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本名金福,字望重,中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工老生。谭鑫培是京剧谭派的创立者,有伶界大王之赞,他为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从他开始,老生艺术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基本稳定了京剧的格局,在京剧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很多京剧老生都宗法于他,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后来的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从谭派衍化出来的。1905年,谭鑫培在丰泰照相馆拍摄了黑白无声影片《定军山》,该片成为了部电影。谭鑫培是武汉市江夏区人,十岁随父进京学习京剧。为了弘扬谭鑫培的京剧表演艺术、纪念这位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的家乡江夏区政府修建了谭鑫培公园。
2、谭鑫培是个什么样的人四海一人谭鑫培:这句话是怎么来的被尊为京剧界鼻祖的谭鑫培,可以说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伶界大王和第一个京剧大王,谭鑫培在继承程长庚、余三胜等艺术精髓的同时,融合自己的特点,创立了京剧自形成以来,第一个被公认的京剧流派:“谭派”。他文武兼备,无论四功五法、唱腔身段,都达到了造诣非凡、精湛超群的境界,创造了老生表演艺术的巅峰,是一位让皮黄京剧从(雄浑)壮美,逐渐过渡形成到(婉约)优美的“里程碑”式艺术大师。谭鑫培晚年请人画了一幅“渔翁蓑莅图”,这幅画中,谭鑫培身着渔翁装束,戴莅荷蓑,神采奕奕,谭鑫培对此画像颇为满意,有意请梁启超题诗。机会来了。1914年,梁启超在北京湖广会馆为父做寿,其同门师兄弟罗瘿公为主要的操办人之一,拟请谭鑫培唱堂会,并列出《宝莲灯》、《庆顶珠》和《一捧雪》三出剧目供谭鑫培选择其一,谭鑫培选择了少鲜露演的《一捧雪》以飨梁任公。寿诞之日,谭鑫培先生抖擞精神,唱白皆妙,做工精到,使座客回味无穷,梁启超欢愉异常。罗瘿公趁梁启超心绪舒畅,转达了谭鑫培的不情之请,梁启超欣然应允,当场即兴题诗一首:“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如今老矣偶玩世,尚有俊声吹埃尘。菰雨芦风晚来急,五湖深处一烟莅。何限人间买丝人,枉向场中费歌泣。”梁任公的诗中既切入渔翁蓑莅的主题,又对谭鑫培的艺术揄扬有加,从此“四海一人谭鑫培”一句蜚声中外。谭鑫培得到梁启超的题咏后,将图像挂在他的英秀堂中。谭鑫培去世后,由其五子谭小培(新谭派创始人谭富英之父)保存。
3、谭鑫培师傅湖北人真是有意思。京剧的创始人程长庚出生于1811年,而谭鑫培出生于1847年。这个谭鑫培比程长庚小了36岁。湖北人居然能直接把京剧的创始人程长庚无视,硬生生的把谭鑫培编造成京剧的创始人。这个谭鑫培只是京剧一个流派谭派的鼻祖,硬是给湖北人说成了京剧的创始人。真要笑掉人的大牙!可是,就算你把程长庚忽视了吧,安庆还有更早的四大徽班呢,难道你们真的能够修改历史?连四大徽班也给无视了?莫非湖北人有扭曲时空的特异功能吗?[捂脸]
4、谭鑫培杨派这位马先生有点外行,谭派老生就这么唱的!是谭鑫培先生定下来的调门!
5、谭鑫培后人转发梨园轶闻—嘴馋是福气旧京伶人几乎没有不好吃的,像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马连良、尚小云、程砚秋等,能数出名的大角儿都喜欢美味。他们家里有厨子不说,但闻哪家酒楼饭庄子有好吃的,必要去尝一口。他们喜欢吃也会吃,用家常话说就是嘴馋,嘴馋也是福气。清同光间的大花脸何九(何桂山)馋宽条儿面。过去京师人吃面条儿以“帘子棍儿”为大路,买卖家儿也很少有宽条儿面。早年大栅栏西观音寺有家二荤铺叫“复兴居”,何九是此铺常客。有一回何九喝完酒就吩咐跑堂儿的给他做碗宽条儿面,后厨白案师傅由此就加了这道面食。戏班儿一些武行听说“复兴居”能做宽条儿面,散戏后都跑去品尝,张嘴一嚼,满口面香,筋道利口,确实不同凡响,大伙齐声吩咐再添一碗。日久天长,“复兴居”在大栅栏一带竟以宽条儿面享名,生意隆炽。何九在那一带亦得名“宽条儿何”。谭鑫培晚年的饮食用度就再难说是嘴馋了。1917年吴秋帆《伶界大王事略》载其“每日饮食无餐不用燕菜。晨起必饮人参二钱,临睡必啜银耳一碗。四时常服珠粉,冬日加服鹿茸。”这等奢华,宫里御膳恐也不及。老谭算得上能挣会花。梅兰芳家厨中有一位白案师傅专门蒸烫面饺儿。这道蒸饺儿不是正餐,是梅兰芳每天的夜宵儿。梅兰芳临睡前总要吃十来个蒸饺儿,不然睡不着觉。梅兰芳到沪上,这位白案师傅也必定随行,就为夜里给梅先生蒸一道烫面饺儿。1936年梅兰芳由沪返京。一天下午三点多钟,梅先生的汽车忽然驶进宣外香炉营五条,司机跟人打听丑角儿朱斌仙的住处。街坊四邻看见梅先生的小汽车进了胡同儿,都围过来看热闹。街里正好有几位蹲活的车夫,众人就鸡一嘴鸭一嘴开起了讨论会,都说以梅先生之名望地位,专程来拜访名头并不响的小花脸朱斌仙于事理不合啊。第二日,朱斌仙的母亲出门叫车赴北京饭店回拜梅先生,路上与车夫闲聊才揭开谜底。原来朱斌仙的母亲是梅兰芳的妹妹,梅先生是朱斌仙的舅舅。昨日梅先生进屋就道明来意:“离开北京好几年了,总想吃芝麻烧饼夹酱肘子。”朱斌仙一听,打发人奔了西单天福号,同时赶紧安排家里人烙烧饼。梅先生夫妇欣然对餐,颇觉痛快,吃完告辞而去。有一年,梅兰芳先生携太太福芝芳及儿子梅葆 玖去玉华台饭庄用餐。当时在八面槽(1956年搬至西单),三进院子带二楼,是北京有名的淮扬菜饭庄,以鳝鱼席面享名。后厨的二灶原本是梅先生的家厨。梅家人去玉华台,就好比回家吃饭一样。当梅先生一家人在二楼雅间坐下以后,就听见隔壁有熟人说话,让跑堂儿的一打听,竟有三拨儿梨园同人在二楼雅间里,杨荣环一拨儿,李万春一拨儿,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一拨儿。这三拨儿人听说梅先生来了,都过来问安。梅先生用完饭后,怕再劳动那三拨儿晚辈,就悄悄退席。临走时交代梅葆玖,看看隔壁三桌都点了什么菜,挑不重样儿的给每桌加一道菜,然后会账走人。尚小云先生烟酒不动,唯独在意吃。他平时零食不断,嘴里基本不怎么拾闲儿,手头儿总得有些抓挠儿。尚老板自己还能掂勺,手艺柴的厨子很难在尚家混营生。尚先生早年的“芳信斋”就以烹饪享名,一道“水晶肘儿”颇为行中人称道。程砚秋先生爱吃煮鸡蛋,深信鸡蛋养人,每日散戏后必得吃十几个。若有同人在旁边,程老板也劝人家与他同吃煮鸡蛋。程先生以食量大享名,每顿饭十个鸡蛋之外还能吃个肘子,主食另算。袁世海先生没出科时,一次给大师兄马连良配戏,得了师傅与师哥嘉奖,破例给了四块大洋的份儿钱。他母亲只要了三块,非留给他一块钱零花儿。为这一块大洋,袁世海琢磨了好几天,后决定跟师兄张盛利下一次馆子。哥儿俩来到李铁拐斜街的“两义轩”,正巧碰上马连良在那儿请客。他俩跟马先生见过礼,赶紧躲进里面小间儿点菜。跑堂儿的给他们推荐“清炒虾仁”,张盛利就要点,袁世海用脚在桌子底下踢他,意思是就一块钱,别吃秃噜了。结果俩人只点了“烩肚丝”和“卤拌粉皮”,外加几张家常饼,算在一起是九毛钱,连碗汤也没敢要。正吃得半截儿,堂倌进来说:“你们二位的饭钱,马老板给候了(代付)。”张盛利后悔得使劲拍大腿,埋怨袁世海:“你看,听我的多好,蹦到嘴的虾仁儿让你给放走了。”伶界有两位以食肉享名,一位是老角儿王八十(王聚宝,王蕙芳之父)。他身材矮而壮,顿顿需一斤肉下肚才算饭饱。另一位是富社花脸“三瑞”之一的陈富瑞(另两位是侯喜瑞、萧盛瑞),体胖,极能吃肉,尤其爱吃猪头,他家炉台儿旁必有一锅炖肉。陈富瑞自己讲,每餐必须吃肉,否则肚里总觉空虚。他在晚饭后睡觉前,要吃一个整猪头才可入眠。有一回他赴汉口演戏途径保定府站,车窗飘进熏鸡香味儿,登时勾出他的馋虫,遂自语道:“不行,我得垫补两口。”说完,一口气吃下两只熏鸡并九个馒头。陈富瑞剧艺很有火候,连唱戏带教戏进项不算少,可多半都送给了肉铺。#谭鑫培简介#
6、谭鑫培的个人简介1899年,慈禧请谭鑫培进宫,给囚禁中的光绪唱戏,庆贺生日。谭鑫培唱着唱着,突然,“扑通”一声,朝慈禧跪下,一边唱戏文,一边连连磕头。额头上磕出的血,在一片素衣缟服中特别鲜红。谭鑫培被称为一代名伶,慈禧太后是他的头号粉丝,经常被叫进宫去唱戏,为了听戏,慈禧破例允许谭鑫培在宫内抽大烟。而每次赏银,也是多的,当时他的师父才10两银子,而谭鑫培能得到50两。由于经常进宫唱戏,谭鑫培和光绪、慈禧处得都很好,但是内心里,他是支持光绪进行改革的,和维新派就走得近一些了。梁启超曾经写过一首诗,夸赞谭鑫培:“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响如雷。”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慈禧太后软禁在中南海的一座小岛上。这天,是光绪的生日,慈禧还是给他庆生的,特意把谭鑫培也叫来了。谭鑫培选的曲目是《连营寨》,这是刘备在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去世后,进行悼念的戏,用来庆贺生日,明显不恰当。谭鑫培还是穿着素服上场了,一边唱一边哭。更让慈禧没想到的是,临到末了,谭鑫培借着戏中的刘备,朝她“扑通”一声跪下了,一边唱着戏文,一边不停地磕头。看戏的和唱戏的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谁也没有去阻止,其他观众也对光绪被囚敢怒不敢言。谭鑫培借此机会恳求,想让慈禧放了光绪。慈禧铁青着脸,一声不吭。谭鑫培的额头磕出了血,台上的一片素缟作为背景,额头上的那一缕鲜血就特别显眼。慈禧“哼”地一声离开了,走了一段路,回过头看看还跪着的谭鑫培,让李莲英多给他几棵高丽参,作为今天额外的赏赐。作为一个戏曲大家,谭鑫培在发展京戏上有贡献,创立了“谭派”,在表演的时候,更是保有艺术尊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他根本就不喜欢听戏,但是为了附庸风雅,在当皇帝的那些天里,把谭鑫培叫进宫唱戏。为了对付革命d人,袁世凯让人编排了一个戏叫《新安天会》,原来有部戏叫《安天会》,讲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和被收伏的故事。袁世凯命人在孙悟空的面相上画了两撇胡子,影射和羞辱孙中山。谭鑫培知道后,坚决辞演。这就得罪了袁世凯,后来,他办堂会,让谭鑫培演出《战长沙》。当时,谭鑫培已经是伶界领袖人物,他出演的都是主角,本以为让他演关羽,谁知道到了演出场地,才知道让他演黄忠。有人告诉他,是袁世凯吩咐的。既然已经答应了,谭鑫培还是上场了,不过,在后一个需要跳马的动作时,他并没有完成翻滚等动作,只是用右腿稍微一跪,算是完成了“马失前蹄”的动作,随后,不顾袁世凯等军阀的招呼,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堂会。对于唱戏,谭鑫培一直都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不佳,面对飞扬跋扈的军阀,谭鑫培也无可奈何,后一次唱戏,就要了他的命。1917年,为了给广西军阀陆荣廷接风洗尘,官府让人来请谭鑫培去唱戏助兴,此时的谭鑫培患病在身,说等自己痊愈后,一定补上。可是来请的四个人根本就不听解释,把他半拉半押着,强行带了过去。戏演到一半,谭鑫培就咳出了血,回到家一个多月,就去世了。@杂货铺史话谭鑫培,被人称为“伶界大王”,且行内有“无腔不学谭”的说法,在艺术上的造诣无人可及,所以慈禧太后成了他忠实的粉丝。后人之所以怀念尊敬他,更重要的是他的德行。作为一个演员,他没资格跟慈禧讨论戊戌变法意义,但是可以借戏表情达意,一个个响头,是对光绪变法有力的支持。面对袁世凯,他勇敢地拒绝丑化孙中山的戏文,后来被迫演了别的戏文,受到了侮辱,但是依然通过改编桥段,来表达内心的不屈。德艺双馨的老演员们经常会说:“学艺先学德,演戏先做人。”作为文艺界的楷模,谭鑫培一直在身体力行。@杂货铺史话 ,讲述历史中的故事,感受故事中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