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山东潍县有个恶霸欺男霸女,无恶不作。他要霸占一个寡妇的女儿,母女俩害怕,找县令郑板桥告状。没想到郑板桥竟然说恶霸是大善人,不能抓。恶霸却哭着说:我不要当善人了。郑板桥原名郑燮,生于1693年,人称板桥先生。他擅长作画,喜爱文学,入仕之前以卖画为生。1713年,郑板桥成功考取秀才。但他的“仕途”却并不平顺,1723年郑板桥父亲过世,此时的他早已娶妻生子,奈何生活捉襟见肘十分贫困。三十岁后还未能有所作为,一直以卖画为生。1732年,四十岁的郑板桥参加乡试,成功中举。1736年,郑板桥中进士。之后,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其为官期间,政绩显著,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但他为人为人“古怪”,行事作风颇有济公的风格,也被世人列为“扬州八怪”之一。他虽“怪”却怪得真诚、怪得幽默、怪得酸辣。在腐败滋生的政治场上,郑板桥却始终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清廉正直。若是遇上贪官奸佞,其当即便将奸人抓来游街示众,而且会亲自画一幅梅兰竹石这类代表廉洁、刚正不阿的植物,将画作挂在罪人的身上,让世人观看,给大家敲个警钟。作为一名明辨是非、爱民如子的好官,郑板桥在为官期间时常明察秋毫,做了许多好事。1741年,郑板桥被派遣到山东做县令。此时,当地有一名臭名昭著的恶霸。此人在当地横行霸道,时常为非作歹。老百姓害怕被恶霸迫害,对于恶霸的种种恶行都是敢怒不敢言。当时,县上有一个寡妇,寡妇膝下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儿。母女俩为人低调、朴实,平时都深居简出,谁曾想却在一次偶然碰见这个恶霸。恶霸当即被寡妇女儿的美貌所吸引,窥视美人的他时常到寡妇家中骚扰母女二人。孤儿寡母的两个人本来就势单力薄,又怎么能和恶霸抗衡。长期以来,寡妇母女二人都忍气吞声。恶霸见状便愈发的肆无忌惮,不仅调戏寡妇的女儿,而且扬言要“娶她”。眼见着自己的女儿就要被这个恶霸霸占,万般无奈之下寡妇便跑到县衙告状,祈求时任县令郑板桥做主。听取了寡妇母女的冤情后,郑板桥下令将恶霸抓捕归案。谁知这个恶霸十分狡诈。公堂之上,恶霸一脸“无辜”的说自己并不是一个坏人,相反自己是一个大善人,是在做好事。他将调戏和强抢民女,说成是自己看到寡妇母女相依为命颇为可怜,而自己则是好心每日上门“关心”,就是为了多照料她们孤儿寡母。面对如此恬不知耻、公然掉到黑白的恶霸,郑板桥丝毫没有生气,只是微微一笑,表示既然恶霸是一个大善人,那么就请他好人做到底,坐实了“大善人”这个身份。于是,郑板桥唤来其余诉冤的人。让其中一个因家中田地收成不好,借债无法偿还被债主状告的农民找自称为大善人的恶霸帮忙。请自诩大善人的恶霸积德行善施以援手,为负债累累的农民还上了债务。还有一位被亲自弃养的老人,到县衙诉说冤情。郑板桥便直言,不孝之人当打五十大板,而老人的不孝子如今不知所踪,其所受的刑罚便由“大善人”代为受之,让老人消心头怨气,也算是一件大善事!恶霸眼见着帮农民还了钱,还得代人受刑,当即吓得跪倒在地,痛哭流涕的高声哭喊、求饶,说着自己再也不敢了。恶霸不仅马上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还连连向郑板桥求饶。面对恶霸的否认和胡诌,郑板桥没有束手无策。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另辟蹊径,顺着恶霸自己标榜的善人人设。利用计谋从惩罚恶霸,使得坏人原形毕露得到应有的惩罚,为老百姓伸冤、为民除害。如此行事不走寻常路的“怪人”郑板桥为官期间,用自己的“怪”方法和“怪”思维,为老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好事。虽然为官,但是从不乘轿、不鸣锣开道,时常穿着便衣到乡间体察民情,将百姓的疾苦挂在心头。他的一生犹如他一生善于划的竹子一般“雪压不倒,风吹不折”正直、坚韧、重节、重信,万古不移!#历史开讲#参考文献:《郑板桥断案》
2、春词郑板桥郑板桥去参加科举考试,在一个茶楼喝茶时,一公子哥嘲讽他诗文浅薄。郑板桥站出来要和公子哥斗文。公子哥出了上联“一塔七层八面”,而郑板桥只是伸出一只手,公子哥就知道自己输了,满脸羞愧。郑板桥的出生并没有任何的光环,家道早已中落,生活拮据不已,唯有自强才有出路。不过也有一种幸运,那就是郑板桥自幼时起便有书可读,也为他种下一颗好学的种子。[浮云]古时候,寒门崛起好的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这一条路,所以,郑板桥也选择去远赴京城参加科考。与那位公子哥的相遇便发生在郑板桥赶往京城的路上,公子哥本想卖弄一下自己的才情,不料,收获了一份意外之悲。公子哥讨了苦吃,心中也有一丝迷茫,可就是郑板桥那种伸手的气势让他深感羞愧。郑板桥面对公子哥出的“难题”,从容不迫,有些桀骜不驯地盯着公子哥,回答道:“五指三长两短!这便是我的下联。”公子哥从先的神情自若,还略带一点神气,听完对出的下联之后,无奈低下了高昂着的头。心里暗想:兴许这仅仅是郑板桥侥幸对上,要是我再故意刁难他一下,没准儿能让他贻笑大方。于是,公子哥提出让郑板桥先出题的主意,输者就把面前这张桌子买下来,并且背着它当街游行。郑板桥丝毫不示弱,即兴就出了一道题,他要求所作的诗中一定要包含十个一,问公子哥意下如何。公子哥身边的朋友都觉得这难度非比寻常,分明是想让人难堪,公子哥思索了片刻,无可奈何,他的表情有些忧愁,指着郑板桥说:“你要是能作出此诗,我甘愿认输。”“一笠一蓑一孤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主一客一席话,一轮明月一江秋。”郑板桥娓娓道来,掷地有声。此情此景,公子哥没辙了,只好为自己的冲动买单,将桌子买下,背着它在大街上走了起来。公子哥顶着这张桌子,驼着背,如同一匹负重前行的骆驼,缓缓地向前走着,周围传来一阵又一阵的取笑声。在人群之中,郑板桥也同大伙笑了起来,他不知道的是,公子哥与他就此结下了梁子,公子哥对他是怀恨在心,并且这也为他日后坎坷的仕途埋下了一种隐患。皇宫里的御画师金敏之便是这位公子哥亲舅舅,也是他的靠山,得知自己的外甥受到了屈辱,心中不免有些难以平息的怒火。就在科考的当天,考官给所有考生分发了一张白纸,而给郑板桥只有半张,郑板桥十分疑惑。“为什么人人都是一张完整的白纸答题,而我只有半张?”“昔日你不是能够在四句诗里用上十个‘一’吗,这半张纸难不成还能为难你这个大才子?”考官的语气中充满了不屑。郑板桥这才反应过来,往日与公子哥发生的故事,这幕后一定有人操控,这个人就是金敏之。寒窗苦读数十载,郑板桥不甘心因此被淘汰,他灵机一动,将剩下的答案悉数写在了桌面上,交卷时,将答卷和桌子一块儿交了上去。那位给郑板桥制造困境的考官直接否决了郑板桥的这种另辟蹊径。就在郑板桥的命运将要被改写时,一位名姓包的考官走了过来,浏览了一遍郑板桥所答的题。文采斐然,字字珠玑,这位包大人深深被郑板桥的文字吸引,赞叹道:“果然是独树一帜,精妙绝伦,可获头筹!”包大人慧眼识珠,不想埋没了人才,就暂时把这桌子保留了下来,他私底下将桌面上的答案完完整整抄了下来,呈给了皇帝。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包大人的行为很快被金敏之知道了,身为皇帝身边红人,金敏之是有发言权的。“郑板桥修养太低,没有大局观,不堪重用,皇上还是得三思啊。”皇帝一听此话,立马对郑板桥的印象附上了一层顽固分子的标签,科举选拔的可是贤臣,而不是宵小之徒。受到蛊惑的皇帝听信了金敏之对郑板桥的偏见之言,本来头筹的位置与郑板桥擦肩而过。凭借才高八斗,郑板桥本该一鸣惊人,却因得罪了权贵,碰了一次壁。碰壁的成本就是十年的等待,这些岁月中,他以作画为乐,卖画为生。他不像他人文人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面”,他大大方方地走进市场,成为中国古代画家明码标价的第一人。充满烟火气息的市井生活,并没有让郑板桥感到俗不可耐,而是乐在其中。诚然,郑板桥的性格有些异于常人,有些“怪”,如同一位活佛济公,几分幽默,可爱真诚。倘若是郑板桥看见一些贪官污吏被游街示众,他便作一幅梅兰竹石画,挂于犯人身上,颇有警醒世人的意味。每一天的日子都在起舞,郑板桥即使不在仕途,却也施展了他的才华。#简介郑板桥#
3、介绍郑板桥更新:郑板桥icon(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icon。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icon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icon”重要代表人物。
4、知县郑板桥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1]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5、郑板桥个人简介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清朝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共计为官十二年。他为官其问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愤怒不满,被朝廷贬官。从此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经历十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生活十分困难。可他仍然不接受亲友及任何人帮助。性情孤僻古怪,骨子里却极富人情趣味和幽默。一个雨夜,有小偷进入他的宅院来偷东西,郑板桥发现后有感吟出一句诗:“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小偷闻诗得知自己暴露了,正在惶恐之际,郑板桥吟出第二句:“腹内诗书存万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明白了,这人家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先生啊,都传闻他两袖清风,家中除了书籍无钱财呀,于是欲转身离开。就在这时,郑板桥赶忙喊出第三句:“出门休惊黄花犬,越墙莫损兰花盆。”郑板桥一方面担心小偷被自己养的大黄狗咬伤,另一方面又担心小偷越墙时碰坏了自己心爱的兰花,于是好意提醒。小偷听到这里很是感动,便小心翼翼地爬上了墙头,却又听到了后一句:“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色赶豪门。”告诉小偷,老夫不相有礼是天气原因,提醒小偷趁天未亮,去豪门家看看还是有机会的。郑板桥即兴创作的这首赠梁上君子诗,其中饱含着对自己的调侃、对兰花的怜爱、对小偷的同情、以及对豪门憎恶,颇有与小偷同仇敌忾、劫富济贫的幽默意味。此故事作为茶余饭后调侃很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