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辽宁顾委委员孙亚光孙亚光(1916-2007.4)又名孙振东,阜城县蒋坊乡王过庄人,孙振武之弟。1932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d。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孙亚光参加了华北人民抗日自卫联军26支队(抗日自卫联军后改为八路军北上先遣支队第-团)。后来回到原籍阜城,历任津南特委宣传委员,阜城县武装科长、三区区长,冀县民政科长、县大队队长,热河省委d校副校长,市委财贸部长。1955年调任鞍山市委财贸部部长,鞍山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1985年任辽宁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90年离休。#孙振东简介#
2、孙振东新消息我的新兵连战友,班长梁涛,战士孙振东、王以福、王法、刘成军。看到后立即归队
3、上海孙振东沧州市东偏南有一望海寺古村落。《沧县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望海市台在城东四十里。相传,周穆王乘八骏马东游海上,筑之,以望海市,故名。”民国十七年改为望海寺。望海寺村东北角半公里处有一土台,俗称铁瓦庙台。庙台高十余米,占地两干余平方米。相传周穆王来此以观海市蜃楼,明朝时,后在穆王观海处附近建庙字一座,名为三霄寺,又名铁瓦庙寺。此庙道光五年重修。内供赵公明元帅的三个妹妹(云霄、碧霄、琼霄)塑像,传登上高阁能望见海上来往船只,时能见海市蜃楼。庙院内有古槐数棵,高大繁茂,盘根错节,粗者需三人合抱。古庙于五十年代初被拆,用于建了学校。孙氏家庙修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逾400余年。位于村子中部,坐北朝南,庙门不大,像家庭院落的大门, “蛮子门”形制。庙原为家祠,道光十三年(1833),十三世孙和平癸已科中武榜眼,授内侍卫。道光皇帝赐“榜眼及第”牌匾一块,左下角盖有道光皇帝玉玺。经族人共议,将匾悬于家祠大门楼上,遂将家祠改为家庙,又在庙对面修一过街牌坊。门楣上悬“孙氏家庙”匾,家庙匾上方还有“名传千古”匾。进入大门,面前是一屏风性质的木门。大门两侧是没有墙的敞房,东边立有汉白玉的“孙氏由来”碑,西边是黑色大理石的“姚江孙氏世传”碑,院落北的台基上是出厦的三开间大殿,格扇门窗,门上悬孙毅将军题写的“根深叶茂万古流芳”匾,匾下有“光前裕后”红色横牌。室内正中有龛,供奉明代孙氏一世祖牌位;东侧前供奉二世祖牌位,西侧供奉三世祖牌位。望海寺文化底蕴深厚,有教育村、文化村美称。明清两朝,有太学生数十人,序生、贡生众多。仅孙景皋一门五代即有十四位太学生,现代有大学教授多名。明清时期全村办有多处私塾,至建国前仍有五六处。民国六年(1917),由孙世俊与孙瑞兰利用庙产将初小扩建为高等小学。由于教室与门楼是仿西式建造,加之课程设置英语,并招收28人的女生班,故有洋学堂之称。受重教乡风影响,村民多以从教为荣,出现不少像孙振涛、孙振东、孙勃生等教育世家和众多教育工作者。望海寺村没有望海寺,但在海兴县境内小山山体东南部原来确有一座望海寺。始建于晋,明成化二十三年(即1487年)重修扩建。史载:重修后的望海寺僧房20余间,寺门西开。明万历时吏部尚书杨巍(海兴人)在他的《宿小山望海寺》诗中写到:“岩头灯火起,几处见僧房。萝薛昏初夜,星河满上方。人归山店远,磬入海天长。明月正东望,蓬莱接混茫。”描绘出望海寺的静谧之美。小山是渤海西岸重要的鱼盐集散地,四面八方前来降香和贸易的人络绎不绝,盛时寺内有僧侣数百人。由青龙寺僧人主持的小山庙会每年农历3月15日赶会,持续10日。届时山上山下人海如潮,市声彼伏此起,热闹非凡。该寺于1942年拆除。
4、孙东振简介寻找1993年12月入伍广东东莞虎门沙角新兵连的战友。前排左一:厉则兴,张翔飞,代军,张妙军,樊河生,孙振东;后排左一:段军,张君,孙其仲,逢正军,卢黎清,凌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