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简介(李东垣的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0 16:58:29 浏览
1、李东垣的简介

古名医李东垣是如何调治低血压的?补中益气就可振5脏之气!#如何做健康老年人#血压偏低大家知道该怎么办吗?其实在传统医学里,有着太多专门用来针对低血压的调理方法。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一个很具代表性的方法。我们先从配伍说起,其组方为: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水煎服。熟悉中药的伙伴估计已经看出,这个配伍其实就是,古中医名家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其实在传统医学里,并没有低血压这一个概念。而现代医学所谓的低血压,传统医学则将其归纳为虚劳、眩晕的这一范畴。而它则是有着一个重要的证型,或是说它的病因病机,这就是中气不足,亦可称之为脾气虚弱。在传统医学看来,我们的脾,则为气血生化之源。若是脾虚,那么气就会不足。而气不足,就无法推动和振奋我们这一身的机能。这其中就包括脏腑的运转机能,以及气血的运行动力。低血压,在传统医学看来,就是我们人体的机能下降、不足的一种表现。也是我们五脏痿弱的一个现象。用大白话说就是,我们脉道内的气血,该往上送却送不上去;该往前行的时候,却没劲往前行动。要如何应对?其实,若是从上述的原理剖析来看,这也很简单。我们只需要把体内的中气,或是说把体内的脾胃之气补足。让脉道内的气血运行变得更加强劲,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开篇所提到的《补中益气汤》中,用到了黄芪、炙甘草、人参、白术可以补中益气。我们常说,血为气之母,同时,血又能载气。所以,我们在补气的时候,就必须要补血,因此方中就用到了当归。若是补益太多,就容易壅滞在体内。那么为了防止壅滞,因此方中用到了橘皮来行气。而升麻和柴胡则都有升举之能。就是说,这两者都可以把气机往上抬。因此,中气就被鼓动起来了;而这一身气的运行就能重新振奋起来。这就是配伍的基本要义。说实在的,若论及低血压,其实证型是有很多的。但是从临床来看,症属中气不足的还是占了大多数。那么此时,我们用补中益气的方法还是不错的。当然,组方毕竟是前的临床经验总结,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因此,上述配伍仅作为低血压症属中气不足、脾气亏虚的病因病机分享之用,不可作为用药指导,望知悉。@如何做健康老年人

2、李东垣与黄元御

中医补土派代表人物李东垣,在其创作的《脾胃论》里记载道:脾胃虚则百病生,脾胃不能为身体提供营养则干瘦如柴。说起中医的派别,想必没有人不知道补土派的李东垣,他生于金元时期,那时恰逢战乱,人们流离失所,饥餐露宿,加上战争带来的恐慌不安,导致那时的人们脾胃普遍虚弱,在此背景下,著名中医李东垣撰写了赫赫有名的《脾胃论》专著。后世医家之所以称李东垣为“补土派”,是因为脾胃在五行属于土,土壤为万物提供营养物质,树木才能长得高大粗壮,同理,脾胃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身体才能长得强壮有力,肌肉发达。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脾虚的孩子越来越多,虽说比以前吃的好了,但是脾胃的吸收功能却在逐步下降,很多孩子干吃不胖,如果脾胃功能强大,吃什么就能吸收什么,孩子也长得胖乎乎的可爱。孩子脾虚了该怎么办?1.切记不要吃生冷油腻食物,伤脾胃;2.饮食宜熟软好消化好吸收;3.腹部不要受凉,一旦着凉造成脾阳虚;4.垃圾食品要少吃,像油炸食品和甜食;5.多喝小米粥,粥养胃,尤其是小米粥;古代八十岁老中医经常给孩子用一种健脾小丸子,山药八珍丸,健脾益气,强壮肌肉,后逐渐流入民间,由于健脾作用突出,后逐渐被广泛应用。山药八珍丸,采取的食材看似普通,但却蕴含较深的中医原理。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小米——养脾胃之气,补中益气,强身。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健脾。茯苓——健脾益气,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薏苡仁——健脾利湿、除痹止泻。前段时间,有家长给孩子用了山药八珍丸之后给我反馈,说孩子喜欢吃这个小丸子,没有中药的味道,口感酸甜,吃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的面色变得比以前红润了,身上确实胖乎了不少!

3、李东垣简历

用药量越来越大,不是好现象。用药量大未必效果好,反而是没有技巧的一个表现。大家看李东垣的书,就会发现他用药轻,但效果好。我们先不说用药,就说针灸和推拿。针灸只是用针轻轻一刺,效果就出来了,但推拿就需要用力气。为什么?针灸技巧更高。用药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要明白针也好,药也好是怎么起作用。有十个病毒我就用十一个药,有一百个病毒我就用一百零一个药,一定要比病多一个,才能治病吗?这不是中医的思路。中医是靠人本身的能力治病,不是靠药物对抗。人本身就有调节能力,药物只是给他一个信号,一个刺激,调动一下。就像指尖放血、耳尖放血等,真的是那几滴血就能把病排出来吗?同样也是给身体一个信号,让身体自己调节。所以说,用药量越来越大,是不符合中医的思路的。

4、李东垣生平简介

李东垣先生益气聪明汤,听力好了,视力也好了李东垣先生,很多略懂中医的朋友都知道,他生活在金元时期,是脾胃大家,也是脾胃学派的创始人,擅长脾胃疾病。李东垣把自己的毕生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名字起的也很直白,就叫《脾胃论》,书中记载的很多方子,比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等,都是从脾胃论治的。益气聪明汤也不例外。我们把方名拆开来看,首先,益气,大家记住了,益的是脾胃之气。其次,聪明二字也很有意思,我们现在夸一个人头脑灵光,思维敏捷,会说这个人很聪明。那么,古人是如何理解聪明二字的呢?在古代,聪和明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含义,聪,旁边站了一个耳,把外界的信息汇总到耳边,所以聪代表听力好。明,身体的哪一个部位明朗,明亮,当然是眼睛,所以明代表视力好。益气聪明,合在一起,就是说一个人脾胃好,就能耳聪目明。这个方子收录在《东垣试效方》中,原文是这么说的:“益气聪明汤,于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昏暗,视物不能,此药能令目广大,久服无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益气聪明汤既能用于耳朵,又能用于眼睛,听上去似乎有点儿不太靠谱。眼睛和耳朵有问题了,自古以来,主流的都是从肝肾入手,李东垣呢偏偏从脾胃入手,虽说是独辟蹊径,却也是借鉴了前人的经验。《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里有这样一句话,叫“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九窍指的是身体的九个孔窍,包括嘴巴、耳朵、鼻子、眼睛、以及前后二阴。大家看,九个孔窍当中,头面部就占了七个。《内经》又说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这七个孔窍是需要清阳之气的。清阳要升上去,浊阴要降下来。必须要经过脾胃这个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嘛。脾虚了以后,清阳升不上去,浊阴也降不下来,完全反过来了,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清阳在下面,浊阴在上面,脑袋上的孔窍得不到清阳的濡养,反而被浊阴所扰,它就要出问题,就不通畅。首先是眼睛,打个比方,冬天的时候,玻璃窗总是蒙着一层水雾,即便是把脸贴到上面,外面的世界也不能看得很清楚。到了更冷的三九天,还会结冰花。水雾也好,冰花也罢,都可以看作是身体里的浊阴,浊阴蒙在眼睛上,看东西就模模糊糊。其次是耳朵,浊阴塞在耳窍里,就像一个空瓶子,灌了半瓶水进去,走在路上的时候,瓶子里的水摇摇晃晃,瓶水相撞,是不是就会发出声响?这就是耳鸣,这种耳鸣,声音不大,劳累之后会加重。严重的,还会耳聋。有人说了,那把浊阴降下去不就好了。浊阴降下去了,眼睛就明亮了,耳朵也清静了。表面上看确实是这么回事儿。有些人为了看得清楚,就找块抹布把水雾擦掉,还有些顽皮的小孩子喜欢在玻璃窗上画画,不瞒大家说,我小的时候也经常这么干,可是用不了多久,玻璃就又被水雾盖住了。有时候人的这个脾胃很虚弱,浊阴就老往上跑,就像冬天的窗玻璃一样,擦是擦不干净的,只有等到太阳出来了,这些水雾啊,冰花啊,才能被彻底蒸发掉。就是说一定要把脾胃培补起来,把清阳升上去,这个时候,只要稍微用点降浊的药物,怎么样,立马窗明几净。而益气聪明汤的思路就是补脾益气,升清降浊。益气聪明汤:黄芪、甘草、人参(d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白芍、黄柏,水煎服。这个方子现在也被制成了中成药,叫益气聪明丸。人参、黄芪、甘草主要是补脾胃,填补脾气的空虚。剩下的几味药材兵分两路,一路升清,一路降浊。葛根、升麻、蔓荆子负责把脾胃的清阳之气往上升。葛根,张仲景的葛根汤里有它,葛根汤是古代用于颈椎病的常用方,既然以葛根来命名,说明它是整个方子中为重要的一味药。葛根能把颈椎这一带打通,打通以后再鼓舞清阳之气往上升,从脾胃一直升到头面上去。这样一来,不仅颈椎得到濡养,颈椎病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头晕、恶心、视物模糊等等都能解决。有人又说了,奇怪,怎么扯到张仲景,扯到葛根汤了?葛根汤不是重点,重点是通过葛根汤来告诉大家,葛根具有很好的升达之性,张仲景如此看重它,效果一定不会差。升麻,也是让能量往上升的一味药。蔓荆子,它是种子药,药书上说,诸子皆降。通常来讲,种子的药性是往下走的,但蔓荆子不一样,它的药性是往上走的,能够把清阳之气带到头面上去。芍药、黄柏负责把头面上的浊阴往下降。黄柏清热燥湿,白芍利水,好多人以为白芍能补血,能缓急,能止痛,但不知它还能利水。这就是李东垣的益气聪明汤,脾虚导致的耳鸣,可以用这个方子。脾虚导致的近视,情况不是很严重的,也可以试试用这个方子来调理。它能令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身体一气周流,自然耳聪目明。

5、李东垣个人资料简介

【品读精典 追寻历程 釆撷趣事 感发幽思】德医双馨李东垣【242】德医双馨李东垣重金学医为承传瘟疫顽疾显身手一生救民不为钱

6、李东垣主要经历

【肠癌经验分享】李东垣在《脾胃论》口中云:“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皆属足阳明胃。小肠之穴,在巨虚下廉,大肠之穴,在巨虚上廉,此二穴,皆在足阳明胃三里穴下也。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溉灌皮毛,充实腠理。若饮食不节,胃气不及,大肠、小肠无所禀受,故津液涸竭焉”。指出大肠、小肠与脾胃联系密切,秉受脾胃之气的滋养,方能行使正常的传化水谷功能。若中焦脾胃运转失调,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干,壅滞中焦,胃肠传化失职,积于大肠。正如《灵枢·五变》云:“肠胃者,肺脾之腑也,其脏虚,腑必恶劣,而浊邪之气留止积聚,乃伤之也。脾胃之间又寒温不调,由是稍感其邪,即与所蓄之积留止不行,遂大聚而成患也”。肠癌的发生是由于体内痰、瘀、湿、毒、火等病理产物聚集、并受情志因素和外界六淫邪气影响引起人体脾胃调节机制失衡,逐渐聚积成块,形成癌肿。患者,男,因“大便带血1周”到医院就诊,行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黏膜隆起。病理提示:锯齿状腺瘤伴个别腺体中度非典型增生。于全身麻醉下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活检示:乙状结肠管状一绒毛状腺瘤癌变,已完成7周期化疗。刻下症见:咳嗽,伴咳少量白痰,倦怠乏力,纳差,腹部胀满,隐痛时作,大便日行5~7次,时干时稀,稀溏次数多于干结次数,且有里急后重之感,偶而大便带血。偶有失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微黄,脉弦细滑无力。西医诊断: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后;中医诊断:肠蕈。证属脾胃气虚,升降失司,痰瘀互结。治法:益气运脾,化痰祛瘀,平调中州。用药:太子参、白芍、炒白术、茯苓、白豆蔻、木香、防风、杏仁、法半夏、黄芩、葛根、山药、仙鹤草、生藕节、白芥子、浙贝母、海蛤壳、瓦楞子、莪术、肉苁蓉等,用药一段时间后,患者腹泻明显减轻,大便基本成型,大便日行3~5次,咳嗽、腹痛有所好转。舌淡,苔白腻,脉细弦滑。后不断辨证加减用药,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转移征象,病情稳定。患者至今一般状况良好,能自理生活。中医讲究一人一方,每个人的病情不同,用药也不相同,大家一定要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用药,不要自行服药。#我的门诊故事##健康热力计划##癌症##中医#

7、李东垣简介图片

名医李东垣说过一句话:学中医30年与学3年一样没有什么差别,我想相信他,但很难理解[捂脸]#李东垣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