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的简介(子夏的主要事迹)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1 08:00:21 浏览
1、子夏的主要事迹

魏文侯是个牛人,组织高手:他用儒家的子夏作为学术,子夏的价值就是“挂”在那里当典范,不让他做具体的事情。​对内,​他任用李克支持变法,进行内部改革,具体执行内务。对外,他任用吴起,设立魏武卒,征战沙场,把秦国打的屁滚尿流。用人就是用仁,用智,用勇。这里的“用仁”主要目的是为了给自己贴上“道德”标签,占据道德高地,而不是真的信,是一种权术。​​可惜,他孙子梁惠王是个大傻叉,硬是天天跟孟子聊仁义道德,结果还被孟子当成丑角写在书里。然后,他把商鞅逼去秦国,把孙膑逼去齐国,把张仪送给秦国,把妥妥的梦幻天团拱手让人,魏国自己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结果,孟子顺便在书里又黑了一下他儿子,魏襄王是个废材!​​妥妥的大冤种!#子夏的简介#

2、子夏的弟子

安倍之死,有国人欢呼,也有国人哭了,也有一本正经的劝大家善良,要尊重生命权,甚至搬出很多典故。我觉得作为个体都没错,就是后者有点让人别扭。为什么欢呼,源自中日的世仇和现在日本人不忏悔的行为。如果一个日本首相去军国化,诚心跟中国和周边国家表达和平,诚心为日本侵略犯下的罪恶向周边国家道歉,如果这样的首相被刺杀,中国人如果欢呼,那是中国人不对。我们要承认,站在日本角度,安倍是个好首相,做出了一些政绩。但是看看安倍的更多右翼表现:(下面一段文字来自中国驻欧洲记者孔琳琳,一个有良心正能量的中国记者)每到一地,在日本曾经战败的土地,凡是掩埋有同族侵略者尸骨的地方,安倍一定会深情跪拜。他曾经登上刻意写有731番号的军机,用这种方式侮辱受害者,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清楚731部队意味着什么,这就是对中国赤裸裸的挑衅。即使是英国BBC 的讣告新闻也不讳言安倍晋三时常到靖国神社拜鬼的事实,并且点出安倍执政的关键遗产:给日本自卫队解绑,令日本在战后可以再度出兵海外。日本左翼人士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有识之士一直认为:安倍晋三这样的政客,试图复活日本军国主义,是威胁日本和亚洲和平的鼓吹手。……有人说他任上第一个出访中国,说日本人武汉疫情第一个送来物资,包装上深情的写着“山川异域日月同天”很多自媒体介绍安倍一门三首相,反而不提一下安倍外祖父“岸信介”是日本侵华战争甲级战犯。看到多的,也令很多网友反感的,是很多有文化的和假装有文化的网友搬出典故:《礼记·曲礼》“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意思是邻居家里办丧事,搞生产时不喊号子;村子里有人出殡,不在巷子里唱歌。这些网友不知道有多少个是真有文化的,还是临时抱佛脚复制粘贴的(我下面的典故反正是网上搜的)善良的网友是不是忘了,《礼记》里还有很多关于这类的记载:《礼记.檀弓上》: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孔子回答说:“睡在草垫子上,拿盾牌当枕头,不去做官,决不跟仇人共同生活在世界上。不论在集市上还是在朝堂上,只要一遇到仇人,应该马上动手杀他——腰上别着家伙就抄家伙,没带家伙的话,赤手空拳也要上!”关于父母之仇,《礼记》里还有一段话,见于《礼记.曲礼》,说得很简洁:【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很多人说不要世代结仇,不要放不下仇恨,也有人说我不懂政治,但是你想象一下:日本人杀得侮辱的是你家人,并且死不承认,他子孙还不断挑衅。这样如果你还无动于衷,心如止水,那你牛B,你是圣人。强盗杀了我们家人,给你送一些物资,给你一些笑脸,我们表面还是要回笑握手,表示我们大度。还记得中国千百年智慧里的外圆内方吗?意思是让我们高兴一下别太过分了,外面装的圆一点“深表同情遗憾”,内心嘿嘿嘿别人管不着。中国人,不能从里到外都圆了,没骨头了。

3、子夏的生平事迹

努力做君子儒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翻译过来就是:孔子对学生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问:“你在那里得到了人才没有?”回答:“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来不到我的屋子里来。”卜(bu)氏,名商,字子夏,南阳郡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之一,尊称卜子。个性阴郁勇武,好与贤己者处。求学于孔子,以“文学”著称。曾任莒父县令,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孔子去世后,面对孔门丧乱,前往魏国教学育人,收取李悝、吴起为弟子,被魏文侯尊为师傅。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有名的一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什么是君子儒》什么是小人儒?个人理解,还是以论语来解释论语。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孔子希望他的学生们不但要说话笃实诚恳,而且要言行一致。在第五篇第10章中曾有“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说法,表明孔子在观察别人的时候,不仅要看他说话时诚恳的态度,而且要看他的行动。言行一致才是真君子。再看:《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为善。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也就是君子儒,为表里如一,坦荡荡,不装不做作,不逞能,谦虚低调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小人儒呢,估计就是表里不如一,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也就是有点猪鼻子插葱装大象的意思。澹台灭明长得比较丑,难看,所以孔子就不愿意收他为徒。后来很后悔,说我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使之子羽。就很后悔。澹台灭明走路从来不走捷径小路,行就一定走正道,引申意思就是我们所说的凡事不走后门。没有公事,他也从不到子游的房间里去,就是说他这个人不巴结领导,不阿谀奉承,和领导始终保持正常的工作关系。这样的人行为端正,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可用之才。孔子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问?我感觉,就是孔子以此告诉学生,要注重选择优秀人才,为政贵在得人,选拔优秀人才是为政者的一条重要职责。这在《孟子》里有比较显现的论述:“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4、子夏简介

【每日《论语》第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文学科的高材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子夏才思敏捷,见解独到,总结力强,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子夏提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思想,对做官有一套独到的见解。孔子去世之后,他前往魏国西河郡教书育人,他的著名弟子有李悝、吴起等,被魏文侯尊为师父,去世之后被追封为魏侯。活了一百多岁的卜商先哲,在传播儒家学说上,独立形成子夏氏一派,是在当时及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一生博学笃志,传授五经,后世治五经的学者,大都认为他们的学说托之于卜商的传授。他不但学识渊博,整理和传播古典文献有着杰出的贡献,他更重视躬行实践,讲究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他晚年西河讲学,离群索居,继承孔子未竟的事业,活到老,学到老。贤贤易色,前一个贤是动词,指关注、推崇、推举之意;后一个贤指贤德的人和品质等;易,替换、变换、改变等;色,指事物表面的色相,有色世界,物质世界等。贤贤易色,指要关注、推崇、推举一个人内在的美,一个有内在的仁、道德思想的人,而代替、忽略物质世界的各种诱惑,事物表面的色相等。佛家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固然,物质世界真实存在,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眼中、心中、和所感受到的那个和自己有关、和自己产生关联的小世界,里面的一切物质、事物和感受,都是和自己的心息息相关。所以缘起则生,缘散则灭,一念起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灭咫尺天涯,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色即是空,一念生万色辉煌,一念灭草木成空。既然是空,又何必执着呢?那些物质、那些色相荼蘼,又有何可贪婪、非拥有不可呢?那么什么又是永恒的呢?是更高级的追求和智慧呢?是道,是仁,是贤。所以我们要把注意力、心力都应该从物质世界上转移开来,而放在“贤”上,关注我们内在的修养,关注我们内在的道,内在的仁。这就是“贤贤易色”。那么什么是“贤”呢?什么是“贤”的内在品质、思想和素养呢?“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我们要侍奉父母,尽心竭力;辅助君王,现代我们讲辅助领导、上司等,要甘于奉献(可拓展为干事业要做到以身相许等);与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孔夫子说,这就很好了,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些,那我可以说,他虽然没有学习(甚至是文盲),没有学习圣贤文化,没有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但就德行而言,已经相当有学问了,你已经是一个很有德行的君子了。我们现代的社会,许多人在职场上是缺乏精神操守的,也就是内心缺乏仁的体现。许多人都在说,我工作只是挣一份吃饭钱,只是为了养家糊口,你要我怎样呢?这种心理,也是混不出来名堂的根本原因之一。对于工作,对于自己的事业,没有敬畏之心,所以又怎么会领会到“事君,能致其身”的奥妙呢?尤其是一些特殊职业,老师,医生,政府干部公务人员等,一但丧失了职业道德、职业操守,把工作只当成一份工作,而非事业,那是危险的。你对你所从事的工作、事业,尽心竭力了吗?这是研判一个人是否道德的根本标准。许多人总是抱怨工作,抱怨领导,抱怨行业,抱怨同事,抱怨没有升职是因为领导没有伯乐之眼,抱怨工资太低,可是,唯独没有反省自我,“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是否努力提升自己,是否用心尽力,是否已具备那个更高的岗位、拿到更高工资的能力。这样的人,天资浅。所有真正事业成功的人,都是德才兼备的君子,比如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比如鲁迅、蔡元培等文化名人,比如那些为祖国发展、强大贡献力量的科学家等,都是内在修为很高的人,都是真正的君子。#子夏的简介#

5、子夏的简介资料

这段话提出了正确处理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种关系的道德标准。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良好的教育,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基本道德。只要做到了这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也可以认为他已经是个有良好教养的人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就更可以看出孔子施教重在人的德行与本质的基本特点。子夏作为孔子的弟子,申述了孔子育人注重人的品质德行修养,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一个人是否有学问,不在于看他读过多少本书,而是看他是否达到了做人的修养。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精通学问之道,要先从自己的品行的修养、待人接物上着手。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才能够学有所成,即《红楼梦》中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论语全书(国学典藏)》

6、子夏的故事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事业和成就,对于当时的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继承和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中国古代名人传》

7、子夏的生平简介

每天2位免费咨询。子夏是兵胜吴起和李白的老师,他更是古代宰相的始祖。有一天子夏碰到了孔子,他问孔子说:如何才能治理好一国的正事,就是治理好国家。孔子告诉他治理一个国家的正事首先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味的求快。要记住欲速则不达,欲速则不达。这句话也是我想给年轻人的忠告。因为我发现前来做咨询的年轻人,他们焦虑的来源大部分就是他们不能够安心静气的做事情。他们有目标无计划,有梦想无动力,总想着一夜暴富,总想着平步青云。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能够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能够掌握事件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能够以循序渐进的计划性的计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做事情,这本身就是人成熟的标志。日拱一卒无有尽,功补唐捐终入海。所以我也希望你能够平心静气,有计划的做事情。如果你的生活也是没有计划性,如果你想学习更多的心理学知识记得点赞关注。我是曾哥,信曾哥生活不挂科,下个视频更精彩!

8、子夏山历史简介

孔子的思想有许多积极的东西。他的中心是“仁”,对“仁”作过多次解释,重要的有两次。一次说:仁者爱人。这句话毋须解释。另一次说,克己复礼。“克己”就是抑制自己的欲望,“复礼”就是合于礼。各时代的“礼”当然不同,但个人不能任意放纵自己的欲望,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不需要孔子时的礼,但仍然可以从他的话中吸取教益。春秋时出现一种对鬼神抱怀疑态度的观点,这是进步思想。孔子从来不跟学生讲鬼神,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在治理国家方面,他主张要做到“足食足兵”,就是发展经济,加强国防。两者之中,如果一定要放弃一面,那就只能放弃“足兵”。他还说:“取信于民”比“足食足兵”更为重要。这个观点无疑是极有价值的。他在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上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如“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之”等等,这里就不细说了。孔子并不想终身从事教育工作,他很希望实现他的理想。在一段很短的时间里,他似乎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公元前五○一年,他在鲁国做中都宰。以后又做过司空(管工程的官),一直做到大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的官)。其时,三桓都有自己的“都”,“都”的长官叫“宰”。做宰的人掌握着土地和人民,对三桓就不十分听话。孔子和他的学生做季氏宰的子路乘机提出“堕三都”(拆毁三家的都的城墙)的计划。孔子和子路的目的在削弱三桓,提高国君的威权。三桓同意这个计划是因为不放心自己的家臣。叔孙氏拆毁了他的都的城墙。季孙氏的都在费(现在的山东费县北),费宰公山不狃不服从命令,发动武装叛乱,经过一场恶战,才被*下去。孟孙氏的成(现在的宁阳北)宰同主君讲拆城只对公室有利,孟孙氏便拒绝执行这个计划。“堕三都”半途而废,孔子也只得离开了鲁国。这时是公元前四九八年,孔子五十四岁(虚岁,古书上都照虚岁计算)。孔子先到卫国,后来又到过宋、陈等国,仍回卫国,又历经陈、蔡、越、卫,到六十八岁,才回鲁国。他的许多弟子跟着他周游列国,有些人也在鲁、卫等国做官。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四七九年),孔子去世。他的弟子身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我们排几位出来,略作介绍。看看孔门有哪些人物。颜回(公元前五二一年——前四九○年),字子渊。住在陋巷之中,一箪(dan,竹篮)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孔子赏识这个学生。仲由(公元前五四二年——前四八○年),字子路。有勇力,是个直性汉子。他对老师的言行有怀疑时,能爽快地提出疑问。孔子很赞赏他,说穿件破袍子与披着狐皮衣服的人站在一起,不以为耻,他是做得到的。后来他在卫大夫孔悝(kui)手下当邑宰,在一次内讧中,尽忠职守,苦战而死。端木赐(公元前五二○年—— ? ),字子贡,卫国人。他经商发了大财,孔子对这点不大满意。他曾游说齐、吴、越、晋多国,劝吴攻齐,使鲁免受齐的攻击。他的言行已有战国游士的风气。言偃(公元前五○六年—— ? ),字子游,吴国人。他在鲁国做武城宰,注意兴学。孔子经过武城,听到弦歌的声音,同他开玩笑,说这象是用杀牛刀宰鸡。子游说:“我听夫子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孔子颇为欣赏。弦歌是习礼作乐时的声音,孔门重视音乐教育,在这里也表现得很清楚。卜商(公元前五○七年一?),字子夏,卫国人。战国初年,魏文侯尊他为师。曾参(公元前五○五年——前四三六年),字子舆。他主张“一日三省吾身”(每天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三次自我检查)。孔子的孙子子思(孔伋,公元前四八三年——前四○二年)是曾参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就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