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明朝时候的十大忠臣良将,看看是不是大家心目中的大臣.第一位名叫于谦,一开始,他的仕途是比较顺利的,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就让自己成为了明宣宗朱瞻基的身边的红人。几年后,朱瞻基意识到于谦这个人很有能力,于是又将他提拔为兵部右侍郎,那个时候瓦剌的太师率兵前来冒犯,很多人开始害怕的打退堂鼓,想让明朝首都南迁保命,结果被于谦阻止了,后来于谦还亲自主战,谁知这个时候宦官王振突然劝明英宗御驾亲征,之后就被擒了。后来皇帝病重,明英宗重新回到王位上,复位以后第一时间就抓了于谦,不久后在明英宗下令抄家的时候,于谦选择了自尽谢罪。后来明英宗后悔了,但是明朝就这样损失了一位忠臣。第二位王守仁。他不仅政绩不少,而且哲学成就也很高,同时还是有名的文学家,他就像一个天才人物,能文能武还能在心学方面有重大成就,是一位忠心耿耿又很有才的良将。第三位戚继光,他的名气大家可是从小就知道的。他是明朝伟大的战术家,他在自己的位置上勤勤恳恳的抗击倭寇,在剿灭了倭寇之后,又被调往北方防备蒙古人,在张居正等人的支持下,他建立了全新的战术体系,在明清时期,他所创建的战术就是中国战术的高峰。第四位是张居正。他是明朝伟大的改革家,政治家,是明朝的第一首辅,他在职的那些年,强力推进改革,碗里九年,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是的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同时他推行的理财政策不仅能帮助朝廷公室牟利,还能重视到人民的实际生活,通过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他的改革举措让大明国延长了50年,这样的功勋实在是令人为之敬仰。第五位海瑞。他是明朝的第一清官,为官以来一直以忠贞不二、刚正不阿的品行行走在浑浊不堪的官场上,历经四朝,他竟然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第六位李贽。他是明朝的思想家,是晚明时期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但也是一位讲话奇奇怪怪以这个奇怪的谈论闻名天下的狂人。第七位袁崇焕。袁崇焕是个十分有政治理想的人,虽然一开始只是个文官,但是却对军事方面很感兴趣,经常去找一些退伍老兵了解边塞的一些具体情况,所以心中一直怀着镇守边疆的想法。他这么干的结果就是,在明朝末期整个王朝破烂不堪的时候,受到满清威胁的时候,满朝文武就只有袁崇焕还在努力为这个王朝打拼,只可惜后来他背负骂名,被凌迟处死,但是如果明朝没有他的话,可能会灭亡的更早一点。第八位是方孝孺,他是建文的大忠臣,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建文帝忠心耿耿,更是尽心尽力地辅佐建文帝,特别是对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大力支持,是建文帝在政治上的主要帮手。只可惜后来削藩不成功,还导致朱棣攻入南京,在众大臣纷纷倒戈投降的时候,只有方孝孺毅然决然地把忠义二字坚持到底。第九位徐达,徐达的名气不必多说,他是明朝第一开国功臣,对于徐达,朱元璋是信任的,而在开国这件事上,徐达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一生有勇有谋,战功以及筑边功劳都很显赫,甚至被朱元璋称为“长城”。平时他话少但是思维十分敏捷,思虑也比较周全,军令一旦发出就不会做改变,在他去世后被追封为中山王,死后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后一位是刘基,也就是刘伯温。他是堪比诸葛亮的一位明朝谋臣,在至正二十年的时候,朱元璋请他做自己的谋臣,他不仅在朱元璋开国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他对于明朝制度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教育制度方面,他致力于用儒家的经世之学来建立一个理想的新社会,所以当时明朝科举采取的都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这是他和朱元璋一起定下的。
2、明代于谦的石灰1457年,大明忠臣于谦被斩首街头。此后,刽子手愧疚地自尽谢罪,抄家的锦衣卫痛哭落泪,孙太后更是绝食,怒斥明英宗:“昏君!你怎么能杀于谦?谁都可以动他,只有你没资格!”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是明朝的名臣和民族英雄。他在土木之变力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土木之变发生在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因朝贡贸易的矛盾,联姻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明英宗朱祁镇亲征北伐瓦剌,决定给这些蛮夷一点教训,然而事与愿违,大名雄狮却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东10公里)被瓦剌首领也先的军队包围并俘虏。朝廷上下一片哗然,明朝顿时群龙无首,一片混乱。不少大臣主张南迁以偏居一隅,是于谦坚决反对,他列举南宋的例子,据理力争,终保留了大明的疆土。于谦在这个事件中立下大功,但也为他的未来埋下隐患。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英宗终于南归结束“北狩”生活。一山不容二虎,一宫不容两帝。此时的宫中已经有了明代宗,英宗的处境相当尴尬,于谦提议尊明英宗为太上皇,让明代宗做皇帝,这使得明英宗对他不满。事情在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1457年2月11日)发生转机,当天凌晨,石亨等人率死士攻入南宫,奉英宗升奉天殿复辟,并开宫门告知百官。随后,英宗下令废除景泰帝的所有政令,并将其囚禁于西内。二十一日改元天顺。可是明英宗复辟后被宦官擅权,政治腐败严重,于谦作为一个廉洁忠诚的官员,一直反对宦官的干政和贪污行为,引起了宦官们的不满。同时,于谦也因与当时的大学士杨廷和产生矛盾而被陷害。在明朝嘉靖年间,于谦担任兵部尚书,杨廷和则任礼部侍郎。杨廷和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曾因与内阁大学士严嵩意见不合,被贬谪到云南任职。而于谦则与严嵩关系亲密,受到严嵩的信任和支持。后来,严嵩被罢免,于谦也受到牵连被贬到广东任职。此时,杨廷和已经调回京城,但二人的关系却因政治立场分歧而出现裂痕。杨廷和倾向于维护皇权,反对宦官势力和权臣,而于谦则支持和依赖权臣和地方势力。在于谦被贬到广东期间,杨廷和曾多次为他辩护、奏请恢复职务,但并未获得成功。相反,于谦却因支持地方势力而得到了一些支持者。于是,二人的政治立场分歧愈发激化,终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疏远。杨廷和认为于谦是他的政治对手,于是就编造了于谦与辽东女真族联合叛乱的罪名,引导明英宗做出了处决于谦的决定。而明英宗对于谦的态度也摇摆不定,有时候赞赏他的忠诚和功绩,有时候又怀恨他的推荐明代宗继位。于谦力主固守北京,并推荐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为明代宗。这使得明英宗对他心存芥蒂,认为他是篡夺自己的皇位的元凶。明英宗受到石亨、曹吉祥等奸臣的挑唆,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为储君。下令逮捕并处死于谦,这是他为了立威和证明自己承继正统而做出的决定。明英宗在杀死于谦后,也曾表示过后悔和悲哀。他说当时局出现危难时,是于谦主持大局,挽救了社稷,但他被很多人所嫉妒,他实是忠诚之人。他还说如果有了于谦这样的大臣就不会有边境之忧。可这一切终究是晚了,于谦终是含冤遇害。于谦死前没有留下遗言,只说:“我争得是万世之名!”据《明史》记载,于谦被抄家时,“锦衣卫入其第,无所得。惟一蟒袍、一剑、一鼓及《孙子》、《吴子》二书”。可见于谦为官清廉,没有积累任何财物。锦衣卫见此情景,“无不流涕”于谦的死引起了京城百姓和朝中大臣的悲痛和愤怒。据说刽子手杀了他后自杀谢罪,抄家的锦衣卫痛哭落泪,指挥官每天泼酒祭奠,孙太后更是绝食怒斥明英宗:“昏君!你怎么能杀于谦?谁都可以动他,只有你没资格!”于谦历经三朝,却终含恨而死。于谦枉死后,天下哀悼,百姓为他立祠祭祀。后来明宪宗和明孝宗都对他平反昭雪,并追赠其爵位、职衔和谥号,终他被谥为忠肃,并允许在墓边建祠堂题为“旌功”。其赤子之心,日月可鉴。参考资料 《明史》#历史开讲#
3、明代于谦的后人于谦曾任山西巡抚将近二十年,政绩菲然,名声鹤起,而在京城保卫战中,挽救明朝,名垂千古。
4、明代于谦的八字公元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下令处死于谦。于谦死后,行刑的刽子手内疚得自杀,文武百官和百姓连日哀悼,英宗本人也后悔了。于谦出生在1398年的杭州钱塘。他少年时,就以宋末文天祥为楷模,把文天祥的画像挂在书房里,时刻激励、鞭策自己。这副画像一直陪伴了他的一生。24岁时于谦中了进士,从此踏上仕途。期间,他写下了一首《咏煤炭》,诗中的“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道出了于谦深沉的忧国恤民和为了民族利益甘愿赴汤蹈火的自我牺牲的人生志向。宣德年间,汉王朱高煦反叛,皇帝明宣宗任命于谦为刺史,随皇帝一起出征平叛了汉王朱高煦。当时于谦在上奏朱高煦罪名中,“音吐鸿畅,举朝咨叹。”颇得明宣宗欣赏。当时明朝的官场经过朱元璋早期吏治清廉的高压政策,使得明朝后期朝廷对这一方面的管制逐渐松懈,官场官吏贪污问题十分严重。于是,明宣宗升任于谦为江西巡按派他巡查江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地,纠查出了几百件冤案、错案,惩治了贪官污吏,又大兴水利工程,促进地方经济生产,于谦所到之地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与爱戴。无奈的是,官场内官官相护蔚然成风。唯于谦刚正不阿。于是,于谦必然招来官场中其他官吏排挤,视他为眼中钉,对他进行诋毁诽谤。但于谦置之不理。明宣宗去世后,明英宗继位。当时的宦官王振身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以宦官之身掌管内阁。明朝陷入了更为严重的腐败之中。当时朝廷官员争相向王振贿赂,但是于谦却从不给王振献礼,遭到了王振的排挤。幕僚劝他,他生气。他甩了甩自己的两只宽大的袖子说:“我就两袖清风!奈我何”。此事,宦官王振知道后心生怨恨,愤愤地说:“早晚让他知道我的厉害,等着吧。”王振恨不得将他斩草除根。王振终于找到了机会。他暗中指使通政使李锡弹劾于谦“擅举人自代”。于谦就此被判处死刑,下狱三个月。狱中,于谦宁死不屈。他还高喊:“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没想此事惹怒了百姓,山西、河南的官民得知后,联名上书。狡诈的王振笑着说:“抓错了,抓错了”,只得让于谦官复原职。公元1449年,蒙古大军进犯。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于谦坚决反对这一决定,他联合兵部尚书一起上书:“恳请皇上能以江山社稷为重”。谁知明英宗不顾忠臣的劝谏,听信王振的谗言,毅然决然地出征,终在土木堡被俘,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瓦剌军乘机围攻紫禁城,他们胁迫明英宗,要求明朝投降。这时朝廷内人心惶惶,大臣们乱作一团, 大部分人主张弃京城往南迁都。当时朝廷内于谦挺身而出,他说:“主张迁都者,当斩。"朝内的大臣大都赞同了于谦的建议。此时,他主张立监国朱祁钰登基为帝,即后来的明代宗。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这样明英宗便在瓦剌军手中失去了政治价值,而明朝则在这场战役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并将土木堡之变的祸首王振余d灭族,以宽慰人心。于谦认为特殊时期,应招贤纳士。他将在土木堡之变中还在大牢中的原大同副将石亨,免罪释放并委以重任。同时,改革军制,创建团营制,提高作战效率。急调京城周边各地备操军、备倭军和运粮大军到京师,参加此次保卫战役。组建民间武装力量,发动京城内所有民众拿起兵器,加紧训练,补兵力不足,对抗瓦剌军。在于谦这位英勇的大臣的出谋划策下和石亨的配合下保住了京师。明军终打败了瓦剌,于谦真的是当时的大功臣了。明代宗在位期间重用正直之士,于谦也成为朝中重臣,局势大稳,对于谦心生怨恨的人也无从下手,但不幸的事发生了。明代宗病重,当时太子太小。可已经回来的明英宗却有意夺回皇位。在拥护他的大臣石亨、徐有贞等人帮助下发生夺门之变,明英宗又登上了失而复得的皇位。而于谦则以“谋反罪”被送上了断头台。于谦死后,负责杀死于谦的刽子手得知于谦是被陷害的,决定自刎赎罪。就连负责抄没于谦家产的官兵也受到了震撼,于谦身居高位,家中竟然徒有四壁,见者无不落泪。于谦确实做到了,就像他的偶像文天祥所坚守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生坦荡,两袖清风。#头条创作挑战赛##明代于谦的简介#
5、明代于谦的官职说起于谦的死,大部分人都感到惋惜,毕竟要是没有他在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的话,明朝至少损失半壁江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就是一副亡国之相。第一、全国精锐的北京三大营全军覆没;第二、皇帝被俘虏;第三、朝廷变成投降派的主场,甚至有个别的已经将家人送到了南方,反正天下是他朱家的,又不是我家的。就这种情况,仗怎么打?但是于谦却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京城空虚,那就从其他的地方调兵;国无君,那就再拥立一个君;投降派占到大多数,那就用北宋南迁一事说服投降派。对于明朝,于谦可谓是有再造之功,但是为什么到后来他还是死了呢?关于他的死,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他当年坚持主张拒绝用大明领土换回朱祁镇,以至于被朱祁镇怀恨在心。这种说法明显就是扯淡,朱家的江山是朱祁镇的,不是于谦的,于谦保住朱家的江山,难不成是为了自己?第二种说法是、于谦不能保住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这种说法和第一种说法一样,完全就是欲加之罪。太子的废立是你们朱家的事情,又不是于谦的事情。况且,于谦可是一直支持朱见深继位,在夺门之变发生的前一天,他都已经写好拥立朱见深当太子的奏折。可惜的是,由于夺门之变的发生,这道奏折尘封了下来。倘若朱祁镇杀于谦是以上两种说法的话,现如今骂他的人肯定是不计其数。事实上,他杀于谦并非是以上那两种说法,而是第三种说法,那就是不得不杀。朱祁镇虽然曾经是皇帝,但是朱祁钰的皇位不是通过其他渠道得来的,而是通过正规渠道得来的,所谓夺门之变,就是一场政变。当然,这场政变的错并不在朱祁镇的身上,而是在朱祁钰的身上,倘若朱祁钰当年不将朱祁镇囚禁在南宫,夺门之变未必会发生。但是别人可不管你们两兄弟的事情,只是知道你朱祁镇发动政变,推翻了朱祁钰的统治,是明目张胆的篡权,难不成你们朱家的人就专门干这种事情?因此,朱祁镇必须要将夺门之变合法化。他是如何合法化的呢?那就是找出一个反派。很不幸,这个反派就是于谦,难不成就不能找别人吗?为什么就要找于谦?因为协助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的三大臣徐有贞、石亨、曹吉祥,都与于谦有仇,毕竟于谦太过于大公无私,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不上道,硬生生给于谦安插了一个“迎立外藩”的罪名。原本于谦支持的是朱见深,但是到他们的手里却成支持朱祁镇的叔叔朱瞻墡。这样一来,朱祁镇的夺门之变就能够合法化,因为于谦试图改变帝系,这是封建王朝不能够忍受的。要知道,当时还有大宗的人存在,怎么可能会轮到小宗的人坐皇位?于谦此举已经形同谋反,是将夺门之变合法化的不二人选。难不成于谦就不辩解吗?不是于谦不想辩解,而是没有辩解的可能。因为徐有贞、石亨、曹吉祥在上面压着,你连朱祁镇的面都见不到,怎么辩解?有的人或许会说,既然见不到面,那可以上书。当时整个监狱都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的地盘,于谦怎么上书?徐有贞、石亨、曹吉祥污蔑于谦一事,直到两年后,也就是天顺二年才真相大白。因为在这一年,朱祁镇接见了于谦所要迎立的那位藩王朱瞻墡,但是朱瞻墡表示,他对此事一无所知,况且他曾经上输朱祁钰,要好好对待朱祁镇,倘若他有二心的话,又岂会上这种书?主要的是,调动藩王需要金符,而当时金符就在皇宫当中,并没有人动过。既然真相已经大白,朱祁镇有没有惩罚夺门之变那三大臣呢?并没有,因为他们确确实实有功,倘若不是他们的话,说不定现在自己还是一个囚犯。朱祁镇没有想到的是,连夺门之变也是一场骗局。既然迎立外藩这件事情不存在,那么将来继位的一定是他这一脉。要知道,朱瞻基仅仅只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朱祁镇,另一个是朱祁钰,朱祁钰仅有的那个儿子在景泰四年已经去世,而景泰八年,也就是夺门之变发生的那一年,朱祁钰已经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就这种人,别说叫他生儿子,叫他走几步,他都得累上半天。这也是为什么像元旦这种重要的节日,他都无法亲自去举行,而是叫石亨代自己举行。徐有贞是幸运的,因为他在天顺元年就已经被发配充军,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甘愿受制于石亨、曹吉祥,试图决裂,结果呢?被两人斗倒。而石亨、曹吉祥那可谓是一个惨,一个死在监狱中,另一个则被诛连全族。要知道,诛连全族可是重罪,曹吉祥是如何做到的呢?因为他竟然敢造反,不过他的造反只是一场闹剧而已。他竟然天真的以为拿下了京城就能够当皇帝,完全将京城以外的大臣、藩王视若无睹,也算是一个活宝。事已至此,冤屈当然不可能一直笼罩在于谦的头上,但平反一事却一直到朱见深一朝才举行,毕竟皇帝不能有错,朱祁镇要是平反的话,那不就是说明他有错吗?说来有趣的是,于谦死在了朱祁镇的手里,但是促使土木堡之变发生的罪魁祸首王振却得到了平反,理由:王振是为国出征,将他引爆战争,胡乱指挥,完全抛之脑后,真不愧是朱祁镇。
6、明代于谦电视剧1398年,一代明君朱元璋离世。这年于谦出生,他为明朝作出了很多贡献,可以说让明朝续命了200年。1398年,于谦出生浙江,他的祖辈都是在朝廷当官。于谦自幼就爱读书,聪明,七岁的时候和尚还夸赞他不凡,以后必成大器。于谦尊崇文天祥,会每天看文天祥的画像来鼓舞自己。1421年,于谦考中进士。在汉王谋反中,于谦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宣宗封他为江西的巡抚。宣宗逝世后,英宗就登上了皇位。当年朱元璋为了加强自己手中的权力,就取消了宰相制度,他什么事都为自己去做,但他的后代却没有这样延续下去,虽然没有了宰相,但慢慢地太监又上位了。英宗就是这么一位皇帝,他听从太监王振的话,这个太监还劝说英宗亲自出征进攻蒙古瓦刺,英宗听不进去其他忠臣的劝阻,还将20万大军说成50万。在王振的指挥下,英宗被瓦刺首领也先抓住了,英宗本来以为必死无疑,但也土却想拿要挟明朝,此时的明朝,朝中无人,乱成了一锅粥。英宗出征前让郕王暂时管理朝政,英宗被抓的消息传回明朝,郕王朱祁钰就召集群臣共同商议对策。此时一个文官提出迁都城,于谦听闻后将这个人一顿大骂,之前宋朝南逃终就走向了灭亡,于谦还说再提出此议就斩杀。群臣都知道是王振这个太监害了英宗,所以不少人提出将王振的d羽都打死,在朝堂上,一群大臣对着太监大打出手,于谦出面为大臣们发言,请求让郕王允许他们打人,还让人歼灭王振一族。大臣们听到后也冷静了下来,郕王也十分敬佩他,但一个朝堂不能没有皇帝,所以在太后和于谦的商议下,决定让郕王登上皇位,这样就不需要受瓦刺的威胁。朱祁钰就这样当上了皇帝,为代宗,有了新皇帝之后,民心也稳定下来了,驻守都城和边境的大军也安稳了下来。1449年10月,瓦刺首领也先不甘心,他带着英宗悄悄绕路准备进攻京城,他明面上是说送英宗回城,其实是想直接进攻京城,然后占领皇位。明朝很多将士之前都跟着英宗出征,京城里已经没有多少人马了,于谦就集合了各个地方官府的官兵,还让民夫代替运送粮草的官兵。于谦请求代宗把之前出征失利的石亨等将军放出来,他们经验丰富,会造武器,于是很快组成了一支20万的大军。但是打仗需要粮食,不然将士们也没有力气,当时通州有一大批粮草,可没有马车运送,如果不能及时运送,一定会被抢走。于谦又生出妙计,他号召老百姓来运送。如果成功运送到京城,就可以获得奖励,运得越多奖励也就越丰厚。这让很多人都动心了,所以粮草问题也就这样解决了,将士们看着粮草运来,也就有了底气。10月10日,也先也快赶到京城了,于谦亲自布阵,带着20万大军准备迎敌,于谦还让不少人在路上埋伏于谦,让于谦的部队损失了一部分。也先看计划不妙,又假意投诚,他宣称让于谦和石亨来当使者,但于谦早已看透他,只是派了普通的使者前往。也先气急败坏,两军双方又开始展开攻击,在于谦的指挥下,军队假装敌不过人工湖撤退,再诱敌深入一举歼灭。这让也先也失去了夺城的希望,他把英宗归还,带着部队回到了自己的地盘,于谦为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保全了危在旦夕的明朝。英宗被放回后,代宗把他安置在了南宫,后来代宗患病,奄奄一息。1457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从南宫中救出了英宗。于是英宗又重新回到了皇位上,代宗之前是很器重于谦的,但英宗身边的徐有贞很不看好于谦。因为他就是那个之前,在朝堂上谏言迁都城的人,他一直对于谦心存报复。徐有贞等人向英宗谗言之前,于谦是准备立襄王为皇,并没有把英宗放在眼里,英宗本认为于谦对明朝有功,而且此人能力不凡,准备留住的。但徐有贞等人说,如果于谦活着,就相当于坐实了英宗篡位,这个位子本来是襄王的,这让英宗很生气,于是下令处死了于谦。于谦就这样死在了他们的手中,他一心为国,想成为文天祥那样的人物,这样的结局对他来说是惋惜的,但于谦会始终被人们敬仰。
7、明代于谦的父亲早起,录明代于谦《石灰吟》#明代于谦的简介#
8、明代于谦的简介资料1457年,于谦被明英宗朱祁镇处决。百姓们痛哭流涕,刽子手因愧疚选择自尽。孙太后得知后,指着明英宗怒骂:“你这个背信弃义的昏君!”朱祁镇年幼时,因其父朱高炽的早逝,他在其母孙太后的辅佐下,登上皇位。然而,孙太后垂帘听政,大臣把持朝政,使得年轻的朱祁镇,感到无用武之地。他一直渴望,能够独揽大权。朱祁镇的亲信太监王振,逐渐获得了朱祁镇信任。王振善于察言观色,他巧妙地利用朱祁镇对孙太后和朝臣不满,怂恿朱祁镇发动一场,对北方蒙古瓦剌的战争。然而,这场战争,并没如朱祁镇所料,取得胜利。在战场上,明军遭到瓦剌的猛烈进攻,损失惨重。朱祁镇在慌乱中被俘,成为了瓦剌的阶下囚。在瓦剌,朱祁镇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他被关在一个破旧的帐篷里,忍受着寒冷和饥饿。这段时间里,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与此同时,明朝的局势也发生了变化。在于谦等忠臣的努力下,明朝逐渐稳定下来。他们一方面积极备战,准备营救朱祁镇,另一方面,他们开始准备,迎接新皇帝朱祁钰的即位。瓦剌本想通过朱祁镇,来要挟明朝,索要财物。没想到,明朝居然重新立一个皇帝,顿时觉得朱祁镇已毫无用处。他们无条件,把朱祁镇送回明朝。回国后,朱祁镇发现,如今的皇帝,居然是自己的弟弟朱祁钰,感到愤怒和失落。他认为自己的皇位被弟弟夺走,是因于谦等忠臣的支持,他要夺回皇位!没想到,世事难料,他的弟弟朱祁钰,却把他关在了南宫。这一关,就是7年。7年的等待中,没想到,朱祁钰却突然离世。而朱祁镇,顺利成为新的皇帝。他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将于谦处决。1457 年,朱祁镇下令在闹市处决了于谦。锦衣卫在查抄他家时,发现于谦的家,破败不堪,家徒四壁。没想到,他们搜寻值钱物品中,却发现,除了皇帝赐予的贵重物品,剩下的都是一些如何治理国家的奏疏。这让锦衣卫们,为于谦感到深深的惋惜,甚至为他的遭遇,而感到悲痛。孙太后在得知于谦被处决后,拿起奏疏砸向朱祁镇,指着他怒骂道:“你这个背信弃义的昏君,为了稳固自己的帝位,竟听信谣言,杀害忠良。大明江山就要毁在你的手里!”于谦的死,震惊了整个明朝。人们对朱祁镇的行为感到愤怒和失望,他们开始质疑朱祁镇的领导能力,明朝也渐渐的走向了衰落。这场悲剧,不仅让于谦等忠臣失去了生命,也让明朝的局势陷入混乱。朱祁镇放纵自己享乐生活,不关心朝政,导致朝廷陷入混乱,百姓生活凄惨。他的行为,让他失去了民心和信任,也让明朝失去了一个忠诚而有能力的大臣。于谦被誉为明代的忠臣,他一生都对明朝和百姓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忠诚。他持守正义和信仰,恪守廉洁和大公无私的思想,他始终心系百姓。他在担任大臣期间,赢得了百姓和大臣赞誉与尊重。也敢于带领大臣质疑皇帝的一些决策,展现了他的直言不讳的义气之处。他所做的一切无不体现出,他是有责任、有勇有谋的大臣。他是以忠诚和智慧,将其职责据为己任的忠臣。然而,这场悲剧,却成为明朝历史上的一道伤痕,让后人为之叹息。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