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巴金的妻子萧珊,被诊断出直肠癌,可却不允许住院调节,无奈,巴金放下面子求情都没用。直到随着病情加剧,萧珊的癌细胞扩散到肝部,她才允许进入医院进行手术,但调节已晚。在我们的印象里,文人大多是风流的,比如徐志摩。但巴金却不一样,他爱的人始终如一,那便是萧珊。1936年,萧珊19岁那年,是爱国女子中学读书的风流人物,但却因一场表演落得被开除的下场。她在学校组织表演了话剧《雷雨》,不料这场学潮活动被学校领导得知,开除了她的学籍。好在,她凭借优异的成绩功底,很快迎来人生转机。她顺利考上了上海的另一所女子中学,然而到新学校她却又迷茫了。但一部作品的问世,又给她的人生找到了方向。这部作品就是巴金的《家》,它成为年青一代在思想意识上的指路明灯,因此也收获了一大波女性粉丝信件的追求。这其中信件里就有萧珊,但她又和其他写信的女孩有所不同。别的女孩写信都是表达希望巴金指点人生困惑,而萧珊则是先寄去自己的照片,让巴金先认识自己。果不其然,照片上这个十几岁的小女孩给巴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那时的巴金而言,当时奉行不婚主义,所以萧珊跟其他读者一样,巴金并不为所动。但是萧珊却对他动情了,她把巴金当作人生导师,连续给巴金写了多封信件,而巴金也陆续给她回信。久而久之,两颗心被信件拉近。勇敢的萧珊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写信给巴金:“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您能答应我的请求……”并且这封信里再次附上了自己的照片。巴金或许出于对这个女孩的好奇,也或许是不忍拒绝,32岁的巴金竟然跟她见面了。他们相约在一家饭店见面,萧珊一见到巴金便说:“您比我想象的年轻许多。”而巴金却对萧珊说“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小许多!”没想到萧珊却说道:“我可不愿意你把当成小孩看待。”那一年,萧珊17岁。萧珊和巴金一见如故,这次见面后,两人变成了情侣关系。但是巴金心里明白,萧珊小了自己15岁,因此他只把她当作小孩看待,并没有结婚的念头。直到有一天,萧珊又跑来巴金的住处,告诉他:“我家里人要将我许配给有钱人家。”可萧珊心里只有巴金,她请巴金拿主意,不料巴金的一句话,让她失望了。巴金说:“这件事应该你自己做主”。萧珊听后,伤心地跑下楼。巴金急忙追下去解释说:“你那么小,怕你考虑不成熟,会后悔一辈子。如果不嫌弃我老,那我们就生活在一起。”这番表白才是萧珊想要的答案,也更加坚定了她对巴金的这份感情。可惜好景不长,1938年10月,由于日军入侵广州,两人因为战争,断了联系。当时巴金正在桂林的出版社写稿,他的同事们纷纷劝他放弃萧珊,但巴金的世界里,哪还容得下别人。只钟情一人,这是他对待感情的原则。好在两人1944年再次重逢,这次他们决心结婚。婚房是巴金从朋友那里借来的一间木板房,房子里只有一张巴金4岁时与母亲的合影。那年萧珊27岁,巴金40岁。结婚第二年,萧珊生下了女儿李小林,5年后,两人又添了儿子李小棠。巴金负责写稿赚钱养家,;萧珊负责持家顾娃。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然而,美好的日子总是结束得很快。1966年,巴金被关进上海的“牛棚”,遭受无尽的批斗,萧珊还为了维护丈夫受到牵连,挨了不少铜头皮带的毒打。甚至有一段时期,他们只能通过安眠药才能入眠,每当巴金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啊!”但萧珊却安慰他:“我会和你一起坚持下去的!”只是在这种持续的精神和身体的打击下,萧珊病倒了。1972年7月底,萧珊被诊断出直肠癌。由于两人身份问题,不允许住院调节,无奈,巴金放下面子求情都没用。直到随着病情加剧,萧珊的癌细胞扩散到肝部,她才允许进入医院进行手术。手术前,萧珊满眼泪水地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她深知病情,现在调节已晚。巴金却安慰她说:“不会的……”手术五天后,萧珊病逝了,谁也想不到她会走得那么快。临终前,她始终叫着巴金的名字,可惜巴金并没在身边,巴金为此更是痛苦不已。关于萧珊的骨灰,巴金迟迟不肯安葬,在萧珊去世3年后,巴金把她的骨灰放在自己的卧室,不管子女们怎么劝,他都不肯撒手。因为,这样,他可以感受到萧珊仍然和他在一起。晚年的巴金多次对朋友说:长寿,于他而言,是一种惩罚。而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便是将对亡妻的怀念,创作到文学作品中。2005年巴金去世,他和萧珊的骨灰一起撒向大海…… 这次,巴金和萧珊永远也不会分开了!@潇洒面条故事哥纵观巴金和萧珊的爱情,28年婚姻,33年怀念,择一人度一生,这也是许多人的美好夙愿。纳兰性德笔下的“一生一代一双人”正是对巴金和萧珊之间的爱情好的注释。像巴金在《家》中所说:“如果你恋爱,一心去恋爱。”
2、巴金的故事有哪些“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希望是人生之需要,人如没有希望,何异江河干涸了流水!” 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年11月-2005年10月),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中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有《灭亡》《激流三部曲》《寒夜》等作品,曾获国际但丁文学奖、人民作家、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等荣誉。#巴金# #名人# #人物#
3、巴金的故事内容简介人物爱情故事(一)都说民国才子多情,巴金却是里面的非主流。他与萧珊互为笔友相识,木讷的他感情一片空白,强势的她直球追爱,中间八年的爱情长跑,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们相互扶持,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七五年,萧珊因病逝世,巴金不舍得将她下葬,一直将她的骨灰放在枕边,与亡妻共眠30年。05年后人遵巴金遗愿,将两人骨灰混合在一起,伴着玫瑰花洒入大海。巴金或许不够浪漫,却在用生命践行一生一世一双人。#我在头条搞创作##巴金的故事简介#
4、巴金的全部作品1944年40岁的巴金终于娶到了27岁的萧珊。新婚之夜,两人依偎在一把藤椅上,忽然,萧珊眨巴着那双清澈地大眼睛说:“我提出一个条件”,巴金听完哭笑不得。本以为萧珊是要给自己来个约法三章,没想到萧珊却说:“我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以后不许再叫我小女孩了,从今天起,我就是您的妻子了”。巴金笑道:“该罚,该罚”!两人的爱情故事要从1936年说起。当时的巴金凭借作品《家》扬名立万,许多青年读者因为欣赏巴金给他写信。萧珊正是这众多读者中的一个。彼时的萧珊饰演过话剧《雷雨》中的四凤,因为与进步人士交往过多被学校开除,无意中读了巴金的文章,深受鼓舞,成了巴金的粉丝。一次,巴金又收到了萧珊的信,信封里还附上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正是俏皮灵动的萧珊。两人通信半年后,萧珊在信里大胆地问道:“笔谈如此和谐,何不见面面谈呢?”于是,1936年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36岁的巴金在上海新雅餐厅约见了这个和他一直通信的少女萧珊。19岁的萧珊梳着那时流行的学生头,一双黑色眼眸又大又亮,她双手托着下巴望着巴金,眼睛里仿佛闪烁着星星,巴金称萧珊为“小女孩”。两人一起谈文学、一起聊理想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回去后,萧珊越来越确认了自己对巴金的感情。她向巴金表达了自己炙热的爱,巴金虽也对这个少女暗生情愫,但碍于两人的年龄差,一直不敢给出正面的回应。不久,萧珊的家里传来消息,她的父母为她物色了一个好人家,想让她回去订婚。萧珊急了,跑去找巴金。没想到巴金却淡定地说:“婚姻是人生大事,你可要想好了。”萧珊气愤得哭着跑了,再也没有给巴金写信。拒绝萧珊后的巴金常常在写作时,吃饭时,睡觉时脑海里浮现萧珊的身影,终于他意识到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孩嫁给别人。于是,巴金跑去找萧珊,认真地告诉她:“如果将来你长大了有主见了,还愿意要我这个老头子,那我们就在一起。”1939年,萧珊前往西南联大读书,而巴金则留在上海创作,追求巴金的小姑娘很多,但他唯独钟情于萧珊。上海沦陷后,萧珊跑去找巴金,对他说:“别怕,有我在呢”!两人一起逃亡到广州,从广东逃离广西,又从金华到温州,一路颠沛流离,分散又重见,相见又别离。动荡不安的日子,是萧珊给了巴金莫大的安慰和支持。可交往8年,巴金迟迟没有娶萧珊,萧珊的母亲有些不解,曾生气地问巴金:“你为何还不娶我的女儿?”巴金说:“萧珊想读书,我便会等她。”1944年,两人在贵阳“旅行结婚”,没有酒席、没有宾客、没有任何仪式。40岁的巴金和27岁的萧珊终于结为夫妻。两人依偎在一把藤椅上在一盏清油灯的微光下谈着过去,憧憬着未来。婚后,两人育有一子一女,日子虽窘迫,但也有甜蜜和浪漫。巴金每次出差都会给萧珊带她喜欢吃的花生糖。在家里的时候,也会尽量抽时间陪伴妻儿,承担育儿的责任。两人相濡以沫20多年,然而1966年,巴金被拉去批斗,有段时间他每天都要到上海作协接受“审查”,而萧珊也被惩罚去大街上扫地、扫厕所,还被人辱骂:“巴金的臭婆娘......”那段时间,巴金每晚9、10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看到妻子关切抚慰的目光,心里才好受一点。巴金总是诉苦般:“这日子难过啊!”萧珊也用同样的话语回应道:“这日子难过啊!”但后面总会加一句:“要坚持下去啊”!可没想到坚持不下去的却是萧珊。每天生活在惊恐、忧虑、劳累中,身体和精神经受着双重折磨。萧珊患上了直肠癌,可因为是巴金的妻子,萧珊得不到医治。直到去世前三周,巴金才托关系将萧珊送进了医院。被推进手术室前,萧珊对巴金说:“我们要分别了”。巴金难过得说不出话来。1972年,8月13日,萧珊走了。巴金将她的骨灰盒放在床头,每天擦拭得干干净净,床头还放着萧珊的译作。这样巴金便会感觉妻子一直陪着他在。在追掉萧珊的文章里,巴金写道:“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血和泪......”此后的33年里,巴金孑然一身,萧珊是他这辈子的爱人。2005年,巴金走后,他的后人遵循他的遗嘱将他的骨灰和萧珊的骨灰和在一起,伴着玫瑰花瓣,撒向了大海,从此再也没有什么能将他们分开。@水月姑娘巴金用一辈子诠释了“一生一世一双人”。原来真的有人一辈子只爱一个人。在我看来巴金和萧珊的爱情令人动容的不仅是肝胆相照的义气,刻骨铭心的恩情,更是独立和自由。巴金给予了萧珊充分的尊重,所以才愿意等待,等待她求学归来,等待她羽翼丰满、思想成熟。这份尊重和等待是爱情里难能可贵#婚恋手册# #民国风月#
5、巴金的家春秋是一个连续的故事吗1928年夏天,巴金收到大哥从成都寄来的信,要求他努力读书,掌握一技之长,将来“重振家业”。巴金觉得大哥不了解自己,怎么向大哥表明自己要走的路呢?巴金想起近一段时间,自己断断续续写的小说,于是找出旧稿,加以整理,并续写了几章,成为一部二十二章的完整作品,题名叫《灭亡》,寄给了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请这位朋友帮忙印刷二三百册,送给大哥、二哥和朋友们。这是巴金第一次写小说,因为他这时不愿让其他人知道作者就是他,就在《灭亡》题旁题上了笔名“巴金”。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为笔名的长篇小说《灭亡》发表在在《小说月报》上,引起了文坛的关注那么“巴金”这个笔名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有一位姓巴的北方同学,跟巴金相处不到一个月,就去巴黎了,第二年听说这位同学发生意外去世了。巴金为了纪念他,就用了“巴”字;“金”字是一个安徽朋友给他起的,因为当时他桌上放着一本克鲁泡特金的书,那个朋友就开玩笑似地说出了“金”字,于是就有了“巴金”这个笔名。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ú gān」。在《灭亡》写成之前,巴金发表诗作、译文、杂文大都以自己的字“芾甘”和与此谐音的“佩竿”等署名。巴金喜欢读书,更爱买书。即使生活拮据艰苦,他也会从省吃俭用中,拿钱买书回来读。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由于物资短缺,物价飞涨,全靠稿费度日的巴金一家,生活拮据;有时,为了给4岁的女儿李小林补充些营养,夫人萧珊也只能买一点廉价的小鱼回来熬上一碗汤。虽然如此省吃俭用,可巴金还是要经常买书。一天晚上,见巴金提着一大包东西回家,以为爸爸买回什么好吃的李小林,就兴高采烈地迎上前去,待知道是一包书后,随即蔫了下来。看到孩子的这个变化,一向通情达理的萧珊也忍不住埋怨道:“日子过得这么艰难,你还买这么多书回来干什么?”可巴金却振振有词:“读书人的钱,就是用来买书的嘛!读书人都不买书,那写书人不就饿死了吗?”听到这话,萧珊也禁不住笑了起来。作为“读书人”的巴金,由于他所买之书并非自己这个“写书人”的书,因此,他的“读书人都不买书,那写书人不就饿死了吗”一语,也就为自己买书提供了理由。凭借这一风趣幽默的“强词夺理”,在令夫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生发出一种同理心,如此这般,可以将矛盾消解于无形,也就属情理之中了。巴金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极具冒险精神,所以在1923年曾离家出走。巴金19岁离开家乡,东进上海,后又远渡重洋到法国求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自1928年发表处女作《灭亡》以来,他的热情、进步思想以及那冒险的精神,从他那一篇篇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在巴金的那些作品中,我们看到,文字的变幻就像钢琴上跳动的音符一样。巴金的财富,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对我们来说,巴金的财富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的人格力量。下面这两段是从巴金的著作中摘取的金句,分享给大家:“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里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那个隐秘的角落,他们悔恨、悲泣。为了这一天的浪费,为了这一天的损失,为了这一天的痛苦生活。自然,人们中间也有少数得意的人,可是他们已经满意地睡熟了,剩下那些不幸的人、失望的人在不温暖的被窝里悲泣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在白天或黑夜,世界都有两个不同的面目,为着两种不同的人而存在。”——巴金《家》“倘使有一双翅膀,我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巴金《日》关于巴金,您还知道哪些故事?欢迎留言分享。……关注@鲁班石 ,感谢赏阅。
6、巴金的资料简介巴金《家》《春》《秋》故事的生活原型发生地:成都正通顺街李公馆原址。李公馆即小说中之高公馆原型。我十几岁到二十几岁(当知青前后)即居住在巴金故居李公馆隔壁:正通顺街118号。那时我还有母亲。那时,李公馆已变成为成都軍区战旗文工团所在地。那时,我常到街斜对门99号郭容章兄(与我同日下乡插队,同日拿到户口归来做临工谋生存,又几乎同时成为代课教师)家里去闲聊。有一些故事。故事之一是郭兄四川音乐学院附中校友汤英女士也爱到99号郭兄家去与我们摆闲龙门阵。她是战旗文工团小提琴手。1975年她被团里推荐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工农兵学员,但要开卷考试,试题是:《谈谈我对d的新闻事业的认识》。她因此求助于我和郭兄。我那时已又开始在报刊发稿(是之前十年1965年在地区d报),便义不容辞代朋友的校友写了此开卷作文的参考答卷。汤英如愿入学了。是在1981年左右,我欲从学校调入新闻单位,还与其时在巜南风窗》杂志工作的汤英有过联系。后无往来,失联至今。郭兄的家,成都正通顺街99号现已是双眼井小学校址,已故诗人流沙河为学校题写的校名墨迹犹鲜。99号正对门即原李公馆即原战旗歌舞团、战旗话剧团旧址,现为西南剧场。这个剧场十年前上演过我原创的金钱板音乐剧《车耀先》。西南剧场旁亦即"双眼井”旁的118号院内可还居住着我从15岁到25岁〈减去下乡插队3年多)的遥远的青春……巴金说:只要双眼井在,我就找得到家。如今,双眼井犹在,但我有母亲牵挂的家却早已不存在了!只有我的儿子,还有母亲在牵掛着……一一因跑社团年检丶审计,路过我之旧居,乘公交往返,在车上写此微散文配图以记之。
7、巴金家春秋故事简介巴金的《家》主要围绕觉慧与鸣凤的恋情、觉新与梅芬及瑞珏的恋情,同时,也围绕觉民与琴的恋情,描写了一系列典型事件,刻画了一系列人物,控诉了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歌颂了年青一代的觉醒及其反抗精神,揭示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腐败及其必然崩溃解体的趋势,“宣告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巴金《关于〈家〉》)。小说把高家三个青年的爱情故事互相穿插,结构成篇,而没有一个贯穿首尾的故事情节,从而成功地用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通过解析家庭进而剖析社会。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七十多个,其中,觉慧、觉新、琴、梅、瑞珏、鸣凤、高老太爷等则个性鲜明,活泼生动。如同是旧家庭出身的青年女子,琴与梅、瑞珏各不相同——琴虽未完全克服怯懦的根性但又是大胆而充满生气的,而梅芬则冰清玉洁、优雅秀美,瑞珏则温柔慈祥;同是封建少爷的觉新、觉民、觉慧也各不相同——觉新既觉悟又保守、既受害又害人、既懦弱又善良,觉慧既“幼稚”又“大胆”,觉民则近于觉慧又与之不同。#头条家时光#
8、巴金活了多少岁有人说,当一个人难以凭借外力做支点的时候,自我的内生动力将会迸发出惊人的弹跳力,去抵达常人难以抵达的人生目标。樊雄就是凭着这种不甘现状与不顾一切拼搏的执拗,让他在人生漂泊中扎下了根,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蓉漂记》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长篇随笔集,作者樊雄以di一人称的方式,记录了他从小县城来到大成都打拼,成为“蓉漂”人的心路历程。书中以大量真实感人的细节,讲述他个人不同阶段的故事,描绘了di一代“蓉漂”人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蓉漂”是指到成都寻梦的年轻人,他们远离故土,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打拼,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展现了与家人之间的感情纠葛。那个年代,想要弄个进城指标,在成都落户,简直就是不敢想象,然而樊雄却凭着一股年轻固有的闯劲,用10年时间彻底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走向。人生有几个10年,心中有目标,生活再苦也觉得值得,他22岁结婚,与妻子是同学,他一无所有嫁入女方家。樊雄是从20岁开始写诗的小镇年轻人,后来成为成都巴金学院的签约作家,作品多次获奖。现在樊雄不但事业有成,而且家庭幸福,儿孙满堂,他不仅仅是一个作家,而且后来转战商海,成为拥有自己的别墅花园的成功商人,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逆袭。这本书让人们觉知,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不仅仅需要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关注,他虽然得到贵人和朋友相助,但一路走来还是挺艰难的。正如樊雄回顾四十年的风雨路程时说道: “我经历过一贫如洗的穷困,也享受到丰衣足食的富庶;我经历过与世隔绝的封闭,也体验到四海遨游的开放。从物质短缺到商品过剩,从传统经济到互联网时代,从愚昧无知到心智大开,从随波逐流到独立自主。历史给了我这一代人太多可以发挥的空间,让这一代人的生命体验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丰富多彩。”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感恩一座城与一个时代的际遇!#每段故事都是人生##励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