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逝世20年后,孔东梅解读毛主席:外公的大衣里有“秘密”毛主席作为我国革命的奋斗者和领导者,为我国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在毛主席死后有很多的文人开始用笔墨来记录毛主席生前的光辉。作为毛主席的女儿,李敏也在朋友的帮助下写了一本《我的父亲》这本书,之后在新书发布会上李敏的女儿孔冬梅代替母亲参加了这次会议。她当时在会上看到了群众对外公的崇敬,也深知外公对新中国做出的贡献,所以当时的她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用自己的文学继续书写毛主席的故事。孔冬梅为了搜集毛主席的故事拜访了很多跟毛主席有过交道的人。有一次她来到了毛主席生前的卫士李银桥的家中,在那里听到了毛主席和一件军装的故事。李银桥当时说:“有一次我在为毛主席收拾行李箱,然后从里面看到一个破旧的灰军装,上面还打满了补丁,所以我就对毛主席说把他扔了吧。但是毛主席直接抢过来说这件衣服是自己参加洛川会议的时候穿的,很有纪念意义,当时我看着这个衣服已经不能再穿了,但是对于毛主席来说这是一件有深厚纪念意义的军装,所以就往下问了问其中的故事。”之后孔冬梅去历史图书馆查阅了一些资料,终发现这件衣服跟贺子珍有关。那么贺子珍跟这件军装有什么关系呢?当时孔冬梅在资料馆查阅资料,但是上面没有太多关于贺子珍的照片,早的一张还是在1930年的时候拍的。但其实那个时候有一个美国的记者来到过中国,并在这里记录了一些关于共产d的事情,所以这个时期关于贺子珍的照片很多,并且这个美国记者还拍了很多毛主席的照片。在革命路途上贺子珍怀孕了,但是因为当时共产d正遭到国民d的追杀,所以毛主席一直没有跟贺子珍见面,到孩子出生的时候毛主席也没有在身边,当时接生的说:“这个孩子刚出生的长得真像一个小娇娇。”于是这个孩子就一直被大家叫娇娇。之后贺子珍带着孩子离开了延安,当时毛主席正在处理抗日战争的军事方案,他写信给贺子珍希望她不要离开,但是贺子珍当时的态度十分的坚定,临走的时候也没有跟告别,等到毛主席开完洛川会议之后回到延安,那个时候屋子里已经没有人了。而贺子珍离开延安之后就辗转地来到了苏联,当时她还带着自己和毛主席结婚时候用的红毛毯。贺子珍在苏联生活一年之后毛主席给贺子珍写信说:“在那里照顾好自己,再次见面我们就是同志了。”这句话也说明两人的婚姻破裂了。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贺子珍跟毛主席见过一面,虽然两人只是交谈了半个小时,但是这半个小时也让贺子珍感受到了当时革命年代的情感,而毛主席当时还穿着之前贺子珍离开时候,参加洛川会议的军装,这可能也是毛主席心中的一份思念吧。其实贺子珍在离开的时候带着的那条红毛毯当时她还一直留在自己身边,等到去世的时候家人才发现这个东西。在毛主席去世之后李敏为了怀念自己的父亲写了一本纪念毛主席的书,她写好之后寄给了自己的女儿孔冬梅,并在里面夹了一封信,上面写着:“你的外公希望你好好学习,回来之后做一个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孔冬梅在外国毕业之后也回到了中国,她拜访了自己外公毛主席的一些故居和历史纪念馆,她也被外公的事迹所打动,所以在之后才拜访之前跟外公生活过得人,而孔冬梅也是从李银桥的口中听到外公的军装和贺子珍的故事,这可能就是毛主席军大衣里的秘密吧。
2、李敏上过电视吗毛主席在延安凤凰山组图(二)1937年1月13日,和妻子贺自珍一起随中共中央领导,从保安县(今志丹县)搬到延安凤凰山。这年春天,贺自珍生下了和的第一个女儿毛姣姣(李敏)。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暴发,向全d全军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决抵抗,决不妥协”的号召,并带领全d全军勇敢的奔赴抗日第一线,同全国人民一起掀起了保家卫国、反对侵略的抗日热潮。也就是在抗战暴发的七月八月间,为了让全d树立起积极救国救民的正确思想,用唯物主义观点,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两部指导全d抗战思想的著名哲学著作。第二年,也是在这里,又发表了一篇指导全d全军抗战的军事著作,《论持久战》。这部著作发表,蒋介石为的军事思想感到震撼,特刊印成小册子,让国民d的指挥官人手一份,并认真学习指挥作战。由于思想的正确指导,延安成为全中国有民族情怀和爱国思想的人向往的地方。资料显示,抗战暴发后,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和爱国青年超过四万人,这些人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同年1月20日建立)和后来建立的延安公学学习后,再奔赴全国各个抗日战场。中国共产d领导的抗日力量迅速得到壮大。延安凤凰山,也成为中国人民团结抗日的灯塔!凤凰山,人民的山,革命的山,抗日的山!#李敏个人资料简介#
3、80多岁李敏近照伟大领袖毛主席、贺子珍、李敏照片,珍贵的d史资料,深情的历史回忆。
4、李讷毛主席的女儿李敏突然病倒,可毛主席去世已经23年,李敏之女孔冬梅无奈之下只能求助中央,寄出了求助信。母亲贺子珍从小就对李敏教导,要和大家一样,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和背景搞特殊。李敏谨记母亲的话,从未逾越过一分一毫。她和丈夫孔令华搬出中南海后,就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虽然期间经历过心酸和不易,但都相互扶持一路走了过来。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这样一位不攀附权贵和不依仗家世的孔令华却遭遇车祸,在手术中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当时他64岁。李敏一时难以接受这个噩耗,便一病不起。当时李敏的儿子孔继宁在远在海外,料理后事及家庭重担都落在了女儿孔冬梅身上。孔冬梅说,在她的印象中,母亲李敏身体本来就不太好,又一直为家里操劳。为了维持生计,她坚持工作,虽然薪资很微薄,但她很满足,因为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充满了温馨和快乐。父亲孔令华为了改良家里的生活也不甘落后,他转业下海,可是商场如战场,事情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顺遂,在事业上可谓是一波三折,也没有积累过多的财富。即便家里有多艰难,母亲都没有向外界求助,她常说,别人都能自力更生,主席的女儿也一样能。可是现在家里这个情况,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财让母亲李敏接受更好的调节,孔冬梅知道再这样拖下去,只会延误病情。她再三考虑,还是提笔向中央写了求助信,希望能帮助她们解决眼前的困难。毛主席一生为人民服务,现在他的后人有难,中央怎么可能袖手旁观?于是在收到信的第一刻,中央就伸手援助,给李敏安排了较好的医院,让她安心地接受调节,直至康复。孔冬梅感激组织对她们的帮助,组织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她们。后来,母亲李敏好转之后,就一直催促女儿赴美留学,继续完成她的梦想。在父亲去世前,孔冬梅就想出去增长见识,这个想法当时也获得了大家的支持。[浮云]谁知家里突然发生了这样的变故,才让其有所迟疑。她走了,母亲由谁照顾?李敏似乎看出了她的顾虑,说自己已经好多了,让她放心,出去后要好好学习,不要太惦念家里。孔冬梅听了母亲李敏的话,前去美国求学,这条路她过得异常清贫,她靠勤工俭学度过了三年时光,也在思索自己未来的方向。受母亲写书的影响,孔冬梅准备回国将外公和外婆贺子珍那一代人的红色精神图腾传承下去,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并纪念他们。孔冬梅虽然和外公素未谋面,但外公那高大的伟人形象却通过母亲李敏的描述在她心中充满传奇和威严。同时,她对外公也充满着感激,听母亲李敏说,他们搬离中南海后,生活比较拮据,养孔继宁一个孩子都有点费劲,感觉孔冬梅的到来的不是那么切合时宜。于是李敏和孔令华商量后准备打掉这个女儿,还好母亲李敏在给外公写信的时候提到了此事,才得到了阻止。[下雨]外公坚决让母亲李敏留下她,并说,再累再难,也不要放弃这个生命,她和我们毛家有缘啊!后,给她赐名冬梅,就是希望她以后能像梅花一样凌寒傲雪。孔冬梅自小和外婆贺子珍长大,也是和毛主席像的一位后人,尤其是她下巴处的那颗痣,让人看到不禁联想到毛主席。孔冬梅和外婆贺子珍生活的时间里,她听到了许多关于外公的故事,也更了解家人眼中的毛主席,虽然外公外婆没有生活在一起,但是他们通过母亲李敏或者写信一直保持着深厚的情谊。外婆爱抽烟,外公就会把好烟留下来寄给外婆,也会时不时地让母亲李敏或者工作人员给外婆带来营养品。当然,外婆也会把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带给外公尝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外公和外婆还是有感情的。孔冬梅,一直从家人的视角去讲述外公外婆的故事,在她的努力下,《改变世界的日子》、《翻开我家老影集》、《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等著作均已完成。这是贺子珍一生的写照,更是对毛家人物的纪念。她希望自己能够像外公一样体恤人民、心系人民,一生为祖国做贡献。参考资料:[1] 贺子珍、李敏、孔冬梅家三代女性的传奇-人民网[2] 99年孔令华车祸病逝后,李敏一病不起,女儿孔冬梅无奈求助国家作者:理理编辑:墨浓#李敏个人资料简介#
5、李敏1997年,王桂苡写作、出版了《的女儿李敏》一书,详细介绍了李敏成长的经历,许多内容对研究也提供了不少第一手资料。王桂苡是谁呢?她和李敏是什么关系?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王桂苡是一个孤儿,据她回忆:“我长大后,我的堂叔、原北京市纪检委副书记王世勋告诉我:你父亲王世恭,共产d员,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病逝,烈士。你母亲也是共产d员。她的名字赵立中还是我给起的。”1953年,在北京师大附属女子中学读书时,李敏和王桂苡是同班同学,又是舍友,两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1958年李敏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王桂苡考取到北师大中文系,又成了大学同学。1959年李敏结婚时,她邀请了好友王桂苡参加自己的婚礼,但遗憾的是王桂苡未能参加。事后,毛主席还特意问起王桂苡的近况,李敏告诉父亲她去青岛了。主席笑着说:“看她的炮兵去了!”当时,她的爱人在青岛某炮兵部队工作。1999年,王桂苡帮助李敏实现了自己的夙愿,由李敏著(口述)、王桂苡执笔,写作、出版了《我的父亲》一书,从女儿的视角,回忆了父亲的一生,饱含深情,催人泪下。李敏和王桂苡不但是同学,更是一生永远的朋友。
6、演员李敏个人资料1988年,一名22岁的女硕士被拐卖。一个50多岁的驼背丑男,以2480元的价格买下了她,为彰显雄风,男人竟当众强暴了她。那天,天刚黑,女硕士王莲跟着一个小姑娘,一路颠簸来到了山东的一个小山村,叩响了一扇破木板的院门,一个50多岁弯腰驼背的男人迎了出来。直到进屋后,小姑娘接过一沓纸币,扭头匆匆离去的时候,王莲才意识到:自己被拐卖了!50多岁的宫某身有残疾、相貌丑陋,转身一把抓住王莲推进了里屋。王莲拼命地哀求:“放了我!我身上有钱、银行卡,这些全给你!”“我花钱买你来是上炕生娃用的,我不要你的钱!”宫某表情猥琐,使劲把她往炕上推。突然,院子里传来走动的声音,宫某停下手上的动作,走出房门。求救的机会来了!王莲的心怦怦乱跳,可是,还没等她冲出房门喊“救命”,宫某就进屋把她连拉带拖地拽了出去。看着院子里围观的村民越来越多,王莲彻底蒙圈了。原来,这些都是宫某事先通知好,来给他们的“婚礼”捧场的“观众”。而接下来的一幕,让王莲生不如死。宫某为了彰显雄风,竟当众把她扒衣强暴了。接下来的日子,王莲被锁在一间脏乱不堪的柴草屋里,为了让她早点生娃,宫某随时对她强暴、蹂躏、殴打!打服的媳妇才生娃,生娃的媳妇才留得住!这是村里公认的“真理”。更何况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硕士媳妇,足以让宫家的祖坟冒青烟了!必须狠狠打,打到动弹不得,她才能留得住。王莲也曾拼死抗争,跑出过那个柴草屋,但她绝无可能逃出村子——任何人发现,都会义不容辞地把她逮住送回宫家——在这事儿上,全村齐心协力:帮人就是帮自己!每次被抓回,都无一例外地遭到变本加厉的毒打,甚至铁链捆住扔猪圈,王莲都能忍。但是,扒光衣服当众被宫某强暴,是她无法承受的凌辱。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王莲,只能怪自己,那么轻易就主动走进这人间地狱。王莲虽然也是个农村孩子,但从小成绩优异,备受宠爱,大学考进了上海的一所名校,并顺利读研。一路生花的学业,全程赞誉的掌声,便是王莲22岁前的所有记忆,也是她对这个世界的全部认知。临近毕业,硕士论文的调研目的地是河南郑州,于是,王莲独自坐上了去往郑州的火车。到站后天色已晚,王莲就在火车站旁边的一家小旅馆住下了,为了节省开销,她选择了与人合住的双人间。而她的室友也是个长相乖巧的小姑娘:“姐姐,你看着像个大学生!”“嗯,你猜对了,我马上就要研究生毕业了。”王莲语气轻松、自信又欢快,接着打听起了小姑娘的底细。“我叫李敏,16岁,来郑州打工呢。”16岁?还未成年呢!不是应该读书的年龄吗?王莲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家里穷,上不起学,早就出来打工了!”李敏的话,刺痛了王莲的心。“你这么小出来打工,怕不怕?”“不怕,跟着亲戚们出来的,他们照顾我。”接下来的两天,王莲白天外出调研,晚上回来就跟李敏聊天,怜悯也慢慢变成了关爱。谁知,第三天王莲回来时,却碰到了一件蹊跷事。王莲一推门,李敏正低头跟一个陌生人小声地交谈,见王莲回来了,那人就匆匆离开了。随后,李敏告诉她,这人是她的亲戚,要带她去山东挣大钱了。“哦,什么买卖啊?”李敏下意识地环顾了一下四周,压低声音说:“倒卖一批银圆。有个村子很偏僻,村民不识货,手中的银圆很便宜就能买出来。带到城里转手就能卖个好价钱。”还有这种好事?如果能趁着调研期间,赚点钱,岂不是意外收获?王莲开始跟李敏商量,自己想跟他们同行。但李敏却面露难色,王莲只好托她去跟亲戚商量。一觉醒来,王莲出门时,李敏还没起床。晚上回来时,发现李敏面带笑容在门口等她:“姐,亲戚同意带你,但要保密!”王莲喜出望外,一天的疲劳顿时全消。第二天天没亮三个人就一起出发了。王莲跟着李敏和亲戚,一路火车、汽车、拖拉机,后徒步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这个她做噩梦都梦不到的地方!然后,16岁的“打工妹”李敏,就以2480的价格把王莲卖给了宫某。至此,上海名校女硕士才幡然醒悟:原来,女孩倒卖的不是银圆,而是她!好在,王莲没有按时返校,引起了校方和家长的警觉,经过两地警方的共同努力,终营救成功——结束了王莲71个日日夜夜的炼狱生活。然而,那刻进她心里的伤,该如何营救?那千千万万被铁链锁住的被拐女性的人生,该如何营救?那愚昧落后、灭绝人性的糟粕思想,该如何营救?作者:东方百合编辑:周半瓢参考资料:《被拐卖的女研究生》1988年6月7日《河南日报》#在头条看见彼此##头条创作挑战赛##社会#
7、李敏出生年份2001年夏,李敏和儿子孔继宁、儿媳沈蓉在青岛合影。孔继宁的外公是毛主席,外婆是贺子珍。他曾说,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沈蓉一直不敢答应,后还是被他的真诚打动。1946年5月,时任国民d38军副军长的孔从洲在巩义县起义。毛主席闻听此事之后十分高兴,并亲自批准了孔从洲的入d申请。后来38军从建,孔从洲任军长。而孔从洲的次子孔令华也在周总理的安排下,从陕西关中老家接到解放区,后被送到石家庄上学。北平新中国成立之后,孔令华所在的学校更名为八一学校,并迁往北京。八一学校里面就读的大多是开国将领的子嗣,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女儿李敏从苏联回国后也在这里读书。作为同窗好友的两人互生情愫。高中毕业后,孔令华考入北京航空学院,李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这时候,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当毛主席得知李敏在谈恋爱时,特意把李敏叫来,关切地问起了“小孔”的事情。后来得知是孔从洲的儿子之后,毛主席全然没有反对的意思,并且还鼓励两人交往。于是在毛主席的支持下,1959年8月29日,孔令华和李敏在北京中南海颐年堂内举行了婚礼。婚后两人住在中南海的丰泽园里。小家十分的简朴,床是用木板拼的,家具也是东拼西凑而来的。但是小两口的日子却一直有滋有味。1962年,孔继宁出生。毛主席亲自为自己的小外孙取名为继宁,希望小外孙可以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将来继承革命事业。后来孔继宁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并在此后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学习,毕业后在解放军总参谋部任职,后因工作需要调任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和英国使馆任武官助理,于1997年,转业回家。孔继宁的太太名叫做沈蓉。由于孔继宁一直以来都十分低调,所以两人相识的时候,沈蓉并不知道孔继宁的家庭情况,更不知道对方竟然会是毛主席的外孙。一次偶然的机会,沈蓉从孔继宁朋友那里得知了对方竟然是毛主席外孙的事实后便向对方提出了分手。沈蓉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一生低调惯了,认为两家门不当户不对,所以也表示反对。得知这一情况的孔继宁很是为难,于是便将情况告诉了自己的母亲李敏。李敏得知缘由后,专门从北京赶往上海,亲自到访沈蓉家。李敏在见到沈蓉的父母之后双方开诚布公地交谈,并表达自己的态度。双方交谈甚欢,沈蓉的父母也被李敏的坦诚与朴实所打动。于是便有了孔继宁与沈蓉的美满婚姻。1999年,孔令华在深圳逝世,孔继宁怕母亲心中难过,便将母亲接到了北戴河疗养。夫妻二人陪在李敏的身边。2001年,孔继宁和母亲李敏一同在深圳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帮助母亲完成宣传思想的宏愿。此后母子二人经常资助研究思想的专家著书立说,将毛主席遗留下来的诸多文字展现给了世人,也为世人了解真实的架设了一座桥梁。后来孔继宁策划、出版了母亲李敏的自传小说《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以及关于毛主席的回忆录《真实的》,《百年后的》等图书。孔继宁一边整理毛主席的思想、生平故事、一边向自己的外祖父学习。特别是在农村发展问题上孔继宁下了十足的功夫。在2006年时,孔继宁又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起了东方昆仑公益基金,致力于建设“希望医院”积极的推广“乡镇卫生院救助行动”。如今已经60岁孔继宁经常都会回家看望母亲,与妹妹孔冬梅也时常一同聚在一起。作为毛主席的后代,孔继宁一家并没有因此背上包袱,相反以此为激励,继续老一辈的事业,为人民做贡献。参考资料:《真实的》2009年6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李敏作者:微尘编辑:盛弘
8、李娜个人资料简介及照片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长女李敏负责其葬礼事宜。这天,工作人员找到李敏,对她说:“这是为主席守灵名单,您看下。”悲痛中的李敏看过后,提笔在名单上加了一个名字。工作人员新加的“贺麓成”三字,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守灵需得亲人才行,可这个名字他却从未听闻。此人与主席究竟是何关系呢?直到1983年,贺麓成与主席的关系才得以揭晓。1983年,组织部要为毛泽覃发烈士证,查到毛泽覃还有个儿子。几经周折下,才打听到毛泽覃儿子的下落,查到了贺麓成的身上。于是,贺麓成的身份得以暴露,众人才知道他竟是主席的亲侄子、亲外甥。此时,贺麓成已是一名导弹专家,更是解放军总参系统第一个证书编号“001”的高职人员,这个“001”可是他自己凭实力得来的。贺麓成,又名毛岸成,是毛泽覃与贺怡的儿子。他出生才三个月,父亲毛泽覃就牺牲了,母亲贺怡也身陷险境,为此,她只得将他送至亲友贺调元家中寄养。贺调元家中富足,贺麓成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直到1949年8月,贺调元家中来了一位中年妇女,这时,贺麓成才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十多年后,母子二人再度重逢。此后,他跟着母亲来到吉安生活。与亲人团聚的日子总是短暂的。11月21日,贺怡打听到外甥毛毛(贺子珍与毛主席的孩子)的下落,便带着贺麓成开车前去寻找,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贺怡当场死亡,贺麓成腿部骨折。车祸后,贺麓成跟着舅舅贺敏学、姨妈贺子珍生活。贺子珍带着贺麓成治腿、陪他做复健。腿伤痊愈后,贺子珍安排他上学,并对他说:“一、将自己当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不要活在父辈和家族的光环下;二、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成为一个有真材实学的人。”贺麓成将姨妈的话记在心里,并成为他一生的行为准则。1952年,贺麓成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力系。他交给学校的《新生登记表》中,父母那栏均写下“亡故”二字。大学四年,学校无人知道他身份显赫。1956年,大学毕业后,他又考上难考的留苏研究生。舅舅贺敏学得知喜讯,直呼:“咱家出了个状元了。”然而,在学习了一年俄语后,贺麓成却放弃了留苏名额,进入国防五院,穿起了军装,开始研究导弹。当时,国防五院成立后,争需一批政治背景可靠、业务能力强的精兵强将。在此契机下,贺麓成加入了钱学森麾下,潜心研究导弹技术。当时,苏联撤销了对我国的援助,一切工作都得靠自己摸索。在那段与世隔绝的日子里,贺麓成潜心研究,与同事们依靠苏方的资料仿制出了“东风1号”导弹。可这毕竟是人家的东西,国家决定研制属于自己的导弹,并命名为“东风2号”。为此,贺麓成翻译了近百万字的导弹技术资料,自制导弹图纸多达十余本。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缺衣少食是正常现象,虽然国家极力供应工程师们,但他们仍食不果腹,经常饿肚子。潜心研究的贺麓成也不例外,他饿得脸颊消瘦,全身浮肿,即便如此,他仍坚守在实验室。功夫不负苦心人。1962年3月21日,凝聚了他与科研人员心血的“东风2号”运抵发射基地。然而,导弹发射69秒后,就熄火了,自空中坠落。这一幕让贺麓成心痛难耐,也让科研人员失声痛哭。导弹发射失败后,钱学森召集众人开会,总结失败的原因。终,他们得出导弹失败大的原因在于导弹弹道控制上。但“导弹弹道控制”,也曾困扰过美国,他们失败了6次,才成功解决,更何况当时科研落后的中国呢?找出原因后,贺麓成与科研人员们又开始研究解决方案。通过两年的潜心研究,他与工程师王太楚提出了全新的导弹控制方案。经过国防五院专家研究后,认为可行。于是,1964年6月29日,全新的“东风2号”在罗布泊上空爆炸。29岁的贺麓成因此晋升为年轻的导弹专家。此后,贺麓成沉浸在导弹技术研究中,深藏功与名。而他的同事们也不知晓他的真实身份。当时,毛主席一直想见这个侄子,奈何贺麓成在保密单位,见面很难。直到李敏结婚,毛主席想见贺麓成,叮嘱李敏联系贺麓成。可惜,俩人终究未能见面,直到主席逝世,贺麓成才与主席见面。只是,这一面竟是永别,也成为俩人永恒的遗憾。其实,在主席逝世前,只要贺麓成递个话,便能见着主席,但他却不愿破例。198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系统开始评定职称。贺麓成凭借他的努力,及对“两弹一星”的贡献,成为总参第一个高职,证书编号001。这些成就和名誉,并未让他迷失,他谨记当初与姨妈的约定,要成为一个真材实学的人。于是,他仍扑在导弹研究上面。3年后,当他捧着父亲的烈士证后,众人才知贺麓成竟是主席亲侄子。当人们得知他还是一名导弹专家时,更对其钦佩不已。明明出身不凡,明明能靠父辈余荫,就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他偏偏要靠自己的才能吃饭,且还到达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