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宇简介(高君宇故居纪念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0 19:19:35 浏览
1、高君宇故居纪念馆

高君宇(1896年—1925年),原名高尚德,字锡三,号君宇,山西静乐峰岭底村(今属太原市娄烦县)人。五四运动时为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1920年与邓中夏共同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d。1922年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国共产d第二、三届中央委员。1925年在北京病逝。

2、高君宇作品

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5)高君宇高君宇(1896年-1925年3月1日)名尚德,字锡三,号君宇,山西省静乐县峰岭底村人。中国共产d和共青团的早期之一。1912年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学习。1917年参加了蔡元培倡导发起的进德会。1918年发起组织学生救国会。1919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学习。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曾以北京学生联合会代表的身份,先后到天津、山西指导学生爱国运动。同年10月参加了平民教育讲演团,深入乡村、工厂,宣传新文化、新思想。1920年8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与邓中夏等人秘密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他是小组成员之一。积极参与创办《劳动音》周刊和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向工人群众进行马列主义宣传教育,号召革命的知识分子从事实际活动。11月与邓中夏等人在北京大学成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被选为书记。1921年3月任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4月奉命到山西太原,帮助、指导建团工作。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d。1922年1月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d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5月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7月出席中共二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不久,任中共中央报《向导》周刊编辑,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及以后出刊的《政治生活》编辑。8月与蔡和森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民权运动大同盟。1923年参与了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的领导工作。同年7月任中共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1924年国共合作后,任国民d北京市d部总务股主任。后奉派回山西筹建共产d的组织,是山西d组织的创建人。7月在广州参加了沙面洋务工人进行的反帝斗争,后曾受d的委托,帮助孙中山工作。11月陪孙中山北上,到达北京后,带病协助孙中山和李大钊等人进行国民会议促成会的筹备工作。1925年3月1日,国民会议促成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他被推选为大会代表。1925年3月1日,因病逝世。#高君宇简介#

3、高君宇简介简单

这世上现今哪有当年北京爱国青年高君宇和石评梅的爱情,那是生不能共处一室,死要同葬荒丘的爱情,病逝时高君宇29岁,石评梅26岁,石评梅按照高君宇的遗愿将其安葬于陶然亭旁一处荒地,石评梅的朋友按照她的遗愿将其安葬于高君宇的旁边。

4、高君宇个人资料简介

1923年,21岁石评梅刚失恋,27岁高君宇开始猛烈追求她。她冷眼淡漠:“我是不婚主义者。”2年后,她却抱着他失声痛哭:“我后悔了。”萧萧梧叶送红枫,陶然亭景物依旧,却早已物是人非。石评梅独自坐在高君宇的墓碑旁,泪水涟涟。抬头恍然间,她似乎又看见高君宇眉眼带笑地站在她面前。高君宇和石评梅,本可以成为一对神仙眷侣。高君宇曾是石评梅父亲的学生。石评梅很早就经常听父亲在她面前,夸赞这位才华横溢的男学生。高君宇是个坚定的爱国青年,他关心时事,宁愿自掏腰包,也要为革命事业积极奔走。1920年,24岁高君宇在山西老乡会上,激情发表自由民主的演讲。他的声音似乎穿透了时空,一击命中石评梅的心。石评梅听得如痴如醉,散会后,她的大脑还在自动循环回放高君宇的演讲。高君宇见她落单,便主动上前和她打招呼。石评梅高兴地回应他一个笑脸,俩人边走边聊。高君宇分外惊喜,石评梅居然和他一样,有着相同的理想和信仰。渐渐地,高君宇对这位比自己小6岁的妹妹,产生了别样的好感。熟悉后,俩人便开始书信往来。石评梅向高君宇倾诉自己的烦恼,高君宇帮她分析问题,安抚情绪。3年后,霜落枫红之际,早就对石评梅情根深种的高君宇,按耐不住内心的思念,给心上人寄来一份情书:“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殷殷如血的红叶,寄托的是高君宇深深的爱恋。作为民国有名的才女诗人,石评梅怎能不懂其中含义?可那时的石评梅,还没重拾对爱情的信心。沉思良久,石评梅决定拒绝。她回信道:“枯萎的花篮不能承受这鲜红的叶儿。”意思就是她不打算再结婚。原来,石评梅上大学时,曾和一位学长谈过一场长达3年的恋爱。可直到恋爱临近尾声,她才得知自己被骗了。那位学长实际上是个有妇之夫,但他却瞒着妻子追求石评梅。和学长分手后,石评梅伤心了很长时间,久久走不出曾经的情伤。巧的是,高君宇也是个饱受感情折磨的深情男子。早在高君宇14岁那年,他就被父母指定了娃娃亲,并在18岁时被迫和他不喜欢的女子结婚。高君宇之所以19岁就出来干革命,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抵抗旧式的包办婚姻。自从认识石评梅后,高君宇便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高君宇以为是自己有婚约在身,才导致石评梅不敢接受他。于是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坚决与原配离婚,结束那段无性无爱的痛苦婚姻。可石评梅依旧:“曾怜淡月梅花落,犹恨轻风细柳折。”她还没走出初恋失败的心理阴影。高君宇问她:“地球上远的地方在哪里?”石评梅淡淡地说:“就是我站着的地方。”高君宇黯然神伤,沉默不语。虽然追求自由恋爱之路充满波折,但高君宇从未把情绪带到工作中。他不是在参加革命会议,就是在筹备会议的路上。他做过孙中山的秘书,也曾协助孙中山平定广州的商团叛乱。他是共产d早的d员之一,也是共青团的创始人之一。高君宇热爱革命事业,也向往自由的恋爱,时刻期盼着石评梅能给他积极的回应。然而石评梅欲拒还休的态度,却让他陷入了痛苦的相思。好在,1925年年初,高君宇认识了同样出色的青年才俊,他们志同道合,彼此交情不错。有趣的是,他们居然还互相透露了彼此喜欢的女孩。那时正在追求,高君宇还充当过他们的爱情信使。后来,得偿所愿,可高君宇却依旧情局难破。其实,石评梅打心底也深爱着高君宇,只是她把自己困住了。她用过去的失恋,为自己织了一道藩篱。她似乎需要时间慢慢恢复。可是,高君宇等不及了。他的身体因过度劳累引发旧疾,感情上又忧思难解,身心双重受创之下,高君宇病重住院。得知消息后,石评梅胸口猛地一阵抽蓄。她急忙跑到医院,扑在病床边,失声痛哭:“君宇,我接受你,我爱你。”可惜高君宇再也不能给她写情书,再也不能向她求婚了。1925年,29岁高君宇遗憾病逝。高君宇弟弟和石评梅遵从他的遗愿,把他埋在陶然亭边。良人已逝,石评梅低头抚摸着手中的象牙戒指,那是高君宇生前送给她的定情物。高君宇去世后,石评梅才感到锥心的痛,她后悔不已。此后,石评梅常常到陶然亭,凭吊挚爱。她决定用余生救赎自己的过错,她说:“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石评梅说到做到。高君宇的离世,让石评梅真正看清了她自己的感情,她的怯懦和她的犹豫。她不想再留遗憾,生前没有好好珍惜良缘,死后也要同葬千古。石评梅甚至在日记中写道:“生前未共依尘世,死后愿同葬荒丘。”3年后,年仅26岁的才女石评梅因病离世,她被好友葬在了高君宇的墓旁。至此,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终于落下帷幕。如今,这对佳人才子的雕像,依旧矗立在北京的陶然亭湖畔,年复一年,看着来来往往的游人。他们的故事,令人惋惜,也引人深思。1965年,周总理在审批北京城市规划总图时,特别强调要保存“高石之墓”:“革命与恋爱没有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高君宇简介#

5、高君宇雕像

《情归陶然亭》陶然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太平街19号,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陶然”取白居易的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原来有一种梅花叫做“珂梅”,百度都搜不到。高君宇和石评梅的爱情故事,辛柏青和范志博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