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沟简介(揭开福寿沟的神秘面纱)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1 04:47:20 浏览
1、揭开福寿沟的神秘面纱

每逢城市内涝,总会有两个城市被想起:一个是青岛,据说是德国人给修了比较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现在经过考证,德国人修的没那么多,有些油纸包螺丝之类的说法,也都是瞎吹)。另一个是赣州,赣州的福寿沟排水工程,修建于北宋时期,工程由数度出任都水丞的水利专家刘彝主持,是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它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至今仍然在使用。头四张照片,就是福寿沟博物馆展示的一段正在使用的福寿沟工程。福寿沟工程的关键在于水窗。河里发大水的时候,水窗在水压的作用下自动关闭,防止倒灌。河里不发水的时候,水窗在室内排水的压力下打开。这样就有效防止了城市内涝。为我们祖先的智慧骄傲吧!#赣州头条# #福寿沟# #古代水利工程#

2、福寿沟的简介

欢迎再来,赣州还有个博物馆,福寿沟博物馆,还有古巷子你没走过……

3、福寿沟视频

赣州,客家文化的摇篮!全世界分布着7000万客家人,客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一座魏家大院,就是客家文化好的诠释!福寿沟的建设,古人的智慧让人叹服,甚至双沟的设计原理至今还没解密!郁孤台,郁然孤峙之意,涨知识了!还有浮桥,客家美食,阳明学院!赣州,四省通衢,一个值得细细品鉴得超大地市,可惜经济还是没跟上来!#福寿沟简介#

4、福寿沟简介及图片

惊叹!千年不朽工程背后…在章贡区河套老城区地下,埋藏着一座历经千年,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中国古代城市下水道工程,因两个排水沟系统走向形似古篆体的“福”“寿”二字,取名“福寿沟”。得益于这套排水系统,赣州古城堪称国内早的“海绵城市”之一。这颗跳动千年的“城市良心”,其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对于新时代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问题导向、秉承系统思维、汲取生态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树立科学正确的政绩观念。“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正确的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福寿沟能建成并沿用至今,离不开唐末五代卢光稠“凿址为隍,三面阻水”作好的铺垫,北宋虔州知军孔宗翰“伐石为址,冶铁锢基”打下的基础以及北宋虔州知军刘彝“作水窗十二”永绝水患的长远眼光,还有清代赣宁道巡道文翼,赣州知府魏瀛关心民瘼、协调各方的重新修缮,他们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观念决定作为。追求何种政绩对履职尽责、干事创业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牢记为民造福是大政绩,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谋当前,更计长远,甘当铺路石、登高梯,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矢志奋斗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导向。“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问题导向就是要以解决问题为主要方向和根本目的。赣州古城三面环水,长期以来雨季江水倒灌和城区逢雨必涝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产生活。扩新城阻洪水、锢城墙防倒灌、作水窗绝内涝、修沟渠防堵塞,几代赣州主政者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接续治理水患,赣州古城才得以千年不涝而愈发生机勃勃,居民得以不受困扰而安居乐业。问题决定方向。只有奔着问题去,盯住难题改,才能行稳致远。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不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d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对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要科学统筹、优先解决,取得实效;对一些带有共性、规律性的问题,要注意总结和反思,以利更好解决。秉承协同高效的系统思维。“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福寿沟的修建,就是古人运用系统思维治理赣州水患的成功案例。福寿沟不单单是两条沟渠,而是一项包含了城墙、暗沟、池塘、水窗四部分为一体的系统水利工程,四部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科学协作,使得福寿沟能够充分发挥“通、集、运、滤、蓄、排”六大功能,实现治水用水、防洪排涝的目的。思想决定行动。只有思想上破冰,行动上才会突围。要以系统思维抓治理,深化对新时代社会治理特点规律的认识,坚持以整体观念推进,把局部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系统方法谋全局,坚持全要素联动,加强全链条协同,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实现社会治理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综合。汲取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福寿沟正是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典范。赣州古城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恰似一只趴在江面上的乌龟。宋人刘彝利用这一地形地势特点,设计出“福”“寿”两条地下沟渠,并巧妙地利用地形落差,让城中的雨水、污水顺势流入福寿沟后,自然排入城外的章、贡二江。这种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科学智慧,使得赣州城即便三面环水,也能千年不涝。规律决定结果。只有遵循规律,顺势而为,才能永续发展。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赣州头条#

5、历史上的福寿沟

魏家大院:民国赣州四大家族之一的豪宅,到迁入赣的客家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福寿沟博物馆一侧,是赣州具代表性民居——魏家大院。宅门前一方水塘,不知是不是福寿沟开凿时配套的那百余个水塘之一。魏家大院是典型的家族豪宅,从清嘉庆年间开始营建,规模逐渐扩大,一直持续到民国年间。早从东侧的一栋大院开始,之后营建了并排的三座大院,可隔可通,形成一个整体,占据一整条街道的位置。民国年间,这三座大院以西又建造了祠堂,祠堂以西以北再新增一套宅院,北部则建造了学堂,魏家大院达到大规模。住宅之外,还有一系列的谷仓、马房、厨房、练武坪等配套建筑。如今修复后向游客开放的魏家大院仅仅是早的那三座并排的大院,已蔚为可观,其余部分仍在修缮中。景区介绍魏家大院是客家“九厅十八井”建筑。“九厅十八井”是典型的客家人家族宅院,九个厅和十八个天井都有具体名称。在连城培田古村看到的“继述堂”似乎更符合网上对“九厅十八井”的描述,有很强的整体性。魏家大院看起来更像浙赣大宅的组合体,天井并不多,而建筑体量、用材硕大,比“继述堂”高大气派多了,甚至有官宅模样。魏家在乾隆年间从福建连城迁入赣州,属于“倒迁入赣”的客家人。赣州本是客家南迁的始发地,但明末清初的战乱(主要的是清朝与南明的战争和灭三藩战争)造成赣州地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清朝中期政府发布募垦令,原本定居在闽西粤东的客家人又返迁赣南(清朝的海禁与到迁入赣也有关)。魏家以木材和钱庄生意发家,清末民初参与革命活动,民国年间是赣州四大家族之一。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魏家在南昌、上海等地的产业相继被夺,无法维持,魏家走向衰落。修复后的魏家大院如今成为“赣南客家博物馆”,以丰富的图文、实物展现赣州境内客家人的文化、风俗。一件方言吟唱儿歌的设施令我印象深刻,赣州境内各县市的客家话差异也很大,方言恰是研究客家人迁移流转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