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生平简介(闻一多生平简介课件)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1 08:53:40 浏览
1、闻一多生平简介课件

琉球人的苦楚和忿怨母亲,我是你的儿子——琉球。我有若你胸襟前闪烁的串珠,这引来了东洋海盗的贪念。他费尽心机——待到你在一日全身疲惫,他露出了那凶神恶煞的双眼。他将我从你那边夺去,他抢走了我——抢走了你的儿子。他肆意撕烂了我华丽的汉服,带枷锁般的给我套上了倭装,并让我效忠他们的天皇,这让我彻夜流泪。我已穿这身装束太久太久,以至于让外人以为我是倭人嫡出,他们哪里知道我内心的苦楚,满腔的忿怨。我真的好想回家,母亲。这就是网上流传的《琉球之歌》,据说它是闻一多先生《九子之歌》中的一首。真的是这样吗?其实,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民族主义爱国新诗只有7首,即是《七子之歌》,题材包括当时清朝割让、租借给列强的七处土地:香港、九龙、台湾、澳门、威海卫、广州湾、旅顺及大连。所谓的《九子之歌》,是后人增加了“两子”——蒙古和琉球群岛(或海参崴和库页岛)。看看蒙古和琉球与中国的关系、创作的具体时间就知道,闻一多先生是不会写这“两子”的。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与1925年闻一多创作《七子之歌》的时间相差了整整21年。琉球一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从来就不属于中国。由于其有大量的中国移民及其后裔,受中华文化影响很大。据史学家考证,琉球王国是在1429年至1879年的450年间,以琉球诸岛为中心独立存在的王国。琉球王国曾接受中国明朝和清朝的册封,保持着朝贡册封关系。1609年琉球王国遭到萨摩藩的进攻,被迫同时成为萨摩藩的“被保护国”。明治维新后,日本通过“废藩置县”和所谓“琉球处分”,终结了琉球王国的王权统治,于1879年设立冲绳县,开始了“冲绳时代”。在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介绍中,没有任何资料说明有《九子之歌》存在。因此所谓的《九子之歌》,纯粹是以讹传讹了。

2、闻一多生平视频

1922年,23岁的闻一多和19岁的高贤贞结婚。婚礼当天闻一多用不洗头,不洗澡,不刮胡子,不祭祖、不行跪拜礼、不闹洞房的六不原则表达抗议。但是,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却在以后的岁月,将他的柔情全部给了她。事情还要从1912年说起,那年闻一多考上了清华大学,学业完成需要很多年。因此,他的父母在他临走之前,给他订下了这门亲事。一个是书香世家,一个是宦官世家,也算是门当户对了。但这对于追求民主的他来说,还是极不情愿,反抗无效后,他想着几年后,也许会有所改变,到时候再退婚也不迟。转眼间,10年过去了,他也要去海外留学了。父母于是催促他把婚事办了,并且容不得他半点商量的余地。孝顺的他,为了让父母安心,他回去了。可是他冷眼地看着家里人忙里忙外,还理所当然地用行动表达抗议。甚至还写信给梁实秋抱怨他不得自由。婚后,两人分隔两地,相貌不丑又出口成诗的大才子自然是不缺仰慕对象的。闻一多很快遇到了他心仪的人。但是,他想到了自己已经结婚了,就不该招惹别人,更应该对家里的夫人负责,虽然这是他不情愿的,但是谁知道夫人也许跟他一样呢?能够有这种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丈夫,高贤贞无疑是幸运的。闻一多写信给家里,要求家人让他的妻子去读书,也写信给妻子,希望他能多读书,有自己的想法,愿与她共同培养感情。这让高贤贞很是意外,她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于是,她走进了武昌女子职业学校。她原本就不是目不识丁的愚昧姑娘,学问虽不能与闻一多比肩,但也是个大家闺秀。通过正规系统的教育后,很快,她便可以与闻一多交流文学,一起钻研学问。两人此后书信往来频繁,闻一多发现妻子的思想性格越来越让他有种知音难觅的感觉。爱情的种子也在两人心中生根发芽。1925年,闻一多在清华任教,把妻儿一起接了过来,闲暇之余逗逗女儿,和妻子背背唐诗,生活过得十分惬意。可好景不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南迁,合并为西南联大。闻一多也奔赴大后方,去了联大,在联大的日子困顿窘迫。闻一多不得不戒掉自己抽烟的习惯,但这是他灵感的源泉,是教学任务繁重后休息的方式。高孝贞对此很是心疼,她学着书中的方法,买来新鲜的烟叶,学着自己制作烟丝。闻一多抽了妻子做的烟丝之后,逢人便说这是“内人亲手为我制作的。”此外,当年联大吃的谷、糠、秕、稗、石、砂、鼠屎及霉味组成的八宝饭,也实在难以下咽。高孝贞还自己亲自栽种蔬菜,分给邻居们,成了种菜小能手,大家都夸闻一多娶到了宝,他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闻一多斥责国民d暗杀李公朴的罪行,下午,被国民d特务暗杀。听到消息的高孝贞悲痛不已,但为了丈夫未完成的事业,她依旧多方奔走。1948年,她改名高真,带着儿女,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国统区,投身到解放区。她的这一义举受到了d和政府的高度赞扬,曾被选为华北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全国解放后,她又先后当选为河北省和北京市的政协委员。1983年11月,81岁的她病逝。人们永远怀念那个为了冲破包办婚姻带来的伤害,而不遗余力改变的他们。他们硬是将一潭死水的生活过成了诗。她努力追随丈夫的脚步,同他并驾齐驱,活成了她理想中的样子。

3、闻一多生平故事

1948 年6月18日,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吴晗拿着一份拒绝接受美国面粉的声明书,到一个教授家中,这位教授看过声明书后,勉强支撑着身体坐起来,毅然地在声明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两个月后,这位教授病逝在家中。这位教授,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朱自清,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也是一位民主战士。朱自清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官宦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文官,因此对他的教育十分重视。1912年,14岁的朱自清考入新式教育的扬州高等小学,随后又进入江苏第八中学就学。四年后他顺利毕业,并且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朱自清遵从父母之命,和当地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武钟谦结婚,二人的婚后生活较为美满,先后生下六个孩子。在大学期间,他不仅是新潮社的创社成员,还曾经参与“五四运动”,是个青年运动的积极分子。1920年,朱自清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大哲学系毕业。毕业以后,他先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扬州中学任教。而后连续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如《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达昆明,出任西南联合大学的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抗战胜利以后,国民d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抗战之前,朱自清就患有胃病,加之生活不规律,病情时好时坏。抗战爆发后,由于物资紧缺,加之家中又有八个孩子,经常吃不饱,导致朱自清的病情加重。尽管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但他并没有接受美国的“救济粮”,一种带有收买性质的美援平价面粉。当时清华大学的一批爱国教师起草了一份《百十师长严正声明》,表示为了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美国的救济粮。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吴晗拿着声明书到朱自清家里,跟他说:“你一家老少九口,日子过得特别艰难,若在声明上签字,经济损失要比别的教授都大。但我还是来了,是为尊重你的意见,总之是不要勉强。”朱自清勉强支撑着身体坐起来,一把拿起声明书,颤抖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还对吴晗说:“我的秉性,你是知道的。春秋时气节之士坚持不吃嗟来之食活活饿死,傲骨可嘉,足可为人师表。故我宁可饿死,也不要带有侮辱性的美援面粉。”两个月后,朱自清病逝在家中,这两个月内,他没有吃过一点儿美国援助的面粉。甚至在弥留之际,朱自清还不忘叮嘱夫人无论如何困难,都不能买美援面粉,因为他已经在拒绝美援的声明上签了字。“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娇。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这就是中国文人的气节,朱自清的浩然气节和铮铮傲骨让人敬佩!#闻一多生平简介#

4、闻一多生平剪辑

连俞敏洪都是他嘴里不太聪明的学生,许渊冲!他为什么这么“狂”他是翻译界的神!翻译界泰斗级的人物,他是高翻译奖“北极光”的获得者,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渊冲是钱钟书、闻一多的学生,和杨振宁是大学同学。许渊冲从事翻译工作60多年,著作160余本。他用一辈子干了一件事-翻译,用翻译创造、传递美,用翻译搭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桥梁,真正可称“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人。”许老翻译过的世界名作数不胜数,其中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包法利夫人》《红与黑》《追忆逝水年华》等等其中我喜欢的是《美得窒息唐诗宋词诗经》,许渊冲亲译的400余首千古诗词,并由3位诗词畅销书作家惊艳赏析,设计风格唯美典雅,细品诗词之美,读起来惟妙惟肖,很适合日常的摘抄。全书共有3册:《林深见鹿:美得窒息的唐诗》《纸短情长:美得窒息的宋词》《燕燕于飞:美得窒息的诗经》内文包括:诗文赏析:化解字句难点,细细剖析典故,浪漫唯美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诗的国度。深度解读:时代背景、历史典故、现代价值……每首词都有其独有的意义,值得品味和阅读。词人小传:词人们传奇的人生经历,读诗也读人,不仅能让读者轻松读懂诗,还能让读者了解词背后的故事和诗人生平。难字注音:将诗歌中的重点难字加上拼音,让读者们轻松阅读无障碍。除了翻译得很出彩,这本书的设计也十分美丽,古色古香的插画,配上硫酸纸的腰封,让我喜欢的爱不释手,而且内页还采用了淡粉色的纸张保护眼镜,读起来是视觉觉心灵的双重感受。想阅读的朋友,点击下面的看一看即可购买。

5、闻一多生平事迹资料

闻一多先生大名鼎鼎,是中国人都知道他,但可能不知道的是他也曾经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而挂牌开刻章铺子。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年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是在1941年秋举家迁往昆明的,那段时间,生活很艰苦。到了抗战中后期,闻一多因家中贫困生活困难,开始学刻图章赚钱。先拿石头练习,有了基本功再刻象牙,图章虽小,但一个也要耗费一整天的功夫。慢慢地手艺熟练了,他就靠这吃饭,只要有章刻,全家人第二天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虽然靠手艺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了,当时也会有烦恼。活少怕挨饿,活多怕耽误他的读书研究工作。后来到1944年5月的时候,闻一多决定公开挂牌刻章,当时文化界的许多名人,都给他做了广告,其中就有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还有冯友兰、朱自清等文化名人。广告牌挂出后,生意比以前红火多了,闻家吃饭有了保障,也免除了闻一多的后顾之忧,可以更专心地做研究、写文章。你看,有一门手艺真的很重要,更佩服的是他这门手艺原来不会,是后来才学的,现学现卖、半路出家学的都能解决家庭的生活问题。现在的环境比那个时候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咱们就别再为什么都不会找借口了吧。#我要上微头条# #头条创作挑战赛##社会百态##历史有知识#

6、闻一多诗人生平

1922年,才子闻一多大婚,家里披红挂彩热闹非凡,可是新娘子高孝贞都到家门口了,他却躲在书房里读书,后来还是被亲戚们架出来接的亲!闻一多是湖北黄冈人,1899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还是一位特立独行的革命斗士,穷其一生,都在为文学创作和民主独立奋斗。他的夫人高孝贞,1903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一个官宦之家,出落得端庄舒雅、聪颖丽质,小时候读过私塾,还跟着父亲见了很多世面,也是一位见多识广、爱憎分明的奇女子。而且,她还是闻一多的姨表妹。不管从哪一方面看,闻一多和高孝贞这门亲事,都算是天作之合、门当户对。但是,一开始的时候,闻一多对这门亲事却十分排斥,根本不愿意结婚,后还是硬被亲戚们架进了洞房,这是怎么回事呢?1912年,13岁的闻一多初露锋芒,以优异的成绩走出了两湖师范高等小学,进入了清华留美预备学堂。这件事在当时比较轰动,而闻家也因此增辉不少,少年才子闻一多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就有高孝贞的父亲。于是,两家的家长就坐在一起,为两个还未成年的孩子订下了娃娃亲。消息传到北京之后,正在读书的闻一多感到十分反感,还曾经跟父亲写信表明立场,他坚决反对这门亲事,而且将来也一定不会娶高孝贞。但是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一个孩子怎么能跟整个家庭对抗呢?得到的回复,自然是一顿说教外加两个字:不行!有一段时间,闻一多对这件事很苦恼,可是又没有一点办法。后来,他想了想,也许再过几年,等自己年龄再大一点,或许能够改变父母的想法。时间一转眼到了1922年,闻一多在国内的学业已经结束,即将踏上海外留学之旅。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父母的催命符也如约而至,一封接一封言辞犀利的书信,催促他马上回家完婚,还威胁他如果不回家结婚,以后也不要回去了。闻一多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还是无奈地向现实低了头,心不甘情不愿地回了家。但是,他的态度仍旧是异常抵触,提出了一些看似很苛刻的要求,比如不去祭祖、不行跪拜礼、不许闹洞房等等。没想到,这些打破了传统的无礼要求,闻家父母竟然同意了。闻一多一看没招儿了,转而采取了消极逼婚的态度,不洗头、不洗澡、不刮胡子、不换衣服,把自己整得像个流浪汉一样,花轿都到大门口了,还躲在屋里看书呢。新娘子都到家门口了,新郎官不出来接亲怎么行呢?几个亲戚一合计,直接冲进书房,连推带拖、连劝带哄,硬把闻一多给架了出来,走完流程之后又架进了洞房。在闻一多的心里,高孝贞就是个受封建思想荼毒的小脚女人,可是无奈进了洞房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格局小了。高孝贞虽然出生在一个旧时代的封建家庭,但是父母也都算是比较开明的人士,不仅没有给女儿裹脚,而且在女儿的教育上也是下了不少心力。这一点,可是闻一多抓破头皮都没有想到的事。对妻子有了全新的认识后,闻一多才算是敞开了心扉,逐渐接受了这门包办的婚姻。而且,夫妻俩风雨同舟、不离不弃,携手度过了艰难、黑暗的时刻,留下了一段令人感动的佳话!