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统照简介(王统照故居)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0 14:59:35 浏览
1、王统照故居

因为一个汉字这位北大教授被中国女性整整骂了三年,而这个掀起巨大风波的汉字啊,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她”字。为何这个字在当时会引起这么多人的方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啊,我们先来说说这位北大教授是谁?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刘半农先生。说起来他也算是个传奇人物了,中学都没毕业却能够被北大邀请去做教授,可见其学识涵养之丰富。同时刘半农还是《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为白话文的推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们现在使用的文章分段、标点符号就是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开始采的。那刘半农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才想到发明这个“她”字的呢?大家都知道当时新文化运动开展的时候,许多革命先驱都通过翻译国外的文学作品来向人们传播新思想、提倡新文学。刘半农当然也不例外,但就是在翻译西方书记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英文中他们会通常用“he”和“she”来区分男女,而中国则是无论男女都统称为“他”。没有一个专门的字来代表女性,这就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经常让人搞不清楚中文的“他”代指的究竟是谁?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应该记得鲁迅先生经常用的“伊”来代指女性吧,但是这个字吧来自于南方方言使用的人很少,而且这个字在大众认知中通常代表的是男性文人对自己恋人的称呼。于是刘半农就产生了一个想法,造一个专门代表女性的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刘半农从自己妻子的名字中得到启示,他的妻子名叫朱惠,字惠英。他发现这两个“hui”虽然读音相同,但所代表的意义完全不同。区别就在于“惠字多了一个草字头,刘半农也因此有了灵感。将“他”字的偏旁换成了“女”,用“她”来代指女性。我们今天看来,这不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吗?可却在当时了刘半农这一举动,却引来了一片反对之声,甚至有人觉得这是对女性的公然侮辱,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当时正处于新旧思想交替阶段,有主张新的革命派,也有趋于保守的复古派,因此见解不同吵得不可开交的是常事。在刘半农提出“她”后也有作家觉得他这样做很有道理,并在自己的作品中采用了。比如王统照(口误)在杂志上发表了《她为什么死》一文,直接将“她”放在了标题上。但当时还是反对的声音更多的,有的人觉得“我”和“你”这样的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都没有什么特别的男女之分,为什么第三人称就要区分呢?并且他和她都是同音讲话是也没办法通过读音区分性别,大众也已经习惯了用“他”来代指。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呢?而且当时正值妇女解放运动进行的轰轰烈烈的时候,很多女性都开始觉醒。刘半农的这一举动,让有一部分人觉得明明社会倡导男女平等,可他却偏要创造出一个字,把女性区别对待,这不是歧视女性吗?夸张的是还有人觉得刘半农把“他”中代表人的部首去掉了换成了,换成了“女”这是不把妇女当人看吗?再加上以“女”为偏旁的很多字,有很多不是很好的词汇,比如奴才的奴,作奸犯科的奸等。所以他们变更怀疑刘半农的用心了,觉得刘半农侮辱妇女人格,因此刘半农没少遭到痛骂。不过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想法,毕竟他的本意本就不是如此。于是刘半农写了一篇名为《“她”字问题》的文章发表,对这些批评之词一一进行了反驳。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叫我如何不想她》。其中那句“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打动了不少人。另外刘半农的朋友还帮他给这首诗谱了曲,然后这首诗就红遍了大江南北。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字逐渐赢得了大众的支持,教育部也出面确认了“她”子的官方地位,对于刘半农的批评也就止于此。100多年过去了,“她”字早已在过人的记忆中根深蒂固,而这都要感谢刘半农。#刘半农# #她字# #中国女性# #北大教授#

2、王统照简介简述

这20个文学界名人早年丧父,你知道几个?——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胡适,茅盾,郁达夫,老舍,田汉,夏衍,丁玲,傅雷,郑振铎,孙伏园,胡山源,王统照,成仿吾,朱湘,路翎,沙汀:这些文学界名人都是五四时期的著名作家,是五四文学的主要创建者。而且,据考证,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身世,那就是他们都是早年丧父者,都是在孤儿寡母式的家庭中长大成人,都在幼年缺失了父爱,都是幼年不幸者。鲁迅、老舍和胡适等人都在相关回忆文章中提到了自己幼年丧父的情形。而李大钊更为不幸,尚未出生就已经没有了父亲。不过,有学者研究认为,在丧父的不幸之中,他们也摆脱了父权的约束,为他们成年后相对自主地选择自我人生的展开形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例如,他们在五四精神的传扬方面就曾大显身手。据说,当年守旧派指责陈独秀“无父无君”的叛逆思想时,陈就直接幽默地回击说:“我自幼便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可谓一语双关。以上名人,共20个,你熟悉或知道几个?有一半吗?如果有,就说明你博学。

3、王统艺个人简介

王统照墓,位于济南市天桥区金牛山公墓(今济南动物园南门内的树林中)。该墓建于1957年12月,墓冢前立有简化的三间四柱式牌坊,墓碑为山东省文化局所立,正面题刻为“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王统照先生之墓”,背面为其生平介绍。王统照(1897年2月9日—1957年11月29日),山东诸城人,字剑三,笔名息庐、容庐,现代作家。192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英文系;1918年办《曙光》;1921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文学》月刊主编、开明书店编辑、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著有多部长篇小说。

4、王统照沉思讲的什么

博主懂不懂文学史?以上人物全是中国当代文学家!现代的山东籍文学家是王统照那些人!

5、王统照沉思

王统照(1897-1957),字剑山,笔名息庐、容庐。作家。192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英文系。曾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省文化局局长。著有多部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之一。鲁迅说:“在不断壮大的散文队伍里,王统照是一个有影响、有个性的作家;他‘不仅是诗人,小说家,也是很优美的小品文作者’”。在散文创作上,王统照耕耘于二十年代,丰收于三十年代,作品有《北国之春》、《片云集》、《青纱帐》等。《去来今》收集了三十年代散文十八篇及《灵台微语》十四则,前有集古诗句小序。#王统照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