏目组在前期策划阶段都体现出的良苦的用心,也是《对话》的一个人性化的体现,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出嘉宾的真情实感。从金庸到柳传志到吴敬琏,我涉足了许多自己不熟悉的专业与领域,每次我虽然精心准备却仍然惊得一身冷汗。每当我要失去分寸时耳边就会响起父亲的嘱托:保持自信,临乱不惊。就这样,无数次把将要失控的场面稳定了下来,一场节目录制完毕,我已经汗透衣背。虽说压力很大,但也很适合我。可能是我从小就比同龄的孩子成熟,比较认真、严肃,这一点用在现在职场里很讨巧,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而重要的是要有开拓精神,每期节目从请业内人士座谈、出题,我都全程参与,节目所有的文案,包括现场的问题、怎么开场、结尾。都是自己写,身边的资料袋不到节目完成是不离身的,这里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临时有什么点子也会赶快加进去,《对话》的成功取决于整个团队的力量,每期节目前会都会有个智囊级人物参与讨论,也会先采访嘉宾,和观众聊问题。要强促使我进北大充电做了二十来期《对话》的我,荧屏上看上去越来越镇静,但现场也经常遇到“卡壳”的时候。比如有时准备的问题拿到场上嘉宾和观众都不感兴趣;个别嘉宾场下发挥得很好,可到了场上有些话就不愿意说了;有时候观众把准备好的问题忘了。每期节目都这样,总会在局部的什么地方出问题。我这人还算沉着,后来才发现自己的定力还是不够,有时候在场上还是会急,对突发情况的临场反应是慢慢积累起来的。有时候,一场节目录下来我时候挺个 自己的各种不满意。而那时北大毕业的撒贝宁、张泉灵等都给我留下了满腹诗华的感觉,因此我也特别期望自己能去北大回回炉,添加点北大气质,让自己的专业性更强一些。

2、顾准的5个子女现状

尘蝶庵看书记录(2023年)四、《顾准的后25年》。罗银胜 著。210千字。看完。这25年,指1949年到1974年。顾准在那一年的12月3日病死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9岁。顾准死的太早,因为他是难得的天才。如果让他再活30年,他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思想发展会有多大的贡献,将难以估量。太可惜了!1952年,顾准因为独立之精神,不媚上,讲实话,讲真话,被撤销一切职务(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上海市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兼税务局长,那一年,他37岁)。1957年,顾准因为反对苏联和斯大林的一些思想理论、做法,及其一些其他言论,被划为“右派分子”,下方河南商城劳动改造。1962年,顾准摘掉“右派”帽子,重返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65年,顾准因为一外甥自由结社和受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冶方被批判的牵连,第二次被划为“右派”,下方河南息县劳动改造。为了家人和亲戚不受自己的连累,过上普通人平安的生活,顾准与妻子汪璧协议离婚。1968年4月,一直忍辱负重的汪璧,不堪世事的磨难,含恨自杀。顾准却茫然不知。直到第二年11月,顾准才得知妻子死亡的噩耗。顾准是一个位伟大的、具有“中国的脊梁”的思想家、经济学家,正如他的学生吴敬琏所说:“顾准是一座巍然屹立、高耸入云的山峰。不管是在天赋的聪明才智方面,还是在道德文章方面,我们都不一定能接近于他所达到的高度。”

3、顾准个人经历

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是民主的基础,而不是依赖于民主才能存在的东西。因为,说到底,民主不过是方法,根本的前提是进步。唯有看到主义会扼杀进步,主义是和科学精神水火不容的,民主才是必须采用的方法。——顾准《科学与民主》读后感:民主的方法相比主义,不仅在决策效率上没有优势,也未必能决策的正确性,因为多数人的愚蠢也很常见。但是,民主的方法有一个优点是主义没有的,就是对极端决策的执行效果有反思能力,能够及时纠正决策错误,有效预防灾难性后果出现。总之,民主的方法可能比较低效,长期看,却能比主义有更好的复利效应。

4、顾准妹夫

历史上重要的两位会计学家的交往与回忆:潘序伦和顾准。文革后期,在越来越可怕的政治高压下,妻子先离异后自尽,几个子女断绝来往,顾准于1974年12月3日在病痛中孤寂地辞世,时年未满花甲。身处逆境的潘序伦后来辗转获悉这一噩耗,黯然神伤,唏嘘不已。比顾准整整年长22岁的潘序伦,终于熬到了“文革”结束,苦尽甘来,度过了幸福的晚晴岁月。1979年,他的错划“右派”问题获得改正,重新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经他率先倡议,在财政部和教育部支持下,上海市政府批准恢复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被撤并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并拨地兴建校舍,建成后规模不断扩展;立信的其它事业也先后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已入高龄的潘序伦获得了来自政府的的关怀和社会的尊崇。回首前尘,老人常会想起事业初创时结缘的顾准。在他的心目中,如若顾准不是参加了革命,走上了另一条道理,正是立信会计事业理想的接班人选。当然,这一夙愿终未能实现而成为他的一大遗憾。

5、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人性不可考量~顾准日记里有一句:我居然偷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