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生平简介(徐悲鸿生平故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1 08:06:48 浏览
1、徐悲鸿生平故事

1945年12月31日,徐悲鸿正式与妻子蒋碧薇离婚。离婚这天,徐悲鸿很早就到了,并且还给蒋碧薇带了一幅他自己的画以及100万的分手费。徐悲鸿在报纸上大肆宣扬要与蒋碧薇解除“同居”关系,却还要通过离婚来结束两人的关系,可见徐悲鸿的心虚。蒋碧薇在18岁时便选择与徐悲鸿私奔,并且与家族断绝了关系。但她却没有赌对,但正如私奔时那样,她依然果断同意了徐悲鸿离婚的要求。但是,她对徐悲鸿提出了离婚补偿,她要徐悲鸿支付她100万分手费,给她40万古画,每个月要支付两个孩子的4万元抚养费,另外还要亲笔画一百幅画给自己。后来,徐悲鸿的第三任妻子还说过,徐悲鸿为了赶制这一百幅画积劳成疾,没过几年就因病去世了。在外人看来,徐悲鸿无疑是窝囊的,离婚让他名利皆无,而蒋碧薇离婚后却拥有了一笔可观的财产,而且安享晚年,80多岁以后才去世。可蒋碧薇是真正的赢家吗?当初徐悲鸿追求蒋碧薇的时候,一直将刻着“碧薇”二字的水晶戒指戴在手上,并对外介绍这是自己未来妻子的名字。而蒋碧薇手上当然也有一枚刻着“悲鸿”的水晶戒指,这是两人爱情的信物。蒋碧薇出生在江苏宜兴的书香门第,原名蒋堂珍,早在13岁的时候家里就给她定了亲事,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而后来她遇到了徐悲鸿,不过徐悲鸿当时已经结过婚了。徐悲鸿18岁便在父母的安排下娶妻生子了,不过后来他的第一任妻子因病去世了,儿子也不幸夭折。蒋碧薇当时的未婚夫不爱说话,而且还曾经在考试中作弊,从而让蒋碧薇对他的印象不好。于是,后来收到徐悲鸿私奔的暗示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跟徐悲鸿私奔去了国外。蒋碧薇私奔后,家人为了给亲家一个交代,只能谎称蒋碧薇突然暴毙,并真的摆上了棺材哭丧,亲家无奈只好取消了这门婚事。从此,蒋棠珍这个蒋家千金便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只有徐悲鸿的妻子蒋碧薇。而蒋碧薇的父母也只能接受事实,接受失去女儿的悲伤,也接受他人得知事实后的冷嘲热讽。徐悲鸿和蒋碧薇刚开始去了日本,但很快他们的钱就花完了,于是他们选择回国,徐悲鸿还通过蔡元培的帮助进入北大工作。一战结束后,他们又辗转去了法国、德国。他们在外奔波的这些年其实过得并不好,作为名家闺秀,蒋碧薇自然是不习惯的,但从小生活在闺阁之中的她又向往这种生活。不过好在跟着徐悲鸿认识了一些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因此虽然贫苦但也生活得有希望。但徐悲鸿名声大噪后,便在上海认识了年轻的孙韵君。他故技重施,先是为孙韵君改名为孙多慈,并准备了两枚分别刻有“大慈”和“大悲”的红豆戒指,两人还公然一起出行。蒋碧薇得知后火冒三丈,也做了很多与之前形象完全不符的事情,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挽回自己的婚姻。徐悲鸿建造南京公馆,孙多慈送了很多枫树苗,蒋碧薇一气之下放火烧了。徐悲鸿不顾蒋碧薇的气愤和伤心,只考虑孙多慈受到了委屈。于是,徐悲鸿将南京公馆改名为无枫堂,画室也改名为无枫堂画室,想通过这种方式宣告蒋碧薇的“恶行”,也是安慰孙多慈。蒋碧薇认为自己婚姻的失败完全是因为孙多慈的出现,并做了很多过激的事情。但是她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白,之所以婚姻中会出现第三者,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徐悲鸿。要不然两人也不至于因为区区几颗枫树苗就闹到如此地步。后来徐悲鸿不愿再跟蒋碧薇住在一起,两人冷战过程中,独自去了广西。徐悲鸿1938年登报申明自己和蒋碧薇已经结束非法同居的关系,“非法同居”四字使蒋碧薇彻底心灰意冷。离开徐悲鸿后,蒋碧薇却选择做了一名第三者,与一直追求她的张道藩非法同居在了一起,长达三十年。他们二人并且经常互相写情书,两人在一起的30多年里写过2000多封情书。但是,在张道藩的妻子和女儿回来后,蒋碧薇还是选择与张道藩分手,因为她自己经历过被人插足,所以不想破坏别人的家庭。离婚后的蒋碧薇与徐悲鸿再无感情可言,只有金钱上的往来,蒋碧薇甚至曾因为徐悲鸿给的生活费太少而与他争吵。蒋碧薇其实也是以这种方式来抵消徐悲鸿对她的伤害。蒋碧薇还曾将女儿送到徐悲鸿家要钱,让女儿住在徐悲鸿家里。女儿受蒋碧薇的影响讨厌这个父亲,但是在父亲家这么久,看到父亲每日粗茶淡饭,没日没夜的作画,跟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逐渐也开始心疼父亲。徐悲鸿这样做,其实也是在补偿蒋碧薇。除了蒋碧薇要求的100幅画,徐悲鸿还送给了蒋碧薇一幅《琴课》。这幅画画的正是当年在巴黎学琴的蒋碧薇。而蒋碧薇也将这幅画挂在卧室里,可能她也怀念当年两人在法国的那段日子,怀念当年宁可自己吃苦也要送她去学琴、给她买喜欢的衣服、给她买喜欢吃的冰淇淋的那个穷学生徐悲鸿。而徐悲鸿去世时,他怀里揣着的也正是蒋碧薇在法国巴黎时送给他的怀表。但即使是如此相爱的两人,也没能携手走完一生。徐悲鸿、张道藩相继去世后,蒋碧薇通过变卖徐悲鸿的画走完了人生的后一程。

2、徐悲鸿生平手卷

走进齐白石纪念馆,领略国画大师的风采齐白石纪念馆坐落在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白石公园内,是一座以人民艺术家、世界文化名人、国画大师齐白石为主题的综合纪念馆。纪念馆为两层仿木砖瓦庭院式建筑群,具有典型的湖湘民居风格,占地1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2000平方米。纪念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详细介绍了齐白石的生平、成长过程及艺术成就。馆内收藏齐白石国画作品和早期雕花作品数十件并收藏了近、当代名家书画作品数百件。齐白石1864年1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白石乡,1957年9月16日病逝于北京。大师早年学习木工雕花,青年时期学习绘画,一生作品颇丰,涉猎绘画、书法、篆刻、木雕等多个领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任主席,曾获文化部授予的“杰出人民艺术家”称号。照片说明:1、齐白石塑像2、纪念馆正门3、纪念馆正厅4-5、展馆说明文字图片及绘画作品6、齐白石与徐悲鸿、李苦禅、梅兰芳等艺术家的合影7、齐白石制作木雕的工具8、齐白石木雕作品(原件)9、展览馆说明题首#湖南头条##名人##齐白石##徐悲鸿生平简介#

3、徐悲鸿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

齐白石为何看不上张大千?张大千登门拜访齐白石,却多次被拒之门外,收到名片的齐白石,看也不看就扔掉,还吩咐下人说:不见,就说我不在!齐白石与张大千是同时期的大画家,还都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业内人士”按理来说,彼此之间应该有所来往。可事实上,这两位大画家平生未曾谋面,齐白石还对张大千颇有成见,让他吃了次“闭门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普通农户中。自小身体虚弱多病的齐白石,面对繁重的农活十分头疼,不是挑不动水,就是砍不动柴。家人也顾忌齐白石的身体,决定让他学门手艺,以后也好有个营生做。于是,19岁的齐白石拜了一名木匠做师傅,学习制作雕花木艺。齐白石25岁时,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他接下来从事雕花木匠的期间,渐渐走上了学习画画的道路。经过5年的潜心学习,齐白石已经掌握了肖像、山水,花鸟等图样的画法。但此时,他还只是在当地小有名气,真正出名是在他决定“北漂”之后。1919年,初到北平的齐白石,靠卖画过得并不如人意。一来,是齐白石在北平还没什么名气,无人知晓他姓甚名谁,又怎么会买他的帐呢?二来,是他的画风偏向清冷素雅,与当时北平画坛的审美并不相符,因此很难有销路。幸运的是,齐白石受到了徐悲鸿、林风眠等知名画家的提携。精进了画技画风之后,他的作品这才吸引了一些收藏家的注意。等到齐白石在北平画坛闯出名堂时,他已经60岁了。比起齐白石,张大千的成名之路就顺利了不少。首先,他成名时比齐白石年轻很多,才30岁不到。其次,张大千的模仿能力极强,他喜欢临摹古人的画作,常通过模仿名士大家的笔法,来激发自己的灵感。张大千的临摹水平,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曾经有位收藏家名叫陈半丁,花高价买下了一套山水大师石涛的册页,邀请了许多熟识的文人墨客来家里欣赏,张大千也在其中。可张大千一看那套册页,便认出这其实是自己早期的临摹作品。而陈半丁得知后,并没有因自己没有鉴别出真假而觉得丢脸,反而十分看好张大千的画技,依然将套册收藏了起来。经过陈半丁的举荐,张大千的名声也在北平一炮打响。成也“造假”,“败”也“造假”。张大千的临摹让他赚的盆满钵满,但也让他错失了结交齐白石的机会。这一天,张大千正准备举办个人画展,想要亲自邀请齐白石来参展,便登门拜访。齐白石正在家里伏案作画,佣人应门后,张大千递上了自己的名片。佣人将名片转交给齐白石,说张大千先生来访,没想到,齐白石却看也不看那名片一眼,就丢到了一旁。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也在屋内,见师傅这般,疑惑地问道:“老师,那可是张大千先生啊,要不还是见上一见……”齐白石毫不犹豫地说:“管他是谁,一个造假画的人,我是不会来往的。”原来,比起张大千的观念,齐白石更注重“德行”,他认为,没入行的普通人用临摹的方式来练习尚可。但张大千已经有所成就,却仍然造假,还用假画赚钱。这就是品行不端、有辱斯文了。张大千虽然造诣非凡,但在齐白石看来,与他平生秉持着正直诚信的准则不符。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这两位大画家,就这样错过了,一生也没见过面。行有行规,对一个行业的规矩确实应该持尊重的态度。齐白石坚守的文人品行,也被他用来教导弟子们,做人、作画都要有自己的底线,保持高洁的画品才能知行合一,这样的操守实在令人钦佩。

4、画家徐悲鸿的生平

今日参观徐悲鸿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原址位于东城区东受禄街徐悲鸿故居,20世纪70年代重建于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1983年1月重新开放。2010年9月,徐悲鸿纪念馆闭馆,开始进行改扩建工程,新馆于2019年9月17日重新向社会开放。馆内陈列中包括徐悲鸿生平展,徐悲鸿国画、油画、素描、水彩、粉画、书法作品等。#多彩夏日生活# #退休爱生话#

5、徐悲鸿生平小视频

国宝回归之《八十七神仙卷》《八十七神仙卷》为唐代画家吴道子所作。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精益求精、推陈出新、超凡脱俗,因此被人们称为画圣。说起《八十七神仙卷》的回归,那就不得不提徐悲鸿。1937年5月,徐悲鸿在香港举办画展。经作家许地山介绍,徐悲鸿认识了德国籍马丁夫人。对方告诉他,家里有许多中国古典名画,自己急需用钱,准备将这些字画全部卖掉。徐悲鸿顿时来了兴趣,就跟马丁夫人一起参观她的藏品。其中有一副画吸引了徐悲鸿的目光,顿时让他激动万分。该画作以道教故事为题材,描绘了87位列队行进的神仙,众天神姿态丰盈,面目祥和,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画家用明快有力的线条,描绘了他们的衣着、举止,加上环境的点缀,使整幅画优美缥缈、宛如仙境。画作上既没有作者落款,也没有名人或皇室的题跋,而且画面已老旧不堪,绢底呈黄褐色。但徐悲鸿认为这幅画就是稀世珍宝,一见此画便爱不释手。当即说道:我只看这一副,其余不看也。在仔细观察之后,徐悲鸿决定购买这幅画。马丁夫人见他看到那幅画情绪高昂,深知此画价格不菲,便开出10万元的天价。徐悲鸿当时就拿了1万块,但他又很想得到那幅画。于是他让马丁夫人在自己的画作中随意挑选7副,外加一万块作为交换。马丁夫人知道徐悲鸿是闻名海内外的大画家,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当即就答应下来。得到心爱之物后,徐悲鸿一连数日不出门,每日都展开画作不停的欣赏。他推断这是一副价值很高的唐代名家画作,很可能出自唐代画圣吴道子之手。徐悲鸿异常兴奋,说购买此画是:平生做的快意的一件事。为了印证自己的看法,徐悲鸿找到同为国画大师的张大千和著名鉴赏家谢稚柳。张大千和谢稚柳经过反复观察和研究,一致赞同他的看法,推断该画作是画圣吴道子做壁画的稿本。徐悲鸿将这副画取名为《八十七神仙卷》,并盖上“悲鸿生命”印鉴。他将这副画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1939年至1941年,徐悲鸿辗转新加坡,举办义展,为抗日筹资。1941年,大平洋战争爆发 ,日机袭来,狮城一片混乱。徐悲鸿将自己的所有画作都留在狮城,只携带《八十七神仙卷》回国。后来得知那些画作被日军一把火烧掉了,这对于徐悲鸿的打击是巨大的。不过幸好被他视为至宝的《八十七神仙卷》一直带在身边,也算是一丝丝安慰。1942年5月,为了给抗日将士和烈士家属筹集资金,徐悲鸿来到昆明,在武城路举办劳军画展。5月10日,日军发动空袭,徐悲鸿和众人一起跑进了防空洞。等空袭警报解除,当他回到办公室的时候,发现门和箱子都被撬开。30多幅画都不翼而飞,其中也包括《八十七神仙卷》。徐悲鸿悲痛万分,一蹶不振,自此常有头晕目眩之感。整日沉寂在失宝的痛苦中,他的身体也每况愈下。1944年,徐悲鸿在重庆疗养期间,事情又出现了转机。徐悲鸿的女弟子芦荫寰给他写信:我在成都看到一幅画,确定是《八十七神仙卷》,因为老师曾教我临摹, 所以印象深刻。徐悲鸿听说后大喜,立即决定亲自去成都赎画。又想到此画是国宝,动静闹得太大,藏画的人害怕,搞不好就会再次把画藏起来,甚至毁坏。徐悲鸿斟酌再三,决定自己不出面,而是托朋友把画买回来。那位朋友经过仔细查验,得知的确是八十七神仙卷。问藏画的人要多少赎金,那人说要20万银元。徐悲鸿哪里有这么多钱,只得到处借钱,但这无疑于杯水车薪。结果藏画的人又变卦了,除了20万银元之外还得另外加上徐悲鸿的画作十副。徐悲鸿没有办法,只得答应这个过分的要求。不料那人得寸进尺,终徐悲鸿以20万银元,外加自己的画作40副,才终于赎回了《八十七神仙卷》。徐悲鸿经历了失宝的沉重打击,再加上赎宝夜以继日的作画,心力交瘁,终于在1953年离世,享年58岁。徐悲鸿临终时一再叮嘱妻子廖静文:我是为了我的祖国而收藏、保存这些作品的,希望你和我一样把它们保护好。为了完成丈夫的心愿,廖静文女士在徐悲鸿去世当天就作出决定:将《八十七神仙卷》和丈夫的1000余件作品,1000余件收藏的历代字画,万余件图书资料等尽数捐给国家。徐悲鸿的临终夙愿,廖静文的无私奉献,国家自然不会忘记。不久之后,徐悲鸿故居就被改造成了“徐悲鸿纪念馆”。国宝《八十七神仙卷》也被收藏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国宝睡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