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划时代的药物学宝典,还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博物学巨著;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吴有性的《瘟疫论》,开创了中国传染病研究的先河;潘季驯的《河防一览》,标志着中国16世纪河道治理的高水平。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是中国现存早的水产动物志。借助商业化的出版方式,那一时期为杰出的成就得以保存和传播,也让明帝国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承继宋代刻书业的明代书坊,经由市场将出版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产业。晚明时节,无论是图书数量还是印刷的品质都创造了历史的高峰。各种文本的出现突破了宋代以来,只以道德伦理和城市为学问的范例。读书人不再满足于阅读少数经典,转而寻求广览博采。万千百姓通过廉价的蒙学读物和日用指南,获取基本的阅读能力和生活常识。寒门子弟通过浅显的经典注释取得精神之洁。山谷旅人,通过通俗小说,打发寂寞的旅途时光。田间农人,也可以看着插花,理解和学习使用技术中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一个时期,有这么多阶层的人可以看到这么多种类的书。那是晚明阴郁的天空里后的霞光。人人都可以立言,是普通人的价值得以被发现和广扬。文化的共享,让擅长学术的贵族门第再无产生的可能。价值尺度的转换和自我的觉醒,引发了人生态度和社会观念的变易。明朝,几乎站在了近代化社会的入口。又是一年季风来领。亚洲大陆上,农耕文明的形成,有赖于季风的周而复始。风如约而来,土地就会如期孕育生命。明帝国也如此这般持续运行着。这是一个特殊的朝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坚守中绵延不绝。于此同时,中国人也在一点点打开面向世界的窗口,历史会留下每一个人的价值在众多立言者中,有一个人显得尤为特别。他的书即是系统考察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风景资源的鸿篇巨制。1608年,22岁的徐霞客带上老母亲亲手缝制的远游冠离开家乡。开始他渴望的旅行。读万卷书,行路。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但徐霞客有所不同。从地质地理的视角考察自己所在的国度,他是第一人。风霜雨雪都是他的背景。在某个万籁俱寂的美丽夜色中他发出了这样一声感叹。此一宵受人生千百宵。56年光阴。浓缩在他的游记里。成为一部中国版的大地之书。公元1641年。临终前的徐霞客说:我只是一介布衣。拿着竹杖,穿着草鞋,凭一己之力,游历天下,虽死无憾。许多普通人探索和记录下的时代如同一阵疾风忽然来了,很快又去了。大明帝国就这样走到了他的尾声。下一次疾风的到来。还要再等很多年。———纪录片《中国》
2、本草纲目详细讲解#转发抽奖# 本期奖品《本草纲目(简明彩色图解版)》本书选用《本草纲目》中考证较明确、现代仍常见、常用的品种650多种,其中矿物类近50种、植物类420多种、动物类160多种。以实用、可行、简便的原则对原书释名、集解、修治、性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栏目中的内容进行精选,主要内容为释名中的别名和名称含义,集解中的采收、形态、辨别,修治中的炮制方法,性味中的药性,主治中的常见病症,发明中的药性理论、名家经验,附方中的可行性选方等。另外本书还补充了所收录品类经考证后基本明确的现代对应品及实物彩色图片700多幅,使得该书更加适合现代阅读和参考。该书内容简明实用、配图丰富。可作为中医药专业人士和中医药爱好者的参考图书。抽奖详情
3、本草纲目有哪些内容本草纲目在内行眼里学术地位远不及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内经,伤寒,金匮,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频湖脉学等等。这些才是要好好传承的。明朝嘉靖时期上下炼丹……可见一斑
4、本草纲目歌词完整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他尝遍百草,收录了众多古人的医疗经验,终整理成《本草纲目》这本伟大的医学著作,不过在《本草纲木》这部著作中,除了记载各类药物和偏方外,还记载了一些让人没法琢磨的内容。在李时珍看来,天下万物都是可以治病的,就比如在《本草纲目》服器部中,收录了裤裆,头巾,草鞋,桃符,尿桶等很多日常用品,记录这些物品并不是为了介绍他们的日常用途,而是为了说明把这些东西煮了,或焚烧后兑水服用可以调节什么疾病。早的医术其实是从巫术中发展而来的,所以李时珍整理《本草纲目》时,其中记录的一些偏方看起来像是药方,实际更像是某种巫术,就比如调节不孕不育,李时珍记载的是:取立春雨水,夫妻各自饮一杯,当获时有子,。这种偏方怎么看都不靠谱,真要有用某些医院就得关门了。吃鱼时被鱼骨鲠喉,可以把渔网烧成灰兑水喝下去,但这种做法还是没有任何理论依据,总不能是因为渔网能捕鱼,所以把渔网烧成灰也能化了鱼骨吧!类似的例子还有小儿迟语,要调节可以找一年中鸣叫得早的百舌鸟,或伯劳鸟踏过的树枝,烧成灰兑水喝,嗓子沙哑说不出话,用雄鸡踩过的树枝烧水喝,想出这两个偏方还是比较好理解的,都是取一个寓意,雄鸡会打鸣,叫声嘹亮,用来调节失语似乎也很合理,参考了这种逻辑方式,还有用捆猪索烧成灰调节小儿惊啼,拔猫和狸的毛烧成灰调节鼠瘘等偏方。这些偏方还算是比较正常的,李时珍在收录一些古人偏方时,即便是一些离谱的内容也一样照录不误,就比如李时珍还收录了唐朝学者《酉阳杂俎》中的一些方子,比如有人上吊自杀后,把上吊用的绳子烧成灰,兑水服用可以调节癫狂症,李时珍不但对此深信不疑,还感慨这本古籍中所记载的冷僻之物,无不可用者。事实上,这些方子上记载的冷僻之物是否能治病,李时珍多半都没有亲自实验过,也许只是初有人异想天开实验了一下,刚好证明了有,这些方子也就成了经验之谈被记载了下来,并且大多数人都会倾向于记住有效的案例,而忽视了无效的案例。这其实也是大多数偏方的神奇之处,并非是方子能治病,而是很多疾病本身是可以自愈的,而这些偏方又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疾病自愈起来也就更容易了,偏方中用的药物,越是冷僻,越是污秽,心里暗示的作用也就越强,《本草纲木》就记载了很多污物入药的例子,什么洗碗水,洗脚水,猪槽垢等等,也并不稀奇。#历史趣聊# #历史杂谈#
5、本草纲目药方大全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食:宝应慈姑。慈姑《本草纲目》称其达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润皮毛。中医认为茨菇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对劳伤咳喘等病有独特疗效。它主要成份是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富含铁、钙、锌、磷硼等多种活性物所需的微量无素,对人体机能有调节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宝应是著名的"中国慈姑之乡",慈姑在宝应种植的历史悠久,在唐代就成为御用贡品,清代被列为重要土产。经过几代人的经验总结加之水土营养丰富,宝应生产的慈姑个个都是皮青肉白,又大又圆坚实,如栗宝应是全国慈姑的重要产区。因为生态环境较好,加上绿色无公害生产模式,产品品质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近几年宝应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地的水土特点培育了"紫圆"慈姑,这是慈姑中的精品。它不仅产量高而且皮薄抗破损性较好,很大程度上保存了慈姑的营养。宝应"紫圆"慈姑已成为慈姑中的精品享誉国内外。宝应是全国慈姑的重要产区,因为生态环境较好,加上绿色无公害生产模式,产品品质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在宝应慈姑绝大部分进行深加工,但也有一部分走上了百姓的餐桌。每到冬风一下,宝应各家各户的餐桌上就多了慈姑熬咸菜、慈姑烧肉、慈姑蛋花汤等美食。慈姑熬咸菜其味尤鲜有,家庭一日三餐必备,就连许多早点店都会拿它做面点的浇头。还有慈姑汤不仅是菜肴也是一道很好的药膳,咳嗽的人坚持喝上两三天的慈姑汤症状就会大有改良。慈姑是宝应特产,它也越来越成为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本草纲目内容简介#
6、本草纲目内容简介20字1580年,62岁的李时珍背着无法出版的《本草纲目》,千里跋涉,含泪跪求太仓王世贞作序,却遭王世贞当场奚落:"让你儿子写去,别浪费我时间!"多年后,《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1578年,李时珍花了毕生心血凝聚而写成《本草纲目》的手稿,他认为已经很不错了,就去找出版商出版。然而,李时珍却屡遭拒绝,居然没有出版商敢发行,本草纲目出版差点夭折。主要有2个原因:1、出版商怕承担风险。《本草纲目》写完的时候,赶上万历皇帝“整顿学风、重振人才”的运动,全国私立书院都在整顿。2、出版商怕赚不了钱。本草纲目文字有192万字,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排版印刷,而当时热销的书是戏曲和小说,医书可能没啥销量,没销量就没啥钱赚。所以说,当年李时珍为及时出版可谓煞费苦心,备尝艰辛。他亲自跑了黄州、武昌,以及当时全国的出版中心南京,都没有搞定出版。如果你认真阅览过《本草纲目》应该知道,本草纲目的序文是一位叫王世贞的文学大家所写。那么为什么李时珍的医学著作要让一个文人来写序呢?主要还是因为李时珍当时的名气小,实力不够。为了写本草纲目,李时珍是辞了御医到乡下当医生,一个无名的郎中,是没有那个出版商听他的。后来,李时珍的儿子李建中提醒他,可不可以请凤洲先生写篇序,凤洲先生就是文坛泰斗王世贞。王世贞生于1526年,江苏太仓人,明代嘉靖年间的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这个官。王世贞不是医学上的成就高,而是文学上的成就高,是明朝后期的主力笔杆子。1580年的秋天,62岁的李时珍背着重重的书稿,一路劳顿,于九月九日到达江苏太仓王世贞的家。李时珍将自己写的《本草纲目》给王世贞看,他说了写书的经历和成书后难找刻印处的苦衷,真诚恳请王世贞为此书写一篇序文。李时珍行了大礼,跪在太仓王世贞面前,老泪纵横,向王世贞表示“愿乞一言,以托不朽”。王世贞一边翻看稿件,一边听着李时珍的介绍,没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郎中,竟有如此鸿鹄之志!有时候时机不对,也办不好事。李时珍造访王世贞之时,正值王世贞仙师昙阳子升天之际。王世贞要忙着为其师操办丧事,实在没有好心情应酬其他人。王世贞虽还没有看完《本草纲目》,却发现了书稿尚有不足,包括很多错误和漏洞。于是王世贞给李时珍题诗“戏赠之”,见诗中有“ 华阳真逸欲临仙,误注本草迟十年。何如但付贤郎命,羊角横搏上九天”。王世贞指出这个药书手稿,错误多,漏洞也多,你的年纪也大了,还不如让你儿子继续写去,别浪费我时间!李时珍急于求成,却遭到奚落,他下定决心,回家继续修订《本草纲目》。整10年,李时珍和王世贞再也没有积极地交流互动,这“冷战”的10年,其实李时珍闭门不出,逐字逐句校正,连绘图都做了修改,他讲究的就是精益求精。10年后,李时珍带着长子李建中亲赴太仓弇山园拜访王世贞,请求其兑现10年前的承诺,为《本草纲目》作序。王世贞当时已复官刑部尚书,他看到到李时珍精心修订的《本草纲目》极为满意,没用多长时间,王世贞的序言写成,因为这十年时间,他也详细研读了《本草纲目》。他称赞《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正是因为王世贞做序,大文豪王世贞的名字就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紧密相连在一起了,人们只要提及《本草纲目》,就自然而然会想到王世贞。在王世贞的大力帮助下,南京出版商胡承龙接手了刻印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事,37年的努力,总算如愿以偿了。然而,遗憾的是,年迈的李时珍长时间奔波日渐衰老,终于在75岁那年病倒在床,但是他却没有看到出版后的《本草纲目》。后来,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说:“毫无疑问,明代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的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而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也誉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所以,《本草纲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的财富。———————————————关注@廖小雲自媒体 :一起从历史镜子中,看到不一样的一面!
7、《本草纲目》内容讲解《本草纲目》为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所著,载有药物1800多种,方剂11000多首,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本书以金陵版《本草纲目》为底本,选取实用的内容进行编排。本书包括气味阴阳、升降沉浮、对症用药等用药治病内容。本草部分选取目前常用、常见的品种,内容包括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内容。书中针对具体品种配有药材图、植物图或动物图以及药材或植物的识别特征、分布、采集等文字介绍。本书内容实用、简洁,配图清晰精美,将现代中草药研究与《本草纲目》相结合,便于读者参考阅读。适合中医药工作者和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8、本草纲目全部内容《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一部古典文籍,也是一部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医药学著作。它脱稿于公元1578年,全书共有52卷,190余万字,记载了药物1892种,插图1109幅,收录药方11096个。《本草纲目》的手稿是经过李时珍三次修改才终确定下来,他晚年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将自己的毕生心血刊刻成书。然而,在李时珍去世之前,究竟有没有看到它被刊印成书籍,却成为了一个历史之谜。在中国古代,刊印书籍是一项复杂,而且工程量极大的工作。以如今现存的早版本的金陵本《本草纲目》为例,书中所有的配图和文字都是纯手工技艺,想要完成多达52卷的巨著,所需要消耗的人力和金钱可想而知。因此,只有那些富商巨贾才有实力刊印书籍,寻常百姓根本是消耗不起的。李时珍之所以坚持要把《本草纲目》手稿刊印成书,这还要与他年轻时的一次经历有关。有一天,一位江湖郎中由于给病人看病开药,导致病人死去,从而引来了一群家属的围堵。这一幕刚好被路过的李时珍看见,他便走上前去一问究竟。郎中说:“我是按照医书中的药方抓的药,不会有错的。”李时珍好奇地抓起郎中熬煮的药渣,放在嘴里细细嚼了几下,随后又看了郎中随身携带的那本医书,对大家说:“这药确实是抓错了,但错并不在郎中,而是这本医书,医书上记载的药方有错误。”因为古代的医书,几乎在每个朝代都会翻刻重印,若是负责刊刻的工作人员稍有不严谨,药材和药方就会对应错误,严重的话就会致人死亡。在经历过多次类似的事件后,李时珍萌生了重新修订《本草纲目》的决心,做到一个字都不能写错。为此,李时珍翻阅了800多本书籍,几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山大川,总行程不少于路,反复经过三次修改,终于在61岁那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全部手稿。这部耗尽了李时珍毕生精力和财力的《本草纲目》完成后,他的儿子、孙子、以及学生共同帮他整理、分类和配图。可以说,《本草纲目》凝结了李时珍家族几代人的心血,期间所需的人力和财力,早已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本草纲目》在公元1578年就写完了,直到公元1593年才完成刊印出版,而李时珍也就是在这一年去世的。这就难免让人产生疑问,李时珍究竟有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的手稿刊印成书?有专家推测,中间的十五年时间,李时珍花了很大的功夫去寻找印书商了。他甚至跑到了金陵(如今的南京),请了当时著名的文人王世贞为《本草纲目》写序。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公元1593年在金陵刊印成书,这就是金陵本《本草纲目》的由来。李时珍去世后,他的儿子将刊印成书的《本草纲目》进献给了万历皇帝,史料中有这样一句记载:“甫及刻成,忽值数尽。”因此,李时珍活着的时候,到底有没有见到成书后的《本草纲目》,学术界至今仍然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刊印《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李时珍是全程见证了的,他也希望看到自己的心血早日面世。作为早发现的金陵本《本草纲目》,目前现存的共有九部。但是,我国只收藏了三部,分别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另外四部收藏在日本的图书馆中,其余的两部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所收藏。自从早的金陵本《本草纲目》问世后,后来就逐渐出现了各种版本的《本草纲目》。根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一书中的记载,仅仅是在1912年清朝灭亡之前的《本草纲目》版本,就有多达82种。而金陵本《本草纲目》,也就成为了后世所有版本《本草纲目》的祖本。金陵本《本草纲目》里面的插图虽然有些粗糙,但这并不能说明这本古籍的简陋,恰恰能体现原始版本的真实度,以及它在世界医药学界的学术价值。在《本草纲目》序文中,李时珍这样自述说:“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意思是说,阅读古书典籍,就要像啃甘蔗一样,做到细嚼慢咽。2011年5月,中医科学院收藏的这本金陵本《本草纲目》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如今,人们在分享李时珍医药学成就的同时,也见证了他严谨而执着的学术精神。#古籍守护人##本草纲目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