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范仲淹的简介(范仲淹诗人的简介10字)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1 05:14:14 浏览
1、范仲淹诗人的简介10字

从汉到宋,范仲淹的历代显赫家世先祖:范达,字洪泰,员外郎。范思陵,字舒衍,颍川太守。范显,字叔矩,太学博士、龙舒侯。范滂:东汉时期大臣、名士,“江夏八俊”之一,“八顾”之一。范休,字柏年,怀州刺史。范朗,字能臣,镇北将军。范衡,字廷官,中书侍郎。范焕,字伯镇,常州刺史。范履冰:唐朝宰相。当时称良相,后坐罪下狱,为酷吏迫害致死。范冬昌,朝奉大夫、经略安抚使。范隋,唐朝咸通其间县丞,是范履冰之六世孙、范仲淹之高祖。范梦龄,历仕吴越中吴节席推官。祖父:范赞时,五代吴越诗人,吴越中吴节度判官范梦龄之子。九岁举神童。仕吴越官至秘书监。父亲:范墉,早年仕吴越,后随吴越王钱俶降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儿子:范纯祐,范仲淹长子,苏州吴县人。性英悟自得,尚节行。方十岁,能读诸书;为文章,籍籍有称。范纯仁,范仲淹次子,一直活到宋徽宗事情,北宋时期名臣、政治家、宰相,人称“布衣宰相”,宋哲宗即位,召除给事中,进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元祐三年(1088),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宰相)。四年,出知颍昌府,徙知太原、河南二府。元祐八年(1093年),再次拜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宰相)。宋徽宗即位,授光祿卿,分司南京,道除右正议大夫,提举崇福宫,不数月,以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诏职。范纯粹,范仲淹四子,以荫入仕,性沉毅,有干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权陕西路转运判官,进副使。八年,为京东路转运使,知庆州。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入为户部侍郎,出知延州。以后历代都是北宋、南宋官员后代:范之柔,嘉定六年(1213年),已擢礼部侍郎仍兼中书舍人、兼修玉牒官。嘉定九年三月,以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嘉定十年七月,范之柔与工部尚书刘架,并兼太子詹事。范之柔拜礼部尚书后,封昆山县开国子,加食邑三百户。#范仲淹#

2、宋代诗人范仲淹简介

#夏日生活打卡季#每天一首古诗词,锻炼大脑不衰老[点亮平安灯]今天诵读宋朝文学家及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译文:江岸边来来往往的无数行人,只是喜爱鲈鱼的鲜美,却不知道打渔人捕鱼的艰辛!你看那一叶小小的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那是打渔人在捕捞鲈鱼。范仲淹的这首小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全诗仅二十个字,却形象地刻画出渔民劳作的艰辛,体现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在苦难中挣扎生活的同情。#诗人范仲淹的简介#

3、范仲淹诗人的名句

范 仲 淹序:范仲淹,字希文,河北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人,谥号文正。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诗人。文正公二十七岁中进士,曾在多地任职。每到一地首抓民生,重视教育,注重人才培养与提拔,为朝廷举荐了大量人才。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执政理念,尤为后世所推崇。断齑划粥五更寒,一鸣惊人飞冲天。远水楼台亦有月,唯才是举荐国贤。先忧后乐为官道,无畏贬谪三光范。奉劝有志入仕者,不做文正莫为官。注:断齑划粥:范仲淹自幼丧父,随母改嫁至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范公村)。家贫,居醴泉寺学习。为节省粮食,每煮稠粥放凉,用刀分割成数块,每顿只就着咸菜吃一块粥。远水楼台亦有月:范仲淹每任职一地,多举荐、提拔贤能。其任杭州知府时,多名官员被提拔,唯苏麟在下边县里做巡检,未得擢升。苏写诗一首寄范仲淹,其中有一联"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发泄不满。范知其意,遂为其写了举荐信,苏亦得到提拔。三光:范仲淹不畏打击,以直言敢谏闻名。屡因直谏被贬。虽被贬谪,却被同殿大臣视为"光耀"。初贬被称为“极光",次贬被称为"愈光”,再贬被称为“尤光"。故时人有语:"三光”风范。

4、范仲淹是哪代诗人

#湖南本地通#岳阳楼记并非写于岳阳楼,你知道吗?提起#湖南#岳阳楼都会想起北宋诗人范仲淹,他的一篇#《岳阳楼记》#,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之心和政治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实际上,范仲淹本人并未去过岳阳楼。当时是受同在朝中为官的好朋友滕子京所托,为重修岳阳楼作序而成。(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当时范仲淹因革新失败又得罪宰相,被贬至河南邓州,此文就是在河南邓州完成。

5、诗人范仲淹的简介和代表作

【历史上宛城和穰城对“南阳地区首府”的长期争夺】…北宋大诗人范仲淹,在穰城做父母官时,酷爱到城边名胜百花洲去游览和作诗,留下了两首随笔之作:《中元夜百花洲作》:“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览秀亭诗》:“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谢公创危亭,屹在高城头。”诗中的“南阳”是指宛城吗?否也!这时的南阳地区首府(治所)是在穰城,范大太守正坐镇在这里,所以他口中的“南阳”城就是穰城。…从隋初开始,直至蒙元灭宋,南阳盆地的首府之城总是在宛城和穰城之间换来换去,谁当了府城谁就代称南阳。583年由宛迁穰,607年由穰迁宛;619年又迁回穰城,742年和758年又反复折腾了两次;之后稳定了两百多年到963年,治所终于回到了宛城才再也没变。…为何一度变来变去呢?根本原因是隋唐宋三代,我国中部地区气候相对温湿,南阳盆地长年雨量充沛,纵贯盆地中央的淯水(白河)经常泛滥成灾,而宛城地势低洼屡被洪水淹城,首府之城是被迫迁到地势较高的穰城去的。宛城的优势是有矿,乃当时本盆地的冶铁中心而工业发达;穰城则是农产品集散地,这一带的农田稳产高产少灾而能不饿肚子。两城的竞争各有千秋。终归更赚钱的工业更为强势,所以宛城能终取胜,到了元明清时期气候转为相对寒凉,白河水灾闹得少了,宛城也就作为当仁不让的府治固定了下来。…但某些今人张口闭口就是“南阳=宛”,不看历史的吗?范仲淹诗里的“南阳=穰”哦!因为当时治所在穰不在宛。所以一说“我是南阳人”或“我在南阳”,千万不要立即断定那就是宛人或在宛。概念有大有小啊,南阳≠宛!#南阳头条# #邓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