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简介(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0 13:59:34 浏览
1、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带着春联来拜年# 新年春联人们历来都很重视,不独春联内容要吉祥、喜庆,同时也很注重形式。纸要大红,墨要黑亮,更重要的还在字,字要写得好,宽达正圆,中正。因此,腊终年近之时,特别在年初一的前一天,一般人家都挂好对联了。即有人提纸拿墨让字工者写春联。至今流传的王羲之贴对联传说可见一斑。传王羲之因字写得好,所以每年他的对联一贴出来,便会被人揭走,年年如此。有一年王羲之在他的门上贴了一联:“祸不单行,福无双至”,此联自然无人去揭。但是,第二天早晨大家起来看时,才知道上了当。原来对联已变为“祸不单行昨夜行,福无双至今朝至”。原来的对联未揭,只是在下补贴三字。这自然是不可信的,但亦可看出时人对写春联的重视.不管怎么说这样的,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了,就是现在也是家家户户在年30前挂春联。

2、对联的起源简介10字

#诗词对联探讨#文/践行(原创)[微风][微风][微风][微风]诗词歌赋在唐宋时期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早的对联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探讨诗词对联肯定是绕不过唐、宋两个朝代。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名家大咖不胜枚举! 唐代诗仙李白的故乡四川绵阳青莲镇是中国诗歌小镇。小镇建有太白纪念馆以及李白衣冠冢,这里文化气习浓郁,我居住的地方到青莲镇仅20余公里。唐代诗圣杜甫曾在四川成都、绵阳三台生活了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被封称为诗仙、诗圣!两位都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史上并列的几十位圣人之一,他们的诗词风格虽大不相同、但人生境遇却有相似之处,都是怀才不遇,他们都名垂青史!李白是一位放荡不羁、剑走天剑、性格豪放的浪漫主义诗人!虽然李白和杜甫一样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但李白一生都“不差钱”生活富有, 李白的一生衣食无忧。他很少为生计操心,李白家境殷实,年轻时靠的是自己家族的资助,成年后,就是靠联姻女方家的资产,何况皇帝就是“李粉”,赏赐的财富车载斗量。可能正是李白不为衣食所忧,所以李白写的绝大部分诗词都采用极其豪放夸张的手法,给人内心以强烈的冲击!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等等。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许多诗词通过方方面面的描写,记录了唐朝从盛而衰的历史,所以杜甫的诗又称为诗史!杜甫虽出生在北方大士族年少时家境也不错,但杜甫后来的一生十分坎坷,生活不顺利,晚年清贫且疾病缠身、老无所依。他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却坚决不向权贵低头,尽管早年间他也如同李白那般纵情四海的放荡轻狂,虽然这不如意的那也不顺,有时生活都要靠朋友接济,但他却一生初心不改,在国家动荡身陷内忧外患之时,他日日以国家之忧而忧,以百姓之苦为苦,正是他这种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感动了古往今来无数世世代代的人!杜甫虽然在生前名声不像李白显赫,但是后世他对中国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流传下来的诗作有一千五百多首之多!宋代的词有许多是千古绝唱,比如苏轼、李商隐、李清照、柳永、陆游、欧阳修、岳飞、王安石…等等,他们的词随口都能背上几句,这里就不再多作赘述了!对联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到了唐代格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必须整齐对仗,才真正具有了对联特色。而题写于门首楹柱独立存在的对联盛于宋代!一副好的对联必须是有丰富的感情思想,绝妙的意象!因此,对联的要求其实是高的,对联要求工整-上、下联平仄相对,意义相对或相近。千古佳对欣赏:上联:海市蜃楼皆幻影下联:忠臣孝子即神仙(苏东坡)上联:青山不墨千秋画下联:绝水无弦万古琴(林则徐)上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下联: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太多、太多…敬请师友指正![玫瑰][玫瑰][玫瑰]

3、对联起源及作用

1369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开心。除夕前几天就下令:南京城的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可是,有个屠户却敢抗旨不遵,而朱元璋不但没生气,还亲自帮屠户写了对联,并奖励30两黄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说起春联呀,它早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后署时期,那时候主要是把神荼、郁垒的名字刻在在桃木板上,用来辟邪。公元964年,后蜀的国君孟昶让手下在桃木板上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两句话并挂在门框上。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幅春联,从此这种桃符对联除了辟邪驱灾的寓意意外以外,还多了祈福祝愿的意义。宋代以后,这种对联就很普遍了,但是只流行在达官贵人之间。老百姓普遍都是文盲,民间很少有人能写好春联。明初,朱元璋当了皇帝,由于他是贫农出身,所以特别了解民间疾苦也很同情民间百姓的生活。恰逢春节,他也喜欢对子,这年朱元璋微服私访,感觉南京城一点过年的气氛都没有。于是,朱元璋下令:除夕这天,家家户户必须都要把春联贴在门框上。大年初一这天,朱元璋带人微服私访,看着满大街都贴着红纸黑字的春联高兴极了。一边走一边与贴身随从品评,遇到好的对子还要摘抄记录。突然,一个光秃秃的木门映入眼帘,朱元璋立马拉下了他那张长长的大脸,谁这么大胆,竟敢抗旨不遵?随从赶紧敲门上前询问。屠户一家吓得连忙跪下解释,自己大字不识,主要从事杀猪和骟猪的营生,正好赶上春节比较忙,还没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虽然喜欢杀戮,但对老百姓还是很宽容的。了解到这种情况,他雅兴来了,命人拿来笔墨纸砚,大手一挥:“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前一句正好对应“杀猪”,后一句正好对应“骟猪”。写完之后,朱元璋很满意,屠户毕恭毕敬接过春联谢恩后,朱元璋继续带人巡视。等过了一段时间,返程路过屠户家门,竟发现这个屠户还没贴春联。朱元璋不淡定了,立即下令将其满门抄斩。屠户慌了,连滚带爬地跪下来哭诉:“这副春联是皇上亲笔书写,我不敢让其在门外风吹日晒,所以裱到中堂,日日焚香供奉。”朱元璋进屋一看,感动,随即命人赏赐给屠户30两黄金。这个数额相当于屠户好几年的收入。从那以后,屠户出了名。除夕贴春联的习俗也广泛推广到全国。明天就是除夕了,朋友们记得贴春联呀!辞旧迎新除旧岁,兔年吉祥迎新春。#戏迎新春##头条创作挑战赛#

4、对联的起源概括

对联溯源|每逢新春佳节,千家万户都会张灯结彩,对联更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必有之物当然,对联并不一定只在春节使用。在民间,婚丧嫁娶的时候也要在门旁贴副对联,以渲染气氛。然而,假如要问:对联产生于何时?它是怎么样产生的?或许许多人都会被问倒。这也难怪,虽然对联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且有悠久的历史,但有关研究对联的作品却寥寥无几,更何况关于对联的发生、形成,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对联,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加上优美的书法,真可谓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春联仅是对联中的一种。宋朝文学家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元日》诗,诗中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表明,早在北宋时期我国人民就普遍地将春联作为更新除旧、渲染气氛的一种民俗形式了。既然如此,那么春联产生于何时呢?北宋人张唐英《蜀梼杌》中说:“蜀未归宋之前,一年除夕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命人题写的这副楹联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由此看来,春联早在五代之前就出现了但是,这个说法未免太化了。据说,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春节前夕,先后写过几副对联贴在门上,都因字体妍美雅丽、内容新颖而被人悄悄揭走。除夕将至,门上仍空无一字。王羲之又精心构思-副对联而后拦腰斩断、先分别贴出上半截,联云:“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副不吉利的对联自然没有人去揭。到了大年初一的早上,王羲之又将截下的下半截分别接上,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的妙联。其实,对联在唐代已经风靡全国。《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元年,有人送给惯于玩弄权术、排斥异己而又无德无才的宰相李林甫一副对联,上联为“口蜜”,下联为“腹剑”。这表明,此时的对联已变成反映人们政治倾向的一种文学形式了。其实,要说清楚对联起源于何时,必须辨明对联是为何产生的。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风俗习惯,即挂“桃符”。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本领,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说:“《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茶与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滑人,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桃符”初为书写二神的名字或描绘图像,后来演变为书写吉祥语,进而发展成对偶的诗句,这就是造纸术产生之前的对联了。同时,这也说明至少在东汉时已盛行春节挂桃符的风俗。还有人主张,对联的起源应在距今两千年的春秋战国时代,理由是保存此时资料的《山海经》也有此类记载。看来,对联究竟起源于何时,仍旧是中国民俗文化史上的一个谜。#对联的起源简介#

5、对联特点起源

历史上会骂人对联,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更是韵味十足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祈求新的一年能够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这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对联也已然成为一种祈愿的工具,孰不知在古代对联可是一种尤为重要的文化游戏方式,很多文人吟诗作对,比拼才学,利用简短的文字描绘出极具色彩的画面或是深刻的道理。对联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那时候还不叫对联而是叫桃符,简单来说,就是用桃木制成的两块木板,在木板上会写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传奇人物,其目的就是祈福求愿,驱邪避灾,就这样过了近千年之久,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后蜀的君主孟昶在一次新春佳节突然有了一个新奇的想法,那就是在桃符上写上祈愿的对偶句,自此之后,人们纷纷效仿,对联也因此而诞生。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对联已经不仅仅成为新春佳节时期用于祈福的工具,更多的是成为一些文人雅客比拼学识的文化娱乐活动,到了后来更是普遍流传于各个阶层,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很多人对于对对子都情有独钟。就比如清朝时期的乾隆皇帝在对对子这方面尤为喜爱,平日里闲来没事就喜欢出一些对子为难一下当时的大臣纪晓岚和和珅,不仅可以一定程度的测验出这两位臣子的才学,更能消解日常的烦闷。而对于平常人来说,对对子则能更好的增进友人之间的情感,还能提升自己对于文学的认知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对联之中总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细致地揣摩其中的深意往往能够提升自身的境界,甚至是塑造一个人的道德,正因如此,对联在古代无疑是一种受欢迎的文化活动。言归正传,我们来说说前面所提到的这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古代的一位地主,因为当时正值新年到来,按照传统的习俗,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口上贴上对联,地主家自然也不例外,不过,他并不想从集市上买来那些千篇一律的对联,毕竟身为一方的地主,这样的大户人家怎么能够和普通百姓贴一样的对联呢?所以他便想寻求一个别具一格的对联。可是虽然他腰缠万贯,富甲一方,但是却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一点学识都没有又怎么可能写出对联,无奈之下,他便请来当地一位秀才为他写一副私人订制的对联,并答应他,会给其一定的报酬,可是秀才并不愿意为这个地主写对联,因为这个地主平日里恃强凌弱,以仗着自己的权势欺压百姓,而且唯利是图,时常还是言而无信,他感觉地主请他写对联,是不可能给他支付报酬的,更何况这样的人他也不愿意为其提笔。但迫于压力秀才又不得不这么做,要是惹怒了这个地主,将来自己不会有好果子吃,很有可能遭到他的排挤和针对,所以到了后秀才终究还是为他写下了一副对联,上联写道:“一二三四五六七”,看到这样的上联相信很多人都是好奇,秀才这是敷衍了事吗?还是欺负地主不识大字,别着急,我们看看他下联写了什么,他下联写道:“孝悌忠信礼义廉”,正好与上联数字一一对应,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妥,地主也是欣然的接受,并将其贴在自家的门口上。地主本以为秀才给自己写了一副好对联,还等着过往的人夸赞自己家的对联是怎样的独特呢,可是来来往往的人看过这幅对联后不但没有称赞叫好,反而看完这幅对联后都面带嘲笑的表情,有的人更是捧腹大笑,这众人的笑可着实让地主一头雾水,他不明白自己的对联究竟有什么好笑之处,于是他强压着怒火,向其中一位过路人询问,自己的对联究竟有什么好笑的。被询问的这个路人对这个地主说的这句对联表面上看上去都是好话,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可实际上表达的都是骂人的含义,那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上联是数字一到七,并没有提及第八个数字,也就是忘写了这个八,忘八的谐音也就是“王八”,而下联是根据儒家经典《论语》中记有八德来描述,可是他少写了一个字,原文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唯独没有写耻,寓意思便是“无耻”。所以这副对联话里有话的骂着地主是一个无耻之徒,更是不带脏字的骂了他一顿,听到这样的解释后地主当即便撕了这幅对联,本想去找秀才理论这件事情,可是回过头来想想这副对联并没有提及一个骂人的脏字,想要辩解自己的才学又远远不如秀才,搞不好还会被他反驳,更何况他也不希望这件事情被传开,岂不是丢了自己的老脸,后地主只能忍气吞声咽下这口恶气。谁能想到这样一幅平平无奇的对联竟然如此韵味十足,不得不感叹,这位秀才实在是既具才华又具胆识,以这种方式好一顿羞辱了这个作恶多端的地主,而地主不也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如此受气却敢怒不敢言。谁让自己平日里为做善事,得罪了太多的人,发生这样的情况,也是恶有恶报,而这件事情也告诫我们要认真地学习文化知识,别因为学识浅薄让别人骂了还不知其中含义,同时更要多行善事,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6、对联早起源时间

上联:老子天下第一下联:?横批:?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起源于秦朝的桃符,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