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选自《荀子·劝学》此句意思为:青色染料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常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作者简介: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代表作《荀子》。
2、荀子简介带拼音荀子、韩非子、朱子(杨朱)、墨子…介绍四位闺蜜,我要挑一个![大笑][大笑][大笑]
3、荀子修身全文公元前208年时,咸阳城上下一片哗然,秦始皇得力的帮手丞相李斯腰斩闹市。此乃变法商鞅之后秦国亡之不幸功臣。但是李斯并不斥责秦朝刻薄寡恩或者下跪求饶。就在去刑场途中,回过头来跟儿子说:“我要跟你牵着黄狗从蔡东门出来追狡兔。怎麽办”!所以,上蔡去哪里了?实际上上蔡乃李斯故里,属汝南郡即今河南省驻马店。李斯之所以能够当上丞相,正是因为上蔡看到厕所老鼠与粮仓老鼠之间的差别,才改变人生理想的。那时做小吏的李斯就发现:厕所中的老鼠,吃得脏,也一见面就跑掉;粮仓中的老鼠则吃得又肥又溜,见到人却更加大胆。李斯感慨地说:“人能否有所成就,像这只老鼠,决定于环境呀”!李斯辞小吏之职,随荀子学帝王之术,与韩非子为师弟。李斯学成以后,对荀子辞道:“可耻下问的是卑微,可悲可叹的是清贫!师者,生者必游说秦国。"看功利心切,李斯、荀子亦深知人各有志、生而有之。他只一句话:“物禁大盛”,就再也不理李斯。李斯没多想,便到秦国做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觉察李斯之才,向秦王嬴政推荐。这俩凑在一起之后六国才是真正的悲惨。对待六国名士,李斯一直敢于下毒手,让嬴政食欲大增。《史记》载:【诸侯名士能以下为财,厚留其结;不愿,剑刺其物。】。它的含义是什么?李斯向嬴政进言:六国谋臣,著名将领,可以买通者出钱买通,不可以买通者派遣侠客行刺,不可以买不可以行刺者离间其与君主。嬴政对李斯很是赞赏,这种办事一以贯之的精神。统一六国之后,李斯顺出任丞相,向秦始皇提出实行郡县制的主张。这时李斯位极人臣、长子李由为三川郡守、其子皆嫁皇室公主、其女皆嫁秦朝王子可以说风头无两。李由回到咸阳后,文武官员纷纷来到李斯家贺喜,丞相府门前车马成千上万。但是在宴会中李斯高兴得不行,由卑微走向尊贵才是自己一直以来的追求,可现在似乎已无以为继。正当如此忧思之时,荀子当年“物禁大盛”,忽然闯入李斯心中。丞相府里宾客如云,李斯怎么也找不出一个人来倾诉自己内心的事情。师荀子已死,连其师弟韩非都为其亲手杀死。当穷困潦倒的李斯真正无所不用其极地登上权力顶峰的时候,却发现了自己心中的落寞。李斯忧愤而叹曰:“荀师谓吾盛极必衰。吾李斯一旦上蔡庶至位极人臣之时,将来当由盛而衰”?但是李斯忧归忧,能使自己真正放弃拿到手的权力,也就没有办法。秦始皇死后李斯勾结赵高把公子胡亥拥立为帝。又假托始皇遗诏杀害公子扶苏及上县名将蒙恬等人,史称沙丘之变。如果说在这之前李斯也有平凡者挣扎的一面的话;那么在这一刻出卖嬴政的李斯则是在和恶魔做交易以保全自己的权益。但是和恶魔进行交易失去的不一定是纯洁的心灵,也有可能是整个血肉。正如李斯不能容,别的当朝大臣;赵高要当,权的惟一中心。接着又是开头李斯遭赵高诬陷,后在咸阳闹市腰斩。人生的起起伏伏莫过于由看鼠而秦丞相而闹市腰斩。“可怜的人必有可恨的事,可恨的人必有可悲的事”,用李斯的话说再恰当不过。从看着老鼠一步一步爬上了丞相的李斯遭遇是不是刻骨铭心?可伯乐嬴政刚去世,李斯便勾结赵高篡改遗诏了,李斯岂不是可恶?腰斩之前刻,联想到东门逐兔的上蔡,人性毕竟克服了对权力的贪婪,但是荀子的警惕来得是否太晚?成由功利败由功利是秦相李斯的功劳!司马迁《史记》这样总结李斯生平:【鼠居其所,人固择其地。斯效其智,功立名遂。置酒咸阳;人臣极位。一丈夫诳惑;变易神器。国家丧身诛;本同末异。“一夫诳惑变易神器,国丧身诛本同末异”,何等令人震惊的教训是前车之鉴,却有几个人重走老路?司马迁曰:“究天人之际而通古今之变,为一家之言”.一部《史记》浓缩着多少兴衰。
4、战国思想家荀子资料简介孟子荀卿列传导读这篇列传主要介绍了四个人物 :孟子、驺衍、淳于髡、荀卿,还简单介绍了驺忌、慎到、驺奭、公孙龙、墨翟等人。孟子是战国时期驺人,曾拜子思老师。学成之后,游说诸侯。孟子的言论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因此,不能受到诸侯的重用。孟子就与弟子万章等人整理经典,著成《孟子》一书。在司马迁笔下,孟子 “生于大自在者,无所牵挂,精于孔子之道,而又有其进也”,他遵守古代礼仪,有自己的主见,处世旷达,令人尊敬。驺衍学术的核心是 “五德终始” 说,驺衍觉得,人的世界是依照五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而五德转移的依据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道理。这种学说后来在朝代更迭的时候得以借用,如《史记 . 封禅书》中记载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接受其人的建议,以“五德终始” 的学说治理国家。淳于髡先后两次参见梁惠王,但梁惠王被声色犬马羁绊,没有理睬他。第三次拜见,淳于髡什么话都没说,惠王感到奇怪,忙质问淳于髡。淳于髡说明理由,惠王幡然醒悟。所以司马迁说 “与淳于髡相处久了,可以常常听到有益的言论” 。荀子先是做齐国稷下学宫的领袖,后来到了楚国,做了兰陵令。后罢官,推究儒、墨、道三家的学术,写成一部儒家经典《荀子》。#智慧成就梦想,知识改变命运#
5、荀子积微篇简介要从思想属性看百家刘立夫这篇《谭嗣同:中国两千年文化的堕落,荀子是罪恶祸首》可读。但由于总是停留在制度层面说事,就势必存在理不清道不明,逻辑不周延的尴尬。从思想属性上看,孔子、孟子、荀子等百家诸子均存在一个共同的缺憾,即在价值取向上都矢志于争夺现实功名利禄的世俗性,无意于寻求超越高尚或远大理想的信仰性,正是由之开端,才是肇成后来中国社会诸多深缠难解问题的总根源。谭嗣同和很多同胞看不到这点不足为怪。因为自五四起,我们主流的思想界也是受制于几千年世俗性观念文化氛围的濡染禁锢来观世论事的,其认识认知往往就浮浅于制度的民主层面和效率的科学层面来臧否取舍,殊不知即使是民主与科学的萌发或有效之本身,根本也是来源于既定的信仰文化之中才能生成的。不讲信仰,无视信仰,立不好信仰,一切都是白费劲。此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由之更有演证看清的必要了。应该说,该文介绍谭嗣同洋洋五万字的《仁学》将世界的希望寄托于一“仁”字之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理解谭嗣同此仁亦即是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之仁,更为抽象理论的看,应该就是全人类所谓真善美追求的“善”之取向。如此之求实乃人性美好一面的体现所以应予认可赞同。深入的问题是为何谭嗣同及其追随的孔子之仁为何难以真正在中华大地普及扎根呢?一切问题的追根溯源还得归结到族群整个观念文化的属性来看才能彻底廓清。也就是说,谭孔之仁说穿了还只是世俗之仁,并非特定的信仰之仁,超越之仁,高尚之仁,系统性整体性思想之仁,所以便很难贯彻深入到底,所以才会慢慢走样变性而非仁不仁的。比如孔儒思想中立足现实性而生的三纲等级、亲亲相隐、血缘相护等意识就是扭曲仁心的渊薮哟。
6、荀子简介资料大全100字【读书有感-012】"能柔非柔,能刚无刚“,据说这是曾国潘在遭受挫折之后,重读《道德经》后写出 的这一体会,然后以此为法宝,事事顺利。信读此处,曾已年近五旬,才多见有反省之言,他说:”我 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 ,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 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即水军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当以为鉴戒。“曾国潘带军时仍在读书,做学问,我为此敬佩,可读到后面他为此反思之言,则是一大悟。往后几篇书 信都在告诫家人一件事——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两聪,目不两视而 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他48岁时回思以往,温故知新,自省有过,心怀 愧意,所言为益。在此,我还另有一感悟;一个人在受挫的时候,同时也是成长的开始,不仅如此,还要经得起锤炼,而 磨砺的过程,正是完善一个人的自愈能力,抗挫能力,乃至意力及动力。为此,我们且行且思,且悔且 改,不断完备自己,修得正身。#读书笔记# #原创随笔#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