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简介(长孙无忌真实历史)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1 07:00:25 浏览
1、长孙无忌真实历史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长孙无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就是长孙无忌,这是唐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挂在了凌烟阁上。长孙无忌排在第一位那是有原因的,不仅仅是因为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更重要的是无论是起义还是夺取皇位长孙无忌都是大大的功臣。做了很多李世民想做又不能做的事情,所以才会。长孙无忌历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有文武之才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他身为贵戚权重而不专对唐皇室忠心耿耿。尽智尽力,平心而论长孙无忌是没有可能谋反的,他根本就没有这个想法。有些事情跟皇帝对着来,主要还是为了维护关陇贵族的利益。而也正是因为这个一点,他被李治视为皇权的障碍,借助武则天之手除掉了。其实李治的皇位还是长孙无忌举荐来的,当时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废掉李承乾。本来想立李泰为太子问长孙无忌的建议,长孙无忌建议立李治给出的理由是如果立了李治,李治的兄弟们都能存活下来,李世民这才立李治为太子。后来李世民还反悔过,想立吴玉李恪还是长孙无忌的力劝下李世民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当然这里面也是有私心的,谁让李治是长孙无忌的外甥呢?但是也因此与李恪结下梁子。后来李治即位长孙无忌继续为宰相,吴王李恪的威望很高,经常与长孙无忌对着干,这也让长孙无忌的不爽,恰逢当时房遗爱谋反一案事发。李治命长孙无忌审理便让房遗爱诬告吴王李恪谋反。本来房遗爱因为可以免死,没想到依然没有逃过死刑,而李格也被杀,临死前李恪留下遗言:长孙无忌窃开威权构陷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这个遗言里或许有愤怒,也有诅咒甚至就是为了骂而骂,没想到真的应验了。李恪被杀的第二年李治就打算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李治担心长孙无忌会阻扰,还带着武则天去了长孙无忌家里,希望长孙无忌不要阻扰。不过长孙无忌装作没听到,但是李治是下定了决心,后来召重臣商议废后的事情长孙无忌依然反对。武则天的母亲还曾到长孙无忌家里说情,但是也没有用,李治后只能下旨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而武则天因为长孙无忌阻扰,自己当皇后的事而怀恨在心。恰逢李治想整治下关陇集团,以确立皇权的高威望。而长孙无忌当时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表,武则天就借题发挥指使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虽然不愿意做这件事情但是已经箭在弦上了。于是李治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并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后长孙无忌被逼自杀,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正应了李格当族灭不久的遗言。不过长孙无忌再怎么也是功臣,所以李治后来还是给长孙无忌平反。命其孙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并将他陪葬昭陵。点击关注

2、长孙无忌为何落得满门抄斩

贞观十二年(638年)七月,一位老臣再度拜相,接替了于去年病逝的尚书左仆射温彦博所空缺出来的相位。这位老臣,就是当年因为自作主张扣下事关宇文士及谋反密奏的高士廉。这一年,高士廉已经六十三岁了。此番重新回到中枢决策圈,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在礼部尚书任上主持编撰《氏族志》有功,基本上贯彻了李世民的既定意图,将皇族的身份地位提升于世族之首,同时又贬抑了山东旧世族的门第品级。所以李世民升任其为尚书右仆射,作为尚书省的二把手。高士廉拜相的另一重潜在影响,便是直接或间接地加强了长孙无忌在朝堂上的分量。因为从亲缘关系上讲,高士廉是长孙无忌的舅舅。自然,李世民是有信心将这层关系限制在私交之内的。要知道,不管是高士廉,还是长孙无忌,他们平素里都以低调谦逊而著称,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专擅揽权的举动。特别是吸取了“宇文士及谋反”事件教训的高士廉,更是在辅政过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个时候,李世民没想到,日后成为长孙无忌左膀右臂的,是一个温和儒雅的书生,正是这个人的出现,才使未来的朝局发生了一些深远的变化,甚至于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这个人,就是褚遂良。说起来,他和李世民算是颇有渊源。他的父亲叫做褚亮,是当年闻名遐迩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正所谓虎父无犬子。褚遂良和他父亲一样,以文采学识博得了许多人的交口称赞。当然,那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备位下僚。他再怎么俊才卓异,也很难上达天听。除非在恰当的时候因缘际会,能闯入李世民所属意的人才储备库中。这样的机会,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会有的。可褚遂良的运气就是那么好。贞观十二年(638年)六月的时候,当世闻名的大书法家虞世南病逝了。这位老先生一生历仕南陈、隋、唐三朝,一辈子都以佐君为圣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多次直言劝谏李世民要勤于政事,不要恣意于田猎游乐之中。但打心底深处,李世民还是只把虞世南看做一个文学侍从之臣而已,平时跟李世民研究研究书法,谈论谈论文学即可,要真论及什么国家大政,李世民是不把他的意见当一回事的。虞世南死后,李世民心中的遗憾之情实在是难以形于言表:“世南死了,再也没有人可以同我 谈论书法了。”贞观十三年(639年)的正月,李世民任命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为太子少师,承担起辅佐太子的工作。没想到,这道任命把房玄龄吓了一大跳。那个时候,他已经做了十五年的宰相,小儿子房遗爱娶了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女儿又嫁给了李世民的弟弟韩王李元嘉,贵为王妃。荣宠如此,按理说富贵已极,当然要防止月盈则亏,盛极必衰。为此,房玄龄在接受任命的同时,立刻上了一道表,要求辞去左仆射一职。看来,是前几次的罢相经历给房玄龄留下了心理阴影,他还以为李世民又在以隐晦的方式暗示他可以退位让贤了呢。既然如此,还是赶快做个识趣的人吧。然而,李世民这一次压根没有这样的意思。那个时候,李世民对李承乾还抱有期待。一番反思之后,李世民意识到,李承乾恐怕不再是几个待人处事稍显迂腐的老儒生可以指导得好的了。不如让既会做人,又通晓世故韬略的房玄龄前去试上一试,或许还有希望呢?因此,李世民态度强硬地驳回了房玄龄接二连三递上来的辞呈。这才让房玄龄明白,这一回,皇帝可不是来找自己麻烦的。不过,房玄龄的表现却让李世民很是失望。按惯例,李承乾将会向房玄龄行十分庄重的拜师大礼——这也算是李承乾为拿手的例行表演之一。当时所有的仪卫全都准备就绪,只等房玄龄前来东宫了。万万没想到的是,还在半路上的房玄龄听到这个消息后,竟然连太子的面都不敢见,直接掉头回家了。其实,以房玄龄的性格和地位来说,他作出这样的姿态并不奇怪。他是谁,是谨慎小心了一辈子的房玄龄啊。有关玄武门之变以来的机密,他知道的实在是太多了。是非不来找他,他就该额手称庆了,如何能去寻找是非呢?在许多官员看来,事关储君的国家大计,从来就是是非聚集之处。更不要说在此之前,李世民已经多次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了对李承乾的不满和担忧之情。一旁还有一个跃跃欲试的李泰。这摊浑水,可不是谁都蹚得的,至少,房玄龄压根就不想蹚进去。他可以说是心甘情愿地为李世民冒了一辈子风险,但是不想老的时候,为这个事情毁了一世英名。历来立储之时,就是朝堂上各种政治势力洗牌之日。倘若押对了宝,便可飞黄腾达,终生受用不尽;反之,若是不小心站错了队,那十有八九会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然而,有什么能比这个赌局更激动人心的呢?未来的国之储君,不管怎么变动,总归只能产生一位。错过此次,自己可能会追悔莫及。既然如此,为何不豁出去搏一搏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已渐趋稳固的各派政治势力开始再度活跃起来。只不过,当时的许多暗流尚未涌出表层汇集到一起,一时竟连李世民也未能对之引起重视。#长孙无忌简介#

3、长孙无忌家族如何灭门的

近看了东方甄选推荐的《大国大民》关于河南的讲解,发现光一个十三朝古都洛阳就能超越国内大部分的网红城市,周朝姜子牙、六国相印苏秦、秦项李斯、汉相陈平、唐朝长孙无忌,更有岳飞、杜甫、白居易、老子、韩非子……河南的历史果真是灿若星河!为什么河南一直没有亮出自己的历史底蕴呢?它完全可以像成都之于四川、长沙之于湖南、西安之于陕西那样,集中资源将洛阳打造成光芒四射的明星城市,让荣耀之光再次照亮河南大地,这样必定能提升河南人民的自信心、提升河南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形象、提升河南在世界上的地位,为河南的未来发展带来无限可能。#河南# #洛阳#

4、长孙无忌自杀

公元684年,洛阳城内,宰相裴炎被五花大绑押往刑场。他含泪仰天大喊:“我受先帝托孤之重,却帮一个女人成就了功业,活该有此下场啊!”说完紧闭双眼行刑。裴炎,作为唐高宗和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唐高宗对他的机智和敏锐欣赏,因此特地提拔裴炎为宰相。然而,裴炎自己的失算导致了他终被武则天下令斩杀。裴炎是绛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性格宽厚,平日里少言寡语,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年少时,他勤奋好学获得进入弘文馆的机会,当其他人外出游玩时,他仍埋首书海,坚守学业。后来,裴炎通过刻苦研读和才华出众入朝为官。从一个普通的参军开始,一步步攀升至唐朝宰相的高位。此时,唐高宗李治因患风疾无法处理朝政,皇后武则天代为处理。她展现出高明的手腕,善于巧妙地笼络人心,很快就聚集了一批大臣。渐渐地武则天对权力的渴望日益显露无疑。她运用着出色的手段,将那些反对她的势力,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一清除,甚至包括她自己亲生的儿子李弘和李贤在内,也没有幸免。然而,当武则天掌握实权并渴望临朝亲政时,裴炎保持中立。裴炎的中立态度让武则天得以握有更大的权力。甚至裴炎在辅佐太子李显的过程中,裴炎对武则天起到了关键作用。公元683年,李治身患重病,行将就木。在临终时,他指定太子李显继承皇位,同时将裴炎晋封为中书令,担任辅政之责。裴炎面对即将成为天子的李显,悲痛万分地泪流满面,并誓言要全力辅佐年幼的李显。然而李显却是一个目光短浅的皇帝,刚刚登基就想夺取母亲手中的权力,还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宰相,完全不顾及自己两个哥哥被废黜并处死的惨痛前车之鉴。裴炎认为韦玄贞不具备当宰相的素质,因此亲自出面极力阻止。然而,谁能想到李显会出言不逊地说:“就算我将天下送给韦玄贞又如何,何况只是一个区区宰相?”裴炎气愤地将李显荒唐的话告诉了武则天。武则天听闻后,立刻决定废黜李显。第二天一早,唐中宗李显上朝后,武则天召集群臣带兵上殿,命令将李显扶离龙椅。李显大声质问:“我犯了何罪?”武则天冷笑着说道:“你竟然想将大唐的江山社稷都交给你的岳父,这不是重罪吗?”李显无言以对,他目光投向裴炎,心知自己的话被母后知晓,然而裴炎却选择保持沉默,以忠臣的身份默认了武则天的行动。接着,武则天又让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李旦登基,但实际上她掌握了所有的权力。裴炎开始意识到不妙之处,他想或许武则天只是学习吕后的做法,并不敢冒险称帝。然而,随后武则天的一系列行动让裴炎深感后悔。她计划封武氏先祖为王,并设立祭祀庙宇。裴炎坚决反对,说:“太后应该以吕后的教训为戒,母仪天下不能如此!”武则天反驳道:“吕后封吕氏的侄子为王,而我只是追封已故者,两者不同。”然而,裴炎依然坚决反对,终武则天无奈妥协,没有实施这个计划。不久之后,武则天筹划着一场杀戮,意图消灭李唐宗室。裴炎再次毫不妥协地坚决反对。裴炎对武则天已经失去了信心,他明白武则天的下一步就是篡位称帝。因此,裴炎与亲信暗中商议,计划在武则天游历龙门时挟持她,并迫使她将政权交还给唐睿宗李旦。然而,天公不作美,当天下雨了,武则天改变了行程,使得裴炎的计划彻底落空。后来裴炎试图密谋与徐敬业合作来推翻武则天,但计划败露,他被捕入狱。在狱中,裴炎深感懊悔,意识到自己的失算导致了大唐江山的动荡。几日后,裴炎被押往刑场后有了开头一幕,就此生命结束!@嘉玹品书裴炎,可以看到他的复杂和矛盾性。一方面,裴炎是一个聪明机敏的,他的才智和忠诚为他赢得了皇帝的赏识,成为宰相的高位。然而,另一方面,裴炎也展现出自私和追求权力的一面。他在太子登基后,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选择保持沉默,默认了武则天废黜太子的行为,这显示了他为了自身利益而背叛原本应该忠诚辅佐的责任。裴炎的命运也显示了他的失算和盲目追求权力的悲剧。他的密谋与徐敬业失败,终被捕入狱并面临死刑。因此,权力和个人利益的盲目追求是具有危险性的。为何裴炎就不能辅佐武则天呢?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关注@嘉玹品书

5、长孙无忌画像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有23个女儿。40岁上下时,李世民要将自己的一个16岁的女儿,下嫁给“凌元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七的,后来成为门神的,当时已经54岁的功臣尉迟恭。而尉迟恭,听闻太宗此言,吓得不轻,连忙下跪,用“糟糠之妻不可弃”之词,婉言拒绝。不久后,尉迟恭请辞职务,归隐田园,开始了炼丹修仙的闲适生活。“知进退”的尉迟恭,终以74岁的高龄,善终辞世。为什么李世民想让自己16岁的公主,下嫁一个比自己这个父亲还大十几岁的“老头”呢?事实上,李世民此举只是为了“试探”,或者说“敲打”尉迟恭。隋末之际,尉迟恭原本是隋军,后加入反隋军刘武周的部队。在与李唐军队的作战中,降服于李世民,成为了李世民的部下。尉迟恭随李世民四处征战,战功无数,勇冠三军。让尉迟恭真正风声雀起的,是在“玄武门之变”。当时的尉迟恭沉着冷静,击杀李元吉,促成了李世民登基称帝。可以说“玄武门之变”,尉迟恭是重要的“策划者”与“参与者”。李世民登基后,拜尉迟恭为右武侯大将军,赐爵吴国公,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四人并食实封千三百户。此时的尉迟恭属于功臣集团中的重要人物,自己又是个武将,不免日渐骄矜自傲。贞观六年,太宗大设宴席,身为同州刺史的尉迟恭,因为路途较远,来得较迟。入席落座时,尉迟恭发现自己的席位不是在他设想中的位置,勃然大怒。此时,坐在他下首的宗室重臣、唐太祖李虎曾孙、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子,当今皇上李世民的堂兄弟——李道宗劝尉迟恭,让他消消气。尉迟恭暴怒中,对李道宗大打出手,差点打瞎李道宗一只眼睛。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惊动了李世民,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读《汉书》,发现汉高祖的功臣能够保全自己的很少,心里常常责怪高祖。到了登基以后,一直想保全功臣,让他们子孙平安。但是你做了高官之后不断触犯国法,才明白韩信、彭越遭到杀戮,不是汉高祖的过失。治理国家的重要事情,只有奖赏与处罚。分外的恩惠,不能给得太多,要严格要求自己,别做后悔不及的事。”尉迟恭听闻此言,忙磕头认罪,再不敢造次。之后,李世民要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尉迟恭,更是为了试探这位居功自傲的功臣,看看他有没有“不臣之心”。根据其他记载(非正史),尉迟恭听闻李世民要将公主下嫁给他,说:“我的妻子虽然微贱,但与我同甘共苦好多年。我虽然才疏学浅,听说过古人富贵了不换妻子,此并非我的本愿。”想来,这也是因为尉迟恭在民间的口碑较好,才为他创造出这般“不舍发妻”的佳话。如此一位征战沙场的猛将,在晚年能够懂得“急流勇退”,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的智慧。#李世民要将16岁公主,下嫁54岁尉迟恭,为何吓得尉迟恭下跪拒绝?##历史#

6、长孙无忌简介及主要事迹

李世民驾崩后,李治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痛哭失声,无忌微闭双目暗自享受着。一分钟过去了、三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无忌受不了了,暗想:这孩子哭个不停,还有完没完了?无忌睁开眼睛,见王妃和徐充容正诧异地望着自己。无忌掏出手巾抹去李治的眼泪,说:“请殿下处分众事以安定内外!”李治装作没听见,还是继续抱着阿舅的脖子哭。无忌急了,扯开李治的手叹息道:“哎!殿下啊,你不要这么娘好不好?主上以宗庙社稷托付殿下,你怎么能效仿匹夫的样子只知道哭泣呢?”李治这才含泪哽咽道:“一切听从阿舅的安排!”无忌说:“天可汗驾崩于长安城外,应该暂时封锁消息,不能泄露风声,免得朝野震惊,四夷觊觎!等到殿下安全回京后,再行发丧。”一众大臣都表示同意,决定暂时秘不发丧,由李治率领飞骑、劲兵先还京师,无忌保护灵柩随后跟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八日,李治从终南山翠微宫回到京城,先帝御马、车驾、侍卫仍然象平常一样跟着李治进入皇宫,停在两仪殿前。李治升殿,任命于志宁为侍中,张行成兼侍中,高季辅兼中书令。翌日,李治率领群臣在太极殿举行朝会,公开先帝驾崩的消息,宣读遗诏,并讨论国家大事。先帝驾崩的消息象火山爆发一样震撼了后宫,妃嫔们纷纷换上斩衰裳,头上插柞木笄,缠苴,腰系绞带,脚穿菅屦,手持竹杖,开始绝食,昼夜啼哭,系紧腰过苦日子。卢常侍监督宫女们换衣服,见武才人还没有换,递上一套斩衰裳说:“武才人,赶快脱下身上的红衫红裙,换上这个。”武才人哭着说:“我身上哪有红裙?明明穿的是绿裙!”卢常侍奇怪地说:“咦?杂家明明看见你身上是红裙啊!”回头对旁边的内给使说:“小杨,你怎么看?”内给使答:“卢爷,此事必有蹊跷!”卢常侍点点头,说:“武才人,你是不是哭得太伤心了,眼睛冒花,所以红绿不分了?”武才人继续哭,说:“我并没有红绿不分!”卢常侍道:“闭嘴,说你有你就有!”武才人边哭边脱下衫裙,换上斩衰裳,接过竹杖,回到幽兰阁。六月一日,长孙无忌护送先帝灵柩回到皇宫,将灵柩停放在太极殿,然后召集文武百官于太极殿。李治升御座,即皇帝位于灵柩前,后面有三名宫女打着青色雉尾扇和明黄华盖,展示至尊的礼仪,群臣下拜,山呼万岁!接下来,李治脱下衮冕,换上白色的孝衣,再外套斩衰裳,头戴冠绳缨,伏在灵枢上嚎啕大哭,群臣也都披麻戴孝,跪拜痛哭。前来大唐朝贡的四夷酋长、使者和通译者等有几百人,看见新皇帝如此悲哀,也都感动痛哭,有的还剪去头发,割开脸面和耳朵,流血洒地以尽哀。一时间,皇宫里哭声震天,回荡山谷,琉璃瓦上的枝叶灰尘也簌簌落下。傍晚,等群臣散去,先帝妃嫔们才能到太极殿跪拜痛哭,以后每天早晚哭两次。到此日,妃嫔们已经绝食三天了,萧才人拄着竹杖也支撑不住了,一下子哭晕在地,武才人急忙通知尚食局掌药过来抢救,终于救了过来。有的内给使也支撑不住,晕倒在地,内侍省奚官令派药童到处巡视,及时抢救。李治看到这种情况,取消绝食,命尚食局和各公厨煮米粥给宫人喝,以后每天早晚都可以喝一小碗米粥。服丧期间,歌舞、宴会、游戏、婚嫁一律停止,而且三月不准沐浴,夫妻不能同房。如此生活,天天在哭声和饥饿中度过,简直度日如年。七天过去了,开始遣散后宫先帝妃嫔。卢常侍带着内给使到后宫各处检查催促,妃嫔们毕竟是在后宫生活多年的,对这里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心中充满了眷恋。如今听到离别的钟声,知道这一天终于来了,该来的总会来,躲也躲不掉,想起以后的生活,不禁又痛哭起来。内给使来了,武才人哽咽着接过海青缁衣,回到阁中换上,外面仍然套上斩衰裳,然后收拾衣服,准备告别她生活了十二年的皇宫。武才人将烟霞紫绫云纹衫,蹙金绣花短袖,蚕丝碧罗帔和飞鸟描花多褶石榴裙都装入黄杨花纹箱里,再找来金花笺,在案几上写了一首诗《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首诗生动形象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并请九郎打开箱子查看那件他喜欢的已被泪水浸湿的石榴裙。不要小看了这件石榴裙,它可是联系李治和阿武的纽带,也是阿武改变命运的希望!谁又能料到,将来全天下的男人都要拜倒在这件石榴裙下呢?随后,武才人用金丝楠松鹤镇纸将金花笺压在黄杨花纹箱上,把箱子放在寝室的一个角落里,再嘱咐阿红、阿紫:“如果九郎派人问起,或者碰到春兰、秋菊,就让她们找这个箱子。”武才人从幽兰阁中出来,已经轻松了许多,按照内给使得指引,跟着出宫队伍,从掖廷宫西门出宫,经芳林门到西内苑,然后在金吾卫护送下前往感业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