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每日语文小卷 18点一、文言词语1.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2. 不【俟】奖励3. 【寻】登进士第4. 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5.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6. 同列【语】之曰7. 自是手不【释】书8. 【某】家以制扇为业9.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10. 前后【类】如此二、简答(记叙文《挥手》)1. 结尾段划线句“其实,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 文章以“挥手”为题,有什么作用?附答案一、 1. 因为 2. 等待 3. 不久 4. 平素,一向5. 痛心 6. 告诉 7. 放下 8. 我 9. 就 10. 像二、1. 议论,画龙点睛,表现文章主题:对父母之爱的赞美和感恩 2. 内容: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挥手”是父爱的象征 结构: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初中语文# #七年级# #陪读妈妈# #家长# #沈阳#
2、屈平简历005《送别杜审言》唐 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一人 宋之问宋之问,天资聪颖,十九岁进士及第,入文学馆,为宫廷御用诗人。宋是继初唐四杰之后,与沈佺期,杜甫的爷爷杜审言齐名的诗人,是中国格律诗奠基人之一。宋之问生前和身后的风评很差,属于典型的有才无德的小人。其一,据记载,传说曾亲用土袋压杀其亲外甥刘希夷,据刘希夷新就名诗《代悲白头翁》为己有。其二,其名下之诗,有多篇涉嫌洗稿甚至抄袭,清稿《全唐诗》中有很多著作权有争议的诗词,都涉及宋之问。其三,人格卑污,先是阿谀奉承则天之宠臣张易之,张昌宗,除代笔之外,甚至亲倒二张尿壶。后奴颜婢膝武则天,因诗得到一夜宠幸,但因口臭被鄙弃。后则天退位,二张被杀,宋被贬谪广东泷州。被贬苦地后,宋不忍艰苦,一年未到,冒死潜回洛阳。其被传诵广大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就是写于临近洛阳时。返回洛阳后,宋被同朝为官的好友张仲之收留。后张同驸马王同皎密谋除掉则天亲侄朝政把持者武三思,宋告发,张王满门抄斩,宋告发有功,免罪升官。后武三思被杀,宋先攀附把持朝政的太平公主,后转投安乐公主。因此被太平公主恶,贬浙江越州,后再被贬广西钦州。后李隆基刚一登基,宋被赐死。一诗 《送别杜审言》喜本诗末句,“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既有怀才不遇之感,也有盼望东山再起之情。本句所用典故出自《晋书·张华传》:吴灭晋兴之际,天空斗、牛二宿之间常有紫气。豫章人雷焕对尚书张华说是丰城剑气,地点在豫章郡丰城。张华于是任命雷焕为丰城令。雷焕到任后,在丰城监狱中掘得龙泉、太阿宝剑两口,当晚斗、牛二宿之间的紫气消失。一物 龙泉剑龙泉剑产自浙江西南的龙泉市,其之所以于世闻名,原因有三。一是地理环境得天独厚,龙泉植被茂密,燃料无忧,龙泉土富含铁英砂,瓯江水水质适合淬火。一是工艺始创于铸剑剑祖欧冶子(也可能是一群人,瓯江边擅长冶炼的人),历史悠久,代代相传,从未间断。一是得文化加持,龙泉剑自被欧冶子锻造问世,首被春秋末期吴越楚等诸侯王珍藏加持,再被万卷唐诗每每提及加持,再被近代作为国礼加持。现在,提起吴越大地,龙泉剑已然成为绕不开的一个文化遗产。题外话在搜寻龙泉剑的资料中,也是被信息的混乱所困扰,哪些是正史,哪些是民间传说,哪些是小说演绎,哪些是商业包装,纠结在一起,傻傻分不清楚。便览得到,微信读书,微信,小红书,今日头条,夸克等,竟然找不到一篇像样的关于龙泉剑的科普。
3、屈平陶令明代中期,《水浒传》开始流传肆中,频频获得极高评价。高到什么地步?与《史记》相提并论!“《史记》而下,便是此书”……《水浒传》与《史记》一样,是作者“发愤之作”——至清人金圣叹,施耐庵的地位已与庄周、屈平、马迁、杜甫并置,被誉为中国文史“第五才子”。甚至将《水浒传》比附孔子所作《春秋》者,也不乏其人。
4、屈平是谁诗钟燕颔格 豆·兰湖南 李杰民种豆南山元亮喜;咏兰楚水屈平伤。注:陶渊明icon,字元亮,屈平icon即屈原。屈原喜咏兰,总以兰花自喻其高洁。
5、屈平人物介绍客死他乡的明朝状元杨慎杨慎,号升庵,四川新都人,19岁中举,24岁中状元武,是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他活了71岁,但有35年的时间充军发配在云南永昌(保山)边荒之地,至老死。杨慎的父亲杨廷和是当朝首辅大臣,其弟杨淳为兵部主事。杨慎妻女诗人黄娥之父黄珂是兵部尚书。杨慎年少气盛,参与抗议明世宗倒行逆施的斗争被打得半死,而后被发配边疆,"永远充军"。如果没有这场灾难,凭杨慎的才能与品德,他可能成为一个高级官员,甚至如他的父亲一样成为首辅大臣。但历史没有如果,它有自己的轨道,它要造就杨慎为一个诗人,一个困顿在蛮夷边疆的边荒诗人。苦难出诗人。因为个人的苦难,就会更加关注他人的苦难、国家民族的苦难。杨慎在云南边疆的半生中,深入民间,深入底层;广为交游,视界开阔;远离尘嚣,心性开展;咏史怀古,讽陈时事......诗路大开,诗风大变。以前诗中的才子气、书院气少了,充溢在诗篇中的是来自生活的新鲜与明丽,来自对人生、对历史的深入探寻与思考。如《层台驿》:陡坂千百蹬,破店两三家。湿灶薪无焰,砚田饭有沙。瘦兵宵泣血,猛虎昼磨牙。行路难如此,羁愁一倍加。这是诗人在贵州毕节山区看到的穷苦山民的生活场景。那高山野岭中几间破屋,冷火湿灶,毫无生气。百姓已穷苦到如此地步,但兵役之灾,官吏之残,仍频频光临。这种景象是杨慎在富饶的家乡新都、在他做官的繁华京城很难见到的。又如《军次书感》:凭高一望倍凄然,日暮乌啼生野烟。天地侧身孤旅外,江湖短发乱兵前。屈平憔悴渔翁向,韩信栖迟漂母怜。何事穷愁无伴侣,东风独坐感流年。充军在这荒僻的边疆,天涯孤侣,无限凄凉。极目远望,夕阳西沉,炊烟缕缕,昏鸦点点,更增添许多惆怅。迷蒙中,屈原、韩信的身影从历史深处走再如《竹枝词》之八,其内容和氛围欢快和明丽,把读者引向另一片天地:上峡舟航风浪多,送郎行去为郎歌。白盐红锦多多载,危石高滩稳稳过。这么新鲜、明亮还带有生活甜味和激情的诗,使我们怀疑竟出自这位放逐诗人之手;而这正说明杨慎的乐观放达,要不然,他也真难以熬过那么漫长的岁月,活过古稀之年。杨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云南几十年,各地设馆授徒,教授了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滇南的所有州府志都有他授徒情况的记载,当地名士几乎都出自他的门下。人们"以文章魁天下,以文章教后学"来赞美他。按明朝惯例,充军者年满60岁,可以子侄替役。杨慎过60岁后多次打报告请求"替役",但那些善于揣摩小心眼皇上的权臣们一直推托不办。到65岁时,云南巡抚顾应祥默许他迁居四川沪州。此处虽离新都好几百里,但到底更近了。然而五年后新换的巡抚,硬说杨慎私自潜逃回四川,派人把他押解回云南戍所。年过七旬的杨慎,病老交加又受此辱,悲愤不已,写下《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以抒发内心愤懑: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做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流。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这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叫与呐喊,我们从中读到对世事不公正的质问与谴责,读到对所谓"明主"的愚忠与痴情,也读到对自己一生的悲叹与伤感,但唯独没有读出一点追悔与懊丧。这恰恰又是他的悲剧所在。这首诗写成后不到一个月,杨慎便客死在云南边城永昌了。但是八年后穆宗即位,给他平了反,追赠他为"光禄寺少卿"。又过了60年,朝廷再一次为杨慎追封,加谥号为"文宪"。四川家乡和云南一些地方还修建了纪念杨慎的祠堂和庙宇,塑了他的像,以供后人瞻仰。不过此时,他的坟头上已长出参天大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