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袁隆平并称“南袁北李”的他,只是个初中学历的山东农民。他培育的玉米新种直接刷新玉米亩产世界纪录,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民以食为天,食与安为先。食物对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吃饱了才能做事情,如果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更别提发展了。说起粮食,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是袁隆平,但李登海的贡献与地位也是与袁老爷子齐平的。李登海1949年出生,山东莱阳后邓村人,从小就感受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1966年,那个时期比较特殊,李登海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这里环境很适合种植,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李登海一心想着多种粮食。1972年,美国农民创造出玉米亩产1250公斤的消息传了过来,李登海被震撼到了,因为他地里面的玉米亩产才一两百公斤!十倍的差距让李登海心里特别不舒服,立志要提高产量,美国农民能干的事情,中国农民能干的更好!从此他定下目标,走上了中国玉米高产的路,但是他的想法说出来之后,全村都在嘲笑他,成为了村头巷尾的一个笑话。李登海并不在意,他深知自己初中学历根本不够用,埋头苦干肯定不行,所以他开始不分昼夜的学习,从书中获取知识,四处拜师,弥补自身不足。1974年,李登海获得了去莱阳农学院学习,他把握住机会,用一年时间学完了四年课程,经常和老师探讨农业知识,老师被他的努力惊讶到了,送给他20粒杂交种子,给李登海指明了方向。李登海回去后,每天在地里超过15个小时,被晒得黝黑,他说这是庄稼赋予他的荣誉。他用老师给的20粒种子,搞出4000多个组合,记录50万份数据,终于选出“掖107”自交系种子,亩产破千斤大关。后来,李登海筹集2万块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家乡搞实验,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李登海找到了高产的秘密,“掖单2号”创下我国夏玉米776.9公斤的记录,李登海也拿到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掖单2号”也被推广至全国26个省份,累积增产了42.4亿公斤的粮食。之后李登海培育的种子不断刷新记录,“掖单13号”亩产达到2192.58斤,刷新了我国亩产新纪录。玉米专家惊叹:真是玉米王国中的珠穆朗玛峰。期间因为玉米在北方只能种一季,李登海为了研究新品种,带着几个助手远离家乡来到海南,继续做研究。他对种子就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都会好好照顾,他也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节假日,每天都在工作,就这样在海南呆了40年!四十年来他对母亲和家庭都有亏欠,可是李登海从不后悔,一直到李登海母亲90岁的时候,一家人才在海南团聚,年少到白头,只为能研究出良种!2005年,他再次凭借新品种,以2805.72斤的亩产,创造夏玉米亩产的世界纪录。他搞研究不问国家要钱,不向集体要钱,自负盈亏,探索农业科技道路,李登海也因此与袁隆平有同等地位,被称为“南袁北李”。1996年,美国种业巨头先锋公司进军中国市场,找到李登海想要建立合资公司,可是先锋公司要控股60%,李登海严词拒绝,称要是合资公司,我方必须控股!先锋公司态度强硬,因为在全球其他地方都是先锋公司作为第一控股人,面对李登海坚决的态度,局面很尴尬,双方不欢而散。李登海继续为中国粮食亩产量做贡献,不断创造奇迹,把生命奉献给了科研。后来经过谈判,先锋公司做出让步,2002年,家中外合资种业公司,山东登海先锋种业公司成立,中方控股51%,李登海为所有者,也是管理人。李登海坚持中方控股,是因为种子关系到粮食安全,如果我方不控股,那很多事情上都没有发言权,甚至中国多年对种子的研究也会付之东流,为了国家利益,就算是不合资,李登海也不可能把命脉交出去。李登海的公司于2005年上市,他也成为中国科学家首富,财富达到了43亿,成为中国富有的农民,这并不是李登海的目标,他的目标是为祖国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目前由李登海培育改良的玉米种子已经累计在全国10亿亩的土地上推广,没有改良之前每亩地只能养活一个人,改良后的每亩地能养活4.5个人!在李登海的企业中,每年都会有50到100新品种诞生,为了我国粮食安全,70余岁的李登海决心培育出更高产的玉米品种!而我们不知道的是,他的腰因为长期干活劳累,已经打了6根钢钉。对此,李登海只是呵呵一笑:“不要紧,还能干。”诚然,李登海是人们眼中的富豪,可是在他看来钱财乃身外之物,他身上可贵的农民本色和为国家做贡献的本质没有变!#我要上微头条##李登海简介#
2、李登海摄影80年代美国玉米高产纪录667平方2835斤,90年代美国3096.5斤,90年代山东李登海培育的掖单12号在1.08亩地上创亩产2100斤的夏玉米高产纪录,1991年山东邹平市九户乡一块夏玉米鲁玉10号直播,创亩产1567斤滨州市夏玉米高产纪录。当代纪录不知
3、李登海央视年龄超过70岁的山东富豪70岁时,你能有多少钱?下面这10多位山东富豪,都已经年过70岁,仍登上了富豪榜。姓名 财富 企业 年龄郑淑良家族 640亿元 魏桥 75宋作文 270亿元 南山集团 74陈学利 205亿元 威高 70刘学景 155亿元 新凤祥 70孙孟全 125亿元 鲁花 71王言卿、陈亮母子亿元 120 光威复材 75、52王勇、王棣父子亿元 110 西王 71、 38李登海 100亿元 登海种业 72王伟修、王晓东父子 80亿元 中际旭创 71/45李建华 40亿元 华泰 70高文班 35亿元 史丹利 73宫学斌、宫明杰父子 33亿元 84、 59车成聚 25亿元 齐翔石化 71杨延良、李秀荣夫妇 21亿元 博汇集团 73赵鸿富、赵叶青父子 20亿元 金城药业 72、45这些富豪中,大部分已经将企业交由儿子执掌,还有宫学斌、车成聚、杨延良已经将企业的股份转让给了他人,交出了实际控制权。陈学利、王伟修则还没有退休,也没有明确是将企业给儿女,目前由职业经理人担任总裁,自己担任董事长。这些富豪中,宋作文、孙孟全、宫学斌、王伟修、李登海等5人来自烟台。3人来自淄博。聊城、滨州、威海各有2人。#烟台头条##山东头条##滨州#
4、李登海牺牲上世纪90年代,美国向李登海表达合作意愿,并愿意赞助资金。美国的提出条件是,美方应控股60%。李登海怒怼:“要合作,必须我们占大头。否则免谈。”李登海的霸气侧漏又从何而来呢?与共和国同龄的李登海,小时候吃尽了忍饥挨饿的苦。他从小就立志,要让中国人都能吃上饱饭。为了圆这个梦想,李登海的大半辈子都是在农田里度过的。他的老家山东莱州冬天冷,一年只能种一季玉米。他为了做实验,就带领团队跑到海南搞加代育种。刚去海南时,科研条件简陋,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萝卜丝,为了防止成群的蚊虫叮咬,就在头上脚上套一个塑料袋。只要能使玉米高产,李登海再苦再累都不怕。有一年夏天,一场狂风夹着冰雹袭来,把李登海高产田里的玉米全部刮倒。李登海看着倒伏的玉米,他的眼泪哗哗地流,但他心里却想着:明年我们继续攻关。为了早日实现玉米高产,他在海南连续37年,春节都没回家过年。因为每年的春节,正是玉米授粉的季节。年迈的老母亲很想念儿子,李登海在老母亲93岁时,把全家人都接去海南,过了37年来的第一个团圆年。李登海从玉米的播种、施肥、打药,再到玉米的拔节,抽穗,授粉。他像呵护婴儿一样看着他的实验田。终于,他实验成功了紧凑型玉米品种。李登海培育的紧凑型杂交玉米,它的特点是玉米叶片上冲,株距可以紧凑种植,光合能力强,种植密度大。所以能高产。而平展型的普通玉米不透风,不透光,玉米杆细,容易倒伏,所以产量上不去。如果把平展型玉米叶片拉伸成紧凑型的,产量可以提升20%。在李登海的不懈努力下,玉米产量从72年的亩产300斤,到后来的亩产600公斤,770公斤,直到现在的1500公斤。李登海也因此两次获得“世界夏玉米单产高记录”的荣誉。现在,紧凑型玉米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已达13亿亩,为我国创收1300多亿元。没有人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李登海付出了多少汗水与艰辛,克服了多少困难与障碍。李登海拿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时,他回家先去老母亲的房间,他要把这份成功的喜悦和老母亲分享。老母亲高兴得合不拢嘴,并连声夸赞:“好,好,我的儿子真有出息。”李登海掌握了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他毫不保留,培养了很多有耐心,能吃苦,爱学习的优秀青年。他勉励年轻人勇于攀登,为了中国的玉米高产再接再厉。李登海几十年的刻苦钻研,换回了农民兄弟的幸福生活;李登海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誉。在业界更是被人称为“南袁北李”。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的丰功伟绩,正如中国楹联协会王伟给李登海创作的对联那样:跨海登山,别样奔劳缘玉米。南袁北李,相同苦乐为苍生。
5、李登海人才1974年,李登海收到了老师从美国带回来的“廉价礼品”,没想到,就是这些看着不起眼的小东西,却让他创造了奇迹。李登海,有“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之称,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创始者。1949年,李登海出生在山东,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他,尝遍了野草树皮,所以,在他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多打粮,吃饱饭。1972年春,已是村干部的李登海被一份资料震惊到了:美国农民华莱士,把春玉米亩产提高到1250公斤。对于玉米亩产两三百斤的山东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为此,李登海暗下决心:“美国农民能做到的,中国农民也能做到!”1974年,李登海被公社推荐到莱阳农学院进修。老师送给李登海20粒从美国带回的杂交玉米品种“XL80”,他如获至宝。他在家乡开辟试验田,以“XL80”为母本育种,培育出“掖107”,可北方一年大部分天气寒冷,为了加快育种,得找一个长年温暖的地方。1978年,李登海选择了海南岛南端的三亚荔枝沟,进行玉米加代育种,开始过上了候鸟般的生活。当初,李登海认为赶超美国纪录指日可待。他将收集的100多个玉米品种,先后种植在140多块试验田里,结果亩产始终达不到700公斤。这让李登海很郁闷,自然条件如此优越,为什么产量却上不去呢?不甘心失败的李登海天天钻到玉米地里观察,终于发现玉米叶片呈平展向下弯,存在重叠遮光的问题,造成玉米植株细而高,极易倒伏。原来玉米低产,是阳光普照不及时造成的,把这一问题解决后,李登海又一头扎进玉米地。在进行了2000多个组合、记录了50多万个数据后,他终于发现几株叶片向上、株型理想的玉米。见此情景,李登海总算松了口气。但是,又一个新问题出现了——花期到了,玉米顶端的雄花成熟,但是雌蕊始终藏在棒中,玉米无法授粉。“咋会这样啊!”身心疲惫的李登海,一下子病倒了。妻子看到李登海憔悴的面容,心疼地劝道:“好好休息,会有办法的。”说完,给他做了一碗面条端到床边。李登海拨开面条,碗底露出了鸡蛋。“有办法了!”李登海放下碗,急急火火冲出了家门。原来,妻子这碗荷包蛋面条,让他悟出了割开包裹、露出花蕊、提前人工授粉的方法。1979年,李登海用“掖107”作母本,培育了“掖单2号”,试种后,获得夏玉米亩产776.6公斤的高纪录。不过,李登海的理想远不止步于此,他要实现亩产1250公斤的目标,甚至要超越它。在炎热的海南,李登海和伙伴们住在闷热的草棚子里,用心地观察、记录,收集着一组一组数据,一天下来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快过年时,当地群众燃放鞭炮,提醒他们春节到了,可是他们为了育种,克制住自己的思乡之情。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10月,李登海的玉米新种“紧凑型超级玉米”,达到亩产1402.86公斤,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李登海为了让农民兄弟用上好种子,增产创收,他将研究成果无偿提供给农业科研机构,用以促进全国紧凑型玉米育种科研工作的发展。如今,李登海已由一名普通农民发展成国内知名农业专家,但他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农民本色。居安不忘危,富足不忘贫,位高不忘本,权重不忘民——这是对李登海好的评价。【资料来源】《共产d员网》作者:哈哈编辑:剩草#头条历史##人物#
6、李登海现状1974年,在莱阳农校学习的李登海,意外收到老师从美国带回来的礼物,李登海打开以后,发现里面是几粒平平无奇的种子。然而这几粒种子,竟在李登海的手里创造了奇迹。李登海1949年出生于山东莱州的一个小村落里,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有时候吃饭也有困难,这让李登海从小便认识到粮食的重要性。虽然日子在d的领导下一天天转好,却又遭遇了三年困难时期。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李登海不仅饱尝饥饿之苦,更看到了无数的人为了一口吃食在生死线上挣扎,自此,他立下志愿:一定要多打粮食,让中国人都吃上饱饭!李登海的愿望实现之路并不顺利,在初中读到一半之时,他便因为各种原因,只能回家务农,李登海虽不情愿,但只能在心中安慰自己:这也是实现愿望的一条路!回家之后的李登海每天跟着生产队上山下地干活,凭着勤勤恳恳的态度,年仅二十出头便干到了队长的位置。1972年,有专家到李登海所在的村子里进行调研,李登海在为专家整理资料时,突然看到专家带来的一份杂志上刊登着这样的信息:美国农民华莱士,培育出来的玉米种子的亩产量已达1250公斤!李登海一时之间难以相信,因为当时作为全国产粮大户的山东,玉米的亩产量高也只有两三百斤,这就代表着美国足足是我们的五六倍。李登海迅速询问专家此消息的真假,专家道:“当然是真的,这个华莱士已经创办了种子公司,专门培育这种高亩产的种子。”李登海看着上面的数字既眼红又振奋,他心里想着:既然美国人能做到,中国人也一定行。李登海知道,要想培育出高产能的种子,一定要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于是久别书籍的他一头扎进了农业知识领悟中,争分夺秒自学起来。村里人看着他天天捧着书看,经常询问他怎么又开始读书了,每当李登海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得到的多是村民的不解以及嘲笑。但李登海并不介意,每次都是温和地笑笑,继续扎进书里。因为两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在1974年,当地有一个名额可以进入莱阳农校学习时,领导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李登海。进入学校后的李登海更是一门心思的扑进种子的研究中,他的老师见他如此有拼劲,将从美国带回来的杂交玉米试种送给了他,并且说道:“如今平展型玉米境领悟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阶段,你不妨试一试紧凑型玉米的研究,也许会有新的突破。”李登海收下了种子,并且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在之后四年的时间里,李登海以此种子为基础,不断进行试验与研究,终培育出了新的玉米品种“掖107”。该品种的亩产量达到了从未有过的600公斤,此数字一出,在整个中国引起了轰动。就在所有人为之高兴的时候,李登海沉默了,不仅因为如今的产粮比他心中的目标还有一大段距离,更是因为他现在研究的地点,每年只能收获一次,这拖慢了他的研究速度。为了加快育种,李登海举家搬到了海南生活,原本以为海南温暖的气候,会有益于玉米的生长,冲击美国的目标不是问题,但是几个试验田中的数据却一直止步不前,在650公斤上下徘徊。李登海一个头两个大,每天蹲在田里观察,一日李登海像往常一样钻进玉米地里研究,心里不断想海南的气候应该更加有益于作物生长,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明明阳光也更加充足…李登海想着想着,忽然注意到此地的玉米叶子不是斜向上生长,而是平展向下弯的样子,这样的情况将一部分的阳光挡在了上面,导致下面的玉米植株容易倒伏。李登海眼睛一亮,找到了玉米的产量上不去的真正原因,一年以后,李登海孕育出了“掖单2号”新品种,并且在试种之后,突破了700公斤的瓶颈线。李登海看着新的纪录,深深地呼了一口气,随后继续扎进研究中,为着心里的目标继续努力!在26年孜孜不倦的研究与突破中,李东海不断刷新着玉米品种的亩产量纪录,并且于2005年,这一数据高达1402.86公斤,突破了世界纪录。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种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为上亿人民解决粮食问题,因为他的巨大贡献,不仅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而且还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与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李”。参考文献:共产d员网 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李登海作者:z排版:一一#头条创作挑战赛##李登海简介#
7、海南李登海大家都知道“南袁北李”,南袁是袁隆平院士,而北李又是谁呢?是李登海,还是李竞雄,还是李振声?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他们三个。而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1984年5月,李登海靠着卓越的成绩,被提拔成干部。坐在安逸的办公室里,李登海不舒服。他多次找到上级领导,恳切地说:“我这辈子只和种子有缘,还是让我再回玉米地吧。”时间是1996年,美国一家公司有意想与李登海合作。李登海坚定地说:“我们有规定,如果和外企合作,我方必须控股!”双方为此长达7年的谈判,终以美国公司的让步,于2002年11月成立合资种业公司,我方控股51%。到2005年,合资企业上市,李登海以11亿元财富超越袁隆平,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科学家首富。”而此时的李登海依旧是头戴草帽,脚穿胶靴,天天都在田里转。“财富只不过是一组数字,我只对玉米育种和高产攻关感兴趣。”在和记者采访时,李登海两言三语都离不开玉米。“过去30年里,国际市场对玉米的需求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粮食作物,预计到2010年,我国对玉米的需求将达到1.6亿吨,到时我国玉米的缺口将达到2000多万吨。我前半生所选育的高产品种已累计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玉米,我的后半生还要争取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